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读起来丝毫没有学术专著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音乐会。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那些复杂的形而上学议题,在白描之中也显得清晰可辨。比如,书中对名家“白马非马”的论证过程,我过去常常感到晦涩难懂,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和场景重现,让我瞬间领悟了其中蕴含的逻辑张力。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古代文本的解读,而是常常将古代的争论与现代人的困境进行微妙的呼应。读到关于“仁”与“义”在现实政治操作中权衡的部分,我深切地体会到,古人的烦恼,其实也是我们今人绕不开的伦理困境。这本书记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在历史的深处,照见自己的影子。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试图将古代哲学“简化”或“神化”的读物感到不耐烦,它们往往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思想的深度。然而,这本书恰恰相反,它以一种近乎严谨的学术态度,去尊重那些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性。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亲自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思辨之中。作者在处理儒家不同流派——比如荀子和孟子在人性论上的分野——时,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公允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急于站队,而是将这两种力量视为塑造中国精神气质的两股基石,并分析了它们如何在历史的潮汐中互相拉扯、共同前进。这使得我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再是单线条的道德教化,而是一幅充满动态张力的思想图景。对于真正想探究中国思想内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清醒剂”。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许多过去感觉混沌不清的古代概念,如今都变得脉络清晰起来。这本书的非凡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孔子说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孔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必须那样说”。作者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将哲学观点放置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中去审视。这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例如,关于道家“无为”思想的阐释,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消极避世,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对早期农业社会治理模式的合理性支撑,以及这种“无为”在权力结构下的微妙转化。这种深度挖掘和层次解析,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却丝毫不觉沉重,反而充满了一种求索真理的兴奋感。
评分书架上摆着不少关于古代思想史的著作,但唯独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深入其境的感觉。它没有生硬地堆砌那些拗口的古代词汇,而是像一位老道的引路人,带着你缓缓步入那片充满智慧与思辨的沃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不同学派的核心观点剖析得入木三分,仿佛能听到当年诸子百家在稷下学宫中慷慨陈词的声响。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道家与法家思想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褒贬任何一方,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两种世界观在治国理念上的根本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历史的特定阶段发挥作用。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讨论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波在胸中激荡。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思辨完美融合的写作方式,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体现了编者对内容的尊重。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籍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依然感到愉悦。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那些旁征博引的史料,它们并非只是用来点缀门面,而是作为支撑论点的坚实基石。例如,在探讨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渗透到政治伦理的构建时,作者穿插了大量关于早期占星术和礼制变迁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也使得那个时代的思想氛围跃然纸上。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哲学史,而是在一位博闻强识的学者带领下,进行了一次精密的考古发掘,每一层泥土之下,都埋藏着先人的智慧结晶。这种扎根于历史细节的思辨,远比空泛的理论探讨来得更为可靠和动人。
评分陈逢衡《逸周书补注》 作得不好,没有什么用处。关于《逸周书》还是孙诒让的《周书斠补》(有家刻本)好。刘师培的《周书补正》等也有可采。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改字太多,殊嫌武断。此书可重作。朱彬《礼记训纂》 简陋,没有什么用处。《大学》、《中庸》两篇沿元人陋习缺而不注。《礼记》还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好,后人都赶不上它。卫湜《礼记集说》、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也有用处。清末以来有些人想刻十三经新疏,《礼记》最无办法。为了成龙配套,便看上了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和朱彬的这部书。孙希旦是宋学,朱彬就更走运些。如果为了成龙配套,目前只可印此书(此后也不会有人作《礼记》新疏,低手作不了,高手不肯作。《礼记》内容太乱,事实上也没法作),否则便不当印(此书流通
评分每日阅读这个《易经读本》成为早晨必修的功课。很有趣。有一种乡间农民走入皇宫的感觉,原来皇宫就是这样的。但又不想一下子看完,慢慢看,今天游览两个殿,明天看看皇家花园,就抱着这样悠哉的心态读《周易》。以往在心目中颇为神秘的书其实并不是真的那么高高在上,不可企及。宗
评分陈逢衡《逸周书补注》 作得不好,没有什么用处。关于《逸周书》还是孙诒让的《周书斠补》(有家刻本)好。刘师培的《周书补正》等也有可采。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改字太多,殊嫌武断。此书可重作。朱彬《礼记训纂》 简陋,没有什么用处。《大学》、《中庸》两篇沿元人陋习缺而不注。《礼记》还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好,后人都赶不上它。卫湜《礼记集说》、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也有用处。清末以来有些人想刻十三经新疏,《礼记》最无办法。为了成龙配套,便看上了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和朱彬的这部书。孙希旦是宋学,朱彬就更走运些。如果为了成龙配套,目前只可印此书(此后也不会有人作《礼记》新疏,低手作不了,高手不肯作。《礼记》内容太乱,事实上也没法作),否则便不当印(此书流通
评分1、保守的回应:孔子
评分研究先秦诸子的力作,值得细读
评分他的主要著作有《两位中国哲学家:程明道与程伊川》(1958年)、《列子译注》(1960年)、《价值问题》(1961年)、《后期墨家逻辑、伦理与科学》(1978年)、《(庄子):内七篇及其他作品》(1981年)、《理性与自发性》(1985年)、《阴阳与关联思维的本质》(1986年)、《中国哲学与哲学文献研究》(1986年)、《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1989年)和《理性中的非理性》(1992年)等。其中,《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葛瑞汉(1919-1991),当代英国著名汉学家和哲学家。1919年生于威尔士: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二战期间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接受日语培训,并被派往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担任日文翻译;退役后重返亚非学院学习中文,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获博士学位,历任讲师,教授:1981年当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1991年病逝。《泰晤士报》称他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哲学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权威,中国哲学与诗词的天才翻译家,把中国古代的生活理念介绍给西方的杰出阐释者。”
评分译者后记
评分质量不错,发货迅速。
评分非常经典的著作,总算重印了。译者说,对于原版做了些修改,重译。可惜的是,哪些地方修改了,却没有明确告知。另一点可惜的是,那就是原版16开,显得大;现在是32开,太厚了,所以显得比较厚重,翻阅不方便,如果能够分成两本书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