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美] 約翰·杜威 著,劉娟,復旦大學杜威與美國哲學研究中心 譯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圖書介紹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978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900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0
字數:458000
正文語種:中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杜威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繼續,早期著作的五捲本於1972年完成。與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捲按照年代順序齣版,並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齣版的各捲是現代語言協會美國作傢版本中心的版本.加蓋有該中心“認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捲,每捲400至600頁,總共有7152頁,收錄瞭杜威在該時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內容簡介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為《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第七捲,收錄瞭杜威在1912至1914年間的一係列著述,其中包括《教育中的興趣與努力》。美國作傢版本中心認可文本。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涵蓋1912到1914年三年間杜威發錶的20篇文章和書評、一本簡短的著作和70個百科全書詞條;這些著述連同一篇以前沒有發錶過的文章、一篇從未用英文發錶過的文章和5篇演講稿,組成瞭本書的基本內容。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序
導言

論文
知覺與有機體行為
什麼是心態
價值問題
心理學原理與哲學教學
法律中的自然和理性
對羅伊斯教授的工具主義批判的答復
答麥吉爾夫雷教授
密歇根州應當把職業教育置於“單一”的還是“雙重”的管轄之下
一種工業教育的方針
當前工業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危險
工業教育與民主
試驗性的學校教育方法
教師的職業精神
從社會的角度看教育

書評
對邏輯學的嚴厲抨擊——評席勒的《形式邏輯:一個科學的和社會的問題》
評休·艾略特的《現代科學與柏格森教授的幻覺》
現代心理學傢——評斯坦利·霍爾的《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
評威廉·詹姆斯的《徹底經驗主義文集》
評馬剋斯·伊斯特曼的《詩歌的樂趣》

教育中的興趣與努力
雜記
《亨利·柏格森書目》序言
《大紐約地區日校和夜校職業教育指南》序言
《教育百科全書》第三、四、五捲詞條

杜威的演講報告
幼兒的推理
在兒童研究聯閤會上的演講
杜威教授關於費爾霍普(阿拉巴馬)的有機教育實驗的報告
社會行為心理學
教授呼籲參政權

附錄
1. 從近期的爭論看真理問題
2. 實在論與自我中心的睏境
3. 杜威教授的“意識”
4. 杜威教授的“實在論研究概要”
5. 工作與公民權利:威斯康星州工業教育實驗
……
文本研究資料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這種戲劇化藝術的傾嚮並沒有達到近幾個世紀以來的藝術目標,它的發展及其結果都顯得太過粗劣。現代的音樂、詩歌、小說、懺悔類自傳類的文學,甚至還包括繪畫,都不僅把揭示“內心生活”作為一種藝術享受的來源,而且作為二種藝術主題的來源。這種態度與此前提到的道德和宗教的影響閤流,其反映的效果是無法估量的。一切“有教養”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多愁善感的,他們會不斷地意識到要把自己的感情態度從導緻其産生的“真實對象”中分離齣來;這些態度關係到他們的實際行為,是需要加以培養的。沒有人會因為缺少財富、名聲和朋友而不能為自己提供這樣一個內心世界,作為一種緩衝器,作為一個避難所,作為一個私人劇場。也許我的語言暗示瞭伴隨著這種主觀性的發展所帶來的不符閤社會道德標準的特徵。這些特徵的存在,使我們所有的道德問題都變得復雜化瞭——隻是因為它們想把道德問題變成這種內心世界的事情。眾所周知,在另一方麵,也是由於這個同樣的原因,我們愈來愈受到生活意義的影響,受到生活中增多的那些微妙棘手的陰影的影響。這些都錶現在公開的行為和社會的交往之中。
  我得齣的結論是,可以將探討意識活動的內省心理學傢(在其傳統的理論任務中)區分為三類。正如前述,第一類是對來自笛卡爾、洛剋和休謨的認識論的曆史繼承。第二類的興趣在於動機和感情這樣的心態,它們是由教育、法律和其他社會指導手段錶現齣來的,是由文學的和個人傳記的內心世界錶現齣來的。第三類是他作為一個心理觀察者而作齣的特殊貢獻。他的興趣在於,探測我們的生命體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所包含的各種有機體的態度和反應。在這種研究興趣中,他對這些態度和反應進行瞭分割,並且把它們作為“心態”進行歸類。其實,這些態度是人為地製造齣來的,其分析也是按照較小的構成性因素來進行的。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傢本人把他觀察到的意識狀態藏匿起來瞭。他把它們藏匿起來作為不同反應模式的典型標誌,這些反應在喧囂的生活中往往不為我們所注意。在前麵提到的來自形而上學而沒有什麼科學保證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當心理學傢告訴你感覺隻是身體的反應,它可以調節人體對距離和方嚮的知覺,感覺是建立空間感的材料,或者它至少是建立知覺這樣一種感覺復閤體的材料時,麻煩就齣現瞭。
  ……

前言/序言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書的曆史,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

杜威鼓勵探究與創新教育思想的形成建立在對社會變革、科學發展和教育衝突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

評分

書的曆史,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

其次,這一思想的形成也與杜威對傳統認識論進行分析和批判有密切的聯係。一般說來,認識論是關於知識以及認知的理論。在杜威看來,認識論所關心的不隻是知識問題,更重要的是認知問題。杜威認為,傳統的認識論在認知問題上是以“知識旁觀者”的理論(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齣現的。這種認識論主張,知識是對實在的“靜態”把握或關注。[2]杜威指齣,這種認識論在認知上存在兩個缺陷:一是認知的主體與被認知的對象是分離的,認知者如同“旁觀者”或“局外人”一樣,以一種“靜觀”的狀態來獲取知識;二是認知被理解為一種認識“對象”呈現給認知者的事件,認知者在認識中是被動的。杜威指齣,“知識的旁觀者”理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在現代科學麵前是站不住腳的。現代科學的發展錶明:知識不是某種孤立的和自我完善的東西,而是在生命的維持與進化中不斷發展的東西。[3]杜威指齣,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係時所産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於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錶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從這個思想齣發,杜威認為所有成功的探究都遵循一般的模式。這種“探究”模式既可以是科學傢的科學研究模式,也可以是學校教育中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總之,杜威所主張的以“探究”為基礎的認識論批判瞭傳統的“二元論”的認識論,突齣瞭探究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重要性,為現代教育重新認識知識的作用和學生個體的活動提供瞭思想基礎。

評分

杜威,著名的教育學傢,適閤教育學者或者有興趣者閱讀。

評分

再次,杜威的這一思想也與他對傳統教育“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分不開的。在杜威看來,由於知識“旁觀者理論”把認知主體與認知對象相隔離,強調認知是一種認識“對象”呈現給認知者的事情,這樣在教育上就逐步形成瞭以知識為中心,學習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與行為相分離等弊端。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學科變成瞭書本上的東西,變成瞭遠離兒童經驗和不能對行為發生影響的東西。杜威認為,人的知識和行為應當是閤一的。如果一個人他所學的知識不能影響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又不能源於他所學的知識,那就隻會養成一種輕視知識的習慣。從“知行閤一”思想齣發,杜威強調,學校應當把單純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轉移到兒童的活動上來,依照兒童發展的程序,通過兒童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逐漸發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為止。杜威對“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和“知行閤一”思想的闡述,提齣瞭知識與行為相結閤以及個體在獲取知識上的主動性問題,為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兒童活動的關係,鼓勵兒童主動地探究,通過探究活動獲取知識和經驗,提供瞭指導思想。

評分

再次,杜威的這一思想也與他對傳統教育“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分不開的。在杜威看來,由於知識“旁觀者理論”把認知主體與認知對象相隔離,強調認知是一種認識“對象”呈現給認知者的事情,這樣在教育上就逐步形成瞭以知識為中心,學習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與行為相分離等弊端。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學科變成瞭書本上的東西,變成瞭遠離兒童經驗和不能對行為發生影響的東西。杜威認為,人的知識和行為應當是閤一的。如果一個人他所學的知識不能影響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又不能源於他所學的知識,那就隻會養成一種輕視知識的習慣。從“知行閤一”思想齣發,杜威強調,學校應當把單純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轉移到兒童的活動上來,依照兒童發展的程序,通過兒童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逐漸發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為止。杜威對“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和“知行閤一”思想的闡述,提齣瞭知識與行為相結閤以及個體在獲取知識上的主動性問題,為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兒童活動的關係,鼓勵兒童主動地探究,通過探究活動獲取知識和經驗,提供瞭指導思想。

評分

其次,這一思想的形成也與杜威對傳統認識論進行分析和批判有密切的聯係。一般說來,認識論是關於知識以及認知的理論。在杜威看來,認識論所關心的不隻是知識問題,更重要的是認知問題。杜威認為,傳統的認識論在認知問題上是以“知識旁觀者”的理論(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齣現的。這種認識論主張,知識是對實在的“靜態”把握或關注。[2]杜威指齣,這種認識論在認知上存在兩個缺陷:一是認知的主體與被認知的對象是分離的,認知者如同“旁觀者”或“局外人”一樣,以一種“靜觀”的狀態來獲取知識;二是認知被理解為一種認識“對象”呈現給認知者的事件,認知者在認識中是被動的。杜威指齣,“知識的旁觀者”理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在現代科學麵前是站不住腳的。現代科學的發展錶明:知識不是某種孤立的和自我完善的東西,而是在生命的維持與進化中不斷發展的東西。[3]杜威指齣,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係時所産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於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錶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從這個思想齣發,杜威認為所有成功的探究都遵循一般的模式。這種“探究”模式既可以是科學傢的科學研究模式,也可以是學校教育中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總之,杜威所主張的以“探究”為基礎的認識論批判瞭傳統的“二元論”的認識論,突齣瞭探究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重要性,為現代教育重新認識知識的作用和學生個體的活動提供瞭思想基礎。

評分

杜威,著名的教育學傢,適閤教育學者或者有興趣者閱讀。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7捲):1912-1914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