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频谱灵活光网络》是国内一本频谱灵活光网络方面的中文书籍,内容涉及频谱灵活光网络基础原理、关键技术、协议机制、算法策略等,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频谱灵活光网络的原理与技术。全书共分为14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介绍频谱灵活光网络的实现基础,即波分复用(WDM)光网络;第3~7章分别讲述以WDM为使能技术的波长交换光网络(WSON)的实现框架、信息编码、信令、路由和物理损伤检测与补偿方法;第8章为频谱灵活光网络使能技术;第9章为频谱灵活光网络信息模型;第10章为路由与频谱分配技术;第11章为频谱资源重构技术;第12章是针对频谱灵活光网络的协议扩展方案;第13章以软定义网络为基础,讲述基于OpenFlow的频谱灵活光网络;第14章讲述基于频谱灵活光网络的典型应用示例。
《频谱灵活光网络》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从事光网络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历程
1.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际标准化进展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波分复用技术
2.1 WDM技术原理
2.1.1 DWDM
2.1.2 CWDM
2.2 WDM系统组成
2.3 WDM功能特点
2.4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
2.4.1 ROADM关键技术
2.4.2 ROADM的技术要求
2.4.3 基于ROADM的波长重构
2.4.4 ROADM小结
2.5 WDM组网案例
2.5.1 DWDM网络拓扑结构
2.5.2 DWDM网络管理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波长交换光网络框架
3.1 WSON技术背景
3.2 WSON标准化现状
3.3 WSON节点结构
3.4 WSON节点设备应用类型
3.5 WSON中的路由与波长分配控制问题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WSON信息模型与信息编码
4.1 无损伤的WSON资源信息模型
4.1.1 网络节点信息模型和信息编码
4.1.2 链路信息模型和信息编码
4.2 基于光层损伤的网络信息模型和信息编码
4.2.1 物理层损伤信息
4.2.2 基于光层损伤的信息编码
4.3 小结
第5章 WSON中的信令机制
5.1 WSON信令技术需求
5.2 WSON信令流程
5.3 GMPLS信令协议扩展
5.4 小结
第6章 WSON中的路由机制
6.1 WSON路由控制机制要求
6.2 无损伤的WSON路由控制机制
6.2.1 路由和波长分配机制
6.2.2 路由协议扩展
6.3 基于光层损伤的路由控制机制
6.3.1 感知损伤的路由计算机制
6.3.2 基于光层损伤的路由协议扩展
6.4 小结
第7章 WSON中光层损伤的评估与控制
7.1 链路损伤发现机制
7.2 WSON光层损伤评估模型
7.2.1 单指标约束评估模型
7.2.2 多目标约束评估模型
7.2.3 综合评估模型
7.2.4 关联评估模型
7.3 光层损伤敏感的自适应控制机制
7.3.1 基于路由扩展的控制模型
7.3.2 基于信令扩展的控制模型
7.3.3 混合控制模型
7.3.4 自适应传输功能扩展
7.4 WSON中的损伤补偿控制机制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频谱灵活光网络使能技术
8.1 频谱灵活光网络的概念
8.2 相干光探测与电均衡技术
8.2.1 相干接收电处理的一般流程
8.2.2 电处理技术常用算法模型
8.3 基于OFDM的灵活栅格技术
8.3.1 OFDM基本介绍
8.3.2 OFDM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
8.3.3 基于OFDM的相干光通信
8.3.4 光OFDM频谱分割方案
8.3.5 光OFDM的灵活栅格技术
8.4 基于奈奎斯特WDM的灵活栅格技术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频谱灵活光网络信息描述模型
9.1 频谱灵活光网络约束限制条件
9.2 基于频谱连续度的资源描述方法
9.2.1 网络频谱碎片
9.2.2 链路可用频谱连续度
9.2.3 路径可用频谱连续度
9.3 基于路径连通度的资源描述方法
9.3.1 节点资源使用矩阵
9.3.2 节点频谱特征向量
9.3.3 路径频谱连通度
9.3.4 节点频谱特征向量计算示例
9.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路由与频谱分配技术
10.1 路由与频谱分配问题描述
10.1.1 WSON中路由与波长分配问题
10.1.2 频谱灵活光网络中路由与频谱分配问题描述
10.2 路由与频谱资源分配模型及体系方案
10.2.1 路由与频谱资源分配模型
10.2.2 基于PCE架构的路由频谱分配体系方案
10.3 路由与频谱资源分配算法
10.3.1 基于频谱连续度的动态频谱分配算法
10.3.2 基于业务分类的频谱分配方法
10.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频谱资源重构技术
11.1 频谱碎片的产生
11.2 频谱重构判决机制
11.2.1 面向受阻业务的频谱重构判决机制
11.2.2 面向网络性能的频谱重构判决机制
11.3 频谱重构方法
11.3.1 基于路径频谱连通度的频谱重构算法
11.3.2 面向频谱规整度的频谱重构方法
11.4 频谱重构评估机制
11.4.1 评估指标
11.4.2 频谱重构效益Q值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频谱灵活光网络协议扩展
12.1 路由协议扩展
12.1.1 协议概述
12.1.2 功能摘要
12.1.3 路由协议分组
12.1.4 LSA功能描述
12.1.5 OSPF模块架构设计
12.1.6 关于流量工程信息的扩展
12.2 信令协议扩展
12.2.1 RSVP及RSVP-TE的基本原理
12.2.2 用RSVP-TE实现的ASON信令
12.2.3 用RSVP-TE实现频谱灵活光网络信令
12.3 PCEP扩展
12.3.1 路径计算单元
12.3.2 PCE算法技术实现模块架构设计
12.3.3 PCEP及其扩展
1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基于OpenFlow的频谱灵活光网络控制技术
13.1 软件定义网络与OpenFlow协议
13.1.1 SPN的产生背景
13.1.2 SDN的相关标准化技术
13.1.3 基于OpenFlow的SDN
13.2 频谱灵活光网络可编程控制因素
13.2.1 速率可变的光收发技术
13.2.2 带宽可变的光滤波技术
13.2.3 高度可重构的光交换节点结构
13.3 基于OpenFlow的频谱灵活光网络控制模型
13.4 面向频谱灵活光网络的OpenFlow协议扩展方案
13.4.1 基于OpenFlow的带宽可变光交换机
13.4.2 基于OpenFlow的流表信息扩展
1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频谱灵活光网络典型应用示例
14.1 针对光信号串扰的发射机自适应调节
14.1.1 技术研究背景
14.1.2 自适应调节系统设计
14.2 频谱灵活光网络中频谱资源碎片的级联方法
14.2.1 技术研究背景
14.2.2 带宽灵活光网络频谱资源碎片级联实现系统
14.2.3 带宽灵活光网络频谱资源碎片的级联方法及流程
14.3 基于带宽压缩的频谱灵活光网络业务恢复方法
14.3.1 技术研究背景
14.3.2 基于带宽压缩的业务恢复流程
14.3.3 压缩通道保护带宽的恢复路由策略
14.3.4 基于调制阶数可控压缩业务带宽
14.4 小结
名词索引
前言/序言
《光影织梦:数字时代的视觉叙事革命》 内容简介 在信息洪流汹涌而来的当下,我们如何捕捉、理解并传达那些转瞬即逝的视觉信息?《光影织梦:数字时代的视觉叙事革命》并非一本关于技术参数或网络架构的专业论著,它聚焦于一种更古老、也更具生命力的艺术——视觉叙事,并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审视这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本书是一次对“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视觉化探索,它将带领读者穿越从远古洞穴壁画到今日社交媒体短视频的漫长时空,发掘那些跨越时代、触动人心的视觉表达方式。 我们习惯于被动地接收图像,但这本书将引导我们主动地思考图像背后的逻辑、情感和意图。我们将从蒙太克的早期实践谈起,追溯电影语言是如何通过剪辑、镜头运动和构图来构建意义的。我们会深入分析不同媒介在视觉叙事上的独特优势与挑战——无论是严肃电影中的长镜头语言,还是纪录片中纪实的力量,抑或是动画片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将成为我们解析的对象。本书不会止步于对经典案例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了视觉叙事的边界。 例如,交互式叙事、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不再仅仅是观众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参与者。读者将了解到,这些技术如何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赋予了观众选择权和探索空间,从而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本书会剖析游戏设计中的叙事技巧,分析游戏如何通过环境、角色互动和玩家行为来构建宏大的世界观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在数字平台涌现的新兴叙事形式,比如短视频中的快速剪辑与情感爆发,社交媒体上由用户生成内容(UGC)构建的碎片化故事,以及播客(Podcast)等音频内容如何通过声音的想象力来编织视觉画面。 本书的叙事并非枯燥的技术堆砌,而是充满了艺术的感悟和人文的关怀。我们将邀请多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资深电影导演、新锐动画艺术家、游戏设计师、视觉艺术家以及优秀的纪录片摄影师——分享他们的创作理念、实践经验和对视觉叙事未来的展望。他们将通过具体的项目案例,阐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用最有效、最动人的方式传达情感、塑造人物、构建世界。这些第一手的经验分享,将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 我们还会探讨视觉叙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共性。从东方绘画的留白与意境,到西方戏剧的冲突与张力,再到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融合,本书将展现视觉语言的普适性与多样性。我们将分析广告、新闻摄影、公益宣传等领域,是如何利用视觉的强大感染力来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的。本书将引导读者批判性地审视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海量视觉信息,理解其背后的传播策略和潜在的价值观。 “光影织梦”不仅仅是对“技术”的探讨,更是对“人性”的挖掘。在数字时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但最终驱动故事传播的,依然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爱、恨、恐惧、希望、孤独、连接……本书将深入分析那些能够跨越文化、引发共鸣的情感内核,以及视觉叙事如何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我们将探讨情感的色彩是如何通过画面传递的,角色的内心世界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得以展现,而宏大的叙事主题又如何通过巧妙的视觉隐喻得以升华。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 跨媒介的视角: 它跳出了单一的艺术门类限制,将电影、动画、游戏、摄影、广告、社交媒体等多种视觉叙事形式进行整合分析,提供一个宏观而全面的理解框架。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阐述核心概念的同时,大量引用真实世界的案例,并邀请业内人士分享实践经验,使理论落地,更具可操作性。 人文关怀的贯穿: 始终强调视觉叙事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情感力量,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前瞻性的视野: 关注新兴技术对视觉叙事的深远影响,探讨未来叙事的发展趋势。 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鼓励读者不仅是观看者,更是信息的解读者和评价者,培养其辨别和分析视觉信息的能力。 《光影织梦:数字时代的视觉叙事革命》适合所有对视觉艺术、电影、动画、游戏、传播学以及数字媒体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希望提升自身表达能力的创作者,还是渴望更深入理解数字世界运作方式的普通大众,亦或是对图像背后的力量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本书都将为您开启一扇通往全新视觉认知的大门。它不是一本告诉您“如何使用某种工具”的书,而是一本引导您“如何用视觉讲出好故事”的书,一场关于光影、情感与人类表达的盛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