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思想文丛:古史辨派

民国思想文丛:古史辨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帆,吴岩,李晓涛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思想史
  • 民国史
  • 古史辨派
  • 学术著作
  • 中国近代思想
  • 史学
  • 文化史
  • 梁漱溟
  • 冯友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26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70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内容简介

  《民国思想文丛:古史辨派》主要收录了反映民国时期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古史辨派的基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作品,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来自《古史辨》中摘取,为读者了解和研究古史辨派思想提供了原始的资料。

目录

古史辨派评介
顾颉刚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
从《诗经》中整理出歌谣的意见
宋王偃的绍述先德
《古史辨》自序
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
论《诗经》经历及《老子》与道家书
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
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
瞎子断扁的一例--静女
中国上古史研究课第二学期讲义序目
九州之戎与戎禹
鲧禹的传说
胡适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钱玄同
答顾颉刚先生书
钱穆
再论老子成书年代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自序
吕思勉
盘古考
罗根泽
慎懋赏本《慎子》辨伪
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
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
童书业
“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
张西堂
《左氏春秋考证》序
《荀子·劝学篇》冤词
杨宽
读《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
游国恩
荀卿考
孙次舟
再评《古史辨》第四册
栾调甫
梁任公五行说之商榷
王伯祥
《鸡鸣》
周予同
经今古文学
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
刘节
评《刘向歆父子年谱》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民国思想文丛:古史辨派 一部拨开迷雾、重塑史观的学术里程碑 本书汇集了“古史辨派”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脉络中的核心文献与代表性论述。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对一种深刻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史学方法论和思想体系的集中展现。该文丛旨在呈现“古史辨派”学者们如何以全新的视角和严谨的考证,挑战并最终颠覆了清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史学框架,为中国现代历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核心议题与学术精神 “古史辨派”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历史学研究从传统的训诂、考据向现代科学范式的艰难转型。该文丛所收录的文本,聚焦于对中国上古史——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重新审视与批判性建构。 一、对“信古”传统的彻底反思: 文丛中的核心论点,集中体现了对传统史学中“不疑古”思想的坚决批判。学者们不再将《史记》、《尚书》等经典中的记载奉为金科玉律,而是将其视为需要接受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多重检验的“史料”,而非直接的“史实”。这种方法的转变,是引入西方现代史学批判精神的直接体现。 书中详尽分析了如何辨析古籍中“神话”与“历史”、“传说”与“事实”之间的界限。例如,对于三皇五帝的记载,文丛展示了学者们如何运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结合民族学资料,来解析这些看似“史实”的叙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演变过程,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可信的古代帝王谱系。 二、疑古精神的实践:对“中国史源流”的解构与重构: “古史辨派”最为人称道的贡献在于其对中国历史源流的解构。文丛收录了多篇对具体历史概念进行“祛魅”的论文。其中,对“尧舜禅让”、“禹的世袭”、“殷商的可靠性”等传统叙事核心环节的质疑与考证尤为精彩。 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新出土材料的谨慎解读(在当时条件下),结合对文献的细致比对,论证了许多被奉为圭臬的古代制度与人物事迹,可能是在后世政治需要下被构建或附会的。文丛清晰地展示了“古史辨派”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中华文明“自古悠久、一脉相承”的传统观念,主张中国古代史的框架需要建立在更坚实的证据之上。 三、方法论的引入与学术规范的建立: 本套文丛不仅是观点的集合,更是一部方法论的教科书。它展示了引进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过程。 文献学考辨的精严: 文丛中展现了对古籍版本、异文、批注的详尽梳理,这体现了对材料本身的严肃态度,强调了研究者必须首先成为材料的专家。 跨学科视野的初步尝试: 尽管受到当时考古发现的局限,文丛中的论述已显露出将人类学、社会学(如氏族、部落制度的探讨)的理论框架引入历史分析的尝试,力求从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去理解早期历史的演变,而非停留在帝王将相的叙事层面。 怀疑精神与论证的严密性: 整个文丛的基调是审慎的。学者们很少轻易给出绝对化的结论,而是倾向于提出“可能性”和“倾向性”,强调任何历史结论都需要新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来支持。 文丛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古史辨派”的论述,直接回应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寻求民族文化自信与现代转型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它以科学精神清理了过往知识体系中的迷信与附会,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铺平了道路。 另一方面,它深刻影响了此后几代史学家的治学态度,将“怀疑一切既有结论,尊重证据胜于尊重权威”确立为现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本书汇集的内容,无疑是中国现代人文学术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记录。阅读这套文丛,即是回顾中国历史学界如何完成自我革新的艰辛历程。 收录重点(举例说明,不涉及具体篇章内容): 本选集精选了该流派奠基人与重要参与者的核心论著片段,力求全面覆盖其对上古传说(如“共工”、“蚩尤”的讨论)、信古史观的破除、以及对特定古籍(如《尚书》部分篇章)真实性的质疑等关键议题的论述。它呈现了中国学者如何以本土的学术力量,在全球史学思潮的冲击下,重建本国历史学科的努力与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初次接触这类学术性极强的文集,我曾担心其语言晦涩,难以入口,但实际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流畅。这并非意味着内容变得浅薄,恰恰相反,是编者在提供原始材料的同时,辅以的背景介绍和术语解释,起到了极佳的导读作用。那些早期学者在面对西方新思潮时的那种探索欲和筚路蓝缕的艰辛,通过他们略显生硬但充满力量的笔触得以再现。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昏暗的油灯下,对着古籍线装本伏案疾书的沙沙声。书中对于“疑古”精神的阐释,充满了对知识分子良知和担当的呼唤,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古代史,更重要的是,如何以一种审慎、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我们所接收到的所有知识和信息。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内在精神谱系的梳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描绘了一幅思想光谱图。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面对“如何重建中国历史的合法性”这一根本性问题时,不同学者的出发点、立足点以及最终的落脚点有着何种微妙的差异。有些学者试图从考古学和人类学中寻找新的基石,而另一些则坚持在传统文献的语境下进行颠覆性的诠释。阅读这些论辩,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身处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必须要在“全盘西化”与“文化保守”的两极之间,艰难地为自己的学术信仰找到一个立足点。这种对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期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的呈现,使得这套文集超越了单纯的史学史研究,成为了对特定时代知识人格的深刻剖析,极具启发性和历史穿透力。

评分

这套文选的选材编排体现了一种罕见的、近乎偏执的学术严谨性。它没有为了追求篇幅的宏大而堆砌零散的次要材料,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构建了“古史辨”核心论纲的关键文本。举例来说,其中对于某几位关键人物早期论辩性文章的收录,其考订之详尽,注释之精炼,使得即便是一个对该领域有初步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更难能可贵的是,编者似乎在文本之间建立了一种看不见的对话网络,即使不同篇章的作者身处不同年代或不同地域,他们的论点和反驳链条依然清晰可循。我尤其留意了某几篇涉及年代学和“神话传说”起源的论辩,那种从西方科学范式引进后,如何在中国传统的文献中寻找对应和反证的努力,那种跨文化知识移植的阵痛与创新,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系统性重构的努力,让历史不再是僵死的年代堆砌,而是鲜活的知识构建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封面采用了典雅的米黄色纸张,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主标题“民国思想文丛”以一种宋体字印制,稳重而又不失文气,而副标题“古史辨派”则用了略显飘逸的隶书,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打开内页,纸张的选择同样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而是带有轻微泛黄的古籍用纸质感,这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对往昔的致敬。字体排版十分清晰,字号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涉及复杂史料引用的部分,都做了精心的注释和标注,排版人员的专业素养可见一斑。装订处平整结实,看得出是用心制作,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让人在翻阅时,更能沉浸在文本所构建的精神世界里,而非仅仅是作为信息载体的工具。整体而言,这是一套值得收藏的文集,它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直面先贤思想的氛围。

评分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犹如一把钥匙,精准地开启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的隐秘大门。不同于一般通史的宏观叙事,这套文集更像是将当时的知识分子置于一个密闭的、高压的学术熔炉中进行观察。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被主流史学叙事边缘化的声音的收录和整理。阅读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学派之间那种既惺惺相惜又针锋相对的学术张力,那种对“史学本体论”的激烈辩驳,远比我们现在所习惯的温和讨论要来得刺激和深刻得多。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真实性”的理解边界,那种对文献的极度审慎,以及对传统“信史观”的全面解构,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精神的史学方法论基础。这种对方法论的深刻剖析,是任何纯粹的政治史或文化史著作都难以企及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