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學術研究、史料文獻、書法藝術於一體,影印原件加排印釋文 小莽蒼蒼齋齋主:田傢英(1922—1966)四川省成都人。本名曾正昌,早年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8年至1966年任毛澤東秘書;1954年後,兼任國傢主席辦公廳、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田傢英平生喜好書法,對清代曆史頗有研究,多方收集清代名人墨跡,作為研究清史的史料。經過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收集到瞭有清一代眾多文化名人的手跡,其專門和齊全的程度在國內收藏界罕見其匹。 《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書劄》中囊括瞭幾乎所有清代重要文化名人的書信手劄,如吳梅村、厲鶚、袁枚、劉墉、翁方綱、阮元、馮桂芬、曾國藩、翁同龢、張之洞、林紓、陳三立、康有為、梁啓超、王國維等,共計336人,近600通信劄,蔚為大觀。 是書精裝三冊(函套、布袋),全彩印刷,還原書劄真貌,並加以撰者小傳和書劄釋文。 是書印數3000,其中國傢清史編撰委員會研究用1500餘本,實際上市銷售數量不足1500本。 序一: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陳四益)序二:寫在前麵的話(曾自)第一篇 “小莽蒼蒼齋”收藏管窺 又見《桃花扇》裏人 乾嘉學人多入藏 愛國誌士細搜求 詩章尺牘添新集 書法源流細推詳 清儒翰墨第一傢第二篇 “小莽蒼蒼齋”收藏紀事 買書與讀書 毛澤東索書葉恭綽 毛澤東與田傢英的詩交 稀有的《毛主席詩詞二十一首》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發錶始末 毛澤東推薦《賈誼傳》 田傢英的廬山詩緣 毛澤東喜歡“和而不同” “字是九重天” “往來無白丁” 榖牧相贈“姊妹捲” 清初文字獄的一份記錄 顧貞觀《金縷麯》扇麵 金農題“竹 “觀操守在利害時 世間僅存的康廣仁墨跡 兩個“莽蒼蒼齋 “楷書當學顔” 善用工具書 名聯風波 康生補書《醒世恒言》 江青和她的《王老五》 “十學人硯齋 紙簍裏撿來的“國寶 從毛澤東讀帖說起 “小莽蒼蒼齋”的收藏印 “嚮上應無快活人” “小莽蒼蒼齋”收藏的文人墨 葉誌詵仿作“漢建初銅尺 一份珍貴的《中國古代史講義》手稿 田傢英與“琉璃廠 “浩氣同存永福堂 藏友之交圖版目錄後記增訂本後記
評分三聯齣的這套日記,確切的講應該是“日記摘錄”,非全部。想起《文匯報》這段光輝的曆史,應該永久在他上麵刻上徐鑄成先生的名字。……我們不應忘記,徐鑄成先生是《文匯報》的創始人,是堅持著報人精神的創始人。抗戰時期,桂林新聞界的蓬蓬勃勃雖不說是絕後,但確已是空前。領導群倫的是《大公報》,主持《大公報》桂版筆政的是徐鑄成。他敢於說真話,也善於說真話,幾十年來,他寫的文章,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雖書生論政而大義凜然……1926年徐鑄成憑藉他人文憑進入清華,不久作弊一事敗露,被學校除名,為此校長梅貽琦曾與其麵談。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
評分評分 評分
1929年29歲的徐鑄成奉命到太原采訪馮玉祥、閻锡山,時逢兩人正醞釀反蔣,中原大戰在即,徐第一次以《大公報》記者身份采訪政治新聞,在李書城的幫助下,徐寫成一係列不俗的通訊、電訊,受到鬍政之、張季鸞誇奬。
評分1927年進入國聞通信社從事新聞工作,後在《大公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總編輯,係上海和香港《文匯報》主要創辦人,先後任總主筆、總編輯和社長,是中國現代報業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參與者,亦是半個多世紀政海波瀾中許多重要人物及活動的見證人。一生著述頗豐,撰寫瞭大量新聞評論和通訊、遊記和雜文,晚年除瞭撰有不少迴憶新聞生涯中親曆親聞的文字外,還從事傳記文學創作,並緻力於新聞傳播教育事業,兼任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校教授,主持創辦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對一些新聞理論問題和實踐活動做瞭迴顧和總結。
評分此書與《通鑒》、《續通鑒》一脈相承,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編年史的序列。此前的陳鶴《明紀》、《通鑒綱目三編》都十分簡略,《明實錄》、《國榷》等書,史料豐富,而不便於觀覽閱讀,《明通鑒》卻妙得其中,繼承瞭《通鑒》的傳統。惟文章稍嫌闆滯,與《明朝那些事兒》等現代人所寫的通俗史書相比,雖然多瞭史傢的嚴謹,但人性的關懷卻顯得頗為不足。尋行數句,櫛次考索之間,多正統天命之辯,於重大決策之曆程頗少描繪,對政治也缺乏深入刻骨之分析,流於膚泛的詔誥辭令的匯編。 然此係中國古代史籍之通病,不獨此書為然。。作者並非缺乏史識,他曾著有《中西紀事》,對當時的世界大勢還比較瞭解,但執筆續作通鑒,似乎不知不覺間受瞭官修史書風格的影響。 此書之優點,在此書與《通鑒》、《續通鑒》一脈相承,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編年史的序列。此前的陳鶴《明紀》、《通鑒綱目三編》都十分簡略,《明實錄》、《國榷》等書,史料豐富,而不便於觀覽閱讀,《明通鑒》卻妙得其中,繼承瞭《通鑒》的傳統。惟文章稍嫌闆滯,與《明朝那些事兒》等現代人所寫的通俗史書相比,雖然多瞭史傢的嚴謹,但人性的關懷卻顯得頗為不足。尋行數句,櫛次考索之間,多正統天命之辯,於重大決策之曆程頗少描繪,對政治也缺乏深入刻骨之分析,流於膚泛的詔誥辭令的匯編。 然此係中國古代史籍之通病,不獨此書為然。。作者並非缺乏史識,他曾著有《中西紀事》,對當時的世界大勢還比較瞭解,但執筆續作通鑒,似乎不知不覺間受瞭官修史書風格的影響。 此書之優點,在於詳略得當,事實豐富。文筆雖與《通鑒》大有差距,但較之《續通鑒》亦不遑多讓。總之,夏夑誠《通鑒》之功臣也。於詳略得當,事實豐富。文筆雖與《通鑒》大有差距,但較之《續通鑒》亦不遑多讓。總之,夏夑誠《通鑒》之功臣也。
評分三聯齣的這套日記,確切的講應該是“日記摘錄”,非全部。想起《文匯報》這段光輝的曆史,應該永久在他上麵刻上徐鑄成先生的名字。……我們不應忘記,徐鑄成先生是《文匯報》的創始人,是堅持著報人精神的創始人。抗戰時期,桂林新聞界的蓬蓬勃勃雖不說是絕後,但確已是空前。領導群倫的是《大公報》,主持《大公報》桂版筆政的是徐鑄成。他敢於說真話,也善於說真話,幾十年來,他寫的文章,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雖書生論政而大義凜然……1926年徐鑄成憑藉他人文憑進入清華,不久作弊一事敗露,被學校除名,為此校長梅貽琦曾與其麵談。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
評分作為滬、港兩地《文匯報》創辦者之一,以及桂林、上海《大公報》總編輯,徐鑄成先生1949年2月應邀從香港北上,參加新政協及稍後的開國大典,以進步報人之姿步入新社會,任上海《文匯報》社長兼總編輯。他原以為將一展抱負,發揮所長,不料隨著一波波政治運動興起,卻遭遇瞭人生的滑鐵盧。去年10月作為“徐鑄成作品係列”叢書之一,由三聯書店齣版的《徐鑄成自述:運動檔案匯編》,收錄瞭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政治運動中的思想檢討、認罪交代以及對他人的檢舉揭發。這些都不是正兒八經的文章,既不屬工作所需,更非樂意而為,因而不難揣測作者本人如若健在,是否願意原封不動地發錶齣來,其中終究牽扯到許多不堪迴首的往事,極易勾起記憶裏的傷痛和無奈,有些內容甚而有損形象。然而,又確如該書封底介紹所言,“這樣的曆史檔案,既具第一手史料價值,為1950-1970年代的曆次運動保存一套獨特的文本,又從一個側麵呈現當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心路曆程,有著超越個體‘立此存照’的社會意義。”與前些年齣版的聶紺弩、邵燕祥以及最近麵世的李慎之的運動檔案一樣,這本書對研究徐鑄成本人乃至一代文化人的人生經曆及思想脈絡不可或缺,而且對探討隨各類政治運動衍生的檢討、認罪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文本依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