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家·图文馆:电影通史

梦想家·图文馆:电影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普·肯普(Philip Kemp) 著,王扬 译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电影通史
  • 电影文化
  • 影评
  • 电影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图文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6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146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影改变了世界,从技术允许的第一天开始,人们就从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开创了电影这个新的艺术门类。记录周遭的世界、自身的情感、经历、创造和日常生活的愿望如同呼吸般自然,而这一愿望的产物又随时间、地点及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是什么推动了早期电影的诞生?电影院具有怎样的建筑学和社会学意义?为什么一些电影得以成为经典?是什么让一位导演、编剧或演员成为不朽的明星?
  《梦想家·图文馆:电影通史》近距离展现了世界影坛的重要时期、流派和作品,并以电影的高速发展反观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它按照年代顺序追溯了电影的演化,从早期的电影放映技术到多银幕影城的出现,直至当今尖端科技。图文并茂的文章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每一种电影类型,从早出现的默片到史诗票房大片和21世纪出现的电脑动画与视觉特效。翔实的历史年表让读者对电影史上的重大事件一目了然。
  《梦想家·图文馆:电影通史》详尽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从机位、布光、动画、表演风格及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对知名大片进行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揭示出明星的闪光点和影片成功的秘诀,以及潜力的剧本折戟票房战场的原因。

作者简介

  菲利普·肯普(Philip Kemp),影评人、电影史学家,《视与听》、《完全电影》和《DVD评论》等杂志撰稿人。在莱切斯特大学和密德萨斯大学教授影视新闻学,著有《致命的天真: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电影作品》及介绍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的著作。
  
  王扬,男,坐标麻州。信息安全专业出身,不务正业的工程师,电影爱好者。喜欢伍迪?艾伦、黑色电影和2000年前后流行的美国loser片。习惯用《七宗罪》、《提喻纽约》、《十二怒汉》、《费城故事》作背景音乐。翻译过一些罗杰·伊伯特的影评、美国独立游戏与地下漫画相关的文章。最大的梦想是和查理·考夫曼电影的女主角纠缠一生。

精彩书评

  这本书对纷繁悠久的电影传奇进行了精彩的介绍,优美的行文、深入浅出的评论和清晰的版块设计贯穿始终。
  ——《帝国》(Empire)
  
  明星多过天上繁星,导演更是无可计数,此外本书还包含了实用的术语解释和电影年表。
  ——《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
  
  丰富的内容、犀利的观点、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插图——对影迷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伯恩茅斯每日回声报》(Bournemouth Daily Echo)
  
  本书令人称羡地轻松填补了枕边读物和专业书籍之间的缺口。
  ——《完全电影》(Total Film)

目录

序(克里斯多夫?弗雷灵爵士)
引言
1900至1929年
电影先驱
早期史诗片
默片女性
奇幻电影
剑侠片
俄国电影革命
默片喜剧
默片高峰
超现实主义电影
早期有声片
1930至1939年
哥特式恐怖片
帮派电影
银幕上的社会
银幕女神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有声喜剧片
大萧条时代的歌舞片
纳粹和苏维埃电影
早期动画电影
脱线喜剧
二战阴影
1940至1959年
政治宣传电影
黑色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战后英国电影
法国电影
好莱坞歌舞片
北欧电影
亚洲电影
战后好莱坞电影
叛逆青年
冷战电影
好莱坞西部片
法国新浪潮
1960至1969年
英国电影新浪潮
拉丁美洲电影
新好莱坞
性与电影
间谍片
科幻片
恐怖片
欧洲电影
意大利式西部片
1970至1989年
西欧电影
德国新电影
新恐怖
好莱坞犯罪片
阴谋论电影
美国剧情片
好莱坞大片
澳大利亚新浪潮
亚洲电影
新派歌舞片
非洲电影
越战遗产
动作冒险片
80年代喜剧
英国电影
心理学电影
欧洲电影
加拿大电影
华语电影
1990年至今
欧洲历史剧
好莱坞故事片
美国独立电影
大洋洲电影
英国和爱尔兰电影
欧洲电影
电脑视觉特效
动画电影
恐怖新纪元
东亚电影
伊朗新浪潮
拉丁美洲电影
新千年英国电影
合家欢大片
新千年欧洲电影
宝莱坞
后911美国故事片
新千年法国电影
术语
撰稿人
引文来源
索引
图片来源

精彩书摘

  电影先驱
  电影的出现激发并满足了人们对奇观的渴望,让再现过去、重塑现在、描绘未来成为可能。电影拍摄技术出现在1895年,最初的作品长度只有几秒钟,内容则是日常生活或魔术戏法。成熟的电影叙事技巧出现在20世纪,当时的电影人活跃于欧洲,作为电影之都的好莱坞则尚未存在。走在时代前沿的电影人包括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1938)、查尔斯?百代(Charles Pathé,1863—1957)和费迪南·齐卡(Ferdinand Zecca,1864—1947)。费迪南·齐卡的1分钟短片《征服天空》(A la conquête de l'air,1901,上图)的主角坐着奇怪的飞行器飞跃巴黎美丽都上空。这部片子由百代公司(Pathé Frères,对页上图)制作,公司的商标则是经营餐馆的查尔斯和埃米尔·百代兄弟选定的高卢鸡“Le Coq”。阻挠电影成为一门艺术的技术难题是如何用一连串的镜头创造行为的连续性。在这一点上,《袭击中国使节团》(Attack on a China Mission,1900)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这部受拳乱(China's Boxer Rebellion,1898—1901)启发的电影描绘了一群基督教传教士遭到义和团围攻的场面。英国先锋导演詹姆斯·威廉森(James Williamson,1855—1933)的这部作品利用一间废弃的房屋、几十名演员、爆炸和枪战的动作场面,展现了当时最为成熟的叙事手段。
  参加了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的首次公映之后,剧院经理兼舞台魔术师乔治·梅里爱迅速地意识到电影在制造幻觉和假象方面的潜力。对戏法的迷恋成了梅里爱的电影标签,其中还融合了魔幻和死亡的元素。他在奇幻默片《橡皮头》(L'homme à la tête en caoutchouc,1901,下图)中饰演一个把脑袋割掉、用风箱吹气的科学家,他命令助手不断鼓风,直到把脑袋吹爆。同样,《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第20页)中火箭扎进月球人的眼睛的镜头是典型的梅里爱式诡异的切肤之痛。虽然梅里爱在特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却始终没有跳出舞台表演的限制。
  法国艺术电影协会专注历史题材,试图赋予电影更高的艺术水准。夏尔?勒巴尔吉(Charles Le Bargy,1858—1936)和安德烈·卡尔梅(André Calmettes,1861—1942)讲述16世纪亨利三世策划行刺政敌的《吉斯公爵被刺》(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1908)是最早的经典案例。除去故事本身的话题性,这部电影中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的配乐和来自法兰西喜剧院的演员成就了冷静严肃的历史剧盛宴。
  印度的电影先驱D.G.巴尔吉(D. G. Phalke,1870—1944)从一部关于耶稣的电影中学到了电影的基本技巧,拍摄了《哈里什昌德拉国王》(Raja Harishchandra,1913)。这部源于印度教神话的古装电影标志着印度电影的起源。摘自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的原文,影片讲述了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信守对圣人的诺言并放弃王位的故事。巴尔吉的华丽史诗由男性非专业演员出演,在孟买周边村落拍摄完成,全长40分钟。它在孟买的桂冠影院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惜的是只有头两卷胶片流传于世,后人只能想象影片的恢宏全貌。
  意大利的电影先行者热衷于神话故事和壮观的场面。但丁的作品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被视为意大利第一部长片的《但丁的地狱》(L'inferno,1911)就是最成功的例子。与此同时,一批场面宏大的历史剧短片不断涌现,例如乔瓦尼·帕斯特洛纳(Giovanni Pastrone,1883—1959)的《木马屠城记》(La caduta di Troia,1911)以及马里奥?卡塞里尼(Mario Caserini,1874—1920)的《庞贝城的末日》(Gli ultimi giorni di Pompeii,1913)。
  在美国,埃德温?S.鲍特(Edwin S. Porter,1870—1941)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03,第22页)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故事片。鲍特革命性的运镜和剪辑、实景拍摄和西部片风格令当时的观众大呼过瘾。技术的进步让拍摄更长的电影成为可能,文学作品于是进入了电影的视野。1907年,加拿大导演西德尼?奥尔科特(Sidney Olcott,1873—1949)为纽约的卡勒姆公司拍摄了第一版《宾虚》(Ben-Hur)。这部改编自卢·华莱士(Lew Wallace)1880年的小说的15分钟影片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难以理解,著名的战车竞速也并不刺激。卡勒姆因为这部影片受到的关注而被控侵权,这场官司也为未来的文学改编作品开创了先河。
  把长篇小说装进一部短片绝非易事,所以更多人选择原创电影剧本。法国人阿尔弗雷·马尚(Alfred Machin,1877—1929)在比利时拍摄并对胶片进行染色处理的百代公司的作品《磨坊》(Le moulin maudit,1909)在6分钟内讲述了一则独立易懂的复仇故事。
  技术革新催生了长片,迷你剧集由此诞生,《方托马斯》系列(Fantômas,1913—1914,对页)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部五集的系列片根据法国最著名的犯罪小说改编,由勒内·纳瓦拉(René Navarre)主演。路易斯·菲拉德(Louis Feuillade,1873—1925)执导的这个系列每集长约1小时,以惊心动魄的悬念结尾。直至今日,道德败坏的杀人凶手方托马斯依然激发着电影人的想象力。菲拉德的另一系列电影《审判者》(Judex,1916,右图)则以正直的英雄人物作为主角,这也许是第一个现身银幕的蒙面侠客。多产的菲拉德还拍摄了长达十集的《吸血鬼》(Les vampires,1915,第24页),讲述了巴黎名为“吸血鬼”的犯罪团伙的故事。菲拉德成熟的惊悚片技巧影响了弗里茨·朗(Fritz Lang,1890—1976)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等日后的电影大师。
  长片的流行、好莱坞的崛起和巨额的投资刺激了文学改编作品的出现。苏格兰导演斯图亚特·帕顿(Stuart Paton,1883—1944)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便是根据儒勒电影先驱
  电影的出现激发并满足了人们对奇观的渴望,让再现过去、重塑现在、描绘未来成为可能。电影拍摄技术出现在1895年,最初的作品长度只有几秒钟,内容则是日常生活或魔术戏法。成熟的电影叙事技巧出现在20世纪,当时的电影人活跃于欧洲,作为电影之都的好莱坞则尚未存在。走在时代前沿的电影人包括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1938)、查尔斯?百代(Charles Pathé,1863—1957)和费迪南·齐卡(Ferdinand Zecca,1864—1947)。费迪南·齐卡的1分钟短片《征服天空》(A la conquête de l'air,1901,上图)的主角坐着奇怪的飞行器飞跃巴黎美丽都上空。这部片子由百代公司(Pathé Frères,对页上图)制作,公司的商标则是经营餐馆的查尔斯和埃米尔·百代兄弟选定的高卢鸡“Le Coq”。阻挠电影成为一门艺术的技术难题是如何用一连串的镜头创造行为的连续性。在这一点上,《袭击中国使节团》(Attack on a China Mission,1900)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这部受拳乱(China's Boxer Rebellion,1898—1901)启发的电影描绘了一群基督教传教士遭到义和团围攻的场面。英国先锋导演詹姆斯·威廉森(James Williamson,1855—1933)的这部作品利用一间废弃的房屋、几十名演员、爆炸和枪战的动作场面,展现了当时最为成熟的叙事手段。
  参加了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的首次公映之后,剧院经理兼舞台魔术师乔治·梅里爱迅速地意识到电影在制造幻觉和假象方面的潜力。对戏法的迷恋成了梅里爱的电影标签,其中还融合了魔幻和死亡的元素。他在奇幻默片《橡皮头》(L'homme à la tête en caoutchouc,1901,下图)中饰演一个把脑袋割掉、用风箱吹气的科学家,他命令助手不断鼓风,直到把脑袋吹爆。同样,《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第20页)中火箭扎进月球人的眼睛的镜头是典型的梅里爱式诡异的切肤之痛。虽然梅里爱在特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却始终没有跳出舞台表演的限制。
  法国艺术电影协会专注历史题材,试图赋予电影更高的艺术水准。夏尔·勒巴尔吉(Charles Le Bargy,1858—1936)和安德烈·卡尔梅(André Calmettes,1861—1942)讲述16世纪亨利三世策划行刺政敌的《吉斯公爵被刺》(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1908)是最早的经典案例。除去故事本身的话题性,这部电影中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的配乐和来自法兰西喜剧院的演员成就了冷静严肃的历史剧盛宴。
  印度的电影先驱D.G.巴尔吉(D. G. Phalke,1870—1944)从一部关于耶稣的电影中学到了电影的基本技巧,拍摄了《哈里什昌德拉国王》(Raja Harishchandra,1913)。这部源于印度教神话的古装电影标志着印度电影的起源。摘自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的原文,影片讲述了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信守对圣人的诺言并放弃王位的故事。巴尔吉的华丽史诗由男性非专业演员出演,在孟买周边村落拍摄完成,全长40分钟。它在孟买的桂冠影院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惜的是只有头两卷胶片流传于世,后人只能想象影片的恢宏全貌。
  意大利的电影先行者热衷于神话故事和壮观的场面。但丁的作品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被视为意大利第一部长片的《但丁的地狱》(L'inferno,1911)就是最成功的例子。与此同时,一批场面宏大的历史剧短片不断涌现,例如乔瓦尼·帕斯特洛纳(Giovanni Pastrone,1883—1959)的《木马屠城记》(La caduta di Troia,1911)以及马里奥·卡塞里尼(Mario Caserini,1874—1920)的《庞贝城的末日》(Gli ultimi giorni di Pompeii,1913)。
  在美国,埃德温?S.鲍特(Edwin S. Porter,1870—1941)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03,第22页)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故事片。鲍特革命性的运镜和剪辑、实景拍摄和西部片风格令当时的观众大呼过瘾。技术的进步让拍摄更长的电影成为可能,文学作品于是进入了电影的视野。1907年,加拿大导演西德尼·奥尔科特(Sidney Olcott,1873—1949)为纽约的卡勒姆公司拍摄了第一版《宾虚》(Ben-Hur)。这部改编自卢·华莱士(Lew Wallace)1880年的小说的15分钟影片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难以理解,著名的战车竞速也并不刺激。卡勒姆因为这部影片受到的关注而被控侵权,这场官司也为未来的文学改编作品开创了先河。
  把长篇小说装进一部短片绝非易事,所以更多人选择原创电影剧本。法国人阿尔弗雷?马尚(Alfred Machin,1877—1929)在比利时拍摄并对胶片进行染色处理的百代公司的作品《磨坊》(Le moulin maudit,1909)在6分钟内讲述了一则独立易懂的复仇故事。
  技术革新催生了长片,迷你剧集由此诞生,《方托马斯》系列(Fantômas,1913—1914,对页)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部五集的系列片根据法国最著名的犯罪小说改编,由勒内·纳瓦拉(René Navarre)主演。路易斯?菲拉德(Louis Feuillade,1873—1925)执导的这个系列每集长约1小时,以惊心动魄的悬念结尾。直至今日,道德败坏的杀人凶手方托马斯依然激发着电影人的想象力。菲拉德的另一系列电影《审判者》(Judex,1916,右图)则以正直的英雄人物作为主角,这也许是第一个现身银幕的蒙面侠客。多产的菲拉德还拍摄了长达十集的《吸血鬼》(Les vampires,1915,第24页),讲述了巴黎名为“吸血鬼”的犯罪团伙的故事。菲拉德成熟的惊悚片技巧影响了弗里茨·朗(Fritz Lang,1890—1976)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等日后的电影大师。
  长片的流行、好莱坞的崛起和巨额的投资刺激了文学改编作品的出现。苏格兰导演斯图亚特·帕顿(Stuart Paton,1883—1944)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便是根据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69年的同名小说和《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874)改编而来。帕顿与移民美国的英国人约翰和乔治·威廉森兄弟一道,创作了第一部展现水底世界的影片。
  划时代的特技、实地取景拍摄和精心制作的布景——包括一艘仿制的“鹦鹉螺号”潜艇令这部影片成为一部不朽之作。史诗片《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1923)和《宾虚》(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1925,下图)不但满足了观众对恢宏场面的热情,还造就了“古罗马动作片”这一片型。弗雷德?尼勃罗(Fred Niblo,1874—1978)和匿名的查尔斯?布莱宾(Charles Brabin,1882—1957)为刚刚组建的米高梅公司拍摄的《宾虚》所费不菲,过程艰辛。为了让战车竞赛一幕达到更加刺激的效果,摄制组悬赏100美元奖励优胜者——这一举动导致了撞车事故,而车祸现场也完整地保留在影片的最终版本中。乔治?梅里爱的创新精神影响了20年代的史诗电影,也为50年代至60年代特效大师雷?哈里豪森提供了灵感。尽管拍摄技巧和叙事手段花样翻新,电影艺术的本质——对现实的重新创造和解读——早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确定。凡尔纳(Jules Verne)1869年的同名小说和《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874)改编而来。帕顿与移民美国的英国人约翰和乔治·威廉森兄弟一道,创作了第一部展现水底世界的影片。
  划时代的特技、实地取景拍摄和精心制作的布景——包括一艘仿制的“鹦鹉螺号”潜艇令这部影片成为一部不朽之作。史诗片《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1923)和《宾虚》(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1925,下图)不但满足了观众对恢宏场面的热情,还造就了“古罗马动作片”这一片型。弗雷德?尼勃罗(Fred Niblo,1874—1978)和匿名的查尔斯·布莱宾(Charles Brabin,1882—1957)为刚刚组建的米高梅公司拍摄的《宾虚》所费不菲,过程艰辛。为了让战车竞赛一幕达到更加刺激的效果,摄制组悬赏100美元奖励优胜者——这一举动导致了撞车事故,而车祸现场也完整地保留在影片的最终版本中。乔治?梅里爱的创新精神影响了20年代的史诗电影,也为50年代至60年代特效大师雷?哈里豪森提供了灵感。尽管拍摄技巧和叙事手段花样翻新,电影艺术的本质——对现实的重新创造和解读——早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确定。
  ……

前言/序言

  序
  20世纪50年代,我正在伦敦南部长大,书架上的儿童百科全书有一章叫做“第七艺术”。不是“九缪斯”,而是“七艺术”。这七种艺术指的是文学、音乐、歌剧、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和被称为“20世纪新兴艺术”的电影。电影作为最初的低级娱乐形式,经过技术革新、潮流更替、产业发展和创意爆炸,逐步形成了今天成熟的“第七艺术”。这位不知名的百科全书作者同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电影会如同其他艺术发展的历史,通过博物馆、展出和学术专著的渠道及各级教育机构的研究,得到不亚于其他六种艺术的严肃对待,进入主流文化的殿堂。少年时代的我是《电影和制片》杂志的忠实读者,这本杂志不但将我引入严肃的电影评论世界,也与其他出版物一道为“第七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半个世纪之后,上述寓言只有少数变成了现实。电影的艺术地位还是游离于“六大艺术”之外,只有少数的电影人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家,就连电影的名称(Film,Cinema,Movie)都没有统一。当一部著名电影被搬上戏剧舞台,大众文化一下子就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然而,当泰德现代美术馆举办画家爱德华?霍珀的展览时,受他的作品影响的电影照片却被丢在展馆外的餐厅门口。后来在一场包括华特?迪士尼(1901—1966)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的作品的名为“达利与电影”的展览中,主办方还特意将宣传海报上的“与电影”三个字缩小,生怕削弱了观赏者的兴趣。
  电影在艺术类别上遭到歧视有着复杂的原因:它不能像传统的艺术品一样被人收藏;它不是作者同观众一对一的交流,只在精神上具备艺术家的个人审美和创意;它经常是一种商业化运作的产物;你看到的不是一件“艺术制品”,而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研究员和哲学家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提出的、和“个人体验”相对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没有数百年的作品积淀;它不是现场表演;它甚至提倡民主制。事实上,人们忘记了以上诸条也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当代艺术。艺术门类的高下之分根深蒂固,在英国文化当中尤为明显。考虑到其他领域的陈规旧习都在逐渐消失,这样的局面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当媒体研究使其替代社会学成为高等教育水平下降的罪魁祸首之后,针对电影的等级歧视愈演愈烈。
  这也许可以解释许多电影专著中的防备口吻——对自身学术价值的展示和被严肃学科承认的渴望,它们希望成为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对象,而非艺术史和传媒学的课题。这种戒备心态和欧洲传来的新兴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看上去为电影研究提供了现成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外观,而出于各种方法论的原因,这门学科对档案、词典、百科全书和叙事体历史本身具有极其排斥的态度。这就导致了电影研究对其本不存在的学科基石的怀疑和漠视。
  随着家庭娱乐的崛起和电影研究最终走向成熟,人们迫切需要条理清晰、用词专业、来源可靠的电影史专著,用以抵消大多数DVD“幕后花絮”的平淡无聊,为观影体验提供更深层次的电影和文化注解,并在热情的软文影评、星级评定及有关预算和剧组矛盾的小道消息之外,为观众提供更为权威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许,最重要的一点,这本书能在电影的发行、放映、制作和欣赏都在经历巨大变革的当下对过去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逐格拉片能够放大电影的细节,但有时也会暴露出让观者优越感顿生的时代错乱和连续性错误,例如《党同伐异》(1916)里的助理身着西装、打着领带扮演波斯人攻打巴比伦;《卡萨布兰卡》(1942)里有关巴黎的倒序中伊沙穿着套装而非连衣裙;《十诫》(1956)中的盲人和《斯巴达克斯》(1960)里战士腕上的手表;以及包括《关山飞渡》(1939)在内的无数西部片中出现的汽车轮胎印。谁能想到在《日瓦戈医生》(1965)里能看到大卫?里恩(1908—1991)及其剧组成员的倒影?相比上述定格镜头,本书以更为有趣的方式,精挑细选出每部电影的关键场景并加以深度解析。
  《电影通史》以编年史的手法展现了电影发展的历程,从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的首次公映到“后911时代”的美国电影、电脑动画和3D立体电影以及新千年的欧洲电影。本书不像同类作品那样专注于好莱坞的历史,而是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世界各国的电影风貌及其多样化的人文背景。丰富的资料依照时代、区域和电影流派加以整理。多位专家撰文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品,对影史佳作进行了深度赏析,并对大事年表、电影人档案和相关资料(文学原著、文艺运动、音乐和摄影等)作了详细说明。《电影通史》的一大特色是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人之间的师承和影响,串联起电影发展的脉络走向。高质量的插图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美术界司空见惯的这一特色直到最近才引起电影史学界的重视。
  恩斯特?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著名的开头写道:“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了妖魔化和恋物癖的对象。”同理,本书无意把“电影”变成大写的抽象名词,而是试图讲述电影人和他们的作品,展示他们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被忽视。本书的编者谨慎地筛选了书中的案例,而这往往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克里斯多夫?弗雷灵爵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听着,&"我对他说。&"大清老早的,不要这样凶嘛。我相信你杀过许多人就是。可我今天连咖啡都还没有喝上呢。&" &"这么说你是看准我杀过人了?&" &"得了,&"我说。&"我才不管你呢。可你办事就不能别生那么大的气吗?&" &"我现在就是生气,&"他说。&"我还要杀了你呢。&" &"唉,真是活见鬼,&"我对他说。&"你就少说两句好不好。&" &"好了好了,潘乔,&"那头一位说。然后又回过头来对我说道: &"我非常抱歉。我还是希望你能送我们去。&" &"我也很抱歉。不过这事办不到。&" 那三个人于是就准备走了,我看着他们走去。他们都是些漂亮后生,衣着讲究,谁也没戴帽子,看上去都是些很有钱的人。至少都是些开口就是钱的人吧。他们说的那种英语也是只有一些有钱的古巴人才说的。

评分

创作者一方面要想办法用精确的构思——涉及到每一格画面中的构图、音响、表演、光影、运动、色彩等方面,迎合观众的心理感应;另一方面又要适度加上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观众。

评分

评分

丰富的内容、犀利的观点、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插图——对影迷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评分

很好的一本电影通史!印装质量也很好!送货速度快!

评分

评分

京东买书,价格便宜又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