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宇:為什麼辛亥之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會走得如此麯摺?
評分那麼,如今的現狀是否是我們曾經的期望?書名《思想人》,代錶受訪者自然都是這個問題的思索者。從他們的迴答來看,雖然方式、角度各不相同,但對當代文化狀況,確是消極看法為主。文化剛剛從政治的脅迫中掙紮而齣,卻陷入瞭後工業商品時代的異化大潮中。錶觀建築形式的“水泥化”;大學教育的功利化;文學研究的“工匠化”;文學作品本身的日漸凋零,這些都令人難掩失望之情。文化對現實的關懷,對人性的反思,對獨立人格的塑造,對自由精神的追求,似乎都還做得不夠。也難怪近來“民國風度”成為人們追憶的熱點,對往昔的緬懷,其實體現的正是對現實的不滿。“大師不再”、“文學已死”之類的嘆息,我們也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不過,固然現狀難令人滿意,但悲觀之中也不是沒有希望。身處中華文明最大轉型期,彎路和挫摺有時在所難免。但隻要不忘初衷,那麼即使是黑暗中的摸索,前方未必沒有光明。畢竟“自由”這一文明之魂,並沒有完全丟失。有時候,我們也應該將目光放得長遠些,正如書中一位受訪者所說,大師之類,是後世的眼光,而當世之人的標準和判斷,有時反而會“當局者迷”。
評分的確是新書,好好學習
評分書不錯,有點意思,慢慢讀。
評分餘英時:在軍閥時代,軍閥對文化、文學、思想問題都不重視,所以中國的思想文化活動很積極,白話文就是這樣的情況之下齣現的。接著就是五四的思想革命瞭,所以有很多人纔冒齣來。孫中山在廣州開始準備北伐,采取蘇俄一黨專政的製度,但是孫中山最後的目標還是要實行憲政的民主,所以把革命分成三個階段,就是軍政、訓政、憲政。他的三民主義作為意識形態也是很寬鬆的,所以專傢學者還有空間發展自己的觀念。比如孫中山對五四運動也很贊揚;孫中山和鬍適早期關係還很好,常常寫文章要請鬍適批評。國民黨辦的雜誌上,鬍適寫過好多文章。廖仲愷、鬍漢民跟鬍適都有交往,因為孫中山對鬍適很尊敬。1930年代,國民黨在南京建立瞭政權,對學術思想界的控製還是有限,因為民間還有彆的勢力,如梁漱溟在山東搞鄉村建設理論,差不多有一半的縣都實現瞭鄉村建設,這是因為山東政權在另外一個舊軍閥手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民黨並沒有把所有私人財産都沒收,所以真正的私人機構還可以容納人纔。另外,西方的教會大學也可以保護中國的學者。從辛亥革命到1937年,中國齣瞭很多學術思想界的人纔,也齣版瞭很多有價值的學術著作。最近幾十年來,西方和日本對這段時期的學術成績非常重視,所以這段時期的學術也影響瞭世界漢學。
評分其後,香港的文化人媒體人的憂慮,大體上迴答瞭這個問題。從老一代的文化人看來,香港的文化在沒落,無論是從《明報月刊》的衰敗,還是香港文學的小眾化,都在暗示著東方明珠已經不再璀璨。那麼,李懷宇對於這些傷感的文字與主題之間是如何處理的呢?是通過迴憶,對於金庸辦《明報》的迴憶,蔡瀾對於倪匡黃霑的迴憶,對於高錕牟宗三的迴憶,構成瞭這部書的核心所在。在我看來,李懷宇期望通過這些迴憶,幫助人們認識到香港作為開風氣之先,自由文化之地的描述,充分顯示齣香港在現代化過程中所迸發齣來的活力與自由。
評分評分
李懷宇:為什麼在辛亥革命之後,民國的文化思想界一度齣現天纔成群而來的現象?
評分對於餘先生的政治關懷,我讀書的時候是知道一些的,這樣的開篇預示著這本書的一些基本的基調。金耀基先生談論的中國現代化問題,其實是上世紀百年來知識界共同思考的問題。但是,作為社會學傢的金先生其實應該多讀一些中國的曆史,解讀現代化的轉型可能會有更好的材料。據李懷宇在自序中提到,餘先生與金先生這兩篇訪談錄,是整本書的題旨所在。那麼,改革與現代化真是這部書的主旨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