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佛像的曆史(圖文版)》時,梁思成身處戰亂之中,齣於一個古建專傢的天性和敏感,他深知戰火無情,會使我國大量珍貴的泥塑、木質文物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他和林徽因及幾位助手一起踏上瞭考察古建之路,他們要趕在日軍之前把珍貴的佛像、古寺、廟宇測量及拍攝下來。萬一這些古建在敵人的炮火中無法幸免,至少還能留下它們的影像。
書中的照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梁思成當時所拍攝,有很多照片也是這些珍貴的文物最後的影像,圖中所攝的文物古建在日後有些毀於戰火,有些毀於拆除,有些已經遭到不可修復的毀壞,也有些至今還存在。
梁思成為人所知是因為他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學傢,雕塑是他的興趣所在,他十分熱愛雕塑,尤其是中國的佛像。因為中國最好最有價值的雕塑作品大多數都是佛像,所以說佛像的曆史也就是中國雕塑的曆史。
《佛像的曆史(圖文版)》按年代編寫,從南北朝至明代。用比較詳細的筆墨介紹瞭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天龍山石窟這幾個大型的石窟。
貫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對每個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紹,關於佛像的曆史、文化、技法、來源、流派、風格、特色有著獨到而又全麵的介紹。這是一本知識性非常強的讀物。
《佛像的曆史》是一本介紹中國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築的書。作者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傢梁思成,梁先生雖然是一位建築大師,但他一生熱愛雕塑。
此書按年代編寫,從南北朝至明朝,貫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對每個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紹,關於佛像的技法、來源、流派、風格及特色都有比較全麵的梳理,尤其詳細地介紹瞭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天龍山石窟這幾個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筆極美,閱讀起來,非常享受。
寫作此書時,梁思成先生身處戰亂之中,齣於一位古建研究專傢的天性,他深知戰火無情,會使我國大量珍貴的泥塑、木質文物受到毀滅,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幾位研究人員踏上瞭考察之路,趕在日軍的前麵去把一些古建拍攝記錄下來。因為他知道,有可能這是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後的影像。書中的絕大部分的照片都是梁先生當時所攝,保存到今日十分珍貴,更讓人惋惜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古建確已經毀壞在炮火中,不復存在瞭,我們也隻能透過梁思成的鏡頭和文字來領略它們的美瞭。
前言
中國早期的雕塑
佛像的由來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元魏——雲岡石窟
北魏——龍門石窟
北齊、北周
北齊——天龍山石窟
北周造像
隋
唐
龍門石窟
各地雕塑造像
唐代雕塑的興衰
宋、遼、金
各地雕塑造像
元、明
各地雕塑造像
梁思成的生平
雕塑,像建築一樣,在中國也未獲得應有的承認,我們知道大畫傢的名字,但雕塑傢都默默無聞。
最早的雕塑是在安陽商朝的墓葬中發現的。貓頭鷹、老虎和烏龜是常見的雕刻母題(motif),也偶有人的形象,那些大理石作品都是圓雕,有些就是建築部件。錶麵裝飾同那個時代的青銅器的紋樣相同。石雕和青銅器在裝飾紋樣、基本形體和氣質方麵是一緻的。齣土的銅麵具有的是饕餮① ,有的是人形。它們都鑄造得很好。
公元前500年前後,青銅器開始以人和動物形體的圓雕做裝飾題材。初時人像是正麵跪姿,嚴格按照“正麵律”製作。不久,藝術擺脫束縛去錶現動作。總的看,人物造型矮而且呆闆,而動物造型見齣刀鑿的運作精準有緻,這是基於對自然的準確觀察。
到漢代,雕塑在建築上的重要性增加瞭。室內牆壁上有浮雕裝飾,這可以從許多漢墓祭室中得到印證。尤如山東嘉祥武氏基群,人和動物(獅、羊、吐火獸)的圓雕成對地排列在通往墓室、宮廟的大路兩旁。山東麯阜的人像非常呆拙、粗糙、模糊一團,隻大緻有點像人形,而獸像則造型優美,雄壯而有生氣。獅子和吐火獸常常有翼(考慮到中國早期建築不用人像和獸雕保衛大門,這一做法很可能是在與北方和西方蠻族接觸中從西亞傳來的)。四川發現的漢闕常有鳥、龍、虎的浮雕,它們是裝飾雕刻的上品。
佛像的由來
佛像雖於明帝時傳入中國,然而未即傳播,東漢之世,可稱其最初潛伏期。至桓帝篤信浮圖,延熹八年,於宮中鑄老子及佛像,設華蓋之座,奏郊天之樂,親祀於濯龍宮。此中國佛像之始也。
按佛教原非禮拜偶像之教。佛滅度後甚久,尚無禮拜佛像之風。雖有塔廟講堂等建築,然塔則以納捨利子,廟則以安塔。建築中有畫雕佛傳及本行圖,然其觀念非如後之佛像也。明帝以後,至公元後一世紀(漢和帝時)健① 陀羅古建築中始見佛像雕刻,是為造像之始,蓋深受希臘影響者也。此後三四百年間,健陀羅佛像傳世者甚多。而中國受健陀羅美術影響尤重也。
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人像雕刻多起來。有一些5世紀的小佛像留傳下來。第一批重要的紀念性雕像見於大同雲岡,大同是北魏(公元386?534年)第一個首都。
……
買書、讀書、藏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幸福的過程。我的書都是在京東買的。 以前有“書非藉不能讀也”的說法,到我這裏就變成 “書非買不能讀也”瞭,在今天這個書價飆升的時代,買書已成為瞭一種很“奢侈”的消費行為,很多人寜願在網絡上讀電子圖書,也不願意花這個“冤枉錢”。但是我卻一直保持買書的“奢侈”習慣,我喜歡在書店裏淘書帶來的樂趣,更喜歡把買來的書捧在手中任意找一個時間來細讀品味,思隨書動,靈隨書行,那種恬靜、愜意的感覺是任何事情也比不瞭的。 從最初的《讀者》、《散文詩》、《青年文摘》等一些期刊的訂購,到現在的詩歌散文、隨筆小說、文史哲類的書籍,總之都是些人文類的,買書十幾年下來豁然發現自己的書櫃已多達六七百冊瞭。男人買書猶如女人上街買衣服,不光是注重樣式更注重質量,如果遇到一本品質高、內容豐富,很符閤口味的書就像如獲至寶一樣。 我是從來不買盜版書的,這也是真正讀書人應該具備的原則,但我也很少去一些綜閤性的大書店買書。太陽城裏的“龍媒書店”我隔三差五就要去轉一圈,那裏主要經營的是文學類的書籍,書店雖然小但是文化氛圍比較好,見到愛不釋手的好書就急忙買下來。我還喜歡逛一些大學附近的小書店,無論走到那個地方,我首先想去的就是這個城市的書店,臨近大學的更要去,因為那樣的書店不乏青春的氣息,在那裏更容易找到有激情、有深度甚至是有些批判性質的書籍。 書買迴來自然是需要讀的,但是漸漸的我發現,讀書的速度往往是趕不上買書的速度,直到現在書櫥裏依然有好幾套書還沒有與我有過“親密接觸”,有時候越放越不想讀瞭,麵對這樣的書,自己心裏也很愧疚與自責,怪自己當初就不應該草率的買迴來,又對人傢置之不理。好在我的書八成是都讀過的,不然買書隻是為瞭擺設,那就真成為附庸風雅的人瞭。 讀書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讀有實用性的書,多是為瞭應付考試的那種;另一種是隻為慰藉心靈,尋得精神享受的書,而我說的讀書是指後一種的閑書。喜歡讀書的人,一定把讀書當成一種興趣與習慣,他也一定是一個樂讀者,如果三日不讀書就衍生日子蒼白,心靈空虛、知識匱乏之感,如同吸煙者犯瞭煙癮般的痛苦。 讀書可以淨化心靈,亦可改變人生。這裏我還要說一個觀點,那就是讀書人往往一味的追求精神的富足,而忽視瞭身體的健康。“讀書養心,鍛煉強體”,因此我希望大傢不要因為讀書而忽視瞭身體的健康,如今的很多近視、腰椎、頸椎不好的病都是因為上學時候長久不良的坐姿引發的。古人雲“讀萬捲書,行萬裏路”,隻讀書不行走,真的是人把書讀死瞭,甚至會造成書把人讀死。 最後說說藏書。喜歡書的人都是求書欲極強的人,他們總喜歡把喜歡的書占為己有,因此收藏書自然成為讀書人愛書、戀書的一種嗜好。看著自己多年積纍的書籍猶如金屋藏嬌,夜闌人靜目視他們仿佛是在與自己昔日的情人對話,挽手相伴遨遊在浩瀚的知識海洋,有震撼更有一種內心的滿足與幸福。 但是書隻放在書櫥上是一種形式,藏在內心裏,藏在腦海中,然後運用於工作、生活纔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藏書。說白瞭藏書其實就是在儲備知識與快樂,書應該是越讀越薄的,把從書中得來的越來越多知識閤理的釋放齣來,纔是我們買書、讀書、藏書的真實目的。 朋友們!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書,一本無形而博大的書,一本豐富而耐讀的書,這本書同樣需要我們用精力去購買,用心智去品讀,最後用記憶來久久珍藏。
評分買的時候好奇,梁先生寫過佛教曆史的著述麼。買迴來看瞭前言纔知是林先生根據梁先生生前的一些文字編輯的,再加入些圖片而成。這些文字更像一個寫作的大綱。雖然不免與自己當初的設想有些許齣入,但好在圖片配的很漂亮,書籍的印刷和紙張都很好,也算是一次不錯的購書經曆吧。而且還有優惠,比較值,推薦。
評分書不錯,是正版,就是物流太慢,買本書前後等瞭五天。
評分這是一本新的書瞭,當然裏麵有不少的內容是和《中國雕塑史》一樣的,但是我們不是抄襲,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編輯和解讀瞭梁思成先生的著作,因為資料真的有限,我也盡瞭最大的努力,搜集瞭很多的圖片和文字,重新整理,我個人覺得就這本書而言,我們的編排是非常閤理和準確的。當然我特彆理解如果買瞭這兩本書的朋友看到一樣的段落時,那種心情,我應該早點說清楚,我想得不夠周全。真正是看到一些網友的評論我纔真切意識到確實有人是會有很不舒服的感覺的,而我已經來不及去說什麼瞭。我內心絕對沒有一絲一毫要去欺騙讀者的意思。如果我當時直接做瞭《中國雕塑史》其實更加省心省力,不是嗎?
評分“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侵華已經劍拔弩張,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感到時間的緊迫,他們日夜兼程地趕路,要趕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華北、中原地區的古建築全部調查完畢,要在日軍毀壞這些珍貴的廟宇、石雕、佛像前把它們拍攝下來、記錄下來,因為很有可能這是它們留在人世的最後影像。時至今日,它們中有一部分已經不復存在瞭。
評分大師作品必須仔細研讀
評分梁思成為人所知是因為他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學傢,雕塑是他的興趣所在,他十分熱愛雕塑,尤其是中國的佛像。因為中國最好最有價值的雕塑作品大多數都是佛像,所以說佛像的曆史也就是中國雕塑的曆史。
評分第十四章 智圓和契嵩——援儒入釋
評分寫作此書時,梁思成先生身處戰亂之中,齣於一位古建研究專傢的天性,他深知戰火無情,會使我國大量珍貴的泥塑、木質文物受到毀滅,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幾位研究人員踏上瞭考察之路,趕在日軍的前麵去把一些古建拍攝記錄下來。因為他知道,有可能這是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後的影像。書中的絕大部分的照片都是梁先生當時所攝,保存到今日十分珍貴,更讓人惋惜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古建確已經毀壞在炮火中,不復存在瞭,我們也隻能透過梁思成的鏡頭和文字來領略它們的美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