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枯坐于书斋的人,当然希望有朋友能够来访,一壶清茶,漫谈一夕。过去,读过李怀宇的《访问历史》,主要是对大陆一些名家的访问,这次出版的《思想人》也是类似的题材,不过采访对象不大相同。记得李是南方系的记者,所以对岭南文化格外偏爱,所以这次结集的采访稿,大多数是岭南文化名流,当然也点缀一些北京学者陈平原——似乎也是广东人,上海学者吴中杰,剩下的大多都与香江有缘了。
评分通过本书,能一览诸位名家的思想脉络,值得一阅。只是一本书介绍如此多人,自然难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将其当做作者李怀宇为你打开的一扇窗也许更好。至于窗后的风景具体如何,有兴趣的读者自然会去探究了。
评分对于余先生的政治关怀,我读书的时候是知道一些的,这样的开篇预示着这本书的一些基本的基调。金耀基先生谈论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其实是上世纪百年来知识界共同思考的问题。但是,作为社会学家的金先生其实应该多读一些中国的历史,解读现代化的转型可能会有更好的材料。据李怀宇在自序中提到,余先生与金先生这两篇访谈录,是整本书的题旨所在。那么,改革与现代化真是这部书的主旨吗?
评分评分
评分
长时间枯坐于书斋的人,当然希望有朋友能够来访,一壶清茶,漫谈一夕。过去,读过李怀宇的《访问历史》,主要是对大陆一些名家的访问,这次出版的《思想人》也是类似的题材,不过采访对象不大相同。记得李是南方系的记者,所以对岭南文化格外偏爱,所以这次结集的采访稿,大多数是岭南文化名流,当然也点缀一些北京学者陈平原——似乎也是广东人,上海学者吴中杰,剩下的大多都与香江有缘了。
评分余英时:当然没有实现。不过,如果没有孙中山提倡革命,很难想象皇帝制度能一下子去掉。共和制度本身是向前跨进一步,皇帝制度没有了,到底还是不同。袁世凯当总统之后,有皇帝的权力,到底不是真皇帝,后来他想做皇帝,改变机制,也改不过来了,没有人吹捧他。天命观念的神秘性也没有了。这是孙中山提倡西方思想的功劳,当然不是他一个人提倡的,别人也有提倡,不过孙中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孙中山的贡献是想以美国为模式,因为他早年在夏威夷念书,跟美国的关系最深。早期他的党有秘密社会的背景,所以党员要宣誓效忠,这不是民主式的党。但是后来孙中山觉得他没有力量,推动不了他的政治理念,所以要走上苏俄的路子,改组以后他说法算数。孙中山想利用革命领袖的权威来推动革命,但是他没有革命成功,所以他只是有限度地运用权力。这是1923年以后的事情,以前他的理想还是抱着美国式的。孙中山还是有他的贡献,从前胡适的私下谈话说:孙中山虽然提倡中国道统,好像很守旧,可是他某些方面比我们还新。孙中山不是士大夫阶层,这是他的好处,也是他的弱点。原来康有为见都不要见他,梁启超一度跟他关系搞得还好,所以孙梁合作的问题引起立宪派内部的紧张,说梁启超陷入“行者”的圈套,“行者”就是“孙行者”。梁启超想借华侨的力量去捐钱,孙中山就把自己的关系给他,可见孙中山还很坦率,并不是说:我的关系,我不介绍给你。因为大家就只有这么一个财源。孙中山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下出来的人,但是没有真正受到士大夫的教育,他那些士大夫的东西都是自修的。他的思想背景跟康梁完全不一样。当然,人家也叫他“孙大炮”。但是,他是一个起过作用的现代人物,把中国的某些观念推到现代化的路上去了。现代化不是一下子能够就完成,得慢慢来。
评分当代文化二十家,思想人,一本当下的书。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