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愿风裁尘(2004-2013卷)》是郭敬明在而立之年献给每一位读者的纪念之作。《愿风裁尘》中描述了他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年少成名的郭敬明到身披荣耀的明星作家,他经历过沮丧和艰辛,也感受过期待和崇拜。在《愿风裁尘》中他还原了最真实的郭敬明,那个躲藏在无数峥嵘风云之后的郭敬明,那个一直用尽全力做到最棒、做到极点的郭敬明。
内容简介
《愿风裁尘(2004-2013卷)》是郭敬明十年心路历程投影的散文集。在《愿风裁尘》中收录了郭敬明从2004年—2013年间的全部散文作品,经过郭敬明亲自修改和编订,还原一个褪去明星作家光环的郭敬明。在《愿风裁尘》中你可以看到郭敬明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最直观感悟,这一次,他不是万众瞩目的偶像郭敬明,他是有平凡人喜怒哀乐的小四。《愿风裁尘》书名淡雅,表达了郭敬明年纪渐长之后,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寄予。
作者简介
郭敬明,作家,编剧,导演,国际版权出品人,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最小说》《最漫画》杂志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
“80后”作家群的代表人物,连续六年登上中国福布斯名人榜,连续八年国内出版销售纪录的创造者,多次荣登年度销量总冠军宝座,出版数部长篇小说销量均突破百万册,最高销量三百万册。
2008年5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报道,该报道评价他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
2008年至2012年出版《小时代》“三部曲”。
2013年,首度“触电”做导演。
已出版作品:《幻城》、《小时代》系列、《临界·爵迹》等。
导演处女作:《小时代》。2013年6月27日全国上映。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精彩书摘
以黑夜为界
·01·
当日出东方,薄雾被光线照得四下散开,安静的大街开始被喧闹的人群填满,不远处的小店伙计,揭开水面翻滚的锅子锅盖,把清晨的第一把拉面倒进水里。
楼下的保安穿着干净的制服,对着他看见的每一个人,说,早安。
流水声。汽笛声。喇叭声。母亲第三遍叫赖床的小孩起床的声音。
慢慢醒来的世界。
·02·
有一段时间工作太忙,几乎消耗掉了整个白天的时间,于是所有的稿件,小说,都必须晚上回到家的时候继续熬夜。开始的时候是持续到凌晨一点,之后变成两点,三点,最后演变成在冬天里已经彻底亮起来的天光下(六点半?),裹着被子倒头睡去。
醒来的时候已经下午三点。
刷牙,洗澡,随便从冰箱里拿出一点东西来吃。
之后去公司上班。
写字楼大堂的保安,有时候会对我说下午好。
坐下来打开电脑没有多久,公司的人就陆陆续续地下班了。他们对我说,小四,我先走啦。
很快地,公司里就只剩下我自己,或者一两个同样需要加班的人。
然后就慢慢地过渡到了黑夜。
说是慢慢地,其实并不准确。
应该说,然后就一下子到了黑夜。
·03·
想要结束这样的昼夜颠倒的生活,于是早早地躺到床上去。可是却怎么也睡不着。过了一会儿还是起来看书。
没有拉严实的窗帘露出一小块窗户,望出去是零星的还没有熄灭的灯火。
哗啦哗啦翻书的声音,在寂静的黑夜里听起来格外清晰。
两点把书看完,在结尾的时候被男主角的那一句哽咽的“那,我就先走了?”触动了心绪。翻身起床,套了一件毛衣,打开电视准备打一会儿Wii,玩了一会儿没有了兴致,打开莲蓬头准备洗澡。然后发现热水器没有电池了无法点火。
于是穿上裤子,套上一件大衣,抓起钥匙,出门去买电池。
在这样的漫长的黑夜里,任何的事情都显得格外隆重。我们有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一个人孤单地度过,一个人因为寒冷而打开空调,一个人翻完一本书而叹气,一个人把电视频道从1换到39,一个人看着MSN上几乎清一色的黑白头像,一个人裹紧大衣出门买电池。
我们每一个人都幻想过,怎样去打发一段太过漫长的时光。
是去欧洲旅行,还是窝在家里看完堆积在书架上的累累图书?
这些时光都像是在遥远的一整个世纪之外,漫天的尘埃还没有来得及飞到我们身边便轻轻地坠地。变成了铺展在我们远方的,一条浮游着尘埃的银河。
我们慢慢前往,慢慢老去。
·04·
在我们漫长的青春里,我们的世界都被浸泡在这样光线充足的日子中。
我们在灰蓝色的清晨里醒来,大家拥挤着,睡眼惺忪着,拿起牙刷和杯子,走向宿舍楼道尽头的水房,哗啦啦的水声把天色冲刷明亮,擦掉嘴角的牙膏泡沫,抬起头,窗外枝头的麻雀已经可以看得分明。
宿舍管理员会在七点前把每一个人赶出寝室,去教室里上早自习。所有的人整理好书包,把没有吃完的馒头或者面包,塞进塑料袋,然后随着人流开始一天的功课。
早晨,中午,下午,傍晚。
黑板上的粉笔字换过一版又一版,来不及抄写的人,叹了一口气,把钢笔丢到桌子上,趴下身子,把脸埋在胳膊里,微微抽动的肩膀,也不知道有没有流泪。
我们离黑暗很远,我们离深夜很远。
就算廉价的速溶咖啡也无法让我们坚持到更深的黑夜。总有强大到无法抗拒的疲惫袭来,让我们不甘心地丢开试卷,倒进温暖的被窝。
我们像被包裹在透明的介质里,单纯而又混沌地度过着年少的青春。
我们在黑夜里安静地沉睡着。
世界离我们很远。伤害离我们很远。
·05·
楼下的罗森店里,我需要的一号电池只剩下两节,而我需要四节。好心的阿姨建议我不要买,去别的便利店买同样牌子的四节,否则混合不同品牌的电池效果不好。
于是我点点头,随便买了两袋鸡肉粥付钱后离开了。提在手里的袋子被晚上的风吹得哗哗直响。
虽然上海是号称全中国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最多的城市。可是沿路走过去,关门停止营业的便利店,还是占了大多数。
我叹了口气,继续裹紧衣服,往更远的街道走去。
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是说,在黑夜里路过别人的人生。
路过一个在这样人迹零星的深夜依然坚持摆摊的中年男人。他蹲坐在炉火前的塑料椅子上。手上拿着一个黑色的塑料收音机,小心而仔细地调整调频,哔剥的杂音在周围的寂静里混合着炉子的燃烧声,一起变成空气里浮动的杂点。他身后坐着一个年轻的女生,低头吃着馄饨。碗旁边摆着一个手机。她隔五秒钟就拿起来看一下,但是手机的屏幕却一直都没有亮起来。
……
前言/序言
《愿风裁尘(2004-2013卷)(随机附赠明信片1张)》并非一本实体书籍,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一份沉淀了岁月痕迹的数字文献,或者是一次对过去十年间思绪、感悟、观察的汇集与整理。它并非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并非深入探讨某一特定领域的学术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录,试图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灵感、情感波动以及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这“卷”的命名,暗示着一种跨度的划分,2004年至2013年,这十年光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十年,也是个人成长轨迹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彼时,互联网的普及如同春风吹拂大地,信息爆炸的时代悄然来临,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在悄然改变。在这股洪流中,个体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寻找真理,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命题。《愿风裁尘》正是试图在这样的背景下,记录下一份份个人化的回应。 “愿风裁尘”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宁静而又洒脱的意境。风,是大自然的无形之手,它吹拂过山川河流,拂过城市的街角巷尾,也拂过人们的心灵。尘,既是物理世界中的微小颗粒,也象征着生命中的烦恼、喧嚣、琐碎。愿风裁尘,便是希望通过某种力量,能够将那些浮躁、不平、杂乱的事物梳理、沉淀、净化,留下的是一份澄澈与安宁。这种愿景,贯穿在“卷”中的每一处记录里,无论是对人生意义的哲学式探讨,还是对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抑或是对人际关系的温情描摹,都隐约透露出一种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2004-2013年,这是一个许多人步入社会,经历青春的尾巴,开始承担责任,认识世界残酷与美好的十年。这个时期的记录,可能包含着初入社会的迷茫与探索,初恋的青涩与甜蜜,友情的珍贵与考验,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不安。作者可能在日记、随笔、博客文章、甚至是零散的思考片段中,记录下这些属于特定年龄段特有的情感体验和成长印记。或许有对理想的执着,有对现实的妥协,有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也有对崭新未来的期盼。这些记录,并非为了炫耀或宣扬,而是为自己,也为那些可能在相似经历中找到共鸣的人,留下些许慰藉与启示。 “随机附赠明信片1张”,这一细节更增添了《愿风裁尘》的非传统属性。明信片,往往承载着一段短暂的旅程,一个地方的风景,一份问候或祝福。随机附赠,意味着每一份“愿风裁尘”都可能附带一张独特的视觉元素,它可能是一张风景照,一张手绘的图案,抑或是一句简短的题词。这张明信片,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也可能是对“愿风裁尘”主题的一种补充或象征。它提醒着读者,即使在沉浸于文字的思考中,也不要忘记生活中的美好,不要忘记去远方看看,去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它将虚拟的文字体验,与现实世界中的感官体验巧妙地连接起来,使得这份“作品”更具温度和人情味。 《愿风裁尘》的“内容”并非集中于一个故事线,而是一种散文式的、片段化的集合。它可能包含了: 心灵独白与哲思: 对人生意义、价值取向、存在主义等哲学问题的个人化思考。例如,在某个深夜,对“活着”这件事的深层追问;在经历某件挫折后,对“坚韧”的理解;在面对选择时,对“自由”与“责任”的权衡。这些思考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代表了作者在特定时期对自身存在及周遭世界的探索。 生活观察与社会洞察: 对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捕捉,以及由此产生的评论与感悟。例如,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疏离的观察,对信息时代下社交方式变化的思考,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的探讨。这些观察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脉络。 情感记录与人生体验: 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细腻描绘,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的记录。例如,一段关于童年回忆的追溯,一次与老友重逢的感动,一段刻骨铭心的失恋,一次关于亲人离世的哀思。这些情感的流露,可能真实而坦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艺术与文化的碰撞: 对书籍、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评论与思考,以及这些艺术体验如何影响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对一部经典小说的深度解读,对一首触动心灵的歌曲的感悟,对一幅画作背后故事的联想。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丰富了“愿风裁尘”的思想内涵。 旅行的碎片与远方的呼唤: 对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的记录,可能是对某个陌生城市的印象,对某种独特风俗的体验,或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这些旅行的片段,为“愿风裁尘”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呼应了明信片所代表的远方。 “愿风裁尘”并非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它更像是时间的长河中,散落在沙滩上的颗颗珍珠。每一颗珍珠,都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它们可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共同汇聚成了作者在2004-2013年间,对生命、对世界、对自我最真诚的注脚。它邀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体味那些深藏的思考与感悟。 这“卷”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与独特性。它没有刻意去迎合,也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将那些从心底涌出的思绪,用最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内容”,便是作者本人在特定十年间的生命痕迹,是时光流转中,他(她)留下的最真实的印记。这份印记,或许并不宏大,也不惊世骇俗,但它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源于生活,源于真实的情感,源于对世界的纯粹感知。 “愿风裁尘”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努力保持内心清澈与宁静的姿态。它并非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要引发思考,唤起共鸣。它就像一阵温柔的风,试图吹散读者心中的浮躁,带来片刻的安宁,让人们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回望自己的过往,然后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这份“愿风裁尘”,是属于作者的十年,也可能成为某位读者心灵中的一段回响。它没有既定的情节,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有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思想碎片,情感涟漪,以及对生活的种种看法。这份“卷”就像一个私人图书馆,里面的藏书,是作者的全部精神世界。而那张随机附赠的明信片,则像是从某个遥远的角落递来的一封信,让你感受到,即使是独自的沉淀,也并非与世界全然隔绝。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一同感受,那份在风中沉淀、在岁月里打磨的,名为“我”的独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