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讀本:後殖民主義與世界格局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Postcolonialism]

牛津通識讀本:後殖民主義與世界格局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Postcolonialism]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羅伯特·J.C.揚 著,容新芳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32833
版次:1
商品編碼:11234286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牛津通識讀本
外文名稱: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Postcolonialism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牛津通識讀本:後殖民主義與世界格局》由當今國際後殖民主義研究大傢羅伯特·J.C.揚撰寫,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審視非殖民化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影響。清華大學外語係資深教授王寜作序推薦。

內容簡介

  《牛津通識讀本:後殖民主義與世界格局》內容新穎而活潑,與其他後殖民主義的簡介大為不同。作者不是在談抽象的理論,而是從世界局勢、個人經曆和史實評述入手來審視非殖民化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影響。他將討論置於一個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所舉例子涉及土著人、無地農民、阿爾及利亞的籟樂、後殖民女權主義以及全球性的社會和生態運動。

作者簡介

  羅伯特·J.C.揚,紐約大學硃利葉斯·西爾弗英文和比較文學講座教授。主要著作包括《殖民的欲望:文化、理論和種族的混雜》(1995)、《後殖民主義:曆史的導引》(2001)等。

精彩書評

  書中論及的是新世紀的焦點問題,因而顯得獨具魅力,內蘊深厚。
  ——英國後殖民文學理論傢 艾萊剋·博爾莫

目錄

導言:濛太奇式的簡述
1 屬下階層的知識
2 來自下層與上層的曆史與權力
3 空間與土地
4 混雜
5 後殖民女權主義
6 從後殖民的角度解讀全球化
7 翻譯與轉化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屬下階層的知識
  你發覺自己是一個難民
  一天早上,當你從噩夢中驚醒,你發現你所處的世界已經發生瞭巨變。在夜幕的籠罩下,你已經被放逐到彆的地方。睜開雙眼,你首先注意到的是風吹過平坦荒蕪的土地時留下的聲音。
  你和傢人正朝著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的一塊“活墓地”走去,走嚮白沙瓦——一座布滿鮮花和間諜的城市,一座邊境城市,從喀布爾過來的旅客的第一個落腳點。這些旅客穿過雕刻著圖案的托剋漢城門,沿著開伯爾山口由灰色岩石建成的彎麯小路走嚮遠處的平原,最後到達通往加爾各答的主乾公路。
  在老城區的達沃什清真寺周圍,是開伯爾集貿市場,這裏的貨攤鱗次櫛比。這裏有一條狹窄的街道,這條街道的房屋依勢而建,高得直衝雲霄。各傢經過裝飾的陽颱錯落有緻,懸掛在空中。這便是著名的吉沙·哈烏尼市場一條街,這條街因說故事的人而聞名。幾個世紀以來,那些麯摺、離奇的故事一直被悠閑地喝著熱氣騰騰的琥珀色希沙斯茶的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那些人正努力地想要超越專業的故事講述者,或是在那些在貨攤上用大茶杯喝著蜜汁茶的人之間口耳相傳。可是那裏傳來傳去的故事卻並不是為你而講述的。
  你繼續西行,走過往日的殖民地兵營,走過郊區大片的臨建房屋(可是住在臨建房屋中的人已經在這裏居住很久瞭),在山前的一塊平地上停住瞭腳步。傢人中還有兩個孩子也走散瞭。你身邊隻有一袋衣物、一個睡覺和祈禱用的墊子、一個盛水用的大塑料容器和幾個鋁製的罐子。這時路上有一些士兵走上前來阻止你繼續前行。白沙瓦附近的賈洛紮難民營已經關閉。從阿富汗到這裏來的普什圖人被指引著走嚮傑曼。傑曼沒有難民營,它隻是一個“等待區”。在這裏,你從帳篷頂上放眼望去,大地平坦無奇,進入視野的唯有遠處喜馬拉雅山映在地平綫上的黑影。
  因為這裏不是官方難民營,所以你緩慢的前行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不會有人為你登記注冊。此時,你的孩子又纍又餓,坐在光禿禿的棕色沙地上,他們鼓鼓的肚皮上留著因感染而形成的深紅色印痕。你四處尋找水和食物,還希望找到三根木頭和一張大塑料布來搭建一個棲身之所。這個將要搭建的就是你的帳篷,就是你和傢人的居所。你們將要在少糧缺水,痢疾和霍亂流行的睏境中尋求生存。幸運的話,你可能在數月內離開這裏。但是如果不
  幸運的話,你或許就會像肯尼亞的索馬裏難民,加沙﹑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難民,或是像20世紀70年代齣現在斯裏蘭卡或者南非的“國內流離失所者”那樣,在這裏滯留十年甚至幾十年。這裏將可能成為你和你的子孫們唯一的傢。
  難民,你居無定所,無處落根。你已經被轉移瞭,是誰轉移瞭你?是誰讓你離開瞭自己的國土?你或是被迫,或是為瞭躲避戰爭或飢荒而離開。你順著逃亡的路綫顛沛流離,艱難跋涉。但是一切都靜止瞭。你已疲憊的生命戛然而止,你的生活斷裂瞭,你的傢庭支離破碎。你所熟悉的單調卻可愛而穩定的生活和熟悉的社會也將隨之一去不返。你在壓縮的時間裏,經曆瞭資本主義的強烈介入,經曆瞭平常安樂生活的終結,你已成為瞭那些跨越不同時代並經曆過冷漠的現代性的人們的象徵。你麵對的是一個新世界,一種新文化,麵對這種新文化,你不得不調整自己來適應它。你還要努力保留自己的可識彆的身份。把這兩者放在一起是一種痛苦的體驗。也許有一天,你或者你的孩子會將它看作一種解放的方式,但不是現在。生活已過於脆弱,過於不確定。你什麼都不能依靠。在世界的眼中,你隻是一個客體。誰會在意你的經曆、你的想法以及你的感受?各國的政客們爭先恐後地立法,為的是阻止你進入他們的國傢。他們對尋求避難者的答復是:禁入。
  你是闖入者,你是錯位的,你是不閤時宜的。“難民”一詞將你與你的國傢隔離開來,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帶著自己的信仰、語言、願望、習慣及情感一腳踏進未被認同的、精神上深感陌生的世界裏。所有的一切都是關於中斷、錯位、不堪迴首的刺痛和痛苦的體驗。這種體驗加劇瞭後殖民時期的殘酷體驗,但也使其具有瞭創造性。
  不同種類的知識
  在賈洛紮難民營,你不願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讀這本書,即便你識文認字,即使這本書已被翻譯成普什圖語,你也不會讀這本書。你說得多,會對許多人講述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時候還會講述那些又長又難懂的、與戰爭和飢荒相關的悲慘故事,你試圖從自己的經曆中提煉齣一些人生感悟。如果你碰到一些來自其他地方的人願意幫助你,你很有可能會對他們說齣你的需求:藥品、食品、避難所。你不會為那些從未謀麵的人的利益而袒露你的經曆。你不會將你的生活演繹成一個故事或者為彆人而錶述。但你仍然是這本書中不那麼沉默的主角,因為它是為你而寫的。即便你沒有讀過其中的文字,它們也是為你而寫的。
  你能否讀這本書,顯示齣瞭劃分世界的一種主要的方式。劃分有多種方式,比如:你是否有乾淨的水喝,是否有足夠的食品和保健品,是否能讀書,是否受過正規的教育。每一個人都會經曆非正規的教育,實際上正規與非正規之間的界限往往是不確定的。有時你所需要的知識是你通過非正規的教育學來的,是從你的傢庭和周邊環境中學來的。你通過正規的教育渠道學到的知識是他人的知識。誰是這些知識的權威呢?它們是誰的知識呢?你從不同學校學到的知識是不同的,你的思維模式也是不同的。想一想孩子們身上的不同吧:在西方有些進入私立學校的孩子每年要花費一萬五韆英鎊,2001年在伯利恒附近的阿哈德學校裏的孩子卻不得不在帳篷裏學習,因為學校的校捨已經被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所摧毀。看一看圖3中那個巴勒斯坦女孩的學習經曆吧!她每天步行穿過拉法難民營來到學校,而拉法難民營也在一天前被三輛以色列坦剋和兩輛推土機夷為廢墟。
  自從加沙地帶的汗育尼斯難民營和約旦河西岸的賈拉左難民營首次開辦露天學校以來,近五十年來巴勒斯坦幾乎毫無變化。如果當年的那些孩子還活著的話,他們今天都已成瞭老人。他們住在難民營中,常是以色列軍事行動打擊的目標。不得不這樣危險生活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第二章 來自下層與上層的曆史與權力
  非洲和加勒比海的革命者在哈萊姆,1924年
  我正觀察一張照片。照片上三個男人並排而立,姿勢呆闆僵硬,嚴肅而若有所思地盯著鏡頭。每個人都衣著入時,穿著馬甲,揣著懷錶。中間身著白色套裝、腳穿翼尖狀飾紋皮鞋的男子頭戴一頂帽子,其他兩位則以手持帽。右側身材矮小而略胖一些的男子撐著一張木製摺疊椅的椅背。盡管他們正一起擺姿勢閤影,但彼此卻保持著距離。這一點錶明他們雖然認識,但卻稱不上是密友。他們衣著的華美與身後破舊的紅磚房形成一種奇特的反差。看起來他們好像站在一所廉價公寓或辦公樓的外麵。他們身後的窗戶的右扇有百葉窗,而另一邊的窗戶卻沒有。這張照片是由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時期著名的攝影師詹姆斯·範德爾奇拍攝的。這張1924年8月拍攝的照片上的人物分彆是馬庫斯·加維、喬治·O.馬剋和剋喬·托瓦羅-鬍諾王子。加維來自牙買加,馬剋來自塞拉利昂,托瓦羅-鬍諾來自達荷美共和國。那天他們都是來紐約市開會的,或許這張照片是在哈萊姆135號街西56號原“黑星”航運公司辦公樓的後麵照的。馬剋是聯閤黑人促進會的最高代理主席,他曾在弗裏敦受過教育,並在蘇格蘭的阿伯丁和愛丁堡上過大學,他作為塞拉利昂的代錶到紐約參加瞭1920年的聯閤黑人促進會會議。1922年,他被任命為聯閤黑人促進會代錶團的全權代錶參加瞭國際聯盟會議。代錶團請求國際聯盟將德國以前在非洲的殖民地作為黑人居留地移交給聯閤黑人促進會管理,但此請求遭到拒絕。這些殖民地後來轉交由英國和南非托管。
  加維,這位聯閤黑人促進會的創始人,1924年由於被指控利用郵件欺詐而被一個聯邦調查局的官員判處有罪,這位聯邦調查局的官員急於尋找藉口將他驅逐齣境。加維早年加入瞭牙買加的“國傢俱樂部”,這個組織緻力於擺脫英國統治尋求獨立。之後加維在中美地區廣泛旅行,然後去瞭倫敦。他的妹妹阿德裏安娜當時在倫敦做傢庭教師。在倫敦,他瞭解瞭泛非運動,該運動於1900年在倫敦召開瞭首次會議。他還閱讀瞭布剋·T.華盛頓的著作《齣身奴隸》。最重要的是,他遇到瞭瞭不起的蘇丹裔埃及人杜斯·穆罕默德·阿裏並與之成為摯友。穆罕默德·阿裏是一位民族主義者,他們二人共同經營阿裏的宣揚激進民族主義的報紙《非洲時代與東方評論》。1914年當加維返迴牙買加創建聯閤黑人促進會時,他已經形成瞭一套政治哲學,其基礎是黑人權力和尊嚴的簡單而有力的傳達。兩年後,他受布剋·T.華盛頓之邀來到美國,並産生瞭巨大的影響,或許可以說在美國沒有一個黑人移民的政治影響力比他更大瞭。他把反殖民的言語轉換成民權和爭取黑人權力的語言,在20世紀這兩者將繼續發展,並互相密切聯係,彼此推動。這張照片記錄瞭這種推動力量啓動的那一時刻。
  剋喬·托瓦羅-鬍諾王子本人剛剛從法國抵達紐約,並且要在哈萊姆自由大會堂舉行的1924年年度聯閤黑人促進會會議上發言。托瓦羅-鬍諾王子是保護黑人種族全球聯盟的主席,該組織由他創建於巴黎,它的創立緣於一個有名的事件。當時因為托瓦羅-鬍諾王子是黑人的緣故,幾個美國白人遊客試圖把他扔齣一間咖啡廳。當你審視這個貴族,這個流亡的達荷美共和國國王的侄子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看齣為什麼他如此強烈地憎恨這種待遇,以至於他引起瞭整個法國媒體的同情。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巴黎多年來享有對黑人藝術傢和知識分子最具同情心的西方城市的美譽。約瑟芬·貝剋、蘭斯頓·休斯、詹姆斯·鮑德溫、切斯特·海姆斯、西德尼·波切特都受到瞭法國人的喜愛——隻要他們不是阿拉伯人。
  在1924年的大會上,加維宣布聯閤黑人促進會已約有一萬四韆個分支。其中一半在北美洲,其餘分布在加勒比海、中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全部成員據估計已達到六百萬。這種非同尋常的全球化組織在托瓦羅-鬍諾的報紙《大洲》的名字中得到瞭反映。這是跨越大西洋的黑人革命運動,這三個來自英法在非洲和加勒比海殖民地的革命者聚集在美國,想要聯係不同文化間的激進主義並確保跨國的團結閤作。
  加維在加勒比海、美國和英國開展的革命運動,使他成為瞭薩爾曼·拉什迪所描繪的“被轉化的人”的一個早期的範例。所謂“被轉化的人”,也就是被不同文化“轉化”的人。但這不是人們被動經曆的事情:加維要求恢復黑人尊嚴的呼籲是自我轉化的一種呼聲。跨越不同地域時,語言、人和文化會發生改變,可以從轉化的視角來看待它們是如何改變的。它還可以被更隱諱地使用,用來描繪個人或群體是如何通過改變自己對社會地位的認識而被轉化的。
  在這裏,在紐約,三個人站在一起,準備嚮聚集在自由大會堂裏參加聯閤黑人促進會會議的聽眾發言,他們不僅是一路從牙買加、達荷美共和國和塞拉利昂到哈萊姆的三個人。在重新描繪美國文化及超越全球文化的過程中,他們是積極的文化上的轉化者。他們的相聚標誌著被壓迫國傢間的革命性的思想意識的轉化。後來,剋喬·托瓦羅-鬍諾王子受到瞭法國殖民當局的迫害,加維被聯邦調查局勒令離開美國。在此後的幾十年中,美國民權激進主義者——如歌手保羅·羅伯遜與加勒比海及非洲反殖民領導人之間的聯係處於美國聯邦調查局、英國軍事情報五處和英國軍事情報六處的監控之下,但此時為時已晚——加維的乾預已經成功。加勒比海的激進主義已經抵達紐約和倫敦,爭取黑人權力的事業將越來越壯大。一代接一代的加勒比海的活動傢(如C.L.R.詹姆斯、剋勞德·麥凱和喬治·帕德莫)積極沿著他們的腳印前進。
  1960年迎來瞭這段曆史上最著名的時刻。菲德爾·卡斯特羅在市中心的酒店內遭到刻薄對待後,受馬爾科姆·X邀請來到哈萊姆,入住在泰瑞莎酒店。卡斯特羅後來迴憶說:“我立刻決定‘我要到哈萊姆去,因為那裏有我的好友’。”卡斯特羅對哈萊姆的初訪標誌著古巴與美國黑人長期團結的開始,也標誌著(正如卡斯特羅所說)産生於第三世界的兩國人民——古巴人民與美國的第三世界人民之間的友情與同情的開端。
  ……

前言/序言

  本書原名為《後殖民主義:十分簡單的介紹》(Postcolon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03年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主要麵對具有一般人文知識的讀者。但是和收入這套係列叢書的不少短小精悍的著作一樣,本書作者羅伯特o揚 (Robert J.C. Young, 1950- )卻是當今國際後殖民主義研究的一位大傢。他自幼在英國受教育,早年畢業於牛津大學愛剋斯特學院,曾在南漢普頓大學任教,後被母校牛津大學聘為英文和批評理論教授,同時兼任沃德姆學院研究員。2005年,他應聘到美國紐約大學任教,擔任硃利葉斯o西爾弗英文和比較文學講座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白色的神話:書寫曆史和西方》(White Mythologies: Writing History and the West, 1990),《殖民的欲望:文化、理論和種族的混雜》(Colonial Desire: Hybridity in Culture, Theory and Race, 1995)和《後殖民主義:曆史的導引》(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2001),本書的寫作就是沿著最後這部鴻篇巨製的思路進一步普及和闡發的結果。他最近齣版的著作是《英國族裔的概念》(The Idea of English Ethnicity, 2008)。
  本書的寫法和大多數高深的理論學術專著的寫法大不相同,具有淺顯和通俗易懂的特色。眾所周知,在西方後現代主義之後的主要文化理論思潮中,後殖民主義是時間持續較長、涉及學科範圍廣泛且內涵十分復雜的一種全球性的理論思潮,因此要對它作介紹自然也很難。我們今天所說的後殖民主義實際上包括瞭這樣兩個概念:後殖民理論思潮和後殖民地文化。對於前者本書並沒有太多的涉及,而對於後者作者則描述瞭很多。它主要指處於後殖民狀況的(原先的)殖民地反抗殖民主義文化的曆史,它與前殖民地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但在擺脫瞭殖民主義統治後仍帶有(新)殖民主義的殘餘,同時又明顯地帶有對宗主國的殖民文化的抵製和抗爭色彩。作者避開瞭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改用一種講故事的散文筆法講述瞭一部非西方的第三世界後殖民曆史,涉及的人物有甘地、格瓦拉、法農以及毛澤東等;從有關屬下階層的知識到來自下層和上層的曆史和權利,從非洲的空間和土地到種族和文化的混雜,從後殖民女權主義到從後殖民視角來解讀全球化,最後還專有一章闡述瞭霍米o巴巴的文化翻譯(或轉化)理論的含義。要在這樣短的篇幅中對一係列後殖民主義理論思潮的概念作齣詳細的介紹,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也是沒有必要的。但是考慮到本書有可能會吸引一些文化理論專業的學者和學生,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在這篇短序中對後殖民主義理論思潮及這一思潮在理論上的創始者和主要代錶人物作一簡略的介紹。
  後殖民主義理論思潮曾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取代後現代主義理論思潮,一度雄踞西方文化理論界,它的主要理論基石是福柯和德裏達的後結構主義的解構和“非中心化”思維模式,曾在文化研究崛起時有所式微,但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由於薩義德和斯皮瓦剋的著述被重新認識以及霍米o巴巴的異軍突起,後殖民理論和批評又得到瞭新的發展。早先的一些相關理論課題,如種族、族裔、曆史、權力、殖民、霸權、邊緣、中心、帝國等,被從事全球化研究的學者發掘齣新的價值進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可以說,後殖民主義理論思潮的再度興起與全球化/本土化、民族/文化身份以及流散寫作/批評等問題的討論密切相關。
  在三位主要的後殖民理論傢中,薩義德 (Edward Said, 1935-2003)的知名度最高,這與他的多産和在美國學術界的較早崛起不無關係。他生前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級教授,並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如果說, 斯皮瓦剋的後殖民主義理論帶有明顯的女權主義和解構色彩,霍米o巴巴的理論具有較強的“第三世界”文化批判和“少數族群”研究之特色的話,那麼薩義德早期的理論則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判的鋒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其批判的理論基石就是 “東方主義”。齣版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專著《東方主義》(Orientalism,1978)為我們的跨學科文化學術研究開闢瞭一個嶄新的理論視野,即將研究的觸角直接指嚮曆來被西方主流學術界所忽視並且故意邊緣化瞭的一個領地:東方或第三世界,它在地理環境上與西方世界分彆處於地球的兩個部分,但這個 “東方”並非僅指涉其地理位置,同時它本身還有著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內涵。他於1993年齣版的鴻篇巨製《文化和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全麵審視瞭西方文化,從18世紀的作傢簡o奧斯汀一直論到當今仍有爭議的薩爾曼o拉什迪,從現代主義詩人葉芝一直論到具有後現代特徵的海灣戰爭中新聞媒體的作用,其間還透過後殖民主義的理論視角分析瞭顯然具有後殖民性的英國作傢吉蔔林和康拉德的小說,以一個比較文學學者的身份對這一學科的局限進行反撥,直到在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背景下全麵描述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和殖民地的反抗的曆史,大大地突破瞭傳統的學科界限。當然,這一時期的學術界也發生瞭巨大的變化:關於後現代主義的討論越來越趨嚮全球化,並與第三世界的反殖民和反霸權鬥爭相關聯;而比較文學的興趣東移則更是導緻瞭一種以東西方文學的對話與交流為特色的新的國際比較文學研究格局的齣現;後現代主義之後的後殖民主義大潮不斷嚮中心運動,文化研究在一個全球範圍內的轉型方興未艾……這一切都使得文學研究者必須正視文化和文化本質問題。可以說,薩義德在沉默瞭一段時間後的深入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接著上述兩本著作中涉及的問題而深入研究的。而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和深入探討則集中體現在他逝世前齣版的論文集《流亡的反思及其他論文》(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2000)中所收的各篇論文中。今天,研究全球化時代的流散寫作的學者已將其當作研究流散現象的重要理論資源。
  佳亞特裏oC. 斯皮瓦剋(Gayatri C. Spivak,1942-)通常被當作名聲僅次於薩義德的當代最有影響同時也最有爭議的一位後殖民地或第三世界知識分子,或後殖民批評傢,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阿維龍基金會人文科學講座教授。作為一位個人經曆異常復雜而且理論方嚮也十分駁雜的後殖民理論批評傢,斯皮瓦剋走過的是一條發展軌跡清晰可尋的學術道路:她早年曾作為德裏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在北美最重要的翻譯闡釋者而一舉成名,其後又以一個頗有挑戰性的女權主義批評傢的身份而活躍在女性文學界和批評界。之後當這一切均為她的異軍突起鋪平道路後,她纔獨闢蹊徑,逐步發展成為有著自己獨特批評個性和理論風格的後殖民理論批評傢之一。斯皮瓦剋的著作包括三部論文集以及齣版於上世紀末的一部專著:《在他者的世界裏:文化政治論集》(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1987)、《外在於教學機器之內》(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993)和《斯皮瓦剋讀本》(The Spivak Reader, 1996[ed.Donna Landry and Gerald MacLean]),以及《後殖民理性批判:走嚮行將消失的當下的曆史》(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1999)。此外她還齣版訪談錄,編譯多部理論著作和文集,並在歐美各主要刊物發錶瞭大量的批評論文。斯皮瓦剋對中國文學很感興趣,並堅持學習中文長達六年。
  霍米o巴巴 (Homi K. Bhabha, 1949- )和斯皮瓦剋一樣,也齣生在印度,後到西方著名學府求學,然後在英國任教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好的書 非常喜歡 不錯

評分

這套書不錯,知識麵豐富,大小明友都可讀!

評分

很好!!!!!!!!!!!!!!!!!

評分

不錯,挺實惠的,做活動的下的單,希望京東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啊…………

評分

呃呃呃額額的呃呃呃額額的

評分

無論是編版還是內容 全部五星

評分

可以

評分

文化研究需要,開闊視野。

評分

丹尼斯·謝爾曼是紐約城市大學約翰·傑伊刑事司法學院(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曆史學教授。他在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獲得瞭文學學士學位(1962年)和法學博士學位(1965年),並在密歇根大學獲得瞭哲學博士(1970年)。他是巴黎大學的訪問學者(1978—1979年,1985年)。他曾獲得福特基金會學術奬(Ford Foundation Prize Fellowship,1968—1969年,1969—1970年),獲得經濟史研究中心學術奬(Council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History,1971—1972年),獲得國傢人文科學基金會奬(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1973—1976年)。他的著作包括《西方文明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第8版,閤著)、《西方文明:材料、圖片與解讀》(Western Civilization: Sources,Images,andInterpretations,第6版)、《世界曆史:材料、圖片與解讀》(World History:SOurces,Images,and Interpretations,第3版),在加蘭圖書館中關於戰爭與和平的一係列導論,在美洲和歐洲雜誌上的幾篇關於19世紀法國經濟和社會史的文章和評論,以及文學評論上的幾部簡短的小說。喬伊斯·索爾茲伯裏是威斯康星大學綠灣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Green Bay)弗蘭肯塔爾曆史講座教授(Frankenthal Professor of History),她在那裏教授本科生將近有20年的時間。她從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in New Jersey)獲得瞭中世紀哲學史博士。她是一位享有盛譽的曆史學傢,發錶瞭許多文章、撰寫或修訂瞭10本書,包括廣受好評的《佩蓓圖受難記:一個年輕羅馬婦女的死亡和迴憶》(Perpetua's Passion: Death and Memory of a Young Roman Woman),《內在的野獸:中世紀的動物》(The Beast Within: Animals in the Middle Ages)和《古代世界的婦女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the Ancient World)。索爾茲伯裏也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她被極富權威的國傢機構——教育發展與促進協會(CASE)提名為“1991年威斯康星年度教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