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反讽意味——如此古典且厚重的理论,却配上了简约到近乎极简主义的封面。我试图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能点亮我审美经验的火花,但很多篇章更像是对美学史的“清单式”回顾,而非深入的论证。作者似乎急于将所有重要的美学思想家纳入其论述体系,以证明自己观点的全面性,结果导致叙事线索时常被其他学者的观点打断。例如,在讨论“崇高”这一概念时,我期待能读到关于当代大型工程或自然灾害如何唤起我们审美体验的论述,但作者的讨论很快就转向了对布克林作品中“海的隐喻”的文献分析。这种对文本和历史语境的过度依赖,使得这本书在试图解释我们当下所处的美学环境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总而言之,它是一份优秀的学术参考,但缺乏那种能穿透时代迷雾,直击人心对美之渴望的灼热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高山之巅的哲学家,俯瞰着脚下广袤的艺术领域,用一种近乎俯视的视角来定义美与艺术的边界。书中对于“艺术本体论”的探讨,特别是对“物自身”在艺术活动中的体现这一论述,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也正因为这种极致的抽象性,使得它脱离了我们日常感知艺术的经验层面。我曾试图将书中所描述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必然性”应用于最近看的一部独立电影上,试图分析观众的反应是否真的能归结于某种先验的结构,结果却发现理论的框架过于僵硬,无法容纳艺术作品那种流动的、个体化的震撼体验。对我而言,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对既有理性的某种“破坏性”和“意外性”,而这本书似乎在努力将这种野性收编进一个精致的笼子。这种强烈的理性主义倾向,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智力上的角力,而非心灵的陶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能将苏格拉底的诘问精神与梵高的笔触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德语哲学的厚重感,即使是翻译过来,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句式结构依然清晰可见。我花了很大力气去理解作者对“艺术的终结”这一命题的辩证分析,但说实话,它带来的更多是智力上的疲惫而非启迪。这本书似乎更关注于“艺术是什么”(What art is)这一终极定义,而较少触及“艺术如何发生”(How art happens)这种更贴近创作和接受过程的问题。例如,我一直对数字艺术和生成式AI的出现对传统美学构成了何种冲击很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哲学框架来应对这些新现象。但书中对当代媒介和新技术的探讨显得非常谨慎,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回溯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寻求稳固的根基,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显得略微保守。它是一座坚固的知识堡垒,但也许过于沉重,难以承载对未来艺术形态的轻盈想象。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其对西方美学史脉络的梳理细致入微,特别是对后现代思潮下艺术界限模糊性的批判,提供了很有力的理论武器。然而,作为一名将阅读视为放松和获取新视角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过于干燥和学术化,几乎没有为读者预留任何“呼吸”的空间。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微型的论证单元,信息密度极高,以至于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翻阅后面的术语表来确认几个关键概念的精确含义。它更适合被用作研究生论文的参考书目,而不是一本能引发大众对美感进行深度思考的普及读物。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审美体验中的时间性”的生动描述,比如音乐的高潮是如何在时间中展开,或者建筑的序列感如何引导人的身体运动,但书中对此类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讨论非常保守和间接。它留给我更多的是一叠需要整理和分类的知识卡片,而不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漫游。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深邃的靛蓝色背景上,几笔流动的金色线条勾勒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意境,仿佛预示着内在思想的交织与碰撞。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对那些萦绕心头的审美困惑的解答。然而,初读之下,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晦涩的理论专著,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而非与读者进行一场平易近人的对话。那些关于“现象学还原”与“本质直观”的探讨,虽然逻辑严密,但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稍有分神,便会迷失在密集的术语和长句之中。我期待的,也许是更多鲜活的艺术案例来佐证那些高深的理论,比如某件雕塑如何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在场”,或者一幅印象派画作如何挑战了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很遗憾,书中对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略显单薄,更多的是对前人哲学思想的梳理和批判,这让作为一个渴望在实践中理解哲学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学术地图,而非指引我穿越艺术森林的罗盘。
评分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评分这样的惺惺作态既是不负责也是胆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道德事业。它的方方面面都或明或暗地充斥着价值观说教:什么东西值得学、应该以什么人为榜样等。所谓“标准”和“恰当”等辞藻圆滑地处理了教育内在的道德问题。这些辞藻只是表面中性,因为只需问“标准是什么的标准?”“恰当是什么的恰当”,就可以攫取出辞藻之价值倾向性。只有当我们设定标准指的就是统考成绩——统考会将出勤率和被开除的记录考虑在内——才不会存在道德问题。
评分我们如何看待今天身处的数码时代的影像艺术呢?
评分这是一部讨论艺术特征和本质的经典著作,被书评家称作是“现代分析美学第一书”。作者在书中首先区分了艺术再现和语言再现的区别,前者是符号,后者是指示,详尽地阐述了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批评了符号论美学对艺术进行的符号学分析。此后又具体区分了图标、蓝图、涂鸦等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区别,更清楚地阐释了艺术作为符号体系的特点。
评分本书被称为“现代分析美学第一书”,作者是作为哲学家的古德曼,而哲学的根本任务,就不再试弄清那个唯一的世界是什么,而是澄清我们的符号表达方式,进而澄清我们可能拥有的诸种世界。在本书中,古德曼对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言或符号系统,从而将艺术纳入一种一般的符号理论来进行阐明,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的一般特性。
评分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美学》杂志执行主编,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主要著作有《分析美学史》、《生活美学》、《艺术终结之后》、《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视觉美学史》、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与Mary Wiseman共同主编,荷兰Brill出版社出版)、《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主编),在《国际美学年刊》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文化与比较哲学。
评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抽象为符号
评分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
评分学当代习艺术的入门书籍,很有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