作者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
附录四个大档案及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
——关于防空协定、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
这里所说的军事合作,是就其狭义而言的,即双方在战争状态下协同作战,或在和平时期为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国土防御所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而不包括一般意义上讲的在交流军事技术、提供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才等方面的相互援助和协作。从这个角度看,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苏同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意义。此期的联合军事行动,主要表现为苏联出动空军部队和飞机,帮助中共军队迅速占领新疆,协助中国进行沿海地区的防空,保障朝鲜战场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等。应该说,这些军事合作对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效果是明显的,意义是重大的。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在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经济援助的同时,也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从战略上保证苏联的国家安全。同样,中国在动员全国力量投入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苏联提供军事援助,并联合苏联的军事力量,以保障国防,巩固政权。然而,随着中苏关系从蜜月走向分裂,双方在和平环境中的军事合作始终未能取得成功。
综观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关系的政治特征决定了中苏合作关系的脆弱性,同时,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概不会有人否认: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执政党之间的关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混淆在一起的;在这里,国家关系是党际关系的延续,即各国共产党把他们执政前相互关系的政治形态及其准则带到了执政后的国家关系中;共产主义运动本身是国际性的,特别是 20世纪共产党在各国(或各地)兴起的时候,这种党际关系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政治特征,即各党都要服从于一个指挥中心,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由于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统性和先导性,苏联共产党一直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地位。然而,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其本质是排斥被领导各党的主权和独立地位的。因此,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同盟关系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 ——一旦处于领导地位的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受到挑战,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便会出现动荡,合作也就无法维持下去。在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这种事例不只一次地表现出来。
本文着重分析 1950年代中后期在中苏军事合作方面所发生的三个事件,即远东防空协定、建立长波电台和组建联合舰队问题。在以往涉及中苏关系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对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多有讨论,但主要利用的是中方史料,其结论也比较简单 ——苏联有意侵害中国主权而遭到抵制,导致中苏合作失败。本文则结合近几年披露的俄国档案文献及苏方当事人的回忆,从社会主义国家同盟关系及其政治特征的角度,对上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原由以及两国领导人处理问题的动机和方式,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或许不同以往的看法,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双方的合作愿望与苏联的领导者心态
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在争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权的过程中,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和加大了援助中国的步伐,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时期,两国在经济、外交和政治领域都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尽管双方都有此需要和意愿,中苏之间的军事合作却未能在朝鲜战场共同作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个中原因,恐怕主要就在于,毛泽东认为中苏两国在同盟中的地位已经出现了微妙变化,而赫鲁晓夫则没有及时调整原有的心态。
……
我个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总是喜欢追溯其最根本的动因,而《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这个标题,正好契合了我这种求索的精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跳出简单的“历史必然性”的框架,深入剖析中苏同盟走向分裂的每一个细微节点。例如,在经济援助、军事合作、国际战略等诸多领域,中苏两国在利益诉求上是如何产生差异的?在意识形态层面,双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实践,是否早已存在着潜在的张力?书中是否会提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触动?而中国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中的探索,又如何被苏联视为一种离经叛道?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是如何逐渐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与苏联的领导地位产生摩擦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独立自主”战略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种战略与中苏同盟的破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两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理解,所必然走向的一种复杂博弈。如果这本书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这些角力过程,并揭示其深层原因,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
评分拿到《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这本书,我的目光立刻被“内在分歧”和“结局”这两个词所吸引。这让我联想到,历史并非总是按照预设的轨道运行,即便是看似牢不可破的同盟,内部也潜藏着瓦解的种子。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隐藏在国家层面下的个体因素——例如,两位领导人之间性格的碰撞、个人野心的较量,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差异——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我想象,书中可能会有大量关于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之间,或者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在私下会谈、信件往来中所透露出的微妙信息。这些信息,或许比公开的政治宣言更能揭示出同盟内部真实的裂痕。书中关于“再转型”的说法,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意味着,中苏同盟的破裂并非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分手”,而是对整个冷战格局一次深刻的重塑。这种重塑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的对抗?还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苏同盟的终结,是如何为冷战格局的后续演变埋下伏笔,甚至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评分《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学术魅力。我一直对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同盟与对抗,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苏同盟,作为冷战初期最重要的战略联盟之一,其内部的变迁和最终的破裂,无疑是理解冷战走向的关键。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内在分歧”的?这是否意味着,除了表面上的意识形态争论和边界冲突,书中还将深入探讨两国在国家战略、发展模式、甚至民族性格层面的深层差异? 我设想,作者可能通过梳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官方声明、领导人讲话、党内文件,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来还原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曾经“一边倒”向苏联的中国,会最终与苏联分道扬镳,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起更加独立和复杂的角色。 所谓的“再转型”,是否意味着中苏同盟的破裂,并非简单地结束了这段历史,而是开启了冷战格局新的阶段,一种新的力量格局和新的对抗模式?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苏同盟的兴衰,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以及其最终的结局,又对我们今天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启示。
评分这本《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历史厚重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层层剥茧,揭示出那个一度被视为钢铁般牢不可破的中苏同盟,其内部究竟孕育了哪些深层的裂痕,这些裂痕又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导致了联盟的瓦解,甚至对整个冷战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再转型”效应。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大量的史料,或许是尘封已久的档案,或许是当事人的回忆录,通过细致的梳理和严谨的分析,将那些被历史的烟尘所掩盖的政治博弈、意识形态的暗流以及国家利益的碰撞,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内在分歧”这个词,它暗示的绝非简单的外部压力,而是同盟内部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领导人之间的思想差异,乃至于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渐行渐远。想想毛泽东和斯大林,以及后来的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他们之间那些未曾公开的交锋,那些被刻意淡化的矛盾,如果能在这本书中得到详尽的展现,那将是多么震撼的阅读体验。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苏关系史的一次梳理,更是一次对大国结盟本质的深刻反思,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即便是最紧密的同盟,也可能因为内部的张力而走向终结,而这种终结,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戏剧化得多。
评分对于《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超越了传统二元对立视角的解读。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苏关系的讨论,往往倾向于将双方置于“同志加兄弟”或“貌合神离”的极端描述中。然而,这本书的标题暗示,其研究将更加深入和 nuanced。我希望看到的是,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在中苏同盟的早期,双方在哪些方面确实存在着真实的合作基础和共同目标,又是从何时何地开始,那些“内在的分歧”逐渐显现,并最终演变成无法弥合的裂痕。我猜想,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对两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外战略决策的深入分析。例如,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独立思考,是否被苏联视为一种挑战?苏联在推动“世界革命”的过程中,对中国的要求和期望,是否与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两国关系的关键转折点,例如“十年论战”等事件中,双方的论点和策略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些演变背后所代表的深层原因。如果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为我们呈现出中苏同盟从形成到破裂的复杂轨迹,并揭示其对冷战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那它无疑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评分我这里说的书,应是一束光,能把身处暗夜中的眼睛点亮;应是一团火,能把寂寥寒冬中的心暖化;应是一片云霞,能使人心充满一片美好的向往;应是一阵清风,能驱尽你身上的暑热,使你感到一阵凉爽、舒心。我这里说的书,更是一双翅膀,让你凌空而起,把你带进美的天堂,人间的仙境;能把你的心变得更冰清玉洁,使你更高尚。我这里所说的书,应是经典的或相对经典的,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用无数血汗培育出来的壮硕籽粒,撒下,就能长出茁壮的禾苗。只有这样的书,才是人类最需要的书。
评分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评分历史让我清醒,好好看看这个系列
评分2. 专业的口述采集整理团队——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诚意之作,内容独特真实
评分非常满意,京东这次活动很给力
评分历史让我清醒,好好看看这个系列
评分此系列是沈志华教授根据多国原始档案特别是前苏联的解密档案,潜心研究几十年的成果。涉及全面,观点 客观,扎实有据。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这套书很好,之前一直不让卖,现在解禁了
评分领了好多张200-80,300-100,还有张300-200的,全买了,很实惠啊,不过要注意点了,口袋经不起这样折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