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学林漫话系列:远去的先生

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学林漫话系列:远去的先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史知识》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文史知识
  • 历史人物
  • 文化随笔
  • 先生
  • 学林漫话
  • 历史故事
  • 人物传记
  • 文化遗产
  • 国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781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学林漫话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学林漫话系列:远去的先生》是一部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史研究领域的特殊传记。曾在文史领域中历经辉煌的开拓者、登峰者已经远去,如今他们的学生、亲友、承衣钵者,通过对他们生平故事的追述,书写出这一代大师的风采;每篇传记所配的背景资料、相关材料,则通过对他们治学成果的梳理,勾勒出中国现当代学术史的脉络。
  《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学林漫话系列:远去的先生》是《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学林漫话”书系的第一册,精选1998年至2010年间于“学林漫话”栏目刊登的学人追思文章41篇,追思41位学林大师。
  《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学林漫话系列:远去的先生》将确立“学林漫话”书系的风格及出版体例。

目录

孙楷第先生晚年二三事
忆夏承焘师
回忆浦江清先生
纪念缪钺先生
回忆与余冠英先生的交往
从古典到现代
——学通古今的王瑶先生
怀念卞孝萱先生
我的学长兄曹道衡
怀念褚斌杰先生
遥知水远天长外
——追忆金开诚先生
纪念王力先生110周年诞辰
魏建功先生二三事
苦行修善果
——忆先父姜亮夫先生
季羡林先生与中华书局和《文史知识》
心存三乐学求通精
——追思徐复老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怀念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
父执赵俪生先生
缅怀沈祖棻先生
忆李长之老师
那难忘的岁月,仿佛是无言之美
回忆父亲游国恩先生
哲人虽萎遗泽永存
——忆程千帆先生对我的教诲与激励
回忆向觉明师
布衣傲王侯
——我的老师金景芳先生
王有三(重民)先生百年祭
牟润孙的史学师承
回忆恩师赵光贤先生
想念阴少曾(法鲁)先生
怀念王永兴先生
深切悼念周绍良先生
商鸿逵教授学术二三事
怀念王锺翰先生
追忆邵循正师
怀念周一良师
怀念雷海宗先生
我印象中的老李
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求真、实证、新解
——谈石泉教授研究历史地理的方法
恺悌君子教之诲之
——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
深切悼念任又之(继愈)先生
怀念朱伯崐先生

精彩书摘

  对我们78级研究生来说,除了张岱年先生以外,最重要的老师就是朱先生。入学那时,除了张先生这样年纪的老先生我们称先生外,五十几岁以下的先生多称老师,所以我有好多年都称朱老师,后来才改称朱先生。在改口的开始几年,我自己心里还是觉得叫朱老师亲切些,但慢慢也就习惯了。初入学时,我们曾在张岱年先生课上问他,朱先生是不是他的学生,张先生说:“他解放前在清华上我的课,我两年都给他100分!”张先生还说“他现在已自成一家”。
  朱先生给我们开的通史资料课,长达一年有余,每周两次,每次四个小时,上了两个学期,还没讲到王船山,所以第三个学期又继续讲,上得大家往往头晕脑胀,而朱先生兴致勃勃,欲罢不能。这门课不是本科的中国哲学史课,而是专门给研究生上的中国哲学史通史资料课,本来的设计是主要读资料,但讲着讲着,就不讲资料了,讲成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通史。这个课讲得比本科的中国哲学史课要深得多细得多。朱先生的这个课对我们非常重要,不仅在一个较高层次上把整个中国哲学史深入地重新走了一遍,而且把其中理论问题和学术争论都全面揭示出来了。同时,这对我们也是一次以“北大学派”(这是后来朱先生多次跟我谈的问题)治学方法的重要洗礼,朱先生这一次中国哲学史通史讲课,其体系之深入与广博,我相信是前无古人,而后来者也不会再有的,因为现在的研究生没有中国哲学史通史课,而本科的通史教学都走向简短,以各门断代专题课作为补充。我在研究生时代写的郭象、张载的论文,都与朱先生的这门课对我的启发有关。
  朱先生不仅上课,还找大家到家里去谈,第一学期结束,大家交了对《管子》《内业》、《心术》篇的注释作业,假期中朱先生找我们十个人分别去谈,这种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今天很少有人做到,我自己也从来没做到过。1981年春夏,每个人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初稿都拿给朱先生去看,这大概不是教研室的规定,而是大家对朱先生的一种依赖,反正麻烦朱先生也没关系,他肯定会给我们的论文把关。我记得朱先生找我去谈我论文的时候,点头予以肯定,说我的论文“有点新东西”,得到朱先生的鼓励,我当时很高兴。
  在上朱先生通史资料课时,讲到魏晋哲学和北宋哲学时,朱先生都提到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分别,指出在欧洲哲学史上沃尔夫最先提出这个分别,汤用彤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以此分析汉代哲学和魏晋玄学哲学形态的差异。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分别,在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已很少有人再用,当时的学者多认为本体论是旧哲学名词,不宜作今天哲学史分析的方法。但朱先生在课上还是强调这一点,这是对教条主义方法论的拨乱反正,这对我也有一定的影响。我的博士论文对朱熹理气观演变的分析,除了利用冯先生逻辑在先的分析外,也利用了这个框架,论述了朱熹哲学从本体论到宇宙论的变化,这个分析就是受到朱先生讲课影响得来的。
  ……

前言/序言

  20世纪渐行渐远,在那已经逝去的时代里,在中国传统文史研究领域中,曾涌现出众多精于治学、为人师表的“先生”。如今,先生已经远去,但他们的学行、风采依旧为人所怀念。《文史知识》杂志保有一个常设栏目——“学林漫话”,汇集了先生的亲友、学生所撰写的故事,寄托着追思,不经意间也串连起现代学术史的脉络。
  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仅撷取41篇文章,由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来展现远去先生的神采。所选文章,一仍其旧,在每篇末尾注明原文发表日期,以应读者检索之需。
  “学林漫话”的故事还将一直讲下去,我们还要为学林的繁盛继续尽绵薄之力。
  《文史知识》编辑部
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学林漫话系列:远去的先生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与文化变迁的深邃回响,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独特印记的文化巨人。 卷首语:那些身影,从未真正远去 历史的长廊中,总有一些身影因其思想的深度、学识的广博或人格的魅力而熠熠生辉。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批判者,更是精神的引路人。本书并非一部冷峻的学术编年史,而是一次富有温度的心灵对话。我们试图穿透时间的迷雾,重新触摸那些“远去的先生”的脉搏,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困境,探究他们如何以笔为剑,以学为舟,在动荡不安的世间坚守或重塑着知识的疆域。 本书收录的文章,精选自数十年间对特定学者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力求展现这些文化巨匠在特定领域内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他们个体生命经验与宏大时代背景的交织。我们将从多个侧面剖析他们的学术思想,重温他们的经典著作,同时也会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片段与精神挣扎。 --- 第一辑:学术群星——思想的拓荒者 本辑聚焦于那些在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起到奠基作用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从古典文献到现代哲学的广阔光谱,他们的学术方法和研究范式至今仍影响着相关领域的学者。 一、 目录学与文献学的灯塔 我们将细致回顾几位在整理、整理和诠释中国古籍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例如,某位先生如何以其穷尽一生之力,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构建起严谨可靠的文献学框架。分析他们如何将传统考据的精微与现代科学的精神相结合,从而为后世留下了不可逾越的学术高峰。讨论他们对于版本学、校勘学乃至版本目录学所确立的标准和原则,这些标准如何确保了珍贵典籍的准确流传。他们的工作不仅是技术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文脉延续的庄严承诺。 二、 哲学与思想史的重塑者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那些致力于引进西方哲学思潮、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深度对话的先驱。重点在于剖析他们如何消化、吸收不同流派的思想,并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讨论他们对“中西会通”路径的探索,以及在特定历史关头,他们如何利用哲学思辨来回应社会变革的迫切需求。这些哲人的思考,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们的著作是理解中国现代思想转向的关键钥匙。 三、 史学视野的拓展与深化 聚焦于那些突破传统史学范式,引入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人类学方法来重写中国历史的学者。探讨他们如何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向关注社会结构、民间生活乃至历史心态的研究。特别是他们如何运用新的史料和批判性的眼光,对既有的历史结论提出质疑和修正。他们的史学著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历史观的一种革命。 --- 第二辑:文坛侧影——笔墨间的风骨 本辑将目光投向那些以文学和艺术成就卓著的文化名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了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与审美追求。 一、 现代文学的奠基与坚守 本部分将回顾那些在白话文运动兴起之时,以其卓越的创作和理论建树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成熟的作家。分析他们作品中对国民性、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以及在语言形式上的不懈探索。我们关注他们如何在战乱与动荡中,坚守文学的纯粹性与社会担当,探讨他们对新文学体裁的开创性贡献。 二、 诗词歌赋的传承与创新 本辑将探讨在“新旧交替”的语境下,那些坚持以古典诗词为基石,却又融入了时代精神的诗人词家。他们的诗作往往在音韵格律的严谨中,展现出对现代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对他们部分重要作品的细读,解析其如何实现古典艺术形式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延续。 三、 艺术批评与美学思想的构建 本单元聚焦于对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具有指导意义的美学家和艺术评论家。探讨他们如何系统地梳理和评价中国传统艺术,同时积极引介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他们的批评文章,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了艺术的本质与时代的病灶,对提升国民的审美素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三辑:师道传承——精神的薪火 本辑侧重于探讨这些先生在教育和人格魅力上对后辈产生的深远影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与风骨的塑造。 一、 课堂内外:严谨与宽容的平衡 通过回忆录、书信等旁证材料,重现这些先生在大学讲堂上的风采。分析他们如何以其深厚的学养、清晰的逻辑和对真理的执着态度,赢得了学生的敬仰。特别关注他们对待不同学术观点的态度,体现出一种开阔的胸襟和科学的批判精神。 二、 人格的力量:乱世中的坚守 在社会动荡、世事纷扰的年代,这些先生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思想抉择。本部分将探讨他们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和人格的尊严。他们的“清高”并非脱离现实,而是对知识分子良知的坚守,是知识与道德融为一体的生动体现。 三、 跨越代际的影响力 总结这些先生的思想遗产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学生,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延续下去。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方法,如同种子般播撒,催生了后世新的学术流派和文化运动。 --- 结语:致敬与反思 “远去的先生”是历史的财富,也是我们审视当下的参照系。他们的学问精神——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对求真的执着、对时代负责的态度——在当今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本书旨在邀请读者加入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根基,汲取先贤的智慧,以更坚实的步伐走向未来。他们的身影或许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思想光芒,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历史,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那些充满智慧的灵魂。他们或以文字为剑,批判时弊;或以思想为灯,照亮前路;或以坚韧为盾,守护文明。这本书的标题“远去的先生”,立刻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先行者的敬意和好奇。我设想着,它或许会带领我走进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学者的书房,听他们谈笑风生,看他们笔耕不辍;或许会揭示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展现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又或许会剖析他们思想的渊源与流变,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为何那样思考,为何那样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超越年代的隔阂,与那些“远去的先生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我总觉得,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那些人物的鲜活与多面。特别是那些在学术上有着深厚造诣,却又在生活中充满故事的“先生们”。这本书的标题,“远去的先生”,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和深深的敬意,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解读,一些关于“先生们”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关于他们思想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廊,去发现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但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身影。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关于学问、关于时代的感悟,让那些“远去的先生们”,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在我的心中重新“远航”。

评分

每当我翻开一本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书籍,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冲动,想要去了解那些已经成为过去,却又深刻影响着现在的灵魂。这本书的题目,“远去的先生”,让我心头一动,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看到了那些曾经的身影。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生平介绍,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先生们”的思想深度,他们的学术追求,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坚持。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这些人物的个性、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困惑,以及他们与那个时代的关系,娓娓道来。我想要知道,那些“远去的先生们”,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内探索真理,又如何在不被理解甚至质疑的声音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风骨。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行,去探寻那些永恒的智慧之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古典韵味,那种泛黄的书页质感,以及上面印着的“学林漫话”四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那些年代久远、充满智慧的老先生们的无限遐想。我一直都对历史中的人物故事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历,比任何枯燥的史料都要来得生动和深刻。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窥见那些曾经站在时代潮头的先贤们,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思考,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说书人,将那些遥远的人物拉近,让我仿佛能与他们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选择与挣扎。从书名“远去的先生”来看,它或许讲述的是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却依旧闪耀的人物,这种“远去”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精神的传承,让我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想知道这本书会带我穿越怎样的时空,遇见怎样的灵魂。

评分

我总觉得,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宏大的事件和辉煌的成就,更在于那些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刻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碰撞。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许多我心中敬仰的学者,他们或许在书斋里辛勤耕耘,或许在讲坛上慷慨激昂,又或许在动荡的时局中坚守自己的理想。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先生们”的精髓的,是他们鲜为人知的趣事,还是他们对某个问题独特的见解?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解读,而不是浮光掠影的介绍。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历史中的人物,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理解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个体命运。这本书的“漫话”二字,也暗示了一种轻松但不失深度的讲述方式,这正是我所喜欢的,能够沉浸其中,不觉疲惫,又能有所收获。

评分

超纲单词:每年四级考试都会出现一定比例的超纲单词,这些词会影响考生答题的正确率。本书从历年真题中总结了常考的超纲单词,并配以记忆方法辅助记忆,帮考生增加取得高分的胜算。

评分

我有幸协助永兴先生收集有关陈寅恪的史料。王老很想知道抗战期间陈寅恪在成都燕京大学这一段时间的史料。我立即想到钟翰先生,他对这段历史最为熟悉。2002年9月25日,二老在钟翰先生寓所相会。是年钟翰先生虚龄恰为九十,两位史苑耆宿相会,共话学界轶闻往事,实系很有意义且十分难得。钟翰先生深情地回忆了60年前的事,畅谈了陈寅恪在成都教书时的情况和对自己的帮助、教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评分

“老头子,别等了。这么冷的天,咱回家吧”

评分

“你回去吧,我要等悦儿,悦儿说了要来的,我要拿麻花给她吃。”他手里捏着藏在衣兜里温热的麻花,抬头看了看时间,皱了眉头念叨着:“悦儿怎么还不来呢。”然后,又继续静默地等待。

评分

在上朱先生通史资料课时,讲到魏晋哲学和北宋哲学时,朱先生都提到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分别,指出在欧洲哲学史上沃尔夫最先提出这个分别,汤用彤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以此分析汉代哲学和魏晋玄学哲学形态的差异。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分别,在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已很少有人再用,当时的学者多认为本体论是旧哲学名词,不宜作今天哲学史分析的方法。但朱先生在课上还是强调这一点,这是对教条主义方法论的拨乱反正,这对我也有一定的影响。我的博士论文对朱熹理气观演变的分析,除了利用冯先生逻辑在先的分析外,也利用了这个框架,论述了朱熹哲学从本体论到宇宙论的变化,这个分析就是受到朱先生讲课影响得来的。

评分

书很不错,包装很好,快递一如既往的给力。

评分

他是我的支点,虽然他目光呆滞,表情木然。他就这样静静地笔直地坐在椅子上。寒冷的气温让他裹上了厚厚的棉衣,冷风让他缩紧了脖子。可他的神色丝毫没有改变,就好像一个虔诚的信徒,静默地等待着遥远而神秘的梦。于是他慢慢变成了一棵树,扎根在渺渺的时间里,扎根在茫茫的人潮中。

评分

在1921年的《我国书业之大概》一文中,陆费逵对中西方民众读书习惯的差别分析如下:“(中国)国民智识太浅,舍此等(如《三国演义》)小说书外,他书不能阅耳。此刻欲补救此弊,有二途:一,普及教育,增加人民智识。二,发行代替小说的科学或文学书,以便人民购阅。”

评分

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系列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