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五千年历史年表知朝代之兴替
细览近万件历代大事鉴前人之得失
本书可供广大师生、文史爱好者使用
◇一书多用,创意新颖。前设中国历代纪年表,后配与年表相对应的大事记。既可作为中国历代纪年表使用,又可作为大事记查阅。
◇内容丰富,条理明晰。纪年始于距今约170万年,止于1911年。对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来的纪年,凡有大事发生的,按年份逐条编排。
◇准确,科学严谨。史实以古籍中的正史为依据,同时吸取学术界研究成果。
启迪智慧,增强思辨能力。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中国历代纪年表,另一部分是与年表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年表中的纪年始于距今约170万年,止于1911年。史事记录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止于1911年清朝灭亡。对公元前841年以来的纪年,凡有大事发生的,按年份进行编次。历史事件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该书既可以作为中国历代年表使用,又可以作为中国历代大事记查阅,能够满足读者对中国历史常识的需求。
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与教学,兼及宋史、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16部、编著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基金项目以及横行研究项目多项。
这部厚重的史册,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脉络算是有个大致的了解,但翻开它,才发现自己过去所学的不过是零星的片段。它不像那些教科书,堆砌着枯燥的年份和人名,而是以一种近乎编年体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帝王的更迭、关键的制度革新,乃至那些足以影响后世的重大事件,像串珍珠一样,清晰而有序地串联起来。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接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微妙的笔触,让你清晰地感受到朝代的兴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细微历史暗流推动的结果。比如,当你读到某个朝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时,书中会非常巧妙地将前朝的遗留问题与当下的危机并置呈现,那种历史的宿命感和紧迫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深究每一个细节背后的逻辑。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为你构建了一张精密的网,让你得以从宏观的视角审视历史的走向。那些曾经在脑海中模糊不清的年代划分,此刻都变得轮廓分明,对于梳理个人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框架,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读完这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密度惊人,但叙述毫不拖沓”。这可不是那种动辄长篇大论、让你需要反复翻阅目录才能找到重点的学术著作。相反,它有一种古典文献的精炼之美。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每一个条目,每一个时间点,都力求用最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事件的核心脉络。对于我们这些时间有限但求知欲旺盛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简直是史料的“速溶咖啡”。我常常在通勤路上随手翻开一页,无论是关于某个边疆战事的部署,还是某个文化政策的颁布,都能迅速捕捉到那个时间点上国家运转的重点。它更像是一本“历史事件索引+精要解读”的超级工具书,但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特别是它在处理那些跨越数代人的长期工程或社会变革时,那种时间跨度上的掌控力非常到位,避免了陷入单一事件的泥潭,始终保持着对全局的关注。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时,我有些担心如此宏大的时间跨度会导致细节上的疏漏。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在描绘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时,它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侧影,或者某个鲜为人知的小官吏的奏折片段。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细节,恰恰是构成历史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如同历史长卷上的精美绣花线脚,让整个画面不再是粗线条的勾勒,而是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烟火气。这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帝王将相的舞台,而真正成为了无数普通人共同书写的篇章。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个体命运的关照,让冰冷的年代数字重新鲜活起来,也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一层的历史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它不像那些追求炫彩夺目的现代设计,而是选择了那种沉稳、厚重的字体和纸张质感,拿在手上分量十足,仿佛捧着一份经过时间洗礼的古籍。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区分不同历史阶段时所使用的细微标记,虽然没有引入花哨的图表,但那种内敛的结构划分,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的目光从一个历史时期自然地滑向下一个。读到一些关键性的历史节点时,比如某个重要人物的登场或退场,文字的疏密处理也仿佛在模仿历史本身的节奏——时而疾风骤雨,时而风平浪静。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那些追求阅读质感和仪式感的历史爱好者而言,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让你感觉自己是真正地在与历史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历史书应该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非只是将“大事”简单地堆砌起来,而是试图在这些“大事”之间建立一种隐性的因果关系链条。比如,在描述某个技术革新的推广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时,它不会直接下结论,而是巧妙地将相关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个“蝴蝶效应”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这种引导式的叙事,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历史思辨能力。我发现自己不再满足于记住“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而是开始追问“这个决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必然性和偶然性?”它教会了我,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重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单线发展的产物。对于想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层次的逻辑构建远比表面的事件罗列要宝贵得多。
评分编者从《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笺谱》《百花诗笺谱》《北平笺谱》《北平荣宝斋诗笺谱》《成都诗婢家诗笺谱》《补拙斋笺谱》等不同时期权wei笺谱中精选365种笺纸和12幅名人手札,配以简洁说明文字,力图以日历这一zui日常的形式,呈现精美的笺纸,展示精深的笺纸文化,奉献给读者一份纯正zui中国的新年礼物。
评分东西很好 质量不错 赞一个
评分寓言故事也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不但好看同时还有着深刻的寓意。书不错,值得一读和收藏。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日用品、图书、牛奶饮品等,总觉得自营的东西应该可靠,应该是正品吧!
评分他向西方学习,革故鼎新,撰写了数十万言的人物传记和传记理论,从而使古老僵化的中国传记文学,在20世纪初期呈示出现代化的转机。
评分集历代年表与历代大事于一体,一书多用!漫读历代大事,坐看风起云涌!广大师生、文史爱好者常备工具书!
评分学习历史必备 很好的工具书
评分习凿齿《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与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形成对比。后世尽管北宋《资治通鉴》同样以曹魏为正统,和陈寿观点一致,但到南宋后学者又对陈寿的多有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说过一些公道话:“以理而论,(陈)寿之谬万万无词;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
评分此书不仅有年表,还有大事记,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钥匙,值得收藏!?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