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它提供的分析框架极其严谨和创新。我之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唐代宗教史的著作,往往将道教与佛教的互动处理得相对表面化,但在这里,作者明显采用了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剖析两者在信仰实践、神祇谱系乃至组织结构上的深层次的相互渗透与分野。特别是在探讨“天师道”如何通过吸收本土神灵和民间信仰来固化其在地方层面的影响力时,作者构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论模型。这种将社会学、人类学方法融入传统史学研究的尝试,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着那些细微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发生变异和重组的。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唐代宗教史,尤其是道教的地方性实践的学者或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
评分这本书在文献运用上的广度和精度,是我阅读近年来相关学术著作中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它远非仅限于对几部核心经典的解读,而是大量征引了出土的墓志铭、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甚至是那些流传不广的道藏残卷。这种“地毯式”的史料搜集和审视,使得他对“唐代道教”的整体面貌的重构显得格外坚实和可信。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辨析某些道教典籍的成书年代和流传路径时,其考证之细致,令人叹服。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教”,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唐代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经过无数次地方化的适应、修正和重组才形成的复杂体。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深挖,最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宗教生态图景,而非一个扁平化的概念模型。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对这类专题研究抱有一丝担忧,害怕其过于偏僻和晦涩,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具有可读性。作者并没有将自己包裹在密不透风的专业术语之中,而是用一种清晰、富有逻辑性的文笔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议题。即便某些概念需要反复琢磨,但整体的行文脉络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对唐代文人与道教精英之间互动关系的阐述。那种亦师亦友、相互引介的微妙关系,被作者描绘得极具画面感。读完后,我忍不住去翻阅了一些唐诗,尝试用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去重新解读那些咏叹山川、求仙访道的诗句,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仿佛一下子被解锁了。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高深的学术研究与普通爱好者的求知欲。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更多地在于它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唐代”这一黄金时代的认知。我们通常将唐代视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帝国,但这往往聚焦于佛教的繁荣或丝绸之路的畅通。这本书则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更植根于本土的“道教”力量,尤其是“天师道”的演变。作者通过对信仰如何嵌入到国家祭祀体系、地方治理结构乃至社会伦理的细致考察,揭示了一种隐性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文化基石。它促使我反思,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这些“非主流”的信仰是如何默默塑造着社会形态和民众心态的。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对唐代社会的那种“内在线条”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它不再仅仅是诗歌与盛世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精神信仰博弈与融合的真实世界。这是一部让人深思、回味无穷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仿佛一下子把我拽进了一个充满烟云缭绕的古代世界。作者对唐代社会背景的描摹极其细腻,从宫廷到民间,不同阶层对信仰的需求和理解被勾勒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史料的功力,那些看似枯燥的文献和碑刻,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过来,展现出一种鲜活的历史生命力。比如,他对“天师道”在唐初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环境所做的分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教派如何在权力更迭中寻求合法性与生存空间。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所吸引,比如某个道士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微妙立场,或者某个道观的选址背后蕴含的宇宙观。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历史梳理,又不乏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第一节 南北朝佛典翻译
评分第三节 《大般涅磐经》的基本思想
评分第六节 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和著作
评分八、结语
评分丛书后记
评分非常好,价格又给力,送货超快,就是京东图书的活动太少了!!
评分非常不错,质量很好,发货又很快。
评分作者的书都写得很好,最初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陈寅恪、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
评分《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在日文版原著内容之外,還新收錄了筆者兩篇論文作為補論,即《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的法位的形成》(載東方學會,《東方學》第百十五輯2008年1月)和《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載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會,《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二十七號2010年3月)。《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法位的形成》是對本書第二章“天師道的受法教程與道士的位階制度”進行補充說明的論文。該論文中,具體解明了作為上清派道士的法位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成為天師道道士法位的經過,以及梁代天師道位階制度中最高位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在唐代天師道位階制度中被降低一級的理由。還有,《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對第四章關於《昇玄經》的編纂者和編纂年代的結論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該論文中,用實證的方法明示了《昇玄經》的編纂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