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在张玉法和沈松侨访问、纪录的这本《董文琦先生口述历史》中,沈阳市长董文琦将之亲历的接收沈阳时与苏联、中共冲突始末以及台湾经济起飞的决策与过程一一叙来。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朴素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董先生的讲述风格是如此的真诚坦率,没有丝毫的矫饰或自我美化。他坦诚地面对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袒露了那些挫折、迷茫乃至错误的决定。这种全景式的自我剖析,展现了一个真正智者的风范——敢于直面过去的全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内容,而是被那种直击人心的真诚所打动,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重量往往不是由那些丰功伟绩构成的,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在特定时空下所承受的真实情感堆砌而成的。对于一个渴望了解“人”在历史中是如何生存和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价的洞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并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时常穿插一些主题性的回顾和反思,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层次感。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之间张力的探讨部分,董先生在关键时刻所做的抉择,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普遍困境。作者在记录这些口述时,特别注重捕捉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和肢体语言的描述,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画面感。我甚至能想象出董先生在讲述某个艰难时刻时,那种语气的停顿和眼神的闪烁。这种“在场感”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枯燥的“大事记”模式,而是将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小故事中,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醍醐灌顶,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生硬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融入到董先生的人生轨迹中。读到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就好像我正坐在董先生的对面,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尤其是他对那个时代社会氛围的描绘,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让冰冷的历史文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转述过程中保持的客观性,既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也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使得整个口述过程充满了真实的力量。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录,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必须称赞这套书的“可读性”。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口述历史”可能带有某种沉重或学术化色彩的刻板印象。语言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常常让人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并且立刻渴望知道接下来的发展。这得益于作者对叙事节奏的精妙控制,以及董先生本身那种极富魅力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度思考。在董先生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坚持,那种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守内心信念的韧性。这本书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自我,这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评分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套口述记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第一手的、未经粉饰的视角来观察一段复杂多变的时期。作者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显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仅是忠实记录,更在于通过精炼的提问和恰当的引导,挖掘出了许多可能被官方史料遗漏的“侧面信息”。比如,他对当时学术圈内部的讨论氛围、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甚至是某些政策出台前后的私下议论,都有细致的捕捉。这些“边角料”恰恰是构建真实历史图景的关键碎片。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构建其知识体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物,它提供了那种无法从二手资料中获取的、带着温度的“现场感”。
评分还没有看过。。。。??
评分现代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提倡当推张玉法。1978年9 月,张玉法在近史所讨论会上提出了《浅论比较历史》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认为比较历史有广、狭两义。就广义的来说,有三种研究方向,一是比较各国史家治史的方法和缺点,了解国与国之间史学、文化和政治的差异;二是将不同学科的社会科学家对同一史事的看法拿来比较,由异中求同,得到没有偏见的历史解释,这就是“科际整合”;三是史家治史常以不同史观解释历史,如能经过比较,去除偏见,当能了解历史的真面貌。狭义的比较历史是指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这也是张玉法所要加以讨论的比较历史。他认为“比较历史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异同,以及何以异,何以同”。以范围而论,主要有区域比较和时代比较。比较历史的价值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使人们了解历史中真正伟大的事物归属于谁;二、它有助于人们寻找历史规律。这里所说的历史规律是片面的,而不是概括的;三、人类历史上的国家偏见,只有靠比较才能消除;四、许多历史经比较后,原来的一些解释要加以修订。
评分董文琦是沈阳的老市长了,在东北为官多年,他的回忆也算得上是乡邦的重要文献了。
评分见识不太高明,但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且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实在人.
评分林繼庸先生(1896-1985),廣東省香山縣人。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北洋大學採礦系肄業,美國壬色利理工學院(Renssa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化工科畢業。歷任大南製革廠廠長、廣東化學工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復旦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十九路軍顧問兼技術組組長、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行政院上海工廠遷移監督委員會主任委員、軍事委員會工礦調整委員會執行長、經濟部工礦調整處業務組組長、新疆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粵桂閩敵偽產業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來台之後,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並兼行政院經濟動員設計委員顧問等職。先生自述一生經歷,有關抗戰初期推動民營廠礦遷移後方經過,尤為民國工業史、科技史之寶貴史料。(訪問/張朋園,林泉,紀錄/林泉)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打折时候买的,还不错!
评分董文琦是沈阳的老市长了,在东北为官多年,他的回忆也算得上是乡邦的重要文献了。
评分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1893-1966),廣西桂林人,辛亥參加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初上前線。民國告成,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升保定軍校(第三期)。畢業後返省見習,調模範營,參與護法戰爭。1922年將軍以討賊軍參謀長佐李宗仁、黃紹竑統一廣西,並歸附國民政府。北伐軍興,先後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第二路軍代總指揮、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等職,戰功彪炳。1928年春,廣西與中央長期抗爭,至1936年秋始告和解。七七事變,將軍奉召飛京,共赴國難,獻替良多。戰後任國防部部長、華中軍政長官、國民大會代表、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訪問,紀錄/賈廷詩,馬天綱,陳三井,陳存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