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丛书:艺术哲学

美学与艺术丛书:艺术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 朴异汶 著,郑姬善 译
图书标签:
  • 美学
  • 艺术哲学
  • 哲学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西方美学
  • 艺术批评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审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86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01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学与艺术丛书:艺术哲学》在韩国行销20年,重印20多次,销量超过突破30万。《美学与艺术丛书:艺术哲学》结构极其明晰,论述非常通俗,适合从入门到学习的各层次读者。
  海报:
  

内容简介

  《美学与艺术丛书:艺术哲学》首次出版于1983年,至今已经重印了20多次,是韩国最畅销的艺术理论读物。
  《美学与艺术丛书:艺术哲学》围绕“艺术是什么?”““艺术品说了什么?”“艺术品有什么价值”等三个大问题展开了细腻的讨论。作者扫清了很多关于艺术的陈旧误解,对中国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难得的入门杰作。

作者简介

  朴异汶,原名朴仁熙(Ynhui Park),是韩国当下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后获得法国索帮大学法国文学博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梨花女子大学法语系教授,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女子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梨花女子大学、首尔大学以及延世大学的特聘教授。用韩语、英语、法语撰写了《艺术哲学》、《文学与哲学》、《生态与哲学》等学术著作90余部,《蝴蝶的梦》、《雪后的查尔斯江边》等诗集13部,以及翻译罗伯?格里耶的《嫉妒》、埃米尔?左拉的《苔丽丝·拉甘》等文学著作7部。

目录

修订版序言
序 艺术的哲学问题

第一部 作品
第一章 “实在性”定义
第一节 表象论
第二节 表现论
第三节 形式论
第二章 “制度性”定义
第二节 “制度性”存在
第三节 作为“可能唯一世界”的艺术作品

第二部 解释
第三章 解释的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非正常用途
第二节 非正常语言
第三节 艺术语言的非正常性
第四章 解释的内容
第一节 艺术家的意图
第二节 语言的对象
第三节 作品的世界
第五章 解释的逻辑
第一节 非文字语言
第二节 “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
第三节 解释的结构
第四节 “多样性”“与”“单一性”

第三部 评价
第六章 价值的标准
第一节 装饰性功能
第二节 教育性功能
第三节 心理学功能
第四节 自律性功能
第八章 艺术的价值
第一节 美的价值
第二节 艺术的价值
第三节 评价的实质

结语
附录:《样态论的艺术定义》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相找的书,终于在京东找到了。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就是来拿拿积分的,你们懂得

评分

因为要参加考试,买来当辅导书看。

评分

我们如何看待今天身处的数码时代的影像艺术呢?

评分

(三)推荐

评分

书不错 有收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评分

评分

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本书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