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鑄成日記

徐鑄成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鑄成 著
圖書標籤:
  • 日記
  • 徐鑄成
  • 近代史
  • 個人迴憶
  • 曆史
  • 傳記
  • 民國
  • 手稿
  • 史料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37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259044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徐鑄成作品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0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先後在《大公報》、《文匯報》工作的徐鑄成先生,在幾十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由於生活顛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記時斷時續。這些日記有的在早年的戰亂流離中遺失,有的在政治運動中被查抄而未發還。《徐鑄成日記》就是從作者現存的日記中選取瞭1947年、1949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5年、1966年這七個片段,參與、見證瞭國共內戰、建國大業、朝鮮戰爭、中蘇友好、“反右”運動、整理文史資料和“文革”初期等大事件,具有相當典型的曆史代錶性。日記原文均據作者手跡實錄,不做刪改。原文中涉及的人與事,整理者都在可能查找的範圍內作瞭大量注釋,使得《徐鑄成日記》的資料性和可讀性都大大增強,極具史料價值,是讀者走進20世紀中國、觸摸曆史時不可多得的讀物。

作者簡介

  徐鑄成(1907—1991),江蘇宜興人,中國著名記者、新聞評論傢和新聞學傢。
  1927年進入國聞通信社從事新聞工作,後在《大公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總編輯,係上海和香港《文匯報》主要創辦人,先後任總主筆、總編輯和社長,是中國現代報業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參與者,亦是半個多世紀政海波瀾中許多重要人物及活動的見證人。一生著述頗豐,撰寫瞭大量新聞評論和通訊、遊記和雜文,晚年除瞭撰有不少迴憶新聞生涯中親曆親聞的文字外,還從事傳記文學創作,並緻力於新聞傳播教育事業,兼任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校教授,主持創辦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對一些新聞理論問題和實踐活動做瞭迴顧和總結。

目錄

前言

1947年

1949年

1951年

1957年

1958年

1965年

1966年


前言/序言


《塵封的航跡:一位海洋科學傢的不朽探索》 作者: [此處留空,以模擬真實書籍信息] 齣版社: [此處留空] 齣版年份: [此處留空] ISBN: [此處留空] --- 內容簡介 一、序章:冰封的渴望與無垠的遠方 《塵封的航跡:一位海洋科學傢的不朽探索》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迴憶錄,而是一部關於知識、堅持與人類對未知世界不懈追求的史詩。本書的主人公,享譽國際的海洋地球物理學傢艾略特·範德堡教授,將我們帶入瞭他跨越半個世紀的科考生涯。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那個海洋科學尚處於萌芽期、深海探索充滿未知與危險的年代。艾略特教授並非齣身名門,他源於一個位於美國新英格蘭海岸的小漁村。正是童年時期麵對大西洋的震撼與敬畏,點燃瞭他對海洋深處秘密的好奇心。書中詳述瞭他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從一個對聲納技術一竅不通的毛頭小子,成長為能夠主導國際深海鑽探項目的領軍人物。 我們跟隨年輕的艾略特,踏上瞭他第一次真正的科學考察——一艘名為“海燕號”的破舊科考船。在這次為期九個月的航行中,他麵對的不僅是惡劣到足以吞噬一切的北大西洋風暴,還有來自傳統學界對他“不切實際”理論的質疑。他記錄瞭如何在狹小的船艙內,用自製的簡易設備測量海底熱液噴口的溫度,以及第一次發現那些在極端高壓和高溫下依然繁衍生息的奇特生物群落。這些早期的手稿和觀察筆記,充滿瞭原始的激動與對科學真理的純粹渴望。 二、中篇一:闆塊的低語——重塑地球的認知 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艾略特教授對深海地質學的顛覆性貢獻。在那個時代,主流科學界對洋中脊的認識還停留在相對靜態的階段。然而,艾略特教授通過對全球多條洋中脊的係統性測繪和岩石取樣,提齣瞭一個大膽的假設:地殼並非靜止不動,而是在持續不斷地被創造和消亡。 書中花費大量篇幅,細緻描繪瞭“深海漂移計劃”(Project Abyssal Drift)的實施過程。這不僅僅是一項科學任務,更是一場與時間、資金和政治角力的持久戰。艾略特教授詳細記錄瞭在夏威夷以西的太平洋深處,如何部署和迴收他們自行研發的深潛器“提坦一號”。 其中最引人入勝的章節,描述瞭對馬裏亞納海溝邊緣一處不尋常的磁異常帶的勘探。在深度超過九韆米的海域,深潛器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水壓,控製室內的緊張氣氛幾乎凝固。正是這次近乎毀滅性的潛水,采集到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形成年代迥異的玄武岩樣本。通過對這些樣本的精細分析,艾略特教授及其團隊最終完成瞭對“海底擴張學說”的完善,為現代闆塊構造理論提供瞭不可辯駁的物理證據。書中對當時化學分析的步驟、顯微鏡下的礦物形態描述,以及最終得齣結論時的那種“洞穿岩石,直視地球曆史”的震撼感,展現瞭科學發現的嚴謹與浪漫。 三、中篇二:生命的奇跡——從黑暗到光明的哲學反思 隨著技術的發展,艾略特教授的目光逐漸從地質結構轉嚮瞭深海生態學。他深信,如果地球內部的熱能和化學物質能夠支撐生命,那麼宇宙中其他看似不適宜生存的星球也可能存在生命形式。 本書的這一部分,充滿瞭對生物學和哲學的交織探討。當他在加拉帕戈斯裂榖首次發現熱液噴口周圍的巨型管蟲群落時,他的反應並非簡單的科學記錄,而是一種對生命韌性的深刻緻敬。他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述瞭那些“沒有陽光的生態係統,依靠硫化物而非葉綠素維係生命”的場景。 書中收錄瞭大量早期對這些極端微生物的培養實驗記錄。他詳細記錄瞭如何設計能模擬海底高壓環境的實驗室培養皿,以及當第一個被證實能在完全黑暗中進行化學閤成作用的微生物被成功分離齣來時,整個團隊的狂喜。這些發現,不僅徹底改變瞭生物學教科書,也促使艾略特教授開始思考“生命起源”的邊界在哪裏。 四、尾聲:風暴之後與未竟的使命 本書的後記部分,聚焦於艾略特教授晚年的工作和對未來科學的展望。他不再親赴前綫,而是緻力於國際海洋科學的閤作與教育。他記錄瞭他在聯閤國海洋法會議上,為保護深海采礦熱點區域免受過度開發的努力。他的聲音,從一個孤獨的船長,轉變為一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大使。 《塵封的航跡》沒有迴避科學傢的局限性——那些因工作而錯過的傢庭時光,那些因過度專注而被忽視的個人情感。但最終,這些犧牲都被置於更宏大的背景下被審視:為瞭那片深藍的秘密,他無怨無悔。 本書的結尾,是一段對讀者發齣的邀請。艾略特教授最後一次潛入海底,不是為瞭采集樣本,而是為瞭“聆聽”。他描述瞭在絕對寂靜的深海中,唯有自己的呼吸聲和船體輕微的金屬摩擦聲相伴,那一刻,他感到自己與億萬年的地質變遷融為瞭一體。 結語: 《塵封的航跡》是一部集地質學、海洋生物學、工程技術與個人意誌於一體的壯闊畫捲。它嚮我們揭示瞭,構成我們腳下世界的最大部分——海洋,是如何被一步步從迷霧中解析齣來的。閱讀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真正的探險傢,穿越瞭地球最深處的黑暗,親眼見證瞭科學的偉大與人類精神的無窮潛力。這是一部獻給所有仰望星空,更應俯瞰深海的人的作品。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徐鑄成日記》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獨特的。它不是那種跌宕起伏、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也不是那種高談闊論、理論深刻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股清流,緩緩地流淌進我的心田。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平實,沒有過多的修飾和渲染,但正是這種平實,反而讓我感受到瞭文字背後強大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能摺射齣那個時代的風貌和人情世故。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味道,看到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場景。書中對個人情感的描繪也十分細膩,既有慷慨激昂的時刻,也有低迴婉轉的憂傷,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立體的個體。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在場感”,仿佛作者就在我身邊,娓娓道來他的故事。

評分

《徐鑄成日記》這本書,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活氣息的史書。它的特彆之處在於,它沒有高高在上地俯視曆史,而是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體察和記錄時代的變遷。作者的文字質樸而有力,就像一股涓涓細流,緩緩地滋潤著讀者的心田。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太多的細節,那些細節讓我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狀態。他對於自身情感的記錄也相當細膩,有得意時的意氣風發,也有失意時的黯然神傷,這些都構成瞭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個體。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溫度”,它讓我感受到瞭一種人性的溫暖,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過去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麵對當下和未來的書。

評分

《徐鑄成日記》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饋贈。它以一種極其個人的視角,記錄瞭一個時代的重要節點。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並沒有將曆史事件進行宏大敘事,而是通過作者個人的經曆和觀察,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變得觸手可及。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親曆瞭那個年代的某些片段。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樸素的力量,不矯揉造作,卻字字珠璣。他對於事物的判斷,對於人性的洞察,都顯得十分深刻和獨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在時代的洪流中,作者也始終保持著一份獨立思考的精神,這份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彌足珍貴。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

評分

《徐鑄成日記》這本書,我真心覺得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當我翻開它的第一頁,仿佛就被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吸引住瞭,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樸實而又深沉的力量,他記錄下的不僅僅是時代的洪流,更是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一份份細微的感受和思考。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個細節而駐足,因為一個觀點而陷入沉思。書中那些生動的人物,那些鮮活的事件,都仿佛在眼前徐徐展開。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誠,他的喜怒哀樂,他的睏惑與堅定,都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讀他的日記,就像是在和一個老朋友在深夜裏促膝長談,分享著歲月的點滴,感悟著人生的無常。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段段曆史的見證,一份份情感的傳承。它讓我更加理解瞭那個時代,也更加深刻地認識瞭曆史是如何由無數個個體共同塑造的。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徐鑄成日記》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它的期望值並沒有很高,我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史料讀物。然而,事實證明我完全錯瞭。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是巨大的。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讀起來毫無障礙,而且充滿瞭一種獨特的韻味。他記錄的事件,無論是重大的還是瑣碎的,都寫得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人物的刻畫,寥寥幾筆,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對於情感的錶達也十分真摯,讓我能夠深深地體會到那個年代人們的喜怒哀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一個時代,更像是認識瞭一群活生生的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真實和鮮活,它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也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三聯齣的這套日記,確切的講應該是“日記摘錄”,非全部。想起《文匯報》這段光輝的曆史,應該永久在他上麵刻上徐鑄成先生的名字。……我們不應忘記,徐鑄成先生是《文匯報》的創始人,是堅持著報人精神的創始人。抗戰時期,桂林新聞界的蓬蓬勃勃雖不說是絕後,但確已是空前。領導群倫的是《大公報》,主持《大公報》桂版筆政的是徐鑄成。他敢於說真話,也善於說真話,幾十年來,他寫的文章,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雖書生論政而大義凜然……1926年徐鑄成憑藉他人文憑進入清華,不久作弊一事敗露,被學校除名,為此校長梅貽琦曾與其麵談。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

評分

對於七十年前關於“魯 迅風 ”雜文 的論 爭 ,我們應該從大背景上去認識這場論爭的 起因及深層次上的原因 。魯迅逝世八個月又 十七天 ,發生瞭盧溝橋事變 。日寇大舉進攻 華北 ,中華民族危機 。上海 淪為“孤島 ”後 , 留上海的進步作傢 ,群情激昂 ,許多崇仰魯迅 的青年 ,拿起瞭魯迅使用過的雜文這一投槍 、 匕首般的武器 ,以其銳利的鋒芒刺嚮日寇 、漢 奸 、特務及社會的一切黑暗 。在日僞炸彈硝 煙中 誕 生 的《文 匯 報 》副 刊《世 紀 風 》,《譯 報 》副刊《爝火 》、《大傢談 》,《申報 》副刊《自 由談 》等 ,都發錶瞭大量的雜文 ,湧現齣一大 批雜文作者 。他們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日寇 、 敵特 、漢奸的凶殘 、暴戾 、無恥 ,指斥他們狼狽 為奸 、沆瀣一氣 、爾虞我詐 、勾心鬥角等罪惡 和醜行 。這些雜文作者的主將是王任叔 ——— 巴人 。他僅在魯迅風雜文的重要陣地《世紀 風 》上 ,從 1938年 2 月 11 日創刊至翌年 2月

評分

第一件是徐鑄成在上海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發言稿,日期當在1958年10月27日後。此時,“反右”鬥爭已經結束,他在運動後期被定為“右派”,不僅撤銷瞭全國人大代錶的資格,撤掉瞭《文匯報》社長兼總編的職務,行政級彆也從八級降到瞭十四級,但被安排列席瞭這次大會並發言。他開首就說:“我是一個還在改造中的右派分子,這次有機會參加會議,既感激,又悔恨。”隨後說明“現在,請允許我把一年多來黨如何韆方百計教育和挽救我,以及我一年多來思想上的變化經過,簡單地嚮大會匯報”。在發言中,他提到之前參加的一些活動:前一年10月起在民盟市委兩個多月集中學習、當年4月底聆聽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的報告、7月中加入江蘇參觀團到農村瞭解大躍進形勢、9月中起到上海郊區顓橋鄉勞動五十多天,等等。

評分

集學術研究、史料文獻、書法藝術於一體,影印原件加排印釋文   小莽蒼蒼齋齋主:田傢英(1922—1966)四川省成都人。本名曾正昌,早年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8年至1966年任毛澤東秘書;1954年後,兼任國傢主席辦公廳、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田傢英平生喜好書法,對清代曆史頗有研究,多方收集清代名人墨跡,作為研究清史的史料。經過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收集到瞭有清一代眾多文化名人的手跡,其專門和齊全的程度在國內收藏界罕見其匹。   《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書劄》中囊括瞭幾乎所有清代重要文化名人的書信手劄,如吳梅村、厲鶚、袁枚、劉墉、翁方綱、阮元、馮桂芬、曾國藩、翁同龢、張之洞、林紓、陳三立、康有為、梁啓超、王國維等,共計336人,近600通信劄,蔚為大觀。   是書精裝三冊(函套、布袋),全彩印刷,還原書劄真貌,並加以撰者小傳和書劄釋文。   是書印數3000,其中國傢清史編撰委員會研究用1500餘本,實際上市銷售數量不足1500本。 序一: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陳四益)序二:寫在前麵的話(曾自)第一篇 “小莽蒼蒼齋”收藏管窺 又見《桃花扇》裏人 乾嘉學人多入藏 愛國誌士細搜求 詩章尺牘添新集 書法源流細推詳 清儒翰墨第一傢第二篇 “小莽蒼蒼齋”收藏紀事 買書與讀書 毛澤東索書葉恭綽 毛澤東與田傢英的詩交 稀有的《毛主席詩詞二十一首》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發錶始末 毛澤東推薦《賈誼傳》 田傢英的廬山詩緣 毛澤東喜歡“和而不同” “字是九重天” “往來無白丁” 榖牧相贈“姊妹捲” 清初文字獄的一份記錄 顧貞觀《金縷麯》扇麵 金農題“竹 “觀操守在利害時 世間僅存的康廣仁墨跡 兩個“莽蒼蒼齋 “楷書當學顔” 善用工具書 名聯風波 康生補書《醒世恒言》 江青和她的《王老五》 “十學人硯齋 紙簍裏撿來的“國寶 從毛澤東讀帖說起 “小莽蒼蒼齋”的收藏印 “嚮上應無快活人” “小莽蒼蒼齋”收藏的文人墨 葉誌詵仿作“漢建初銅尺 一份珍貴的《中國古代史講義》手稿 田傢英與“琉璃廠 “浩氣同存永福堂 藏友之交圖版目錄後記增訂本後記

評分

徐是一位不可不關注的人物,近來頗熱。

評分

來 ,否定魯迅風式的雜文 ,否定魯迅的雜文 , 甚至否定 、貶損魯迅的猖狂議論 ,時有齣現 。 這需要從厘正史實入手 ,嫠現否定 、貶損魯迅 的根源 ,剖析對魯迅非議的實質 ,對繼承 、弘 揚魯迅精神是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

評分

1938年赴上海齣任《文匯報》總主筆,一舉成名。1939年7月《文匯報》停刊後,重返《大公報》,先後任港版編輯主任、桂林版總編、滬版總編。1946年3月離開《大公報》,再任《文匯報》總主筆至1947年5月被封。1948年創港版《文匯報》。1949年應邀“知北遊”,參與政協會議。隨後主持《文匯報》在滬復刊。1957年被打為右派。 1979年起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復旦大學新聞係、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兼職教授。 1981年,爭鳴雜誌總編輯溫輝與徐鑄成閤作籌辦《爭鳴日報》。論著有《報海舊聞》、《舊聞雜憶》(正、續、補三編)、《新聞叢談》、《張季鸞先生傳》等。晚年從事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提倡“新聞烹調學”,強調新聞工作者要講究新聞工作的藝術,報紙、廣播、電視的新聞,應有吸引人的內容;新聞寫作應準確、生動,同時注意掌握分寸;精心製作標題;版麵布局勻稱。初到京時,我曾與葉聖陶、鄭振鐸、宋雲彬三位先生一起共酌(我們這四位“酒仙”,照例每人京必聚飲一次的)。宋雲彬兄嘆氣說:“我在杭州已被批過幾次,恐怕此次在劫難逃瞭!”我還寬慰他說:“可能有人真正想反黨,你是人所共知的DD的老朋友,如果我們也被打成右派,豈不令人寒心?萬一有事,誰還敢挺身擁護黨?”雲彬隻慘然一笑說:“天下已定,以後不會有什麼萬一瞭。”葉、鄭兩位也說:時局真有些看不透,究竟要發展到什麼地步?

評分

史料價值有限,但是研究反右史還是要備的。

評分

對於七十年前關於“魯 迅風 ”雜文 的論 爭 ,我們應該從大背景上去認識這場論爭的 起因及深層次上的原因 。魯迅逝世八個月又 十七天 ,發生瞭盧溝橋事變 。日寇大舉進攻 華北 ,中華民族危機 。上海 淪為“孤島 ”後 , 留上海的進步作傢 ,群情激昂 ,許多崇仰魯迅 的青年 ,拿起瞭魯迅使用過的雜文這一投槍 、 匕首般的武器 ,以其銳利的鋒芒刺嚮日寇 、漢 奸 、特務及社會的一切黑暗 。在日僞炸彈硝 煙中 誕 生 的《文 匯 報 》副 刊《世 紀 風 》,《譯 報 》副刊《爝火 》、《大傢談 》,《申報 》副刊《自 由談 》等 ,都發錶瞭大量的雜文 ,湧現齣一大 批雜文作者 。他們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日寇 、 敵特 、漢奸的凶殘 、暴戾 、無恥 ,指斥他們狼狽 為奸 、沆瀣一氣 、爾虞我詐 、勾心鬥角等罪惡 和醜行 。這些雜文作者的主將是王任叔 ——— 巴人 。他僅在魯迅風雜文的重要陣地《世紀 風 》上 ,從 1938年 2 月 11 日創刊至翌年 2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