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引进系列(19):受控核聚变中的等离子体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影印版)》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既有对我国传统物理学发展的梳理和总结,也有对正在蓬勃发展的物理学前沿的全面展示;既引进和介绍了世界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也面向国际主流领域传播中国物理的优秀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1 Introduction
Part Ⅰ Fusion as Energy Source
2 Energy Problem and Related Safety Aspects
3 Fusion Fuel
3.1 Fusion Reactions
3.2 Ignition and Burn Criteria
4 Fusion Concepts
4.1 Inertial Plasma Confinement
4.2 Magnetic Plasma Confinement
4.3 Stellarator Concept
4.4 Tokamak Concept
4.5 Design of the First Wall
4.5.1 Limiter
4.5.2 Divertor
Part Ⅱ The Plasma-Material Interface
5 The Plasma State
5.1 Ionization Degree and Coupling Constant
5.2 Debye Length
5.3 Plasma Frequency
5.4 Collisions in Plasmas
5.5 Transport Processes in Plasmas
5.5.1 Transport by Binary Collisions
5.5.2 Neoclassical Diffusion
5.5.3 Anomalous Transport
5.6 The Vlasov Equation
5.7 The Poisson Equation
6 Particle Coupling
6.1 Binary Collisions
6.1.1 Scattering Angle a
6.1.2 Scattering in the Coulomb Field, U (r) = C/r
6.1.3 Cross-Section
6.1.4 Interaction Potential U (r)
6.1.5 Binary Collision: General Case
6.2 Particle Transport in Matter
6.2.1 Definitions and Main Parameters
6.2.2 Elastic Energy Loss
6.2.3 Inelastic Energy Loss
6.3 Material Modification by Ion Beams
6.4 Retention and Tritium Inventory Control
6.5 Impurity Generation
6.5.1 Physical Sputtering
6.5.2 Chemical Erosion
6.5.3 Radiation-Enhanced Sublimation
6.5.4 Thermal Evaporation
6.5.5 Blistering
6.6 Charge Effects
6.7 Diffusion-Controlled Sputtering
6.8 Backscattering
6.8.1 One-Collision Model
6.8.2 The Diffusion Model
6.8.3 Approximations
6.9 Electron Emission
6.9.1 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 (SEE)
6.9.2 Thermionic Electron Emission
6.9.3 Electron Emission by the Application of an Electric Field
6.10 Modeling of Particle-Solid Interaction
6.10.1 Molecular Dynamics
6.10.2 Monte Carlo Methods
7 Electrical Coupling
7.1 Electron Flux Density
7.2 Ion Flux Density
7.3 Bohm Criterion with the “=” Sign
7.4 Space Charge Limited Currents
7.5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Geometry
……
Part Ⅲ Operation Limits and Criteria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引进系列(19):受控核聚变中的等离子体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影印版)之外的,关于物理学领域其他书籍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力求专业、详实,且避免任何模型生成痕迹。 --- 物理学前沿探索系列:精选专题论述 专题一:量子信息与计算的基石 书名:《量子纠缠与量子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核心理论框架,重点聚焦于量子纠缠的数学描述、度量以及其在信息处理任务中的核心作用。全书结构严谨,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公设出发,系统阐述了密度矩阵理论、冯·诺依曼熵以及纠缠熵的概念,为读者建立起理解复杂量子态的数学工具箱。 核心章节解析: 第一部分:量子纠缠的表征与度量。详细分析了贝尔不等式、CHSH不等式在实验验证中的意义,并引入了纠缠度量标准,如纠缠见证(Entanglement Witnesses)、纠缠纯度(Entanglement Purity)以及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 of Entanglement)。特别辟出一章专门讨论了多体纠缠态(如GHZ态、W态)的分类与判据,探讨了在有限自由度系统中如何识别和量化纠缠的深度。 第二部分: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操作。本书详细剖析了量子门集(Universal Gate Sets)的构建原理,包括如何利用泡利操作、Hadamard门和T门来近似任意酉变换。在量子计算部分,重点阐述了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物理实现约束,并对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和量子近似优化算法(QAOA)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关于量子纠错,书中详述了表面码(Surface Codes)的拓扑保护机制,并对比了牛津代码和Steane码的性能差异,特别是其对错误率阈值的要求。 第三部分:量子通信与度量。本部分聚焦于量子密钥分发(QKD)中的BB84和Ekert91协议的安全性证明,探讨了在存在窃听者时的信息论安全边界。此外,还涉及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的实际实验挑战,包括对噪声和退相干的敏感性分析。本书旨在为从事量子计算硬件研发和量子算法设计的高级研究人员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 专题二:凝聚态物理的拓扑前沿 书名:《拓扑绝缘体与狄拉克/外尔半金属:能带结构与输运特性》 内容概述: 本书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凝聚态物理学中最具突破性的两大领域:拓扑绝缘体(TIs)和狄拉克/外尔半金属(DSM/WMs)。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拓扑不变量(如Z2拓扑不变量)来区分传统的时空对称性分类的材料,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材料中独特的表面态和边缘态的物理起源。 核心章节解析: 第一部分:拓扑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布洛赫定理和K-P模型(Kane-Mele模型)在二维系统中的应用,随后引入了时间反演对称性(TRS)在拓扑分类中的核心地位。书中详尽推导了拓扑绝缘体中“倒置能带”的概念,并展示了如何通过拓扑绝缘体到普通绝缘体的相变来定义拓扑非平庸性。 第二部分:狄拉克与外尔费米子系统。本部分着重于零质量、高线性色散关系所带来的奇特物理现象。详述了狄拉克点(Dirac Points)的简并结构及其保护机制,特别是晶体对称性对狄拉克锥倾角的约束。随后,本书引入了外尔点(Weyl Points)——即在布里渊区中成对出现的非平庸拓扑点。书中详细分析了手性反常(Chiral Anomaly)与体-表面对应关系,特别是外尔半金属中手性表面态(Fermi Arcs)的实验观测证据,如ARPES(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数据解读。 第三部分:输运现象与应用潜力。本书探讨了拓扑材料中的非寻常输运特性,包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QAHE)的实现条件,以及外尔半金属中独特的磁电阻效应。书中还对拓扑超导体的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讨论了马约拉纳零能模(Majorana Zero Modes)在容错量子计算中的理论可行性,并对比了不同晶系中拓扑材料的制备难度与性能优劣。 --- 专题三:高能物理的粒子与宇宙学连接 书名:《标准模型之外:希格斯物理、暗物质与中微子质量》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研究生及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审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SM)的局限性,并详细探讨当前研究中最热门的三个扩展领域:希格斯场精细结构、暗物质的间接探测和中微子质量的起源。全书紧密结合LHC实验数据和前沿天体物理观测结果。 核心章节解析: 第一部分:希格斯物理的精确测量与新物理的迹象。本书详细回顾了LHC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H$)的性质测量。重点在于其自耦合(Self-Coupling)的测量挑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真空的稳定性问题。书中详细介绍了CP破坏、希格斯玻色子与规范玻色子、费米子的耦合常数的偏差分析,并探讨了“两希格斯双倍态模型”(2HDM)等有效理论框架,用以解释可能存在的超出标准模型的耦合修正。 第二部分:暗物质的直接与间接探测。书中系统性地梳理了暗物质的候选粒子模型,包括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轴子(Axions)以及超对称性(SUSY)粒子。在实验方法上,本书详细剖析了地下直接探测实验(如XENONnT、LZ)的背景抑制技术和灵敏度极限,并对比了间接探测(如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对伽马射线和反物质信号的分析策略。关于轴子探测,书中重点介绍了高精度谐振腔(Cavity Resonators)的工作原理。 第三部分:中微子质量与层次结构。本书深入探究了标准模型中中微子零质量的缺陷。核心内容是“跷跷板机制”(Seesaw Mechanism)的详细推导,分析了I型、II型和III型跷跷板模型如何引入重质量中微子并解释观测到的极小质量。此外,书中还分析了CP破坏的中微子振荡实验(如T2K、DUNE)对质量等级和CP相位角的约束,以及球状坍缩(Neutrinoless Double Beta Decay)实验在确定中微子是马约拉纳粒子还是狄拉克粒子方面的关键作用。 --- (注:以上三本图书内容互不重叠,涵盖了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当前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