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通信及组网技术

智能电网通信及组网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Ekram Hossain,[美] H.Vincent Poor,Zhu Han 著,刘英挺,卢小峰,毛杰 等 译
图书标签:
  • 智能电网
  • 通信技术
  • 电力系统
  • 组网技术
  • 电力通信
  • 物联网
  • 电力自动化
  • 信息安全
  • 5G
  • 新型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13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15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页数:388
字数:6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智能电网通信及组网技术》详细介绍了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技术及组网技术,主要包括模型及其通信架构,物理层数据通信、接入、检测和估计技术,广域网,传感器和执行器网络,以及智能电网通信和组网的安全、现场测试和配置等内容。《智能电网通信及组网技术》内容全面,覆盖了智能电网中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最新理论、关键策略、协议、应用和实验研究,为读者深入了解智能电网以及电力系统工程师优化通信系统提供基本信息和技术参考。

目录

第1部分 智能电网模型及其通信架构
第1章 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以架构的角度来看
1.1 引言
1.2 智能电网的概念模型
1.3 智能电网的通信基础设施
1.3.1 家庭局域网
1.3.2 邻域网
1.3.3 广域网
1.3.4 企业网
1.3.5 外部网
1.4 互操作性问题
1.5 通信基础设施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
1.5.1 用户前端
1.5.2 核心通信网
1.5.3 最后一英里连接
1.5.4 控制中心
1.5.5 传感器与执行器网络
1.6 智能电网中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隐私性
1.6.1 组件安全
1.6.2 协议安全
1.6.3 网络安全
1.7 开放性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1.7.1 开销可感知的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
1.7.2 服务质量框架
1.7.3 最佳网络设计
1.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智能电网网络化控制新模型
2.1 引言
2.2 当前电力系统管理操作情况
2.2.1 当前电力系统管理操作
2.2.2 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2.2.3 电力系统控制的基本模型
2.2.4 现有的电网控制技术
2.2.5 网络化控制的固有困难
2.3 增强型智能电网的测量功能
2.3.1 状态估计
2.3.2 广域测量系统和GridStat
2.4 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经济、绿色配电的关键
2.4.1 中央电力市场
2.4.2 实时定价
2.4.3 直接负载控制
2.4.4 网络边缘设计的可能性和挑战
2.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中的机遇和挑战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能耗调度模型
3.3.1 住宅负载调度模型
3.3.2 能耗调度问题阐述
3.3.3 能耗调度算法
3.3.4 性能估计
3.4 采用效用函数的能耗控制模型
3.4.1 用户喜好和效用函数
3.4.2 能耗控制问题阐述
3.4.3 用户之间的稳态问题
3.4.4 VCG方法
3.4.5 电力级选择算法的性能评估
3.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车辆到电网系统:辅助服务与通信
4.1 引言
4.2 V2G系统中的辅助服务
4.3 V2G系统架构
4.3.1 聚合场景
4.3.2 充电场景
4.4 V2G系统通信
4.4.1 电力线通信与家庭插电联盟
4.4.2 无线个人局域网和ZigBee
4.4.3 Z-Wave
4.4.4 蜂窝网络
4.4.5 干扰管理与认知无线电
4.5 面临的挑战与开放性研究问题
4.5.1 满足通信需求
4.5.2 协调充电与放电
4.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智能电网的物理层数据通信、接入、检测和估计技术
第5章 智能电网的通信和接入技术
5.1 引言
5.1.1 传统电网通信
5.1.2 智能电网的目标
5.1.3 数据分类
5.2 通信媒质
5.2.1 有线方案
5.2.2 无线方案
5.3 电力线通信标准
5.3.1 宽带电力线通信
5.3.2 窄带电力线通信
5.3.3 电力线通信技术共存
5.4 无线标准
5.4.1 近距离无线方案
5.4.2 远距离解决方案
5.5 网络解决方案
5.5.1 混合组网解决方案
5.5.2 公用还是专用组网
5.5.3 互联网和基于IP的网络
5.5.4 无线传感器网络
5.5.5 机对机通信
5.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智能电网中的机对机通信
6.1 引言
6.2 机对机通信技术
6.2.1 有线还是无线
6.2.2 微型机对机通信网
6.2.3 蜂窝机对机通信网
6.3 机对机通信的应用
6.4 机对机通信架构标准组织
6.4.1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机对机通信标准
6.4.2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物联网标准
6.5 机对机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6.5.1 机对机通信标准架构
6.5.2 输配电网
6.5.3 用户终端应用
6.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智能电网中不良数据的检测:分布式方法
7.1 引言
7.2 目前分布式状态估计与不良数据处理的发展水平
7.2.1 广域状态估计模型
7.2.2 状态估计中的不良数据处理
7.2.3 相关研究
7.3 全分布式不良数据检测
7.3.1 引文
7.3.2 分布式不良数据的推荐算法
7.4 案例分析
7.4.1 案例一
7.4.2 案例二
7.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8章 分布式状态估计:一个基于学习的框架
8.1 引言
8.2 背景
8.3 状态估计模型
8.4 基于学习的状态估计方法
8.4.1 地理多样性
8.4.2 边信息
8.4.3 加权平均估计
8.4.4 评估性能
8.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部分 智能电网和广域网
第9章 适用于广域测量应用的网络技术
9.1 引言
9.2 广域测量系统的组成
9.2.1 PMU和PDC
9.2.2 硬件构架
9.2.3 软件设施
9.3 WAMS的通信网络
9.3.1 通信需求
9.3.2 传输媒介
9.3.3 通信协议
9.4 WAMS应用
9.4.1 电力系统监测
9.4.2 电力系统保护
9.4.3 电力系统控制
9.5 WAMS建模与网络仿真
9.5.1 软件介绍
9.5.2 系统基础设施建模
9.5.3 应用分类
9.5.4 监测仿真
9.5.5 保护仿真
9.5.6 控制仿真
9.5.7 混合仿真
9.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无线网络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10.1 引言
10.2 智能电网应用需求
10.2.1 应用类型
10.2.2 服务质量要求
10.2.3 按服务质量划分应用
10.2.4 流量要求
10.3 网络拓扑结构
10.3.1 通信部件
10.3.2 连通性
10.4 配置因素
10.4.1 频谱
10.4.2 路径损耗
10.4.3 覆盖率
10.4.4 容量
10.4.5 弹性
10.4.6 安全性
10.4.7 资源共享
10.5 性能度量与折中
10.5.1 覆盖范围
10.5.2 容量
10.5.3 可靠性
10.5.4 时延
10.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部分 智能电网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网络
第11章 智能电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研究挑战和潜在应用
11.1 引言
11.2 基于WSN的智能电网应用
11.2.1 客户端
11.2.2 输配电端
11.2.3 发电端
11.3 基于WSN的智能电网应用的研究挑战
11.4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2章 智能电网的传感技术和网络协议
12.1 引言
12.2 传感器和传感准则
12.2.1 计量和电能质量传感器
12.2.2 电力系统状态和健康状况监测传感器
12.3 智能电网的通信协议
12.3.1 MAC协议
12.3.2 路由协议
12.3.3 传输协议
12.4 智能电网中设计WSN协议的挑战
12.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智能电网中传感器与执行器 网络的潜在实现方法
13.1 引言
13.2 智能电网中的能量与信息流
13.3 智能电网中的SANET
13.3.1 SANET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13.3.2 智能电网中SANET的组成元件
13.3.3 SANET在智能电网中遇到的挑战
13.4 提出的机制
13.4.1 普遍的面向服务的网络
13.4.2 可以感知环境的智能控制
13.4.3 压缩传感
13.4.4 设备工艺
13.5 智能电网中SANET的一个研究案例——家庭能源管理系统
13.5.1 能源管理
……

前言/序言

  电力网由以下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传输系统和分配系统。传输系统指的是连接发电设备与各种分布点的高电压网络基础设施。在分布点上,由于存在能互连所有消费者的分布系统,电载波被转化成中、低电压信号。智能电力网(简称智能电网)指的是下一代电力网,其中引入了现代信息、通信和电子技术,旨在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安全的、高质量的电力生产、分配和消耗。智能电网引进一种分布式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它能把终端用户并入它的决策处理系统,因而便于为用户提供低花费和可靠的能量供给。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将在管理、控制和优化智能电网的不同设备和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因为它们使智能电网具备了以下功能:双向的能量与信息流动,隔离并快速地修复故障,便于可再生的能源融入智能电网中并授权给用户,并使用户能够可用工具来优化自己的能源消耗量。
  从架构的角度来看,智能电网由3个高层组成:物理电力层(传输与分配)、数据传输与控制层(通信和控制)及应用层(应用与设备)。每个高层又分成3个子层和更详细的市场区分。与之前(现存的电力网)不同的是,智能电网会应用双向的数据通信技术把电力公司控制系统、终端用户及消费者整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做到智能化的电力产生、控制和消耗。更重要的是,智能电网提供与用户相关的需求和故障报告,从而使用户活跃地参与其中。很多全球的标准制定机构与组织都在朝此方向努力。其中,电力研究所(Electric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EPRI)、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Research,ECR)等研究机构如今都在为智能电网努力研发最全面的构架、通信标准和发展路线。然而很多问题如开销、非互操作性、互联网和物理安全、缺少通信与框架的标准等问题都亟待解决。研发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全球紧迫的优先事宜,而我们的后代将享受到这项工程带来的经济的、环境的以及社会的益处。
  本书的目的在于为先进的数据通信和网络机制提供一个有用的背景,为网络化的控制提供模型并为智能电网提供安全机制。本书涉及设计智能电网时数据通信与组网的不同方面,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智能电网高级测量体系(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的通信架构和模型,网络化控制,需求侧管理(Demand-side Management,DSM),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DER)管理,物理通信、检测、估计和接入设计;智能电网和区域网络,如家庭局域网(Home-area Network,HAN)、邻域网(Neighborhood-area Network,NAN)、广域网(Wide-area Network,WAN)、广域测量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 Systems,WAMS);传感器与执行器网络(Sensor and Actutor Network,SANET)和相关的协议设计问题;通信架构的安全性以及在智能电网上正在进行的测试项目。
  本书共20章,分为6部分。以下是各章的简要介绍。
  第1部分:智能电网模型及其通信架构。
  人们所设想的智能电网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它可以将传统的电力系统改进为合作式、响应式和节约式的系统。除了已实现的将电能从供应方输送给消费者的功能以外,智能电网也为电力网提供信息化与智能化功能,这使得网络拥有自动化的功能,能积极地运作和有效地响应需求。可靠和有效的通信和组网基础设施能把功能性的元件连入智能电网中。
  在第1章中,Kayastha等人描述了NIST采用的智能电网概念模型和其中不同域之间的交互(如生产、传输、分配、用户、服务供应商、操作、市场等)。作者强调了智能电网通信和组网基础设施的角色与重要性,并给出了跨越不同域的层级通信设施的概况。这种设施也称AMI,包括许多如HAN、SANET、NAN和WAN这样的系统与子系统。作者同样给出了集成的智能电网的GWAC(GridWise Atchitecture Council)互操作性框架,并回顾了网络设施的安全性与用户信息的隐私保护。
  在第2章中,Scaglione Wang和Alizadeh简要综述了网络控制的经典问题,以及它们与在智能电网中为管理能源分配而创建新的框架模型这一挑战之间的关系,这种能源分配的管理依赖于实时的、可靠的信息收集和决策。作者同样讨论了在网络核心与边缘部分加强网络化控制时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它们是智能电网中自由创新的关键。
  他们还探讨了通过新颖的传感器网络模式与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连接起来的广域测量系统是如何帮助智能电网提高它的态势感知能力的。作者也回顾了如今用于网络监测与控制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模型(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on,SCADA)。在边缘部分,新兴的智能测量基础设施只给出了拥有大量用户群所具有的一部分优势。也有可能通过实时的负载调度强化需求控制。作者也提及对于需求与响应系统(也称DSM系统)什么才是合理的模型,它能主动地控制智能负载。DSM系统是应用于电动车辆的具体实例,并且是致力于研究负载调度的有力实证。
  在第3章中,Samadi等人提出了很多基于智能计价的DSM系统的算法,用以提高传统电网的效率。这种算法的两个目的的不同在于:一个是为了减少电力消耗和转移(或调度)电力消耗。耗能调度能同时降低电力耗损的峰值与平均值比值(Peak-to-average Ratio,PAR)和系统的整体能量耗损。对于用户而言,另一个目标在于能同时减少能量损耗与等待时间。为了解决DSM的问题,作者考虑到它的设计目的,提出了优化与博弈论模型。使用效用函数的概念可以建模用户的不同目的需求。
  在第4章中,Wu、Mohsenian-Rad和Huang介绍了汽车到电网(Vehicle-to-Grid,V2G)系统,并强调了未来智能电网中,在这样的系统中保障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通信和组网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当插电式电动汽车需要放电时,V2G系统能将电力注入网络当中,也能通过协调的充电与放电机制提高PAR。同样,V2G电力存储机制便于将可再生能源融入智能电网。另外,此系统规范了电力网的频率和电压。以上这些服务,也称辅助服务,能由高级的通信和组网设施有效地提供给电网。作者简要介绍了V2G系统通信的一些技术,其中包括宽带电力线通信(Power-Line Communicaton,PLC)、ZigBee、Z-Wave、认知无线电和蜂窝无线技术。这些技术的具体细节在本书第2部分进行介绍。
  第2部分:智能电网的物理层数据通信、接入、检测和估计技术。
  智能电网的不同物理层数据通信技术能使传统电力网支持双向的能量与信息流。这些技术便于可再生能源融入智能电网,并能使顾客用工具优化能量消耗量。智能电网依赖于当前和未来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如PLC、蜂窝网、IP网、ZigBee、Wi-Fi、WiMAX等),同样也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去支持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和数据处理(如不良数据检测)。
  在第5章中,Bavarian和Lampe介绍了智能电网通信中不同的通信和接入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不同的有线通信技术包括电力线、光纤技术,无线技术包括蜂窝网、卫星、无线网状网和无线个人局域网技术。作者探讨了宽带与窄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及其相关标准(如IEEE 1901、ITU-T G.9960/61、家庭插电联盟)。在所有这些无线技术中,作者主要讨论了ZigBee、Wi-Fi、WiMAX、3GPP LTE和IEEE 802.22标准。最后给出了一些智能电网的网络解决方案,如基于互联网和基于IP的网络、专用网、无线传感器和机器到机器的(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网络。
  在第6章中,Alonso-Zarate等人介绍了一些新兴的M2M通信范例,包括它的定义、历史发展、设计驱动程序和为使它达到标准化所做的努力。作者详细讨论了M2M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以及这两种技术共同发展所面临的开放性挑战;也提及了不同的M2M有线通信技术(如PLC和以太网),低功率无线通信技术如ZigBee、Wi-Fi、6LoWPAN(微M2M技术),以及混合M2M技术。作者给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蜂窝M2M通信技术适用于智能电网的应用,如广域态势感知、分布式能源的交互以及在传输与分布网络中的分配自动化。同样,蜂窝M2M技术能建立AMI并实现直接寄存控制(Direct Load Control,DLC)的概念,即智能化设备能自动调度它们的电力负载。
  在第7章中,Xie等人把注意力主要放到智能电网广域监控、控制和保护应用的快速、强健状态估计技术问题上。状态估计的基本功能是检测、识别并排除管理错误,这些错误均是由计量偏差、大的测量偏离和错误链接造成的。这种功能也称“不良数据处理”,它包含两步:不良数据检测与识别。通常,不良数据检测采用的是卡方检验,而不良数据识别采用标准化的残差检验。作者回顾了最新的不良数据处理技术并为不良数据检测提出一种分布式方法。这一方法的性能在IEEE 14-bus系统的仿真下可以观测出来。作者也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要求。
  在第8章中,Tajar、Kar和Poor考虑到基本的物理与传感模型和系统快速变化的动态性,解决了分布式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问题。作者为自适应和分布式的电力状态估计定义了一种基于学习机制的框架。
跨越数字鸿沟: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实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成为连接世界、驱动进步的基石。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构建模块、关键技术演进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部署策略。我们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更侧重于理解这些技术如何协同工作,形成复杂而高效的网络体系,并探讨其在信息传递、资源分配、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基础模型与协议栈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出发,构建读者对通信网络的系统性认知。我们将首先介绍信息传输的理论基础,包括信号的产生、编码、调制解调等过程,以及不同通信媒介(如铜缆、光纤、无线电波)的物理特性和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阐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深入解析每一层的功能、协议及其在数据传输中的角色。 物理层: 探索比特流如何在介质上传输,涉及信号的模拟与数字转换、线路编码、接口标准(如Ethernet、USB)以及连接设备的类型(如集线器、中继器)。我们将分析不同传输介质的带宽、延迟、损耗等关键指标,并探讨如何根据应用需求选择最优的物理层方案。 数据链路层: 聚焦于如何在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我们将深入讲解MAC地址、帧的格式、差错检测与纠正(如CRC)、流量控制(如滑动窗口)以及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如CSMA/CD、CSMA/CA),并介绍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局域网中的核心作用。 网络层: 关注数据的跨网络路由和寻址。我们将详细解析IP地址的分类与分配(IPv4和IPv6)、子网划分、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的工作机制,以及路由器在连接不同网络中的关键地位。NAT(网络地址转换)和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等重要概念也将被深入剖析。 传输层: 讲解如何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我们将详细对比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特性,深入理解TCP的三次握合与四次挥手、拥塞控制、流量控制等机制,以及UDP的无连接特性。端口号、套接字等概念将贯穿其中。 应用层: 介绍各种直接面向用户的网络应用服务。我们将回顾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DNS(域名系统)、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IMAP(电子邮件接收协议)等经典应用层协议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其在互联网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部分:现代通信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在掌握了基础模型后,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现代网络架构,并深入探讨支撑这些架构的关键技术。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的特点与设计原则,并重点介绍互联网的演进和其核心组件。 网络拓扑结构: 探讨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等经典拓扑结构,分析其优缺点、成本、可靠性及扩展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介绍现代网络中常用的混合型拓扑结构,以及其在实现高可用性和高效率方面的考量。 交换技术: 深入理解二层交换(基于MAC地址)和三层交换(基于IP地址)的工作原理,分析其在提高网络性能、隔离广播域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讨虚拟局域网(VLAN)的实现机制,以及如何通过VLAN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路由技术: 除了第一部分提及的路由协议,本部分将进一步探讨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的权衡,以及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内在机制。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路由策略优化网络流量,并探讨边界网关协议(BGP)在互联网骨干网中的关键作用。 无线通信技术: 聚焦于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详细介绍Wi-Fi(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不同频段的特性以及安全机制(如WPA3)。同时,我们将探讨蜂窝通信技术(2G、3G、4G、5G)的演进,分析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巨大影响,以及5G带来的高速率、低延迟、海量连接的新特性。 软件定义网络(SDN): 介绍SDN的核心思想,即分离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实现网络的集中化管理与编程。我们将分析SDN的架构,包括控制器、南向接口(如OpenFlow)和北向接口,以及SDN在网络自动化、灵活性和创新方面的优势。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讲解NFV如何将传统的硬件网络功能(如防火墙、路由器)转化为软件,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上。我们将分析NFV的架构,以及其为网络部署和管理带来的灵活性、成本效益和快速迭代能力。NFV与SDN的协同作用也将被提及。 云计算与网络: 探讨云计算如何改变网络基础设施的部署模式。我们将分析虚拟化技术(如VMware, KVM)在云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云网络(如VPC, VNet)的设计理念。我们将阐述云服务商如何通过网络技术提供弹性、可扩展的计算与存储资源,以及边缘计算对网络提出的新挑战与机遇。 第三部分:网络安全与管理 网络的普及伴随着安全挑战的日益严峻。本部分将聚焦于网络安全的基础概念、防护技术以及有效的网络管理策略。 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 深入分析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如病毒、蠕虫、DDoS攻击、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等。我们将详细介绍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VPN(虚拟专用网络)、加密技术(如SSL/TLS)等安全防护措施的工作原理及其部署要点。 网络访问控制与认证: 讲解如何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s)、802.1X认证等机制限制未经授权的访问。我们将探讨RADIUS、TACACS+等认证、授权和计费(AAA)协议的作用。 网络监控与性能分析: 介绍网络监控工具(如SNMP, NetFlow)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流量数据、设备性能指标来诊断网络故障、优化网络性能。我们将探讨QoS(服务质量)技术在保障关键应用传输中的重要性。 网络管理与自动化: 讨论网络管理的挑战,以及自动化工具在简化配置、故障排除和策略部署中的作用。我们将介绍自动化脚本(如Python)的应用,以及配置管理工具(如Ansible)在现代网络运维中的价值。 网络合规性与策略: 简要提及网络使用策略、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如GDPR)以及网络安全审计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网络趋势与挑战 技术永无止境,网络世界也在不断演进。本部分将展望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并探讨伴随而来的挑战。 物联网(IoT)网络: 探讨物联网设备数量的激增对网络带宽、连接能力、安全性和功耗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物联网通信协议(如MQTT, CoAP),以及针对物联网场景的网络设计和安全考量。 边缘计算网络: 讨论将计算能力推向网络边缘的趋势,以及其在降低延迟、节省带宽、提高实时性方面的优势。我们将分析边缘计算对网络架构、数据处理和安全策略的影响。 人工智能(AI)在网络中的应用: 探索AI如何赋能网络管理、安全防护和性能优化。我们将讨论AI在异常检测、智能路由、故障预测等方面的潜力。 下一代网络技术: 简要提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如量子通信、太赫兹通信等,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本书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力求让读者构建起对现代通信网络从基础到前沿的全面认识。我们不仅关注技术的“是什么”,更深入探究“为什么”和“如何做”,旨在培养读者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和参与未来的网络技术变革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会拿起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工作的领域与智能电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梳理和理解这个复杂体系的优质读物。而《智能电网通信及组网技术》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通信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智能电网特有的通信需求和组网架构,最后再探讨一些前沿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作者在介绍各种通信技术时,并没有采用孤立的视角,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智能电网的体系框架下进行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智能电网的运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通信安全”这一重要议题的重视。作者详细阐述了智能电网通信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并对各种安全防护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这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智能电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一些标准化组织的介绍,以及不同标准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也给了我不少启发。总的来说,这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专业书籍,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智能电网通信及组网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深度上,让我有些应接不暇。作为一名对技术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深入的算法分析和数学模型。然而,书中更多地侧重于概念的阐释和技术的应用层面。例如,在讨论网络编码技术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其在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作用,但对于具体的编码算法和数学推导,篇幅相对较少。这对于那些希望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这些技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略有遗憾。不过,反过来说,这种写法也使得本书具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对于那些更关注技术如何实际应用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而言,这样的阐述方式反而更加直观和实用。书中对各种通信标准的演进历程,以及不同标准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对于理解行业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尽管在理论深度上有所不足,但其在技术应用层面的广度和实际指导意义,仍然是相当可观的。我从中获得的知识,更多地体现在对整个技术体系的宏观把握和对实际应用场景的理解上。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在技术细节上的严谨与全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各种组网拓扑结构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他不仅列举了星型、总线型、环型等传统拓扑,更详细分析了在智能电网环境中,网状拓扑、混合拓扑等如何能够更好地应对分布式发电、储能等新兴需求带来的挑战。书中对每种拓扑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潜在的瓶颈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实际项目的案例研究,这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落地应用的。举个例子,在讨论网状拓扑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阐述其在提高网络可靠性、容错性方面的优势,并以一个遭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电网区域为例,说明了网状结构如何在部分节点失效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关键信息的传输。此外,书中对各个通信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指标,如延迟、带宽、稳定性等,也有详尽的对比和评估,这对于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技术方案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我甚至发现,书中有一些关于新兴通信技术(如5G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的探讨,这表明作者的视角非常前沿,紧跟时代步伐。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智能电网通信及组网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被它吸引。书名《智能电网通信及组网技术》听起来似乎相当专业,可能又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我并非科班出身,对通信和组网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基础概念,因此带着一丝忐忑翻开了第一页。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讶地发现,作者并非将枯燥的技术堆砌,而是以一种清晰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智能电网的宏观背景入手,解释了为什么通信和组网技术对于构建现代电网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通信协议的介绍,也并非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案例,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在介绍某个特定协议时,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类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让我瞬间茅塞顿开。此外,书中关于网络安全的部分,也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在当前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智能电网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其通信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可能存在的威胁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兼顾专业深度和读者易懂性,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甚至开始思考,或许我一直低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正是引导我入门的绝佳向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原本以为智能电网通信只是关于如何传输数据,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是一个更为宏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书中关于“信息孤岛”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系统、不同设备之间如何通过统一的通信标准和协议进行互联互通,以及这种互联互通对于提升电网整体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边缘计算”和“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无数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能够实时感知电网状态,并通过高效的通信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或边缘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更智能的调度和更及时的故障响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智能电网不仅仅是电力输送的升级,更是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能源利用模式。

评分

。。。。。。。。。。。。。。。。。。。。。。。

评分

送货快,还没看应该很不错!

评分

书挺不错的,内容很新颖。

评分

书很有用哦书很有用哦

评分

包装完好。

评分

嗯,一般般的书,纸张很差--------------

评分

专业书籍,适合专业人士阅读

评分

是智能电网中相对比较难得的书籍

评分

书挺不错的,内容很新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