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

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吉尔摩 著,丁耀根,张兆传 等 译
图书标签:
  • 微波技术
  • 真空电子器件
  • 速调管
  • 行波管
  • 磁控管
  • 正交场放大器
  • 回旋管
  • 高频电子管
  • 微波放大器
  • 微波振荡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85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19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正文共25章,3个 附录。第1章为导论。从微波频谱人手,介绍微波管的应用 范围和典型微波管的种类,并介绍全书的内容。第2章一第4章介绍与微波 管相关的电 子动力学。第5章~第7章介绍阴极和电子注形成的相关理论和实际。第8章 ~第9章 介绍电子注在高频间隙中的互作用和电子群聚。第10章一第1l章介绍速调 管的基本理 论和特殊用途的速调管。第12章~第16章介绍行波管的基本理论,螺旋线 和耦合腔行 波管。第17章介绍收集极,包括收集极中电子能量分布、降压收集极和收 集极的冷却。
  第18章~第20章介绍磁控管和正交场放大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性。第21 章介绍回 旋管的基本理论、回旋管振荡器和各种类型回旋管放大器。第22章介绍微 波管常用几种 类型输能窗。第23章~第25章介绍噪声、非线性和畸变,击穿和保护等微 波管共性问 题。附录A给出常用的物理常数和变换关系;附录B为真空工艺;附录c给出 与微波真 空电子器件相关的磁学方面的知识。译著略去了原著索引表。
  《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美国的大学、微波真空电子器件的研制和生 产单位,以及美 国海军、空军和陆军等使用和管理部门作的讲课、讲座和报告的基础上整 理而成的。对推 动美国微波真空电子器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书翻译出版,对我国微 波真空电子器 件的发展和应用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微波频谱
1.2 微波管的应用范围
1.3 经典微波管类型
1.4 本书介绍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子产生的静态场
第3章 静电场中的电子运动
第4章 磁场对电子运动的影响
第5章 热阴极
第6章 电子枪
第7章 电子注
第8章 电子洼与间隙的相互作用
第9章 间隙产生的电子群聚
第10章 普通速调管及其工作原理
第11章 特殊用途速调管
第12章 行波管
第13章 波速与色散
第14章 螺旋线行波管
第15章 耦合腔行波管
第16章 收集极
第17章 正交场管
第18章 正交场管的阴极
第19章 磁控管
第20章 正交场放大器
第21章 回旋管
第22章 高频窗
第23章 噪声
第24章 非线性和失真
第25章 击穿与保护
附录

前言/序言


《微波电子学基础与器件原理》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微波电子学基础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剖析几类关键的微波电子学器件。内容涵盖了从微波传播的基本概念到各类器件的精妙设计与工作原理,致力于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理解这些器件在现代通信、雷达、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 微波传输基础 本篇将首先介绍微波的基本性质和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读者将学习到微波的频率范围、波长特性,以及其与直流和低频电信号在传播方式上的显著差异。我们将深入探讨均匀传输线理论,重点讲解特性阻抗、电压驻波比(VSWR)、回波损耗等关键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通过对史密斯圆图的应用讲解,读者将掌握阻抗匹配的基本技巧,理解如何通过匹配网络有效传输微波功率,减少能量损耗。此外,本篇还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微波馈线,如同轴电缆、微带线、带状线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损耗特性、功率容量及适用场景。通过这些基础内容的学习,读者将为理解后续的微波器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 微波功率放大器 微波功率放大器是实现信号增益的关键器件,本篇将聚焦于几种重要的微波功率放大器类型。 场效应晶体管(FET)放大器: 我们将详细介绍场效应晶体管在微波频率下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其增益、噪声系数、输出功率等关键性能指标。内容将涵盖不同结构的 FET,如 MOSFET、MESFET、HEMT 等,并解释它们在微波应用中的优势。我们将探讨 FET 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包括偏置电路、匹配网络设计,以及如何优化其线性度和效率。 双极结型晶体管(BJT)放大器: 虽然 FET 在高频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但 BJT 依然是某些微波应用中的选择。本篇将介绍 BJT 在微波频率下的行为,以及其等效电路模型。我们将分析 BJT 放大器的设计要点,并与其他类型放大器进行性能比较。 固态功率放大器(SSPA)系统: 结合 FET 和 BJT 等固态器件,我们将介绍 SSPAs 的系统构成,包括功率合成技术、热管理、偏置控制等。读者将了解如何设计和构建满足特定功率和效率要求的 SSPAs。 第三篇 微波振荡器与频率变换 本篇将深入研究微波振荡器的原理和设计,以及微波频率变换器的工作机制。 微波振荡器: 我们将讲解振荡器产生微波信号的基本原理,包括正弦波振荡的起振条件(巴比涅法则)和稳定性。内容将涵盖不同类型的微波振荡器,如 LC 振荡器(在高频下有局限性,但原理仍有借鉴意义)、晶体振荡器(特指高频石英晶体振荡器,及其在高频应用中的应用)、谐振腔振荡器以及基于半导体器件的振荡器,如隧道二极管振荡器、 Gunn 二极管振荡器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振荡器的功率输出、频率稳定性、相位噪声等关键参数,并介绍提高其性能的常用方法。 微波频率变换器(混频器): 频率变换器是实现信号频率转换的关键器件,广泛应用于接收机和发射机。本篇将详细介绍二极管混频器、FET 混频器等常见类型。我们将分析其工作原理,包括乘法器的工作模式、载波馈入(LO)的影响、中频(IF)信号的产生等。我们将讲解如何设计和优化混频器的转换损耗、隔离度、以及产生的杂散信号抑制。 第四篇 微波滤波器与耦合器 本篇将重点介绍微波滤波器和耦合器的设计与应用。 微波滤波器: 滤波器是用于选择或抑制特定频率信号的器件。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微波滤波器,包括基于集总参数的 LC 滤波器(在高频下有局限性,但可作为理论基础)以及基于分布参数的微带滤波器、脊形滤波器、同轴滤波器等。我们将讲解滤波器的设计参数,如通带、阻带、插入损耗、回波损耗等,并介绍 Chebyshev、Butterworth 等不同逼近函数的特点。读者将学习如何设计不同类型的滤波器以满足特定的频率选择性要求。 微波耦合器: 耦合器用于将一个信号分配到两个或多个输出端口,或将两个信号合并。本篇将重点介绍定向耦合器,包括 3dB 九十度混合耦合器、定向耦合器(90°Hybrid coupler)、分支线耦合器等。我们将详细分析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耦合度、方向性、插入损耗等参数,并介绍它们在功率分配、信号监测、阻抗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第五篇 微波开关与衰减器 本篇将介绍微波开关和衰减器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微波开关: 微波开关用于在微波电路中接通或断开信号通路。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微波开关,包括基于 PIN 二极管的开关、FET 开关以及机械开关(在某些特定应用中仍有使用)。我们将分析它们的开关速度、隔离度、插入损耗、功率处理能力等关键参数,并介绍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原则。 微波衰减器: 衰减器用于控制信号的幅度。本篇将介绍固定衰减器和可变衰减器。我们将详细讲解基于电阻网络的衰减器、PIN 二极管衰减器等。我们将分析它们的衰减量、插入损耗、回波损耗、频率响应等参数,并介绍其在信号电平控制、系统调试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篇 微波测量技术 为了验证和优化微波器件的性能,精确的测量是必不可少的。本篇将介绍常用的微波测量技术和仪器。 网络分析仪: 网络分析仪是测量微波器件 S 参数(散射参数)的关键仪器。我们将介绍 S 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使用网络分析仪测量器件的 S11(回波损耗)、S21(传输增益)、S12(反向传输)和 S22(反向回波损耗)。 功率计: 功率计用于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功率计,如热电偶功率计、二极管功率计等,并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频谱分析仪: 频谱分析仪用于显示信号的频谱特性。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信号的频率、带宽、谐波以及杂散信号。 其他测量方法: 本篇还将简要介绍其他微波测量技术,如驻波比测量、阻抗测量等。 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微波电子学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关键微波器件的工作机制和设计方法,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术。这些知识对于从事微波工程、通信工程、雷达工程、电子对抗以及相关科研领域的专业人士至关重要。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条通往微波技术精深领域的坚实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给我的感觉是,它就像一个为深入理解高功率真空电子器件而量身打造的“工具箱”。它在描述行波管的部分,重点突出了其连续相互作用的特点,这与速调管的离散相互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公式,详细解析了电子束与驻波或行波之间的能量交换机制,以及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行波管(如慢波行波管和快波行波管)中实现高增益和宽带宽。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电子云”在行波管内部形成以及其与传输线相互作用的细致描绘。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影响行波管稳定性的因素,如寄生振荡的抑制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内部结构来减小其对性能的影响。对于那些希望在微波放大器设计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指导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行波管结构(例如,螺旋式和耦合腔式)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进行比较的部分,这对于实际选型和优化非常有帮助。

评分

哇,刚拿到这本《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真是爱不释手!我一直对高频电子器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雷达、通信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这些设备的应用简直是无处不在。这本书的开篇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速调管的工作原理,从电子枪发射电子束,到与谐振腔相互作用产生能量的放大过程,讲解得非常透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还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速调管,比如倍速速调管和多腔速调管,并对比了它们在效率、带宽和功率方面的优劣。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比如电子束的稳定性和空间电荷效应,书中都有非常直观的图示和数学模型辅助理解,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读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特别喜欢它对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比如在某些高功率微波源的设计中,如何通过优化谐振腔的几何形状和间隙来提高输出功率。这种从基础原理到工程应用的连贯讲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很高,但叙述方式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科学的魅力,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电子世界。

评分

《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这本书在关于正交场放大器(OFA)的部分,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之前对这种器件的了解非常有限,但这本书的阐述非常到位。它详细介绍了OFA的核心原理,即利用正交电场和磁场来控制电子束的运动,并通过与传输线进行耦合来放大信号。书中重点阐述了OFA在实现高频、宽带放大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它如何避免传统行波管的一些局限性。我特别喜欢作者通过详细的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来解释OFA内部的能量转换过程和电子束的稳定性。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OFA结构进行了分类和比较,例如基于电场耦合和磁场耦合的OFA,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了解前沿高功率微波器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关于OFA的深入讲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感觉自己对OFA的理解,已经从“一无所知”跃升到了“能进行初步分析”的层面,这完全得益于书中严谨而又清晰的论述。

评分

我一直对高科技的电子器件充满了好奇,而《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于回旋管的介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书中将回旋管描绘成一种极具潜力的、能够产生高功率、高频率微波的器件,这让我非常着迷。作者从回旋管独特的“磁场约束电子束”和“脊形波导谐振腔”这两个关键点切入,详细解释了电子回旋运动如何与电磁波发生能量交换,从而实现功率的放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回旋管实现高频(毫米波和亚毫米波)输出的原理性说明,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磁场强度和腔体设计来达到这一目标。此外,书中还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回旋管,例如单腔回旋管和多腔回旋管,以及它们在功率、效率和频率范围上的差异。对我而言,阅读这部分内容,就像是在探索微波技术的最前沿,书中那些关于高效率、高功率输出的理论分析,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而且讲解角度也很新颖,让我收获颇丰。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以为磁控管只是一个简单的“能发出微波的盒子”,但看了《速调管、行波管、磁控管、正交场放大器和回旋管》的这一部分,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书中对磁控管的讲解,从其独特的“阴极-阳极-磁场”结构出发,详细剖析了电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围绕阳极运动并与阳极腔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微波的过程。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电子的运动轨迹描述得如同在“跳探戈”,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我很快就理解了这个相对复杂的物理现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经典的“皮扎尔”型磁控管,还涉及了多种改进型磁控管,并对它们的效率、功率、工作频率等关键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花了篇幅解释了磁控管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功率衰减、频率漂移以及如何通过改进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器件,其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精巧的设计智慧。

评分

搞这行很多年了,这本书籍是很难得的书籍,介绍很详细,值得阅读

评分

很好,专业性强,实用,很好,专业性强,实用,

评分

好好读书

评分

包装精致,正版书籍。

评分

经典书籍

评分

好好读书

评分

习惯好评习惯好评

评分

不错的东西,很喜欢呢。

评分

但是书的质量是没的说的~~内容也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