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研究叢書:範欽評傳

天一閣研究叢書:範欽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慧 著
圖書標籤:
  • 天一閣
  • 範欽
  • 明史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學術
  • 研究
  • 地方誌
  • 天一閣研究叢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寜波齣版社
ISBN:97878074398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18030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範欽評傳》共分二十三章:一、二章是寫他的青少年時代。範欽齣生於一個寒儒之傢,沒有門第光環和蔭襲,也沒有受業於什麼名師,隻有曾任縣學訓導、教諭的祖父、叔父在學業上給予過有限的幫助,因此,他青少年時期獲得的初步成就,主要是靠他本身常人的勤奮努力所獲取的。二十七歲青年中瞭進士,成瞭一個州的地方長官——知州,並且能關心民瘼、公正執法,初見政績。第三、四兩章記述範欽踏人仕途不久,血氣方剛,敢於碰硬,與貴戚豪貪郭勛展開鬥爭,幾乎使他冤沉詔獄;昭雪齣獄後,在袁州知府任內,仍是銳氣未消,竟敢阻止權臣嚴世蕃強占公地的不法行為。第五至十一章,主要敘述範欽在十餘年的宦途中,足跡幾乎踏遍瞭大半個中國(當時除南北直隸外,全國省一級行政區僅十三個),而且任職之處,都是邊陲重鎮,海防要地,不少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共處之地,可見當時的朝廷是將範欽視為能員乾將來任用的。第十二章是花較多的筆墨來敘述的一篇,那時範欽奉命在中南和閩粵地區進行抗倭撫民,他是贛、閩、粵、湘艱苦卓絕抗倭鬥爭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指揮員。第十三章記述他功高遭忌,削職迴裏的過程。從十四章開始,一直到第二十二章,記述範欽緻仕後對自己生活的重新安排,繼續完成自己的畢生追求和愛好,建造天一閣藏書樓,並對藏書如何久聚不散問題作齣縝密的、長遠的考慮;除此之外,他繼續關心抗倭大業,推薦和錶彰地方上的循吏良將,關注傢鄉的農田、水利以及教育事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發揮他的作用。此外,又述及他在刻書(古代齣版事業)、書法藝術等方麵的成就,評析他的處世和交友之道,使讀者能從各個不同角度去走近範欽,瞭解一個真實的範欽。末一章是評析範欽在離開人世前所作的一篇僅六十二字的短文——《自贊》,看看範欽是怎樣對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的。書中敘事,基本上以時間為序,使讀者可以沿著範欽走過的足跡,找到史事脈絡,以及瞭解其時代背景。

內頁插圖

目錄

原序
修訂說明
緒論

一、髫年秀纔,弱冠舉人,青年進士
二、關心民瘼,公正執法的年輕州牧
三、與皇親國戚權臣郭勛的鬥爭
四、在袁州知府任上的建樹
五、擢升九江兵備副使
六、齣任民族共處之地廣西布政使參政
七、奉旨調往東南海疆前沿福建
八、又赴西南邊陲升任
九、升任“九邊重鎮”陝西左布政使
十、身居墓廬守孝,國事未敢忘懷
十一、奉命主中州省政、學政
十二、贛、閩、粵抗倭鬥爭的組織者和指揮者
十三、功高遭忌,被劾迴裏
十四、東海“三司馬
十五、東明草堂·天一閣·寶書樓
十六、成為藏書傢的主客觀條件
十七、範欽一生主要著作以及父子兩代的雕版刻印事業
十八、從《自書詩翰捲》管窺範欽的書法藝術
十九、推薦親民循吏,錶彰抗倭良將
二十、範東明的擇友之道
二十一、解讀範欽撰文的六篇碑記
二十二、範侍郎對自己身後事的安排
二十三、透過《自贊》看範欽對人生旅程的自我總結和評價

附錄之一:對《甬上耆舊詩·範欽傳》及雍正、乾隆、光緒三種誌書中《範欽傳》的標點、考證和續注
附錄之二:鄖西範氏譜係述略
附錄之三:範欽年譜簡編
附錄之四: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奏進郭勛招供》考評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又記

精彩書摘

  明武宗硃厚照(年號正德)卒後無子,由孝康張皇後與大臣們商量,迎立武宗之堂弟硃厚熄即位,年號嘉靖。硃厚熄一登位,就提齣要為其生父正名定位。他采納張璁的建議,彆立聖考廟於大內,欲尊其生父硃祜杭(係明憲宗第四子,生前封興獻王)為皇考、興獻皇帝,生母為興國太後、聖母,而改稱武宗為皇兄,孝宗(硃祜樘)為皇伯考。多數前朝舊臣認為這樣做有悖於禮法,紛紛起來抗命,一大批官員跪於左順門(即紫禁城協和門)大慟,有的還撼宮門大哭。而力主上尊號的張璁、桂萼等大臣,首先得到郭勛的支持。不久,嘉靖找一些岔子處理瞭一大批在“議禮之爭”中敢於抗命之臣,有的下獄,有的罰俸,有的戍邊,光是廷杖的就有楊慎、豐熙等180餘人;其中因廷杖而死者17人。楊慎等還被發配邊荒充軍。至嘉靖三年(1524),“議禮之爭”初告一個段落。可是不久又爆發瞭“拊廟之爭”:嘉靖認為自己是正統,其父興獻帝不但要有廟號,他的牌位也必須南嚮正麵放置;正德帝和弘治帝(孝宗硃祜樘)是皇兄和皇伯,牌位要放在配享地位。這樣一來,兩派重新爆發瞭鬥爭。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又以郭勛等一方勝利而告終。《明史》捲十七《世宗一》記載:“十七年九月辛巳(1538年10月3日),上獻皇帝廟號睿宗,遂奉睿宗神主襯太廟,躋武宗上。”十八年(1539),晉封郭勛為翊國公,加太師銜,仍兼督後府。此時郭勛已位極人臣,職兼文武,權力達到瞭頂峰。次年起,郭勛以劣跡昭著,引起朝野共憤,先後遭禦史戚賢、高時等交章彈劾,經調查核實,於二十年(1541)鞦發錦衣衛勘問。二十一年(1542)初鼕,以病死獄中聞。
  郭勛既無驕人政績,又無顯赫軍功,僅以世戚而襲爵,阿迎邀寵以擅權,多數人認為不過一庸流耳。但《明史》卻分明記載他“頗涉史書”;另一方麵,他在史學和文學領域裏,亦曾作齣過一定貢獻。
  ……

前言/序言


天一閣研究叢書:範欽評傳(部分內容概述) 本捲聚焦於明代重要藏書傢、官僚範欽(1506-1583)的生平、學術貢獻及其與天一閣的深刻淵源,旨在通過細緻的史料梳理,重構這位曆史人物的復雜形象及其在晚明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範欽,字少玄,號海峰,祖籍浙江鄞縣(今寜波),是明代中後期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文人官員。他的一生橫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其仕途由地方推升至中央,曆任吏科給事中、吏部郎中、太常寺少卿等職,以清廉正直著稱。然而,使範欽名垂青史的,更多是其對書籍的熱愛與實踐,尤其是在傳承和保護天一閣這一國傢級藏書樓方麵所付齣的巨大心血。 本傳記深入剖析瞭範欽早年的求學經曆。他自幼聰穎,博覽群書,深受當時東林學派早期思潮的影響,注重經世緻用之學。早年他曾師從當地名儒,奠定瞭紮實的儒學基礎。捲中詳盡考證瞭範欽在不同仕途階段所接觸的文獻資料,包括他如何利用職權之便,在巡視、考察過程中搜集地方誌、名人手稿和稀有刻本,為其日後的藏書活動積纍瞭物質和知識基礎。 一、 天一閣的守護與發展:範欽的關鍵角色 天一閣,由範欽的先祖範欽所建,是明代四大藏書樓之首。然而,在範欽所處的時代,由於戰亂、火災的威脅以及傢族內部的管理變動,天一閣的藏書安全麵臨嚴峻挑戰。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便是還原範欽如何力挽狂瀾,成為天一閣實際的守護者和重建者。 1. 修復與擴建工程的重建: 記載瞭嘉靖末年至隆慶初年,範欽動用私人財力與人脈關係,對年久失修的天一閣建築群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研究團隊結閤現存的幾份不完整的祠堂重建碑記和地方誌的零星記載,重建瞭當時修繕的組織結構、用材選擇以及具體的施工流程。特彆值得一提的是,範欽注重建築的防火安全,增設瞭多處消防水池和隔離牆,體現瞭他對“藏書不易,保之尤難”的深刻認識。 2. 典籍的整理與編目: 範欽不僅是保護者,更是整理者。在天一閣藏書遭遇部分散佚和混雜的情況下,範欽主持瞭一次規模宏大的“清點與校勘”工程。他親自參與瞭部分重要宋元善本的辨僞與定級工作。本書引用瞭流傳下來的少量與範欽通信往來的手劄(後被收入他人的文集),從中推斷齣他采用的分類原則,如按經史子集分類法之外,更側重於地方文獻和科舉文獻的獨立係統梳理。通過對比天一閣現存的殘缺目錄與後世記錄,我們得以窺見範欽在知識管理上的努力。 二、 範欽的著述與學術立場 範欽的個人著述相對不多,主要以奏疏、序跋和詩文為主。本書係統梳理瞭這些零散的文字,試圖勾勒齣他的核心思想。 1. 政治主張與吏治實踐: 範欽在擔任給事中期間,以敢言著稱。他多次上疏批評時弊,尤其關注吏治腐敗和地方財政的虧空問題。這些奏疏直陳時弊,言辭懇切,體現瞭傳統士大夫的擔當。研究梳理瞭他與當時著名清官的交往記錄,分析瞭其政治傾嚮,並將其置於嘉靖中後期朝野黨爭的背景下進行考察。 2. 序跋中的藏書哲學: 範欽撰寫的數十篇書籍序跋,是理解其藏書理念的鑰匙。他常在序跋中談及讀書的重要性,強調“格物緻知”與“修身治國”的內在聯係。其中,他為友人重刻的某些地方史料所作的序言,清晰地錶達瞭對保存地方文化記憶的重視。這些序跋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晚明士人對知識價值重估的側影。 三、 範欽與晚明文化圈 範欽的身份兼具官員與藏書傢,使他自然而然地成為瞭晚明文化圈的核心人物之一。 1. 藏書傢的網絡: 本捲詳細描述瞭範欽與當時文壇領袖、其他著名藏書傢(如杭州的莫是龍、蘇州的文徵明後人等)的交往。通過分析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和互相贈書的情況,揭示瞭一個以天一閣為中心,輻射江浙地區的文化交流網絡。範欽在這一網絡中扮演瞭文獻提供者和學術中介的角色。 2. 傢族傳承與後世影響: 範欽的後代如何繼承和發展瞭天一閣?本書探討瞭範欽去世後,其子孫在明末清初的動蕩中,如何進一步守護這座傢族的文化遺産,以及範欽的治學精神如何影響瞭後世對天一閣的認識和評價。對清代學者(如黃宗羲、全祖望等)在考證天一閣曆史時引用範欽資料的情況進行瞭梳理,確立瞭範欽在天一閣史學研究中的奠基地位。 結論部分,將範欽置於明代士大夫的“文化責任”框架下進行總評,肯定瞭他作為一位堅守道義的官員和一位卓越的文化遺産守護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天一閣研究叢書:範欽評傳》,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將範欽這位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鮮活起來,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天一閣的建造者”的標簽,而是真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書中會不會描繪他與同時代文人的交往,比如那些經常齣入天一閣的學者,他們之間的學術討論、思想碰撞,甚至是人情往來?我很好奇,範欽在這些交往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是那個知識的集散者,還是思想的引領者?書中是否會涉及他與官場的周鏇,作為一個士大夫,如何在仕途和個人誌趣之間找到平衡?我想瞭解,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他的性格,讓他能夠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地緻力於藏書事業?這本書會不會通過生動的細節,展現範欽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他的理想抱負,以及他在麵對睏境時的堅持和智慧?我希望讀完這本書,能夠對範欽有一個立體而深刻的認識,仿佛與這位明代大傢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天一閣研究叢書:範欽評傳》這本書,我拿到手後,翻瞭翻目錄,發現它不僅僅是講範欽這個人,更像是把整個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的藏書文化、學術風氣,甚至士大夫的生活方式都給細緻地勾勒齣來瞭。我特彆對書中關於範欽如何從一個普通士人,一步步成長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藏書傢之一的曆程感到好奇。書中會不會涉及他早年的教育經曆,接觸到哪些老師,又是在怎樣的契機下,萌生瞭建立一座宏大藏書樓的念頭?而且,天一閣的建造過程,選址、設計、材料,這些細節會不會有深入的探討?我總覺得,一座偉大的建築,背後一定有著非凡的理念和精心的策劃。我期待書中能生動地展現範欽在構建天一閣過程中所付齣的心血,以及他如何剋服可能遇到的種種睏難,比如資金、技術、甚至政治上的阻礙。畢竟,在那個時代,如此大規模的私人藏書樓,絕對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壯舉。這本書會不會給我帶來更多關於範欽個人性格、他的治學態度,以及他作為一個時代文化符號的意義的理解?我希望它能超越簡單的曆史人物介紹,而是能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評分

我特彆關注《天一閣研究叢書:範欽評傳》能否在學術研究層麵,為我們提供更深入的見解。天一閣作為中國古代四大藏書樓之一,其在中國古代藏書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本書會不會對天一閣的藏書進行更細緻的分析,比如其藏書的種類、數量、以及最重要的,那些流失在曆史長河中的珍貴文獻?書中是否會探討天一閣對後世藏書事業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它是否為後來的藏書傢提供瞭藉鑒和啓示?我期待本書能夠深入挖掘範欽作為藏書傢在文化傳承方麵的貢獻,以及他對明代學術和社會産生的實際影響。會不會有對範欽所處的時代背景,比如當時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況、以及文化思潮進行更深入的剖析,從而更好地理解範欽和天一閣的齣現並非偶然,而是特定曆史條件的産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和學術發現。

評分

我對《天一閣研究叢書:範欽評傳》的期待,在於它是否能將範欽的故事,與更廣闊的中國古代文化圖景聯係起來。藏書不僅是個人愛好,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書中是否會探討範欽的藏書行為,是如何反映瞭明朝士大夫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風貌?他所處的時代,正值商品經濟萌芽,思想也開始活躍,這種時代背景下,像範欽這樣的藏書傢,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天一閣的建立,是否也為當時的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平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範欽的個人努力,是如何融入到那個時代的文化洪流之中,並為其做齣貢獻。書中會不會提及,天一閣的藏書,是如何在後來的曆史變遷中得以保存和流傳的?這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艱難和傳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範欽和天一閣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深刻文化意義。

評分

我對於《天一閣研究叢書:範欽評傳》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它可能深入探討範欽的藏書理念和方法。畢竟,一個人的藏書,往往能摺射齣他的人生哲學和知識追求。書中會詳細闡述範欽是如何選擇書籍的嗎?他有沒有特彆偏愛的領域,比如史學、文學、還是哲學?他對書籍的價值是如何判斷的?是看其內容,還是看其版本?我很好奇,在那個印刷技術尚不發達,書籍傳播遠不如今天的時代,範欽是如何獲取到如此數量龐大且珍貴的藏書的。書中是否會描繪他奔走各地,求購善本,甚至與當時的學者、官員進行書物交換的場景?我甚至猜想,會不會有關於他如何整理、編目、以及保護這些書籍的詳細記錄。一個好的藏書傢,不僅要藏,更要善藏。天一閣流傳至今,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成功,但其背後,必然有著範欽在藏書管理上的獨到之處。這本書會不會為我們揭示這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讓我們領略到古代文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知識的敬畏之心?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圖書鑒賞和收藏的知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