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单反摄影基础100问》帮你解决数码单反摄影基础的疑问;100个注意要点让你避免摄影的误区;100幅作品详细点评,让你明确光线、构图和拍摄技巧的运用;详细的拍摄数据,增进你的作品画面的理解。
坦白讲,在购买《数码单反摄影基础100问》之前,我已经在其他几本所谓的“速成”指南上浪费了不少钱,它们大多只教你如何快速套用预设的参数,拍出来的照片在美学上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着重培养的是你的“摄影眼”。其中关于“如何阅读光线”和“如何使用快门表现时间流逝”的部分,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比如,它对于慢门拍摄的讲解,不仅仅是告诉你要用慢速快门,而是深入到如何用不同的曝光时间来捕捉流水云雾的动态美感,如何用长曝光来消除路人的干扰,将城市夜景拍出静谧感。而且,书中还非常负责任地提及了后期处理的基础概念,比如直方图的解读,如何通过调整曝光、对比度和色彩平衡来完善原始素材,但它强调的重点是“后期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提醒我们要先在拍摄时就做好光影和色彩的基础工作。这种全面的视角,让我明白摄影是一个从前期思考、现场执行到后期完善的完整流程,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技术和美学框架,让我不再迷茫于各种复杂的摄影技巧之中,而是能够更有方向感地去进行创作和实践。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数码单反摄影基础100问》的时候,我原本没抱太大希望,市面上这类入门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把各种技术术语罗列一遍,读完后感觉知识点倒是记了不少,但一到实操环节就全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个参数组合。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接地气,它没有把重点放在介绍某款相机的具体型号操作上,而是专注于摄影的核心原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光学公式,而是直击摄影师的思维模式。比如,关于白平衡的讲解,它没有一上来就扯色温值,而是先从“人眼对色彩的适应性”这个基础概念入手,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钨丝灯下拍出的照片会偏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白平衡来还原真实的色彩氛围,甚至鼓励读者大胆尝试“色温偏移”来营造情绪。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构图”的探讨,不是简单地套用三分法、对角线这些陈词滥调,而是深入到了如何利用引导线、前景、背景虚化来引导观众视线,形成视觉上的平衡与张力。这些内容,对于想要提升照片“质感”和“故事性”的进阶初学者来说,绝对是醍醐灌顶,它教你的不是按哪个键,而是“如何思考一个画面”。
评分这本《数码单反摄影基础100问》真是让我这个摄影新手找到了救星!我以前对着那台高大上的单反相机,感觉就像在看一本天书,各种菜单选项、参数设置简直是五花八门,每次尝试出门拍点什么都充满了挫败感。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的“问答”形式,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直接针对我脑子里冒出来的各种“为什么”和“怎么办”来解答。比如,我一直搞不明白光圈、快门速度和ISO这“曝光三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里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比如把光圈想象成水龙头的出水量,快门速度是水流的时间,ISO是水流的压力,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还有关于景深控制,我以前拍出来的照片要么全糊要么全清晰,根本不知道怎么突出主体,这本书里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简洁的文字,让我明白了F值大小对背景虚化效果的决定性作用。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场景的实战建议,比如室内人像怎么布光才能避免阴影太重,风光摄影怎么用偏振镜让天空更蓝等等。对于我这种刚入门,急需快速上手并建立正确摄影观念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手把手带着我走,让我从“乱按快门”的阶段,迈向了有意识地去“创作”照片的阶段,现在拿起相机,心里多少有点底气了,不再是单纯地依赖自动模式了。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解决了我的“工具崇拜”情结。我过去总觉得,摄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器材的好坏,总想升级镜头、换更先进的机身,但拍出来的片子依然平庸。直到我系统地阅读了这《数码单反摄影基础100问》中的一些关键章节,我才恍然大悟,器材只是实现创意的载体,真正的核心是摄影师对光影和瞬间的捕捉能力。书中对“光线”的剖析,简直是一堂大师级的公开课。它详细区分了顺光、侧光、逆光在不同时间段(早晨、正午、傍晚)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如何利用硬光和柔光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我曾经很害怕阴天拍摄,觉得光线太“平”,但书里教了我如何利用阴天的散射光来拍摄肤色自然的肖像,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拍摄范围。此外,书中对于“镜头语言”的解释也十分到位,它不像说明书那样死板地介绍焦距,而是告诉你广角如何夸张空间感,长焦如何压缩透视,这些实际应用指导,让我现在在选择镜头时,不再是看参数表,而是根据我想表达的“情绪”来决定用哪个焦段,这种思维的转变是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非常适合自学。我是一个工作很忙的人,经常只能利用零碎时间来看书,如果内容组织得不够清晰,很容易读着读着就跟不上了。但《数码单反摄影基础100问》采用了问答体,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小知识点,即使中间被打断,重新拾起来阅读也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它的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既不会过于学术化到让人望而却步,也不会过于口语化而显得不够严谨。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讲解完一个技术点后,几乎都会附带一个“常见错误与修正”的板块。比如,讲解追焦时,它会列出新手最容易出现的“焦点跑飞”现象,并提供几种针对不同运动物体的追踪策略,这比我过去在网上看各种论坛帖子拼凑知识要系统和高效得多。可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导师,它预判了你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所有“拦路虎”,并提前为你铺好了平坦的道路,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提升我的技术水平。
评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在哪儿:
评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守正拓新 与时共进
评分◎ 配合释义增补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
评分收到了还没看、应该很好的,这本纸张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收到了还没看、应该很好的,这本纸张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收到了还没看、应该很好的,这本纸张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张学友,1961年7月10日生于香港,歌手,演员。毕业于香港崇文英文书院。 1984年,张学友凭借一曲《大地恩情》获得首届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的冠军,正式进入歌坛[1] 。1985年发行首张唱片《Smile》。1992年,发行的粤语专辑《真情流露》销量九白金,保持着香港地区唱片销量纪录[2] 。1993年,推出国语唱片《吻别》,该张唱片年度销量超过400万张,保持着台湾地区唱片销量纪录[3] 。1995年,1996年他连续两年获得世界音乐大奖全球销量最高亚洲流行乐歌手奖。1997年,他参与策划、导演并主演的原创音乐剧《雪狼湖》在香港连续演出42场。[4] 1998年获得第九届台湾金曲奖流行音乐类最佳国语男演唱人奖。[5] 截至2000年,其全球正版唱片销量超过6000万张[6] 。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12月29日,他创造了“12个月内巡演现场观众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7] 。2013年1月,在第35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他获得了金曲35周年荣誉大奖[8] 。张学友擅长演绎多种音乐风格,尝试过R&B乐风、爵士乐,以及用歌剧唱法来诠释歌曲。影视方面,1986年出演首部电影《霹雳大喇叭》。1989年凭借《旺角卡门》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9] 。1990年,凭借《笑傲江湖》获得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10] 。1993年出演喜剧电影《东成西就》。2002年凭借《男人四十》获得印度新德里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1] 。演艺事业外,张学友热心公益慈善。1998年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当选世界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2009年担任香港演艺人协会副会长。
评分不错…………
评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在哪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