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二胡

青少年学二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强 编
图书标签:
  • 二胡
  • 青少年
  • 乐器
  • 音乐
  • 教材
  • 入门
  • 学习
  • 弦乐
  • 艺术
  • 才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ISBN:97878071661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76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少年学二胡》是一本根据青少年学习特点编写的二胡教材,对训练培养少年儿童如何掌握二胡演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方面进行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统性训练。书中选择了一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乐曲和练习曲,以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只要读者依《青少年学二胡》顺序勤以练习,循序渐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

席强,现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寺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寺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
1963年,席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早年考入甘肃艺术学校器乐专业,师从演奏家张大成先生。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师从我国著名音乐家弓弦乐大师刘明沅先生。1990年加入中央民族乐团。在乐团工作期间,先后担任乐队演奏员、乐队队长。2001年8月担任乐团副团长,分管乐团的管弦乐队和创作工作。
在长期从事民族器乐的演奏艺术活动中,他积累了较深的音乐表演艺术功底,接受了正规的专业艺术教育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演奏及表演理论有一定的研究。他的民族弦乐演奏基本功扎实、运弓刚健有力、音色纯净、演奏风格广泛,对各地方的表演技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演奏的《二泉映月》、《秦腔牌子曲》、《大起板》、《草原上》、《听松》等曲目,风格把握准确、技术全面。
近年来,他赴国内外演出十分活跃,随国家艺术团出访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代表团赴美国旧金山的公演,并担任中胡、板胡的演奏。1996年,在北京音乐厅参加纪念刘明沅先生诞辰音乐会,并担任中胡独奏。1997年,赴美国参加由ICM公司举办的全美演出活动,并在世界著名的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厅演奏。1998年和1999年,两度随中央民族乐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中国虎年、兔年新春民族音乐会,并在德国柏林爱乐大厅、丹麦广播音乐大厅进行公演。同年,在东京参加中日友好邦交专场纪念音乐会。1998年,赴台湾省与台北市国乐团进行两岸民族音乐艺术交流演出,并担任了音乐会的前期策划组织和乐队管理工作。2000年,随江泽民同志赴美国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演出20场,在美国著名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林肯艺术中心、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厅等进行公演,并首次以中国音乐家身份进入联合国会议大厅,举行中国民族音乐会专场演出,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及驻外使节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2002年,赴希腊参加雅典艺术节,并在世界著名的希洛德古剧场进行公演;同年10月,赴埃及参加中国文化周演出。2003年10月再度赴法国巴黎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主办的“中法文化年”开幕式演出,并在法国11座城市巡回演出,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宣传作出了贡献。
席强先生在从事民族器乐演奏的同时,还长期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的推广和发展。在大学学习期间,曾随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席臻贯、杜亚雄、薛良等教授学习音乐专业课程,多年来对民族音乐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自1990年以来,作者先后参加了《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9年)》民族器乐卷、《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年)》音乐集的编订工作;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指南》、《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唱遍神州大地的凤阳歌》、《中国民族基本乐理》等。自1991年以来,撰写和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其中有些论文观点还在中国音乐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席强先生在《中国音乐》上发表的有关民族器乐的“传播活动”系列性专题论文,有关民族音乐的“润腔学”专题论文等在学术界都有一定影响。其中《民族曲调中的“润腔”结构》一文,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年鉴》(民族音乐结构学)栏目中,被作为本年度重点研究成果而加以介绍。作为学术成果,他发表的音乐“润腔学”理论已被音乐院校作为研究生课程内容而加以教学运用。席强先生先后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润腔初探》(中国音乐1991年第四期);《民族曲调中的“润腔”结构》(中国音乐1992年第一期);《润腔与记谱的关系》(中国音乐1992年第二期);《调式与润腔》(中国音乐1992年第四期);《民族器乐的传播与传承》(中国音乐1993年第二期);《民族器乐曲及传播问题》(中国音乐1994年第二期);《从中西比较看民族管弦乐队》(与薛良合著,中国音乐1994年第三期);((当代民族器乐的传播》(中国音乐1995年第二期);《从亚洲乐团谈中日韩音乐文化交流》(音乐研究1997年第三期,人民音乐出版社);《润腔述要》(音乐知识手册,第五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民族民间音乐的“润腔”技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民族管弦乐的实践与开拓》(人民音乐2003年第十一期);《民族器乐艺术表演团体的现状与艺术管理探索》(文化艺术管理MBA硕士论文2006年7月);《胡琴探源》(2006年);《高雅艺术进校园对话》(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问答2006年);《社会文化中的艺术与娱乐》(2007年);《现代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开拓者——刘文金》(2007年);专著:《中国民乐》;《民族音乐论文集》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胡琴探源
第二节 二胡简介
第三节 二胡常用把位图
第四节 二胡演奏符号说明
第五节 二胡构造图
第二章 演奏法
第一节 演奏法图式
第二节 演奏姿态
第三节 持琴姿态
第四节 持弓方法
第五节 弓段划分法
第三章 空弦及运弓练习
第一节 音符时值对照表
第二节 音符与时值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练习七
练习八
第四章 运弓方法
第一节 拉弓
第二节 推弓
第三节 分弓
第五章 左手触弦训练
第一节 一指触弦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第二节 二指触弦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练习七
练习八v
练习九
练习十
练习十
练习十二
练习十三
练习十四
第三节 三指触弦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练习七
练习八
第四节 四指触弦训练(小指)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练习七
练习八
练习九
第六章 连弓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第七章 节奏训练
第一节 八分音符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练习七
练习八
第二节 符点四分音符及八分
音符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第三节 切分音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第四节 三连音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第五节 3/8、6/8拍子节奏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练习七
练习八
第六节 基本节奏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第七节 D调上把位乐曲练习
天上星星亮晶晶
上学歌
找朋友
愉快的汉斯
丢手绢
一分钱
小燕子
小漆匠
我是一棵小树苗
小公鸡
织鱼网
小松树
玛依拉
八月桂花遍地开
我爱北京天安门
火绒草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太湖美
我们多么幸福
幸福的花朵
第八节 G调上把位练习曲
和乐曲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两只老虎
祝你生日快乐
新年好
打电话
小鸭子
七色光之歌
康定情歌
欢乐颂
小小螺丝帽
卖报歌
儿童团歌
铃儿响叮当
娃哈哈
山青水秀好风光
白毛女
金蛇狂舞
南泥湾
月牙五更
绣荷包
嘎达梅林
西藏舞曲
双人舞曲
夫妻双双把家回
扑蝴蝶
第九节 十六分音符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五声音阶练习)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练习七
练习八
练习九
练习十
第十节 G调基本节奏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第八章 揉弦
练习
练习二(念故乡)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片断
第九章 换把训练
第一节 D调中把位换把练习
一指换把练习
二指换把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练习五
练习六
练习七
练习八
练习九
G调中把位练习
练习十
练习十一
练习十二
第二节 乐曲
拔根芦柴花
紫竹调
沂蒙山小调
森吉德玛
同一首歌
茉莉花
渔舟凯歌(节选)
送别
我的祖国
荷花颂
第十章 综合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G调把位练习
G调换把练习
各调五声音阶练习
两手配合练习
快速交替指练习
指序练习
音型模进练习
D调溜手曲
快速换把练习
三连音换弦练习
运用保留指的换弦练习
混合节奏练习
混合节奏练习二
混合节奏练习三
垫指滑音练习
垫指滑音与滑揉练习
长弓练习
第十一章 F调音阶及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信天游
……
第十二章 C音阶及训练
第十三章 其他弓指法训练
第十四章 bB调音阶及训练
第十五章 A调音阶训练
第十六章 乐曲

前言/序言


琵琶行:丝竹间的千年回响 一、引子:指尖上的唐诗宋韵 本书并非聚焦于二胡的初学入门,亦非针对某一特定年龄段的教学指南。相反,它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琵琶——的艺术史诗与演奏精髓的鸿篇巨著。 《琵琶行:丝竹间的千年回响》旨在为所有对中国古典音乐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无论是资深的演奏家、音乐理论研究者,还是初次接触中国民乐的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富有思想深度的认知框架。我们致力于剥离现代商业包装下的浮华,还原琵琶自汉魏以来,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扮演其独特的文化角色,并最终蜕变为今日我们所见的“弹拨乐器之王”。 全书共分为七卷,层层递进,从物质形态的演变,到精神内核的构建,再到不同流派的技艺交锋,力求描摹出一幅完整的琵琶艺术全景图。 二、第一卷:形制溯源与文化流变 (Material Evolutio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本卷追溯琵琶的起源,重点探讨其从西域传入中原后的“本土化”过程。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琵琶形制的关键变化,如曲项与直项琵琶的更迭,以及十二品、十三品乃至现代二十四品琴码的演变对音域和表现力的影响。 1.1 汉代的“阮”与琵琶的初遇: 探讨最早的弹拨乐器形制与琵琶的谱系关系,辨析“批把”与“琵琶”名称的早期用法。 1.2 唐代的黄金时代与“霓裳”之韵: 深入研究唐代壁画、诗歌中对琵琶形象的描绘,重点分析唐代琵琶的演奏技法特点(如横抱与竖抱的争论),以及它在宫廷燕乐和民间宴饮中的地位。 1.3 宋代的文人化与琴身的定型: 考察宋代士大夫阶层对琵琶的审美取向,以及这一时期琴体结构、音色追求的成熟化。 1.4 明清的革新与流派萌芽: 分析指甲制作材料的变革(牛角、玳瑁、尼龙)对演奏力度和音色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南派与北派技法体系的雏形。 三、第二卷:指甲的哲学——演奏技法的深度剖析 (The Philosophy of Plectra: Deep Dive into Playing Techniques) 本卷完全聚焦于演奏技巧本身,摒弃了简易的图解,转而采用音乐学和物理学的视角,解析构成琵琶音色的基本要素。 2.1 拨弦的力度与速度解析: 运用声学参数(如瞬态响应、衰减曲线),分析“轮、扫、扫、弹”等基本技法的力度控制与音色生成机制。 2.2 左右手配合的协同作用: 探讨左手按弦的“揉、滑、按、吟”与右手拨弦的“节奏、强弱”如何在实际演奏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尤其详述了揉弦的力度变化对旋律线条情感表达的至关重要性。 2.3 泛音的运用与空间感: 专门论述琵琶泛音(Thumb Position Harmonics)的特殊魅力,分析其在营造空灵、辽阔听觉空间中的应用,并结合不同流派的泛音使用偏好进行对比。 2.4 传统指甲的生理学与维护: 探讨传统天然指甲的佩戴方法、打磨标准,以及指甲的形状、厚度如何直接影响拨弦瞬间的“颗粒感”与“穿透力”。 四、第三卷:流派林立——南北之争与地域色彩 (Schools and Styles: The North-South Dichotomy and Regional Colors) 中国琵琶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丰富而鲜明的地域流派上。本卷系统梳理了近代以来影响深远的几大流派,并深入剖析其音乐思想的差异。 3.1 武汉派(以浦东派为核心):刚健之音的典范: 详细介绍以“武”见长,强调力度、速度和颗粒性的演奏风格,重点分析其在表现战争场面或英雄气概时的音乐处理手法。 3.2 浙派:细腻与内敛的江南情韵: 考察浙派对音色纯净度、韵味绵长的追求,以及其对传统小曲、文曲的继承与发展。 3.3 上海派(汪派):兼容并蓄的现代主义倾向: 分析上海派如何吸纳西方管弦乐和室内乐的织体概念,拓展琵琶的表现领域,尤其关注其在“大合奏”中的角色定位。 3.4 地方戏曲与民间影响: 考察粤东琵琶、平湖派等地方风格如何从当地的戏曲音乐(如昆曲、绍兴戏)中汲取营养,形成独特的旋律处理和节奏模式。 五、第四卷:曲目精解——从古谱到现代创作 (Repertoire Analysis: From Ancient Notation to Modern Composition) 本卷是对经典曲目进行“深度解码”的尝试,旨在帮助读者理解音乐背后的叙事结构和历史语境。 5.1 古谱的重构与解读:《十面埋伏》的军事学意义: 并非简单介绍演奏方法,而是从声谱学角度分析如何用琵琶的“轮扫”技巧来模拟古代战争的宏大场景,并与历史记载进行比对。 5.2 文曲的意境营造:《月儿高》的禅思之旅: 探讨文曲中“意在言外”的审美观,分析如何通过慢速、细腻的揉弦来表达东方哲学的“虚空”与“静谧”。 5.3 现代琵琶协奏曲的结构分析: 选取二十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琵琶协奏曲(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瑶族舞曲》),从和声、配器、民族主题的融合角度,分析琵琶在现代交响乐团中的定位与挑战。 六、第五卷:琴弦之上的匠人精神 (The Craftsman Spirit on the Strings) 音乐的魅力离不开乐器的支撑。本卷将目光投向琵琶制作的工艺美术领域。 6.1 选材的秘密:面板、侧板与音板的声学特性: 深入探讨不同木材(如梧桐、杉木、樟木)在声学性能上的差异,以及传统制琴师如何根据经验挑选材料。 6.2 琴码、弦轴与弦线的张力学: 分析这些细微部件如何决定琵琶的音准稳定性和泛音的丰富性,并介绍传统胶合工艺的独到之处。 6.3 琴身装饰的文化符号: 考察琵琶背板上的雕刻、螺钿镶嵌等工艺,探讨这些图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与审美取向。 七、第六卷:跨界对话与未来展望 (Crossover Dialog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本卷着眼于琵琶艺术如何与当代世界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与创新。 7.1 琵琶与西方复调音乐的交融: 探讨琵琶演奏家在与弦乐四重奏、钢琴等西方乐器合作中,如何处理音色差异和和声冲突,实现有机融合。 7.2 电子音乐与琵琶的实验: 分析现代录音技术和效果器如何被应用于琵琶演奏,拓展其音色边界,但同时警示过度依赖电子手段可能带来的艺术风险。 7.3 传承的困境与当代责任: 坦诚探讨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如何吸引年轻一代深入学习并理解琵琶的深层文化内涵,确保这一古老艺术的生命力。 八、结语:听见时间的流淌 琵琶,绝非仅仅是手中的一件乐器,它是中国士人“寄情山水、言志抒怀”的载体,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汇的见证。阅读本书,读者将如同走入一座流动的音乐博物馆,在那些清脆而又深沉的拨弦声中,触摸到中国传统艺术的脉搏与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尝试过学习几种乐器,但最终都因为觉得太难而半途而废。这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青少年学二胡》,原本并没有抱太大期望,结果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每个章节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没有一开始就丢给我一大堆复杂的乐谱和指法,而是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和二胡的保养讲起。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如何正确认识二胡的音准”的那部分,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二胡的音准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通过耳朵去辨别。书中还提供了很多练习小技巧,比如在按弦时如何用力,如何让声音更圆润,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细节。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没有丝毫的枯燥感,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聊天。它不会用太多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大白话来解释,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很轻松愉快。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个小练习的时候,都会提前说明这个练习的目的和预期达到的效果,这样我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练习,以及完成之后能有什么进步。这一点对我这样目标导向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它让我觉得,每一步的努力都有明确的回报,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积极性。

评分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二胡学习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二胡的学习门槛很高,需要很多乐理基础和天生的乐感,所以一直不敢尝试。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从最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就像是在教一个完全的初学者,丝毫没有跳跃性。首先,它会告诉你如何挑选一把适合自己的二胡,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的保养,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然后,关于弓法的讲解,书中用了大量清晰的图示,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分解得明明白白,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如何控制弓的力度和速度。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讲解指法的时候,不仅仅是告诉你按哪个弦、哪个品,还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按,以及不同的按法会产生什么样的音色变化。这让我觉得,我是在理解二胡的声音,而不是死记硬背。它还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练习方法,比如如何练习手指的灵活性,如何提高听力辨别音准的能力,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而且很容易在家自己练习。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二胡可以是一件循序渐进、充满成就感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二胡充满好奇,总觉得它是一种自带故事的乐器,能拉出喜怒哀乐。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书籍,要么过于枯燥,要么内容太深奥,看得我云里雾里。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简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简洁明快,透着一股亲和力,让我立刻有了翻开的冲动。打开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图,这让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感到非常舒适。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讲解方式真的太友好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二胡的朋友,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它会详细讲解二胡的各个部分名称和作用,比我之前看的任何资料都要清晰。然后,关于持弓、按弦这些基础动作,更是分解得细致入微,配上活灵活现的图片,简直就像有老师在手把手教一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讲解如何发出第一个音符的时候,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指法,而是从最基本的弓法和音准入手,让我觉得“原来二胡入门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二胡历史和名曲的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让我对二胡有了更深的文化理解,感觉不只是在学一门技艺,更是在接触一种艺术。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二胡世界的大门,让我充满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二胡的声音特别有感染力,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但是,学习二胡的念头一直被“太难了”的恐惧压制着。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一种温柔而鼓励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二胡的世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丝毫的生硬感,更像是朋友之间的交流。它在讲解二胡的每一个部分时,都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琴马比作二胡的“心脏”,把琴弦比作“血管”,让我一下子就对二胡的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如何放松地持弓”的讲解,它并没有要求我立刻掌握复杂的弓法,而是从最基本的放松开始,让我觉得学习二胡的过程是舒适的,而不是紧张的。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听”二胡的建议,教我如何去感受二胡的声音,如何理解不同音色的表达方式。这让我觉得,学习二胡不仅仅是掌握技巧,更是学会如何用心去演奏。它还鼓励我们去体验二胡的旋律,去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这让我觉得,学习二胡是一件充满享受的事情,而不是一项任务。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二胡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冷”和“专业”的层面,总觉得它离我这个普通人有点远。直到我被这本书吸引。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接地气”。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把二胡的奥秘一层层揭开。比如,它在讲解如何调音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调到什么音”,而是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调,不同的音准会带来什么样的听感,甚至会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音高来做对比,这让我一下子就有了概念。我尤其欣赏它关于“如何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建议,鼓励我们去听一些二胡大师的演奏,然后试着去模仿他们的气息和韵味。这让我觉得学习二胡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情感的表达。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练习曲,这些练习曲的难度循序渐进,让我感觉自己每完成一首,都能感受到明显的进步。最让我开心的是,它鼓励我们不要害怕犯错,而是要从错误中学习。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学习二胡不再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而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它让我觉得,只要有耐心和坚持,人人都可以拉出属于自己的二胡旋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