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传(3版 精装)

聂荣臻传(3版 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聂荣臻传》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聂荣臻
  • 传记
  • 历史
  • 军事
  • 政治
  • 人物
  • 红色将领
  • 解放战争
  • 新中国成立
  • 毛泽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0923364
版次:3
商品编码:1175366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元帅传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4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聂荣臻(1899—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江津县人。早年在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参加北伐、筹划南昌起义、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一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兵工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军衔实施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防科技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

作者简介

  《聂荣臻传》编写组,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立项,由北京军区《聂荣臻传》编写组撰写。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及北京军区和原晋察冀、华北军区等部门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目录

青春篇(1899—1936)
第一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第二章 留学欧洲
第三章 在黄埔军校
第四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五章 在南昌起义中
第六章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第七章 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第八章 在顺直省委
第九章 在中央特科
第十章 到中央军委工作
第十一章 在战争中学习
第十二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第十三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第十四章 抢占九峰山
第十五章 血战湘江
第十六章 出席遵义会议
第十七章 在危急的日子里
第十八章 谱写英雄史诗
第十九章 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第二十章 激战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从东征到西征
第二十二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风华篇(1937—1949)
第二十三章 在洛川会议上
第二十四章 平型关大捷
第二十五章 五台受命
第二十六章 建立政权——创建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第二十七章 扩大武装力量
第二十八章 开辟冀中、冀东根据地
第二十九章 三次出击平汉路
第三十章 日军“北围五台”的破产
第三十一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一)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二)
第三十三章 外国人眼中的神秘国土
第三十四章 国际友人在晋察冀
第三十五章 “名将之花”的凋谢
第三十六章 在百团大战中
第三十七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一)
第三十八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二)
第三十九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一)
第四十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二)
第四十一章 情满边区
第四十二章 出席首届边区参议会
第四十三章 回延安
第四十四章 在延安的日子
第四十五章 回到晋察冀
第四十六章 出征绥远
第四十七章 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
第四十八章 从大同集宁之战到撤离张家口
第四十九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五十章 清风店歼灭战
第五十一章 攻克石家庄
第五十二章 毛泽东来到城南庄
第五十三章 配合辽沈决战
第五十四章 和平解放北平

劲松篇(1949—1992)
第五十五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
第五十六章 为了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七章 力促绥远方式的实现
第五十八章 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
第五十九章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第六十章 累倒了
第六十一章 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第六十二章 参与领导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第六十三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一)
第六十四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二)
第六十五章 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第六十六章 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第六十七章 主持“两弹”攻关(一)
第六十八章 主持“两弹”攻关(二)
第六十九章 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第七十章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第七十二章 保护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事业
第七十三章 在“二月逆流”中
第七十四章 “杨、余、傅”事件与“华北山头主义”的“黑后台”
第七十五章 在邯郸的日子
第七十六章 揭发林彪错误和警惕“四人帮”的阴谋
第七十七章 谱写新时期的历史篇章
第七十八章 重新参与军委领导工作
第七十九章 继续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呐喊
第八十章 革命传统不能丢
第八十一章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聂荣臻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聂荣臻传(3版 精装)》:
  第五章在南昌起义中1927年7月上旬,为“东征讨蒋”,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的部队已陆续向长江下游移动,分驻江西九江及其附近地区。这些部队主要集中在张发奎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中。这个方面军辖有第四军、第十一军、第十二军、第十三军、暂编第二十军。叶挺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二十四师师长。第四军二十五师是以原叶挺独立团为骨干扩编而成的。
  贺龙任暂编第二十军军长。还有一些其他部队。在这一地区集结的共产党可以控制的武装力量约两万人。
  7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武汉开会作出了组织武装起义的初步决定。周恩来回军事部后连夜召集聂荣臻等人开会。他说:共产国际指示,我们党要组织一支五万人的军队,要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据此,结合当前的形势,中央已经决定组织武装起义。起义的大体设想已经有了,但具体行动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周恩来指定聂荣臻、贺昌和颜昌颐组成临时性组织——前敌军委,聂荣臻为书记,先到九江,向当地驻军中的共产党人传达中央决定,叫他们做好起义准备,等待中央命令。
  组织武装起义正是聂荣臻的迫切愿望。他与贺昌、颜昌颐于第二天即乘轮船急忙赶到九江。他们要通知的第一个人是叶挺,所以到九江后就住在叶挺的司令部里。当时,因形势紧张,中央不少负责人已先后转移到九江。7月20日,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邓中夏、叶挺等人同聂荣臻一起在九江举行会议。会上,李立三等人很急躁,主张立即动手。聂荣臻坚持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等待中央的命令。与会者最后还是同意先向中央报告,待中央批准后再行动。
  汪精卫公开叛变后,调动第三、第六、第九军等部对这一地区做出包围态势。中共中央原定要争取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在关键时刻投向了汪精卫。他勒令在第二方面军高级军官中的共产党员,如叶挺等人须退出军队或脱离共产党。局势万分紧迫,再不起义,就要断送这部分革命武装了。于是,李立三等人于九江会议后不久,即向中央提出:“在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运动二十军与我们一致,实行在南昌暴动,解决三、六、九军在南昌的武装。在政治上反对武汉、南京两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并把这个意见向中央作了报告。接到这个报告后,中央立即决定组织南昌起义。聂荣臻与贺昌、颜昌颐随即夜以继日,一个部队一个部队地传达中央的指示,同连以上干部党员都谈了话。
  一些部队按中央部署陆续向南昌集结。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蔡廷锴的第十师,分头向南昌开进。留在九江一带的还有第十二师和第二十五师。
  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和国际代表决定南昌起义的部署是:在南昌武装起义成功后,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待国际援助,再举行北伐。
  7月26日,周恩来赶到九江,向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恽代英、聂荣臻等人传达了中央的意见。
  会后周恩来交代聂荣臻:到马回岭把第四军的第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他们约定信号:起义举行了,就从南昌放一列火车开到马回岭。马回岭是九江到南昌间的一个火车站。
  聂荣臻立即到马回岭第二十五师,紧张地做起义的准备工作。
  南昌起义的枪声是8月1日凌晨2时打响的,到凌晨6时,肃清了城内抵抗的全部守军3000人。起义成功了!一列火车来到了马回岭。
  聂荣臻所担负的动员第二十五师起义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是张发奎的亲信。该师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3个团。第七十=团的前身即叶挺独立团,团长周士第是共产党员。第七十四团团长是张发奎的人。第七十五团副营长孙一中,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当时任第七十五团中共支部书记,实际上掌握着这个团的领导权。根据这种局面,聂荣臻判断,是无法一下子把第二十五师整个师拉走的。
  聂荣臻首先拉第七十三团。他与周士第商定,先把辎重装火车运走,部队接着向德安集中。他随后到第七十五团。第七十五团与师部驻扎在一起,行动不便。他和孙一中确定,以野外演习的名义,只拿武器弹药,把该团三个营的部队拉出来,在第七十三团后面跟进。至于第七十四团,只带出一个侦察连,这个连8月1日,聂荣臻率领起义队伍由九江经德安向南昌开进。行至德安一座铁路桥旁,张发奎带着卫队营乘火车从后面赶来,火车停下,队伍也停下了。双方形成僵持局面。聂荣臻当机立断,叫张发奎往回开车,但他不肯。聂荣臻命令身边的一个排长:“你让他往回开车,他不开车就朝天鸣枪。”这个排长喊了几声。火车还是不开,聂荣臻就喊了一声:“放!”一阵排枪,把张发奎吓坏了,他急忙跳下车,丢下卫队就跑了。张发奎回去后,派了个参谋,捎来封信,要求把他的望远镜还给他。聂荣臻叫那个参谋带回了望远镜,还把全副武装的卫队也交还给张发奎。因为当时还想争取张发奎,所以不能不留有余地。
  德安至南昌的火车不通,聂荣臻率领起义部队连夜行军,赶向南昌。紧急、炎热、干渴,但部队情绪很高,精力旺盛。8月2日.拂晓时,聂荣臻看到了飘扬在南昌城头上的鲜艳红旗。
  聂荣臻到起义军指挥部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很高兴,说:“没想到把二十五师大部分拉出来了。”第二十五师的两个团又一个连,计3000人,汇入南昌起义的队伍,编为起义军第十一军的第二十五师。
  8月2日,南昌起义后成立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贺龙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仍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仍兼第十一军军长;朱德为第九军副军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聂荣臻被任命为第十一军党代表。他熟悉叶挺,很高兴与叶挺一起领导十一军的工作。
  按照既定部署,起义军没有休息整顿,于8月3日起,匆忙地从南昌起程南下了。
  起义军踏上南征道路后,困难和挫折接踵而来。
  在左翼行进的蔡廷锴部第十师,4日到达进贤时脱离起义队伍,转向浙江,拉走占全军四分之一的兵力。
  ……

前言/序言

null




历史的洪流与人民的信念:中国革命的恢弘史诗 这是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宏大叙事,它聚焦于中国现代史上那些至关重要的人物群像,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不朽功勋,勾勒出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独立、从贫弱迈向强盛的壮丽画卷。本书摒弃了刻板的教条式叙述,而是深入历史肌理,以鲜活的笔触和扎实的史料,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些投身于革命洪流中的先驱者们所经历的抉择、牺牲与胜利。 全书结构宏大而细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核心板块,每一部分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深度专题研究,共同构筑起中国革命的立体图景。 第一部:旧时代的挽歌与新思想的萌芽(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转型的阵痛时期。我们将看到辛亥革命的余晖如何散去,军阀混战的阴影如何笼罩神州大地。重点在于探讨新文化运动如何为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以及在救亡图存的迫切需求下,各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与碰撞。 重点关注群体与事件: 1.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探索: 深入剖析一批早期革命者和先进知识分子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如何辨析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其他思潮的优劣。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改良,而是渴望从根本上改造中国。 2. 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详细描绘了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一批怀抱理想的青年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秘密组织起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团体,为未来政党的诞生积蓄力量。此间的理论学习、秘密联络和早期斗争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细节。 3.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与实践: 探讨了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如何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应对北洋军阀的威胁。这一时期的联盟充满了理想色彩,但也潜藏着结构性的矛盾,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大革命的挫折与星火的燎原(1924年至1936年)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血腥和关键的十年。本书细腻地再现了国民革命的兴衰,特别是1927年“四一二”政变带来的巨大冲击。 重点关注群体与事件: 1. 白色恐怖下的坚持: 详细记录了在城市革命遭受毁灭性打击后,一批坚定的共产党人如何转入地下,或响应“八七会议”的号召,转而深入农村,组织武装斗争。 2. 井冈山的创建与发展: 描绘了早期根据地建设的艰辛历程。如何在极其恶劣的物质条件下,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独特道路,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初步形成一套革命根据地的治理模式。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3. 中央苏区的鼎盛与受挫: 这一部分将集中展现红一方面军如何历经反“围剿”战争的洗礼,将根据地发展到顶峰,同时也客观分析了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导致根据地最终失守,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4. 长征的史诗描绘: 长征不仅是军事上的行军,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淬火之旅。本书将从战略转移的决策背景、艰难行军中的减员、以及遵义会议所确立的新的中央领导核心,这三个维度,全景式展现这一“人类的壮举”。 第三部:抗日烽火中的浴血与重塑(1937年至1945年)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本书着重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全面抗战的复杂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辟敌后战场,成为中流砥柱。 重点关注群体与事件: 1. 国共合作的复杂性: 剖析了在共同抗日的大旗下,国共两党在战区划分、资源分配和政治路线上的摩擦与博弈。重点展现了共产党如何通过灵活的抗战策略,赢得广大民心。 2. 敌后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 详细阐述了在日军占领区后方,八路军和新四军如何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在根据地内进行减租减息等社会改革,动员一切力量投入抗战。 3. 延安整风与理论成熟: 论述了在抗战的相对稳定期,中共如何通过整风运动,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部:决胜千里与建国的艰辛探索(1945年至1950年代初期) 抗战胜利后,国家命运再次走向岔路。本书详细记录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和关键转折点,以及随后对全国的政治整合。 重点关注群体与事件: 1. 战略决战的谋划: 细致分析了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在装备劣势下,如何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逐步扭转战局,直至发起决定性的战略反攻。 2. 政治攻心与军事胜利的结合: 展现了如何通过政治瓦解敌军、争取中间力量,最终实现军事上的迅速胜利。这不仅仅是炮火的比拼,更是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政治纲领的较量。 3. 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描绘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但更侧重于建国初期,新政府在恢复经济、土地改革、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初步的成功经验。这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框架。 全书以历史的纵深感和人物命运的复杂性为基调,展现了中国革命事业是如何在一次次绝境中找到出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锤炼出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智慧。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一代人以信仰为指引,为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全部努力的深刻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聂荣臻传》(3版 精装)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和家国情怀的教科书。我被聂荣臻元帅在极端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政治魄力所深深折服。书中关于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着手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国防工业体系的篇章,让我对“两弹一星”等重大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那些无数科技人员的默默奉献,以及聂荣臻元帅的领导协调作用,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他个人性格特点的刻画,例如他的沉稳、他的耐心、他的大局观,这些品质在他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时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流畅,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人情味,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引发深刻的思考。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非常有收藏价值,作为一本精装本,它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堪称一流。

评分

翻开《聂荣臻传》(3版 精装)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厚重的历史之门,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共和国奋斗史的缩影。从他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到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坚韧与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参与领导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的描写所吸引,那些战略决策的制定,那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勇气,都让我深深地为之动容。书中对他与战友、同事之间的交往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领导者,如何凝聚人心,如何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同应对挑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以及他那一代人,走过了一条怎样非凡的道路。这本书的装帧也相当精美,纸质优良,排版清晰,配合其中穿插的历史照片,更增添了阅读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每翻一页,都像是与历史对话,与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

评分

读完《聂荣臻传》(3版 精装),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将聂荣臻元帅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他如何平衡革命事业与家庭生活的描绘,以及在极其困难的时期,他如何保持乐观心态,如何与家人相互支持的细节。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神坛上的伟人,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书中对他在国防科技建设方面的贡献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重重封锁和技术匮乏的情况下,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白手起家,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攻坚克难的场景,那些夜以继日的研究,都让我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敬意。这本书的史料翔实,论述严谨,但又不失文学性,读起来引人入胜,仿佛置身其中,与历史同行。精装版的质量也十分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价值感。

评分

《聂荣臻传》(3版 精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历史的窗户。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视角,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革命者们的初心与使命,以及他们为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中关于他在军队建设、地方工作以及科技国防领域所做的贡献,都进行了详实的记录,让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描写的他如何应对各种政治风波和历史挑战的段落印象深刻,展现了他坚定的立场和卓越的政治智慧。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让人能够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讲述一段恢宏的历史,以及那个时代塑造出来的伟大人物。精装版的品质,让这本书更具收藏意义,也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乐趣,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评分

《聂荣臻传》(3版 精装)这本书,如同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中国杰出军事家、政治家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刻意去神化,而是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又充满人格魅力的聂荣臻。我被他身上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所折服,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他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书中对他晚年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的记录,也让我看到了他智慧的光芒和对未来发展的深邃洞察。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做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所做的决策背后的考量。那些关于组织建设、干部培养的论述,都闪烁着政治智慧的光芒。同时,书中穿插的一些革命回忆和生活片段,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精装本的出版,无疑是对这本书价值的肯定,收藏这样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珍视。

评分

十大元帅系列,都是英雄啊!

评分

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元帅传每一本都值得收藏

评分

聂荣臻(1899—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江津县人。早年在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参加北伐、筹划南昌起义、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兵工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军衔实施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防科技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

评分

书不错,价格实惠,希望缺货尽快补上

评分

????????

评分

物流很快。好评。

评分

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元帅传每一本都值得收藏

评分

刚收到,要细细品味吧,经典

评分

不错的书,炎热的夏天,正好静心读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