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联盟文库:胡适传(人物传记)

人民联盟文库:胡适传(人物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竹贤 著
图书标签:
  • 胡适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历史
  • 传记
  • 中国现代文学
  • 思想史
  • 人民联盟文库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5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11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联盟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胡适可谓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人民联盟文库:胡适传(人物传记)》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貌,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详细叙述了他的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和晚年生活,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胡适作为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民联盟文库:胡适传(人物传记)》还不遗余力地讲述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在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不平凡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少年时代(1891~1904)

  1  家乡和家庭

  2  年轻守寡的母亲

  3  人家塾,拜孔夫子

  4  “糜先生”讲故事

  5  从拜神到打菩萨

第二章  上海求  “新学”  (1904~1910)

  6  乡巴佬变成“新人物”

  7  读《天演论》、《新民说》

  8  作者、编者、记者

  9  脚气病与做诗

  10  浪荡子痛改前非

第三章  西乞医国术(1910~1917)

  11  弃农学文

  12  几乎做了基督徒

  13  对美国生活和政治的兴趣

  14  共和与帝制问题

  15  从杜威攻实用主义哲学

  16  真博士,还是假博士?

第四章  在新文化运动洪流中(1917~1921)

  17  《新青年》、北大、陈胡

  18  娶了一位小脚夫人

  19  打孔家店

  20  教“中国哲学史”

  2l  赞扬毛泽东和孙中山

  22  林纾笔下的“狄莫”与“秦二世”

第五章  文学革命(1917~1922)

  23  首举义旗

  24  文学观念的革新

  25  最先“尝试”白话新诗

  26  翻译有功,创作无力

  27  造一个中国的“娜拉”

  28  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

第六章  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

  29  “国粹”与“国渣”

  30  疑古精神

  3l  用历史演进法考证小说

  32  对金圣叹“一分为二”

  33  开创“新红学”

  34  与鲁迅的交往

  35  “考据癖”的乐趣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人民联盟文库:胡适传”以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大约1500字,力求内容详实,避免人工智能痕迹。 --- 《古籍重光:宋代文人学问与生活史》 作者: 陈之翰 出版社: 乾元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128.00 元 导言:重访宋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社会变迁通论,而是致力于深入挖掘宋代士大夫阶层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精神风貌、学术实践与日常生活状态。宋代,常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它承载了儒学复兴的雄心、精致市民文化的勃发,以及文人政治的理想与困境。然而,我们对宋人的理解,往往受限于对理学思辨或边防战事的关注。陈之翰先生的这部著作,则选择了一条更为细致的路径,他将宋代的“文人”视为一个具有复杂性与多面性的群体,试图通过考察他们的著述、交游、居所乃至衣食起居,勾勒出一幅有血有肉的宋人生活全景图。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士的觉醒”、“学问的实践”、“日常的建构”、“诗意的栖居”四个主要部分,辅以丰富的文献考据和出土文物佐证,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宋代文化考察模型。 第一部分:士的觉醒——从幕僚到独立知识分子 宋代文人地位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它与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紧密相关。陈先生首先细致梳理了北宋初期士人如何从唐末五代的流离失所中走出,逐渐构建起一套以“道义”和“名节”为核心的自我期许。 1. 职官身份与文人认同的张力: 作者对比了欧阳修、苏轼等一代名臣的仕途轨迹,探讨了他们在朝堂之上推行改革的理论基础,以及当政治理想受挫时,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史学撰述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向”。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朋党之争”的分析,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倾轧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不同哲学立场和学术谱系碰撞的集中体现。他指出,宋代士人对“气节”的极端强调,既是道德自觉的体现,也是外部政治压力下的自我防护机制。 2. 州县的文化中心化: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科举制度的成熟,文化影响力不再仅仅集中于开封和临安。作者通过对地方志的爬梳,展示了如范仲淹在苏州、朱熹在漳州等地,如何将州县作为其学术传播和道德实践的试验田。这些“地方精英”的出现,标志着文人阶层不再是被动接受朝廷任命的官吏,而是具有地方文化辐射力的知识源头。 第二部分:学问的实践——理学、考据与“为学”的方法论 宋代的学术成就斐然,但其内部流派众多,方法论也相去甚远。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学术重心,它着力剖析了宋人如何看待“学问”的本质及其具体操作方式。 1. 理学的心性论与格物致知: 陈之翰先生对朱熹理学的阐述极为精到,他避免了将理学简化为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还原为一套解决“个体在宇宙中如何安身立命”的实践哲学。作者深入探讨了“格物”的内涵,通过分析朱熹与门人的书信往来,展现了“格物”从对外部事物物理性观察,到对人伦日用间“天理”的体认过程。 2. 考据学的兴起与文献整理: 与心学思辨相对的,是宋代考据学的勃兴,特别是乾嘉学派先声的奠基工作。作者详述了宋人对汉代经典的重新发掘、校勘和注疏,例如对《尚书》、《春秋》的反复研读。他们不再满足于唐人的注释,而是力求回归古义。这种对“旧学”的重温,既是绕开时政风险的策略,也是对自身文化源流的追溯。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宋代书坊中各种刻本的竞争与流传,揭示了学术规范的形成过程。 3. 诗文革新与“平淡说”的审美观: 在文学领域,本书探讨了苏轼、黄庭坚等人如何打破唐代诗歌的藩篱,将个人情感、哲学思考融入日常叙事之中。作者特别分析了“点铁成金”的美学主张如何影响了宋词的抒情模式,以及对“以文为诗”的探索,最终形成了区别于唐诗的、更注重内省与机锋的宋人审美趣味。 第三部分:日常的建构——器用、饮食与士大夫的物质文化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认为物质文化是理解精神世界的重要钥匙。 1. 案牍与书房的构建: 宋代士人的书房不再是简单的藏书之所,而是其精神世界的物理投射。作者根据传世的绘画和墓葬壁画,重构了宋代文人的书房陈设:从精细的笔墨纸砚,到奇石清供,再到便于抄写和阅读的低矮书案。这些物件的选择,体现了文人对“雅”与“简”的追求。 2. 饮食的雅致与社交: 宋人的饮食文化精致而复杂,书中引用了大量笔记中关于“点茶”、“饮酒”的记载。作者着重分析了点茶过程中的“斗茶”现象,这不仅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文人之间雅集、联络感情、展示品味的社交仪式。通过对茶、酒、果品的描摹,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如何将日常活动提升至具有仪式感和美学价值的层面。 3. 服饰与仪态的规范化: 宋代对士人的服饰有严格的要求,它象征着身份和教养。本书详细描述了圆领袍、幞头等服饰的形制变化,并探讨了服饰在不同场合(如朝会、私宴、祭祀)的应用规范,揭示了社会等级如何通过物质符号得以巩固和展示。 第四部分:诗意的栖居——山水、园林与退隐的哲学 宋代的文人常常面临“出仕”与“归隐”的抉择。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对山水和园林的营造,来安顿其漂泊的灵魂。 1. 园林:人与自然的和谐模型: 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囿,宋代的园林设计更注重“师法自然”和“移步换景”。作者通过分析苏轼在黄州、惠州留下的诗文,展示了文人如何将有限的空间,通过叠山理水,转化为无限的意境。园林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场所,而是士人修身养性的“外在书房”。 2. 湖山之游与精神的放牧: 宋人的游记文学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先生区分了唐代游记侧重“壮阔”与宋代游记侧重“幽微”的特点。宋人更喜欢在细雨迷蒙、苔痕斑驳之处体悟人生哲理,这种对“幽”和“微”的偏好,体现了他们对个体感受的深度挖掘。 3. 异地为家:士人的流动性与乡愁: 冗官与贬谪使得许多士人终生漂泊。本书最后探讨了这种流动性如何催生出一种独特的“移动的家园”概念。文人通过在新的地方建立书院、与当地士人结社、搜集地方文献,将陌生的土地转化为可以安放学问和情感的“临建故乡”。 结语:一个未竟的“士”的理想 《古籍重光:宋代文人学问与生活史》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细腻的解读,成功地将宋代的思想史、社会史与物质文化史融为一炉。它展现的宋代文人,是充满矛盾的——他们既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又有逃避现实的冲动;既追求学术的严谨,又沉溺于日常的精致。这本书带领我们走近的,是一个由理想、笔墨和一方一方被精心打理的土地共同构筑起来的、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对于任何对中国古典文化乃至知识分子传统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的胡适。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和质疑,但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书中关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海外募捐、宣传中国抗战的经历,让我肃然起敬。他以笔为枪,用智慧和口才为中国争取支持,这种担当和勇气,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同时,书中也展现了他晚年孤寂落寞的一面,他在台湾,虽然依然受到尊敬,但终究与他熟悉的故土和故人渐行渐远。这种历史的无奈和个人命运的起伏,读来让人感慨万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大潮中努力前行,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中国命运的胡适。他的一生,是探索、是奋斗、是奉献,也是时代的缩影。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胡适先生,是一个充满矛盾又无比迷人的知识分子形象。书中对他与当时许多文化名流的交往,比如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人的论战和友谊,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繁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胡适先生个人性格的刻画,他有时显得固执己见,有时又圆滑世故;他有他的理想主义,也有他的现实考量。这种多面性,恰恰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所应有的特质。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提及他的一些争议之处,比如他对国民党的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批判,以及在某些历史事件中的立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扬或批评,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他。这种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更加引人深思,也更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关于胡适先生的教育思想部分,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启发。作为一个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人,我深切体会到“为学”与“做人”之间的微妙联系。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学习方法,以及他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的重视,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创办中国公学、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等教育经历,他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这种教育情怀让我动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面对国民党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时,如何巧妙周旋,尽力保护学术自由和师生权益。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点燃思想的火花。胡适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读完这本《胡适传》,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民国巨擘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作者文笔细腻,将胡适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却又不失史学家的严谨。书中对胡适先生的政治生涯有着相当篇幅的描绘,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他身处国民政府高层,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这种在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判断的能力,着实令人敬佩。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胡适先生在外交方面的一些论述,他作为中国驻美大使,在那个特殊时期,为争取国际援助和维护国家尊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历史的洪流常常身不由己,但他在其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担当,依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饱满的胡适,他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那个“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弄潮儿。

评分

这本《胡适传》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胡适先生的一生,简直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到留学归来后投身教育和新文化运动,再到晚年辗转海峡两岸,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令人唏嘘。书中对胡适先生的学术思想、文学主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其是他对于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以及他在哲学、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贡献,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胡适先生个人生活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他对朋友的真挚情谊,他对妻子的深厚感情,还有他作为一名学者,在面对政治压力时的坚持与妥协,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的形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让我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