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23-2012·备案号J 1447-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基基础鉴定、地基基础计算、增层改造、纠倾加固、移位加固、托换加固、事故预防与补救、加固方法、检验与监测。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地基基础鉴定
4.1 一般规定
4.2 地基鉴定
4.3 基础鉴定
5 地基基础计算
5.1 一般规定
5.2 地基承载力计算
5.3 地基变形计算
6 增层改造
6.1 一般规定
6.2 直接增层
6.3 外套结构增层
7 纠倾加固
7.1 一般规定
7.2 迫降纠倾
7.3 顶升纠倾
8 移位加固
8.1 一般规定
8.2 设计
8.3 施工
9 托换加固
9.1 一般规定
9.2 设计
9.3 施工
10 事故预防与补救
10.1 一般规定
10.2 地基不均匀变形过大引起事故的补救
10.3 邻近建筑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0.4 深基坑工程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0.5 地下工程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0.6 地下水位变化过大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1 加固方法
11.1 一般规定
11.2 基础补强注浆加固
11.3 扩大基础
11.4 锚杆静压桩
11.5 树根桩
11.6 坑式静压桩
11.7 注浆加固
11.8 石灰桩
11.9 其他地基加固方法
12 检验与监测
12.1 一般规定
12.2 检验
12.3 监测
附录A 既有建筑基础下地基土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B 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持载再加荷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C 既有建筑桩基础单桩承载力持载再加
荷载荷试验要点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另外,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进行鉴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因此,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分析评价尚应结合现场条件来分析不同地基基础加固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以便给出建议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当涉及上部结构的问题时,应对上部结构鉴定和加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必要时提出进行上部结构鉴定和加固的建议。
4.1.6本条规定为鉴定报告应该包含的基本内容。为了使得鉴定报告内容完整,有针对性,报告的内容有时尚应包括必要的情况说明甚至证明材料等。
鉴定结论是鉴定报告的核心内容,必须叙述用词规范、表达内容明确。同时为了使得鉴定报告确实能够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设计和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鉴定结论的内容除了给出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评价外,尚应给出对加固设计和施工方法的建议。
鉴定报告应包含调查资料及现场测试数据和曲线,以及必要的计算分析过程和分析评价结果,严禁鉴定报告仅有鉴定结论而无数据和分析过程。
4.2地基鉴定
4.2.1地基基础需要加固的原因与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以及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者是地下水的变化关系密切,这种情况需结合既有建筑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提供的水文、岩土数据,结合现场调查和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2.2地基检验的方法应根据加固的目的和现场条件选用,作以下几点说明:
1当有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且勘察报告的内容较齐全时,可补充少量代表性的勘探点和原位测试点,一方面用来验证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数据,另一方面比较前后水位、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等变化情况。
2对于一般的工程,测点在变形较大部位(如既有建筑的四个“大角”及对应建筑物的重心点位置)或其附近布置即可,而对于重要的既有建筑,应根据既有建筑的情况在中间部位增加1个~3个测点。
当仅仅需要查明局部岩土情况时,也可仅仅在需要查明的部位布置3个~5个测点。但当土层变化较大如探测原始冲沟的分布情况时,则需要根据情况增加测点。
3当条件允许时宜在基础下取不扰动土样进行室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当无地下水时勘探点应尽量采用人工挖槽的方法,该方法还可以利用开挖的坑槽对基础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坑槽的布置应分段,严禁集中布置而对基础产生影响。
4目前越来越多的物理勘探方法应用在工程测试中,但由于各种物探方法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因此,实际工程中应采用物探方法与常规勘探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地基的检验测试,利用物探方法快速方便的优点进行大面积检测,对物探检测发现的异常点采用常规勘探方法(如开挖、钻探等)来验证物探检测结果和确定具体数据。
……
前言/序言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12)解读:不动声色,奠定安全基石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既有建筑的存续与更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社会功能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其地基基础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如承载力下降、变形过大、渗漏侵蚀等,严重威胁着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此时,专业的技术规范便成为指导加固修复工作的“定海神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23-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正是这样一部凝聚了我国在地基基础加固领域丰富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的权威性技术文件。 本规范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聚焦于特定领域——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技术。这意味着,它不会涉及新建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也不会涵盖主体结构加固、幕墙更新等其他建筑改造范畴。其核心在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既有建筑在“根基”层面出现的问题,确保其能够继续安全地服务于社会。 核心价值:为既有建筑“固本培元”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系统、严谨的技术指导,帮助工程师们应对各式各样的地基基础病害,并采取针对性的加固措施。它强调的是“加固”,而非“重建”或“提升”。这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规范的目标是将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恢复到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使其能够承受原有的荷载,甚至在特定情况下适应荷载的适度增加。 这部规范的出现,极大地规范了我国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工程的市场行为,提高了工程质量,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它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并将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进行了标准化、系统化的梳理,成为行业内的重要技术遵循。 聚焦内容:精细化的问题诊断与方案设计 该规范的内容围绕着“诊断-设计-施工-验收”这一工程实践的逻辑链条展开,但其重点和详尽之处体现在前两环,即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问题的诊断和加固方案的设计。 1. 地基基础病害的识别与评估: 在进行任何加固工作之前,准确诊断问题是前提。规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现场勘察、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性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这包括但不限于: 地质勘察的深化: 对于既有建筑,可能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对原有的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补充或复核,特别是对地基土的承载力、压缩性、渗透性等关键参数进行精确测定。 已有结构状态的调查: 评估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情况,以及基础本身是否存在裂缝、沉降、倾斜、渗漏等病害。 荷载的复核: 重新评估建筑物的实际使用荷载,并与设计荷载进行对比,分析荷载变化对地基基础可能产生的影响。 变形监测: 对于存在沉降或不均匀沉降迹象的建筑,需要进行长期的变形监测,以量化变形趋势和速率。 规范并非提供一套万能的诊断工具,而是引导工程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调查和测试方法,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 2. 加固方案的原则与设计方法: 在准确诊断问题的基础上,规范便为设计者提供了科学的加固设计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强调: 安全性优先: 任何加固方案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满足现行国家建筑结构安全标准的要求。 经济合理性: 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经济效益高、施工难度小的加固方法。 技术可行性: 加固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顺利实施,且对现有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耐久性: 加固措施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避免二次病害的发生。 基于这些原则,规范详细介绍了多种常用的地基基础加固技术,并对每种技术的适用范围、设计要点、施工注意事项等进行了阐述。这些技术涵盖了: 基础处理加固: 注浆加固: 包括劈裂注浆、渗透注浆、压力注浆等,用于改善土体强度、减少变形、封堵渗漏。规范会详细说明注浆材料的选择(如水泥浆、化学浆液)、注浆参数的确定(如压力、流量)、注浆孔的布置等。 注桩加固: 通过在现有基础周围或下方增设桩基,将荷载传递到更深、更可靠的土层。规范会指导如何选择桩的类型(如摩擦桩、端承桩)、桩径、桩长、桩距以及与原有基础的连接方式。 强夯、重锤夯实等动力加固: 对于浅层土体,可以通过动力冲击的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规范会规定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数等参数。 化学加固: 利用化学药剂改变土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 冻结法: 在特定条件下,利用冻结技术暂时或永久地提高地基的强度。 地基承载力提升: 换填土加固: 将原有的软弱土层挖除,换为强度更高的土料或碎石,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规范会详细规定换填土的材料要求、铺填厚度、压实度等。 桩承基础: 利用桩基将上部荷载传递到更深的稳定土层,从而绕过浅层的不良土层。 不均匀沉降的纠治: 托换加固: 通过设置托梁、顶升等措施,抬升下沉的部分基础,纠正不均匀沉降。规范会详细指导托梁的材料选择、截面尺寸、支撑体系的设计以及顶升施工的工艺控制。 注浆抬升: 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注浆产生的压力来实现基础的抬升。 抗渗加固: 防渗墙、截水帷幕: 用于阻止地下水侵入,保护地基。 注浆防渗: 通过向土体中注入防水材料,形成防渗屏障。 抗震加固: 基础隔震: 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降低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传递。 基础增强: 提高基础的抗剪、抗弯能力,以抵御地震力。 规范在介绍这些技术时,还会涉及设计计算的依据、公式、图表以及允许偏差等内容,为工程师提供可操作的计算工具和设计指南。 与相关规范的界限:精准定位 需要明确的是,《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是一部行业标准,其效力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部的指导和约束。它与国家标准(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定位有所不同。国家标准是针对新建建筑的基础设计,而本行业标准则专属于既有建筑的加固领域,考虑了既有结构、施工扰动等特殊性。 同时,它也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等其他相关规范相互衔接。在进行加固设计时,工程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规范的要求,确保加固后的建筑物能够满足整体的安全、承载、抗震等各项性能指标。 不涵盖的内容:明确边界,避免误读 为了清晰地界定本规范的适用范围,需要明确指出其不涵盖的内容: 新建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 本规范的核心在于“既有建筑”,因此所有针对新建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勘察、施工等内容均不属于本规范的范畴。 主体结构加固: 规范聚焦于“地基基础”部分,并不直接涉及柱、梁、板、墙等主体结构构件的加固技术。虽然地基基础的加固可能间接影响到主体结构的受力,但具体的结构加固方案需要依据其他相关规范执行。 特定病害的全面解决方案: 尽管规范提供了丰富的加固技术,但每一次工程实践都是独特的。规范提供的是通用的技术框架和方法,而非“万能钥匙”。对于复杂或罕见的病害,可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详细的施工方案与安全管理: 规范侧重于技术指导,对具体的施工工艺、安全管理措施、工程进度控制等方面的详细要求,通常会由施工单位在其专项施工方案中进一步细化。 材料的详细生产与检测标准: 规范会规定加固材料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但关于材料本身的生产工艺、出厂检验等详细标准,则属于材料生产行业的其他规范。 工程造价的编制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关注技术层面,不直接涉及工程造价的编制、预算、成本控制等经济管理内容。 建筑物的整体性、耐久性评估(非加固范畴): 虽然地基基础的加固是为了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但规范本身并不包含对建筑整体性能进行全面评估的方法学,其重点在于基础部分的解决方案。 历史建筑保护的特殊要求: 对于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其修缮和加固可能需要遵循更严格的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本规范的通用性要求可能需要与文物保护的特殊性相结合。 实践意义:提升专业能力,保障工程质量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工程问题系统化、标准化,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份权威的参考。通过学习和应用这部规范,工程师们能够: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掌握系统性的病害识别方法,避免“望文生义”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优化方案设计的科学性: 能够依据规范的原则和技术要求,设计出安全、经济、有效的加固方案。 规范施工操作的严谨性: 遵循规范的施工要点,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提升工程整体质量: 确保加固工程真正解决问题,并达到预期的技术指标。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通过普及和应用先进技术,推动我国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领域的技术发展。 结语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12)是一部指导性强、实用性高的技术文件,它为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把脉问诊”,并提供“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它不动声色地工作着,却为无数承载着城市活力与历史印记的建筑,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石,让它们能够继续稳定地屹立,服务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理解这部规范的边界与核心内容,对于所有从事既有建筑改造和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士而言,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