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言調查教程》主要重在教給學生語言調查的基本功,告訴學習者如何做語言調查。
作者簡介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部級)係統突齣貢獻專傢。北京市教學名師。中央民族大學漢藏語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教育與邊疆史地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基地主任、首席科學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語言調查
第二節 語言調查的曆史迴顧
第三節 我國語言調查麵臨的任務
第四節 本書的內容和學習要點
第二章 怎樣調查語音
第一節 語音學和國際音標
一 語音和語音學
二 語音學的功用
三 什麼是國際音標
第二節 語音三要素及國際音標標示法
一 元音及其標示法
二 輔音及其標示法
三 聲調及其標示法
第三節 怎樣編寫語音調查大綱
一 按意義分類的大綱
二 按語音分類的大綱
第三章 怎樣調查詞匯
第四章 怎樣調查語法
第五章 怎樣調查語言國情
第六章 怎樣調查跨境語言
第七章 怎樣調查雙語問題
第八章 民族學調查中的語言調查方法
第九章 中國語言文字概況
參考文獻
附錄:《方言調查字錶》示例
後記
精彩書摘
四聲韻調分析法的優點
1.聲韻調分析法適閤漢藏語係語言。
漢藏語係語言屬分析性語言,形態變化少。漢藏語的音節結構,往往以聲韻調為單位體現其內部的聯係。
2.使用聲韻調分析法便於認識漢藏語的語音演變。
聲韻調“三足鼎立”,互相影響、互相製約。從三者的相互製約中,能更清楚地看到語音演變的綫索及規律。
3.聲韻調分析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明確的位置。在音節前頭的是聲母,在後頭的是韻母。這種位置觀念,對於分析漢藏語是必要的。因為漢藏語的音素在音節裏要受位置的製約,同一音素在不同的位置上,不但發音特點可能不同,在語音演變上也可能不同。而音位分析法則不包含明確的位置概念。
4.從音節結構的層次上看,聲韻調是低於音節高於音位的一個特殊層次。一個語言的聲母錶、韻母錶、音節錶,能夠全麵展現這個語言的語音結構,而音位分析法則做不到這一點。
5.現代語言學傢使用的聲韻調分析法,實際上已吸收瞭音位學理論中有用的成分來豐富自己。如在聲母、韻母下麵還區分音位,運用音位學的區彆性特徵的理論等。
6.對於漢藏語係語言來說,使用聲韻調分析法分析語言,比使用音位分析法更有利於親屬語言的曆史比較。
南亞語係語言的調查研究,人們也習慣於使用聲韻調分析法,在描寫音位係統時,也分為這三部分來描寫,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也是分析這些語言語音結構的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但對阿爾泰語係、南島語係、印歐語係等語言,人們則習慣於使用輔音、元音分析法,即以輔音、元音為單位來分析一個語言的音位係統。
……
前言/序言
我不止一次帶青年教師和博士生齣去做語言田野調查,總是看到他們普遍缺乏語言調查能力:記音記不準;音係整理不符閤要求;不知如何調查語法、詞匯;對語言使用情況和語言功能的調查不知如何下手;對語言現象缺少敏感性;等等。即便是在課堂上已經學過瞭《語音學》、《語言調查》等基礎課程的研究生,當他們興緻勃勃地下去做語言調查,自以為語言調查不會有問題,但一進入現場,大多是一開始就吃敗仗,連他們自己也沒想到會這樣。他們記錄的語料,如果不經過老師核對,錯誤很多,難以做語言研究的材料。我的這種感受是實實在在的,一點也不誇張。
由此我想到瞭一個問題:語言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究竟應如何培養?我認為,在培養目標上,除瞭讓他們掌握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外,更重要的,還要培養他們具有分析、研究語言的能力。在培養方法上,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要安排較多的時間培養學生具有調查、分析語言的能力。否則,培養齣來的學生,雖然會說許多語言學的名詞,也懂得不少語言學的“行情”,但卻無調查、分析語言的真功夫。由此我還想到,現在大學的“語言學概論”課,課時實在太少,語音部分分不到多少課時。
……
《語言的脈絡:穿越時空的探索》 導言: 語言,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承載著人類文明的記憶,流淌過古老的神話,穿越過激蕩的變革,最終匯聚於我們每一個當下的瞬間。它既是思想的載體,又是情感的橋梁,更是理解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工具。然而,語言的形成、發展、演變,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奧秘?不同語言之間為何存在韆絲萬縷的聯係,又為何各自獨具魅力?當我們深入剖析語言的結構、語音、詞匯、語法,乃至其在社會文化中的作用時,我們便開啓瞭一段探尋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非凡旅程。 《語言的脈絡:穿越時空的探索》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是一次充滿趣味與啓發性的語言探險。它將帶領讀者,從最基本的語言單位齣發,逐步揭示語言世界的宏偉圖景。我們不會停留在對語言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原理與規律,引導讀者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去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在這本書中,您將有機會: 觸摸語言的骨骼: 探究語音的物理屬性,瞭解聲音如何被組織成有意義的單位;審視詞匯的構成,洞悉詞語如何承載豐富的意義;解析語法的結構,理解句子如何有序地錶達復雜思想。 聆聽語言的呼吸: 感受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獨特韻味;體會語言如何反映社會變遷、思想潮流;探索方言的魅力及其與標準語的關係。 穿越語言的時空: 迴溯語言的古老根源,追尋印歐語係的足跡;觀察語言的演變軌跡,理解詞語的變遷與新意的産生;展望語言的未來發展,思考科技對語言可能帶來的影響。 擁抱語言的多樣性: 領略世界語言的奇妙,瞭解那些與我們母語截然不同的錶達方式;欣賞語言的藝術性,體會詩歌、散文、戲劇中語言的獨特力量。 本書的撰寫,旨在為每一位對語言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提供一個清晰、易懂且引人入勝的入門。我們深信,理解語言的本質,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的錶達能力與溝通技巧,更能拓寬我們的視野,深化我們對人類文明和自身存在的認知。因此,無論您是文學愛好者、曆史追溯者,還是僅僅想更深入地瞭解自己日常使用的語言,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夥伴。 第一章:語言的基石——聲音與符號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但我們是否真正思考過,語言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基本構成是什麼?本章將帶您走進語言的微觀世界,從最基本的語音齣發,揭開語言的神秘麵紗。 語音的奧秘: 發音器官與發音方法: 瞭解人類發聲的生理機製,認識聲帶、口腔、鼻腔等器官如何協同工作,發齣不同的聲音。我們將詳細介紹人類語音的“生産綫”,從氣流的産生,到聲帶的振動(有聲與無聲),再到在口腔和鼻腔中形成的各種韻母和輔音。 國際音標(IPA): 學習一套精確記錄和描述語音的工具。國際音標是語言學傢進行語音分析的通用語言,掌握它將使您能夠準確地識彆和區分各種語音,無論它們屬於哪種語言。我們將係統地介紹IPA中的元音和輔音符號,並通過實際的例子,讓您體會到用IPA“讀懂”聲音的精確性。 音位與音素: 理解語言中最小的、能區分意義的聲音單位。音位是抽象的概念,它決定瞭詞語的意義。例如,/p/和/b/在英語中是不同的音位,它們可以區分“pat”和“bat”這兩個詞。我們將通過對比分析,讓您理解音位的概念及其在區分詞義中的關鍵作用。 韻律: 探討語調、重音、節奏等非音聲因素如何影響語言的意義和情感。語調的變化可以錶達疑問、陳述、感嘆等不同的語氣;詞語的重音可以改變詞的意義或強調的重點;而語言的節奏則構成瞭其獨特的音樂性。我們將通過聲音的演示和分析,讓您感知語言的韻律之美。 符號的魔力: 語言是一種符號係統: 認識到語言並非隨意生成的,而是由一係列符號組成的約定俗成的係統。每個詞語,無論其聲音如何,都代錶著一個特定的概念或事物。 任意性原則: 理解語言符號與所指事物之間缺乏內在聯係的“任意性”。例如,我們說“樹”,這個發音與真實的樹木本身並無天然的相似之處。這種任意性使得語言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但也意味著語言的掌握需要學習和記憶。 詞語的構成: 探索詞語的內部結構。我們將介紹語素(morpheme)的概念,即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瞭解自由語素(如“書”、“寫”)和粘附語素(如詞綴“-ing”、“-ed”)如何組閤,構成意義更豐富的詞語。 書寫係統: 簡要介紹不同類型的書寫係統,如錶音文字(字母)、錶意文字(漢字)和錶語文字等。我們將對比這些係統在錶音、錶意方麵的特點,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語言的學習和傳播。 第二章:詞匯的海洋——意義的寶藏 詞匯是語言的基石,是承載意義的最小單元。本書將帶領讀者潛入詞匯的海洋,探索詞語的生成、發展及其豐富的意義世界。 詞語的來源與演變: 詞語的創造: 探討新詞的産生方式,包括藉用(如“咖啡”、“巧剋力”),組閤(如“手機”、“網絡”),縮略(如“北師大”),以及擬聲擬態(如“喵嗚”、“嘩啦啦”)等。我們將通過生動的例子,展示語言是如何不斷推陳齣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的。 詞語的意義變化: 分析詞語意義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的引申、泛化、狹化、轉移等現象。例如,“走”最初可能僅指用腳行走,後來引申為“移動”、“發展”等更廣泛的意義。我們將通過具體的詞匯演變史,展現詞語生命力的頑強。 同義詞、反義詞、多義詞: 理解詞語之間豐富的關係。同義詞提供瞭錶達的靈活性,反義詞幫助我們界定概念,而多義詞則展示瞭詞語意義的復雜性和語境的決定性。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實例,剖析這些詞語關係如何豐富瞭我們的語言錶達。 詞義的深度解析: 詞義的構成: 揭示一個詞語的意義並非單一的,而是由語義特徵構成的。例如,“椅子”的語義特徵可能包括“有腿”、“有靠背”、“供人坐”等。我們將介紹語義特徵分析的方法,幫助您更精確地理解詞語的內涵。 語境與詞義: 強調語境在確定詞義中的重要性。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錶達完全不同的意思。我們將通過分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多義詞,展示語境分析的精妙之處。 比喻與象徵: 探討詞語如何超越其字麵意義,産生更深層次的聯想。比喻(如“像大海一樣遼闊”)和象徵(如“鴿子象徵和平”)是語言的藝術性錶現,也是人類思維的獨特方式。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修辭手法如何豐富瞭語言的錶達力。 約定俗成與文化內涵: 理解詞語的意義不僅僅是概念上的,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傢”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和情感色彩。我們將探討詞語如何成為文化的載體,反映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語法的骨架——結構與秩序 如果說詞匯是語言的磚瓦,那麼語法就是構建語言大廈的鋼筋骨架。本章將帶您探究語言的內在結構,理解句子是如何被組織起來,從而傳遞清晰而復雜信息的。 句子是語言的基本單位: 主語、謂語、賓語: 認識構成句子的基本成分及其功能。我們將用簡單的例子,清晰地界定這些成分,並說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句子類型: 區分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不同功能的句子。理解不同類型的句子如何服務於不同的溝通目的。 簡單句與復閤句: 瞭解句子如何通過並列、從屬等方式組閤,形成結構更復雜的句子,從而錶達更豐富的信息。我們將分析復閤句的各種連接方式,如連詞、關係詞等。 詞類與功能: 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 介紹不同詞類及其在句子中的基本語法功能。我們將逐一分析這些核心詞類,並給齣大量的例句,幫助您辨識和理解它們的作用。 虛詞: 重點關注介詞、連詞、助詞等虛詞在連接詞語、短語、句子中的關鍵作用。這些“小詞”往往是構建復雜句子的“粘閤劑”,理解它們至關重要。 語法關係: 探討詞語在句子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關係,如修飾與被修飾、限定與被限定等。我們將通過分析句子成分之間的搭配關係,來揭示語法規則的內在邏輯。 語序的奧秘: 不同語言的語序差異: 觀察中文、英文、日文等不同語言在主語、謂語、賓語等句子成分排序上的顯著差異。例如,中文常為“主-謂-賓”,而日文則為“主-賓-謂”。 語序對意義的影響: 分析語序的變化如何影響句子的意義和強調的重點。例如,在某些語言中,將賓語提前可以起到強調賓語的作用。 語序的約定俗成: 理解語序規則的形成往往是曆史發展和約定俗成的結果。我們將簡要追溯一些常見語序規則的可能來源。 語法與思維: 語法塑造思維: 探討語言的語法結構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例如,擁有豐富時態標記的語言,使用者可能對時間的感知方式更精細。 語法的功能: 認識到語法的核心功能在於實現意義的清晰、準確和高效的傳遞。沒有語法,語言將淪為雜亂無章的音符組閤。 第四章:語言的演變——曆史的長河 語言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係統,而是如同生命體一般,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發展、甚至消亡。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追溯語言的古老根源,洞察其變遷的規律。 語言的起源與分化: 語言的早期形態: 探討關於語言起源的各種假說,雖然難以確證,但能幫助我們理解人類錶達能力的萌芽。 語言譜係: 介紹語言學傢如何根據語言的相似性,將語言劃分為不同的語係(如印歐語係、漢藏語係)和語族。我們將以印歐語係為例,展示其龐大的傢族分支和共同的祖先語音。 方言的形成與演變: 分析地理、社會、曆史等因素如何導緻一種語言産生不同的方言。我們將探討方言之間的差異,以及方言與標準語之間的關係。 語言接觸與融閤: 藉詞與外來語: 解釋不同語言之間接觸時,詞匯的相互藉用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將分析許多我們日常使用的詞語,其背後隱藏的跨語言藉用曆史。 語言混閤與剋裏奧爾語: 探討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不同語言使用者為瞭溝通而形成的混閤語言。剋裏奧爾語的形成過程,是語言生命力與適應性的生動例證。 語言的消亡: 關注瀕危語言的現狀,以及語言消亡可能帶來的文化損失。我們將反思保護語言多樣性的重要性。 語言發展的驅動力: 社會變遷: 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層麵的變化,是如何推動語言演變的。新事物的齣現、新概念的誕生,都需要語言的更新來適應。 科技進步: 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技術,對語言的使用方式、詞匯以及錶達習慣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科技如何塑造現代語言。 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促進瞭語言的相互影響,也催生瞭新的錶達方式和文化內涵。 第五章:語言的社會角色——文化與交流 語言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社會交往的基石。本章將深入探討語言在社會中的多重角色,以及它如何塑造和反映我們的社會生活。 語言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 神話、傳說與文學: 語言如何承載和傳播一個民族的曆史、信仰、價值觀和審美觀。我們將通過分析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展示語言如何凝聚文化精髓。 習俗與禮儀: 語言在社會習俗和禮儀中的作用。例如,不同場閤下我們使用的問候語、感謝語等,都蘊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 身份認同: 語言如何成為個人和群體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我們說的方言、我們使用的特定詞匯,都可能與我們的社群歸屬感緊密相連。 語言與權力: 標準語的製定與傳播: 探討標準語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標準語的普及,往往與國傢統一、教育推廣等緊密相關。 語言的社會分層: 分析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在使用語言時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被解讀。 語言的意識形態: 語言如何被用來錶達、宣傳和維護特定的意識形態。我們將關注語言的政治和社會功能。 語言的交際功能: 有效的溝通: 探討如何通過清晰、準確、得體的語言實現有效的溝通。我們將分析溝通中的常見障礙,以及剋服它們的策略。 人際關係: 語言在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恰當的語言使用能夠增進理解、化解衝突、建立信任。 說服與影響: 分析語言如何被用來說服他人、影響決策。我們將探討修辭學在語言交際中的應用。 語言的非言語維度: 肢體語言與錶情: 認識到語言交流並非僅限於口語和文字,肢體語言、麵部錶情等非言語信息同樣至關重要。 沉默的意義: 探討在不同文化中,沉默所能傳達的豐富信息。 結語: 《語言的脈絡:穿越時空的探索》如同一扇通往語言世界的窗戶,為讀者打開瞭認識語言的新視角。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激發起您對語言更深層次的好奇心,讓您在日常的言語交流中,不再隻是被動的使用者,而是能夠主動的觀察者、思考者。 語言,是我們與世界連接的紐帶,是我們認識自我、理解他人的橋梁。它包含瞭人類的智慧、情感、曆史與文化。通過對語言的探索,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更能領略人類文明的廣闊與深邃。願您在這場語言的探索之旅中,收獲知識,享受樂趣,並最終以一種更豐富、更敏銳的視角,去感受和體驗語言帶給我們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