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李开先

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李开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永祥 著
图书标签:
  • 济南历史
  • 济南文化
  • 李开先
  • 地方史
  • 历史读物
  • 文化遗产
  • 齐鲁文化
  • 历史人物
  • 山东历史
  • 济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038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87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李开先》从家世、求学、仕途等多方面内容介绍了“嘉靖八子”中的李开先的一生。
  《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李开先》主要内容包括神童的传说;秀才生涯;时局动荡,家事困窘;嘉靖初年的政局;春风得意马蹄疾;试政户部;饷边宁夏;嘉靖八才子等。

目录

一 李开先的家世
李氏家族源流述略
李开先的父亲——科举蹭蹬的李淳

二 游学邑庠
神童的传说
秀才生涯
时局动荡,家事困窘

三 步入仕途
嘉靖初年的政局
春风得意马蹄疾
试政户部
饷边宁夏
嘉靖八才子
仕途风险

四 吏部风云
数月三迁
诗酒风流
清闲职务
扈驾南巡
政治斗争的漩涡
罢官的内幕

五 罢归林下
重修宅舍,广置田产
纵情声色,狂放无忌
作南曲《傍妆台》百首,寄慨抒情
交游述略(一):李舜臣与冯惟敏
交游述略(二):王世贞
交游述略(三):九子诗
交游述略(四):雪蓑、刘九及其他门客

六 丁未年纪事
《水浒》林冲故事与《宝剑记》传奇
关于雪蓑的《宝剑记》序
对《宝剑记》的批评
关于《登坛记》与《断发记》

七 暮年的悲欢情事
二张的逝世,难以拂拭的悲哀
续娶贤德的王氏
得子失子,大喜大悲
进退维谷,焦躁踌躇
编刻诗文集
修筑藏书楼和中麓书院
院本二种:寄托在游戏文字中的人生感悟

八 冤狱、家难、身后的凄凉
结束语

精彩书摘

  时局动荡,家事困窘
  明景帝景泰四年(1453),蒙古鞑靼部首领孛来立元帝脱脱不花之子麻儿可儿为可汗,号称小王子,鞑靼的势力复振,渐成为明中叶后北方的主要威胁。明孝宗弘治十八年李开先4岁时,小王子围灵周,犯宣府,又以数万骑犯固原,北方边患渐趋严重。此事与李开先一生思想抱负乃至事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明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朱祐樘薨,太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这位正德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另类皇帝,即位后,刘瑾、马永成、谷大用等8个旧日东宫的太监,得到宠幸,天天引导着皇帝游戏无度,寻欢作乐,根本不以国事为念,也不把国君的职责和礼仪放在心上。8位太监把持朝政,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谷大用分掌特务机构东、西厂,横暴无忌,时称“八虎”。他们将不依服他们的老臣内阁大学士刘建、谢迁以及81位大臣定为奸党,矫诏榜示朝堂,罢官并永不叙用。他们开了去衣廷杖的惩罚大臣的先例。与此同时,他们又怂恿皇帝在西华门另筑宫院,并在两厢建密室名为豹房,日召乐伎人内陪皇帝淫乐。正德五年(1510),刘谨以谋反罪被诛,八虎失势,但正德又宠佞臣钱宁和江彬,越加荒纵,在宫中玩腻了,钱宁就引着皇帝便服到宫外妓院寻欢作乐,还到虎苑去逗老虎,结果皇帝被虎所伤,一个月不能上朝。当时皇帝还掠夺民田,广设皇庄,皇庄遍布京畿,多达七千余顷。此时,朝政昏乱,民不聊生,各地民变蜂起。正德六年(1511),河北文安刘六、刘七起义,众至数万,攻占河北、山东二十余州。其部下张兴、张旺聚众三千,屯驻章丘埠村,分掠各村坊,李开先家乡受其扰害。而朝廷以太监谷大用总督军务,讨伐义军,驻山东临清,所至搜刮聚敛,为害更甚于乱军,山东百姓不堪其苦。
  章丘县学的泮池旁有一块奇石,是元初名臣刘敏中庭院中的旧物,后移置县学,成为县城中一处名胜。此事被太监谷大用知道了,想把奇石据为己有,派了兵士拉了大车,进了县学,不容分说,把石头上缠了草绳就要抬上车拉走。县学的生员见状,在李文庆(字松石)的带领下,把奇石围住,不许抬。双方僵持,气势汹汹。兵士见县中居民越聚越多,害了怕,只好放弃,灰溜溜地走了。此事发生在正德六年,李开先时仅10岁,但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三十几年后,嘉靖二十三年(1544),李文庆卒,李开先为其作墓志铭详载此事,并赞日:“至今见石者,即多文庆之功。”明正德十二年(1517),正德皇帝在宠臣江彬的引导下悄悄地出了居庸关,来到宣化府,到百姓家索要妇女,拆毁民舍供其宴饮游乐,以致搞得市面上没人敢出来做生意,百姓大白天紧闭大门。适逢小王子进犯,正德皇帝玩腻了妇女,又要玩打仗,便带领边军迎击敌军,被打得大败,伤亡惨重,却谎称取得了大胜,向京城报捷,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命令户部拨100万两白银犒劳他率领的军队。
  ……

前言/序言

  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北宋齐州(济南)太守期间对此作过详实考证,济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迹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长久地滋润了济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汉以来,又有伏生传《尚书》、娄敬谋国策、终军请缨出使南越、曹操相济南等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其中伏生口授《尚书》,对于填补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的汉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时期,济南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高僧义净,诗人崔融、员半千、范讽等皆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适、苏轼、苏辙、曾巩等名流文士或游历或仕宦于此,诗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济南文坛更是频升巨星,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攀龙、李开先,皆为一时领袖诗坛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台)王士稹、淄川蒲松龄(清初新城、淄川均为济南府属县),可以说,宋、元、明、清四代,济南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长清孝堂山的东汉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石祠内的汉代石刻画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位于长清的灵岩寺,唐代曾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内40尊泥塑罗汉,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此外,让济南人引以为豪的,还有甲天下的众多涌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赞日:“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为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众泉喷涌,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成就了济南“泉城”美誉。更兼泉水汇流大明湖,湖在城中,城在景中;南部屏列如黛群山,泉溪淙淙,峰壑森秀。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济南风光秀美如此,也就无怪古人赞叹“济南潇洒似江南”,而“有心常做济南人”了。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济南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出版社等部门通力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3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李开先》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侧重于描述济南历史文化背景、李开先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并引申出阅读这类地方性文化读本的价值。 书名:《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李开先》 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文献汇编,而是一部深植于泉城济南丰厚文化土壤,聚焦于明代杰出文学家、戏曲家、思想家李开先(字时勉,号后溪)生平与业绩的文化探索之作。它旨在通过对一个标志性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构建起一幅立体、鲜活的明代济南社会文化图景,并阐释其对后世区域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 济南,这座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美誉的城市,其历史积淀之厚重,自古以来便是齐鲁文化的核心枢纽之一。从史前遗址的发现到金元时期的繁荣,再到明清鼎盛的商业与文化地位,济南始终扮演着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角色。这部读本的背景设定,便是立足于此宏大历史框架之下,将目光聚焦于明代中后期这一关键历史节点。 李开先,正是那个时代济南文化脉络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不仅是著名的散曲大家,其“后溪体”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更是卓有成效的戏曲革新者,其杂剧作品对后世的昆曲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此外,在政治与社会层面,李开先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清廉气节,也使他成为后世士人心中的楷模。 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如何将一个鲜活的个体“嵌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读者将通过本书,得以窥见明代济南的城市风貌、士人阶层的日常交往、文学艺术的创作生态,以及思想观念的流变。它不仅仅是关于李开先的“传记”,更是关于一个特定时期济南精神风貌的“侧影”。 阅读维度与价值 首先,本书对于理解明代中后期的地方精英阶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国家权力体系的边缘与核心之间,像李开先这样的地方名士如何平衡仕途抱负与乡土情怀?他们的文化活动如何塑造了地方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标准?这些都是本书试图探讨的议题。通过对李开先与当时文坛名流的交往记录、诗文酬唱的梳理,我们可以体会到跨区域知识网络在古代社会中的运作方式。 其次,在文学史的版图上,李开先的地位是独特的。他身处散曲由盛转衰的关口,却能以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技巧,在这一传统体裁上达到新的高峰。他不仅是继承者,更是某种意义上的“终结者”和“超越者”。本书旨在梳理其文学创作的源流与创新,展示他如何将济南本地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趣味融入到雅俗共赏的艺术表达之中。 再者,对于戏曲艺术的贡献是李开先不可或缺的标签。他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戏曲从宋元杂剧向明清传奇转型的关键时期。李开先的戏剧活动,特别是他对南戏的整理和改编,体现了当时戏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探索。阅读本书,有助于理解古代戏曲作品是如何在民间与文人手中打磨、提升,最终走向舞台的。 地方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这类地方性文化读本的意义在于,它们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和人物命运中。济南,在历史进程中往往扮演着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角色,但它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常常被忽略。本书的撰写者致力于发掘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属于济南的文化基因。李开先的生平轨迹,从他的家世渊源到他游宦四方的足迹,都与济南的地理环境、家族传承紧密相连。 我们试图通过对李开先的个案研究,折射出明代士人对“修齐治平”的传统理想如何在地方实践中得以展现。一个成功的地方精英,不仅要掌握经史子集,更要在维护乡土秩序、推动地方教化方面有所作为。李开先的“退隐”与“归乡”,并非简单的功成身退,而是对一种理想生活模式的实践与建构。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它并非高深的专业论文集,而是面向对济南历史、对明代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对史料的审慎考证,结合对相关遗址、遗存的想象与重构,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与历史中的李开先进行一次深入的心灵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济南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总而言之,《济南历史文化读本:李开先》是一份献给济南历史的文化探寻报告,它以李开先这位杰出人物为锚点,勾勒出明代泉城文脉的深度与广度,是理解区域文化发展脉络、欣赏古典艺术魅力的重要窗口。它提示我们,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由无数鲜活的个体故事所铸就。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关于济南名泉的部分,我才真正领略到这座“泉城”称号的由来并非虚名。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罗列泉水的数量和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眼名泉背后的历史典故、文人雅士的题咏以及它们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微妙联系。我被那些关于趵突泉“三股水”喷涌的壮丽景象所描绘所吸引,仿佛能听到那汩汩流淌的水声,感受到那股源源不断的力量。而对于黑虎泉,书中更是描绘了其“虎啸泉”的威猛,以及与周边居民生活的紧密关系,那里不仅仅是水源,更是市井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晨昏交替的见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泉水传说,这些传说为本就神秘的泉水增添了更多奇幻的色彩,也展现了古代济南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将地理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结合的叙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学习,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险。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泉水滋养下的济南,那份独特的灵动与魅力。

评分

不得不说,《济南历史文化读本》系列在历史人物的选取和描绘上,也给了我不少惊喜。它避开了那些过于宏大叙事的人物,转而关注那些在济南历史上留下印记,但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个体。这些人物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色彩。我被书中对那些为济南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普通人的描写所打动,他们可能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工匠,一位教书育人的先生,或是一位慷慨捐助的商贾。作者通过细致的考证和充满人情味的笔触,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展现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真正发展,是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奉献。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的故事,往往与济南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紧密相连,通过他们的小故事,我仿佛能窥见大时代的脉络。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记录,而是鲜活的生命画卷。

评分

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系列,我着实是花了些心思去翻阅的。第一本触及我的是关于老街巷的叙述,它并非那种干巴巴的年代考证,而是用一种极其生动、仿佛就置身其中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古老街区昔日的模样。我能清晰地想象到,在某个寻常的午后,阳光透过高高的屋檐,斑驳地洒在青石板路上,孩童们追逐嬉闹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偶尔还有一阵淡淡的茶香或炸物的气息飘来。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建筑的变迁,更重要的是捕捉到了隐藏在这些街巷里的生活气息,那些家长里短,那些人情世故,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仿佛每一个砖瓦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个转角都藏着一段回忆。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济南,不再是现代化的都市面貌,而是拥有深厚底蕴的古老城市,那些被时光冲刷的印记,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尤其是一些关于老店铺、老手艺的描写,更是让我深感敬佩,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易,而读本中的记录,无疑是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有力守护。

评分

我一直对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情有独钟,而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特别是关于济南民间节庆和传统习俗的章节,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详细介绍了在济南地区,这些节日是如何被庆祝的,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和讲究。我读到了关于“送穷”、“走百病”等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活动,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听到锣鼓喧天的声音,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食物的习俗,比如特定节日要吃什么,为什么要吃,这些细节都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读完之后,我不仅对济南的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

评分

最后,我想谈谈这套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它像是一本精心编织的文化地图,带领我一步步深入了解济南这座城市。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情,从历史人物到日常生活,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入口,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品味济南。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风格,既有严谨的考证作为支撑,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文字流畅自然,引人入胜,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不仅仅在讲述“过去”,更是在连接“现在”与“未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和呈现,它激发了我对这座城市当下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憧憬。它让我认识到,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现代建筑或经济成就,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济南历史文化读本》系列,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作品,它让我对济南这座城市,有了更深沉的理解和更由衷的喜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