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记录口述历史:社会科学家的实践指南》、《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口述史研究方法》等论著,该书稿偏重于方法指导,更像一部口述历史的工具书,指导读者“可以这样做”。该书稿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四个层面的内容:一层面,提纲挈领而又简要扼要地论述了作者对什么是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有什么用、如何做口述历史等若干基本问题的认识,具有导论性质;第二层面,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口述历史的几种形式;第三层面,作者结合自身从事口述历史工作近十年所积累的实际操作经验,详细考察了口述历史的操作过程——从采访人的素质要求到受访人的表现分析,从采访前所需准备到采访中如何应对再到采访后怎样对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再细化至采访中谎言的辨别和多种采访形式的试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第四层面,体现了作者对口述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
对于任何实务性的操作指南,工具和资源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我比较关注书中是否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当前主流的口述历史软件、录音设备推荐,以及一个实用的项目管理清单。例如,从项目申请、资金筹集、伦理审批、访谈执行、转录校对到最终成果展示,每个阶段应该有哪些关键性的检查点?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个可下载或可参考的模板库(例如访谈大纲模板、伦理审查表格、元数据记录表等),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毕竟,口述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其流程的冗长和多变,一个清晰、可重复执行的工作流程图,远比空泛的理论指导来得实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可以伴随项目始终的“伙伴”,而非仅仅是一次性的阅读材料。这种对流程细节的打磨,恰恰体现了一本“手册”的最高价值所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好奇,尤其是在资料整理和后续处理方面。口述历史的素材是极其庞大且非结构化的,从最初的录音到最终的文本转化,每一步都充满了技术挑战和伦理困境。我希望看到它详尽地探讨音频和视频资料的数字化保存标准,这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次不当的格式迁移可能导致宝贵的历史声音永久丢失。更进一步,关于访谈文本的转录、校对和注释,这本书是否提供了详尽的规范?例如,如何处理方言、俚语、重复叙述或信息冲突的部分?这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此外,关于口述史料的引用和发表,版权和伦理审查是绕不开的话题。我特别留意书中是否有关于如何与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详尽模板和法律风险提示,以及如何平衡研究者的学术需求与受访者的隐私权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能在这方面给出清晰的指引,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阅读一些口述历史的文献时,我常常感到叙述者视角的主导性过强,而对历史背景和外部证据的交叉验证处理得不够充分。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口述”与“历史”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张力上有所阐发。一个好的实务手册,不应该仅仅教人如何“听”,更要教人如何“辨”和“置于脉络中”。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档案、报纸、官方记录等“硬性”史料来佐证或反思受访者的主观记忆。例如,当受访者的回忆与既有史实出现显著偏差时,研究者应如何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处理?是简单记录差异,还是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涉及到口述历史方法论的核心争论。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对话性历史”的讨论,即如何让口述资料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终点,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使其超越单纯的技能培训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朴素而又透着历史厚重感的色调,似乎就在无声地讲述着它所蕴含的知识的深度。我最初是冲着“实务手册”这个副标题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毕竟口述历史这块儿,理论说得天花乱坠,真要上手操作起来,细节处的坑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我特别关注它在田野调查和访谈技巧部分的处理。一个优秀的口述历史项目,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采集合格、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不仅需要访谈者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更需要掌握一套成熟的提问策略,比如如何引导受访者回忆关键时刻而不使其感到压迫,如何处理沉默,以及如何应对那些敏感或被遗忘的记忆片段。我期望书中能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最好是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访谈范例,这样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为灵活和立体的操作框架,而不是死板地遵循某种流程。如果它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更看重它在“门径”二字上的体现,即如何真正跨入门槛,并在这个过程中避免常见的陷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也传达出一种专业性,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给初学者准备的入门读物,可能对有一定经验的从业者也有启发。我尤其关注它在社区参与式口述历史项目(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CBPR)方面的论述。在当代历史研究中,权力下放和去中心化叙事是重要的趋势,口述历史常常被用作赋权工具,帮助边缘群体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如果书中能提供如何有效地与社区组织合作、如何制定项目目标以满足社区需求、以及如何确保项目成果能够回馈给参与者的具体策略,那将是非常及时的内容。我希望看到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社会责任感,如何设计出既能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又能真正服务于特定人群记忆建构的访谈流程。这种对社会应用层面的关注,是衡量一本“实务手册”是否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标尺。
评分好书一本,十分值得一看
评分好书一本,十分值得一看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比较有使用价值,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单位工作用书,京东购买方便实惠。
评分家人买的,还不错家人买的,还不错
评分比较有使用价值,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还没看,慢慢看,但我知道值得看
评分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