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史學叢書:中國交通管理史

公安史學叢書:中國交通管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洪根 著
圖書標籤:
  • 交通管理史
  • 中國交通
  • 公安史學
  • 曆史學
  • 交通運輸
  • 公共安全
  • 中國史
  • 史學
  • 交通發展
  • 管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53151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38060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公安史學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1
字數:43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公安史學叢書:中國交通管理史》主要內容包括:封建社會中期的交通管理(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包括隋、唐兩個時期、封建社會晚期的交通管理(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包括五代、宋、遼、金、元時期、封建社會末期的交通管理(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包括明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近代中國的交通管理(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包括鴉片戰爭後的清、中華民國時期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人類交通的發展曆程
二、中國古代交通管理的主要特徵
三、學習研究交通管理史的意義
四、學習研究中國交通管理史的方法

第一章 奴隸社會的交通管理(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春鞦時期
第一節 規劃與設計
一、陸路交通
(一)綫路設計
(二)道路修築標準
(三)車輛製造
二、水路
(一)綫路開發與設計
(二)船舶製造
三、郵驛
(一)郵驛的起源與用途
(二)郵亭
(三)郵傳方式
第二節 管理機構及官員
一、陸路
(一)夏朝的車正
(二)商朝
(三)西周
二、水路管理官員
三、郵驛管理官員
第三節 管理製度
一、陸路
(一)夏商時朝
(二)西周
(三)春鞦時期
二、水路
三、郵驛
(一)西周
(二)春鞦時期
第四節 違禁處罰
一、夏商時期
二、西周

第二章 封建社會初期的交通管理(公元前476年~公元581年)包括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第一節 規劃與設計
一、陸路
(一)綫路規劃與設計
(二)交通工具
二、水路
(一)交通乾綫
(二)船舶
……
第三章 封建社會中期的交通管理(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包括隋、唐兩個時期
第四章 封建社會晚期的交通管理(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包括五代、宋、遼、金、元時期
第五章 封建社會末期的交通管理(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包括明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
第六章 近代中國的交通管理(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包括鴉片戰爭後的清、中華民國時期
第七章 無産階級革命政權建立後的交通管理概況(公元1921年~)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6.鋪長不履職
  凡各縣鋪長,主要負責所轄遞鋪的巡察、督促之職,不得懈怠。“若失於檢舉者,通計公文稽留,及磨擦壞封皮不動原封十件以上,鋪長笞四十,提調吏典笞三十,官笞二十。若損壞及沉匿公文,若拆動原封者,與鋪兵同罪,提調吏典減一等,官又減一等,府州提調官吏失於檢舉者,各遞減一等。”
  7.驛使稽程不復命
  凡齣使馳驛,必須按日程到達指定地點,不得延誤,任務完成後,又必須立即復命。如遇“違限常事,一日笞二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軍情重事加三等,因而失悞軍機者,斬。若各驛官故將好馬藏匿,推故不即應付,以緻違限者,對問明白,罪坐驛官。其遇水漲路道阻礙經行者,不坐。若驛使承受官司文書,誤不依題寫去處,錯去他所而違限者,減二等,事乾軍務者不減,若由公文題寫錯者,罪坐題寫之人,驛使不坐”。
  又《大明律·吏律》載:“凡奉製敕齣使不復命,乾預他事者,杖一百。各衙門齣使不復命,乾預他事者,常事杖七十,軍情重事杖一百。若越理犯分,侵人職掌行事者,笞五十。若迴還後三日,不繳納聖旨者,杖六十。每二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不繳納符驗者,笞四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若有所規避者各從重論。”
  8.應送不送
  宋代以後,郵驛往往負有人員物資的遞送之責,在這一點上,明、清兩代法律的規定基本相同:
  (1)遞送誤時。“凡公事,有應起解官物、囚徒、畜産,差人管送而輒稽留,及(一切公)事有期限而違者,一日笞二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笞五十。若起解軍需,隨徵供給而管送(兼稽留)違限者,各加二等,罪止杖一百。以緻臨敵缺乏,失誤軍機者,斬(監候)。若承差人誤不依題寫去處,錯去他所,以緻違限者,減(本罪)二等。事乾軍務者,不減(或笞,或杖,或斬,照前科罪)。若由公文題寫錯(而違限)者,罪坐題寫之人,承差人不坐。”(《大明律·郵驛》)
  (2)違而不送。對軍民官,在任以理病故,傢屬無力還鄉者,應“官給行糧,遞送還鄉。違而不送者,杖六十”(《大清律例·兵律》)。
  (3)寄人代送。“凡承差起解官物、囚徒、畜産,不親管送,而雇人、寄人代領送者,杖六十。因而損失官物、畜産及失囚者,依本律各從重論(損失重,問損失,輕則仍科雇寄)。受雇、受寄人,各減(承差人)一等。其同差人自相替者、放者,各笞四十。取財者(承替取放者貼解之物),計贓以不枉法論。若事有損失者,亦依損失官物及失囚律追斷,不在減等之限(若侵欺故縱,各依本律,替者有犯,管送人不知情,不坐)。”(《大清律例·兵律》)
  (4)押解護衛不力。起解人犯,是一項極為重要的遞送行為,地方政府必須派齣足夠的兵力協助,確保安全。如發現官府派役不足或雇人替代,則嚴懲不貸。“若兵役知而不舉,將兵役及承派之書吏、弓兵,俱杖一百,革役……其缺少頂替之兵役,照承差起解囚徒雇人代送律,杖六十,革役。如前途各官隱匿不報,彆經發覺,題參議處。”(《大清律例·兵律》)“山海關外往來解送人犯住居歇店,該店主即通知該屯領催、多約,按戶派夫,幫同押解兵丁看守支更。如有疏脫,即將押解官兵、更夫、領催、鄉約等,一並送盛京刑部審訊,分彆治罪。”
  ……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國交通管理史的圖書簡介,不包含您提到的那部“公安史學叢書:中國交通管理史”的具體內容。 --- 交通之脈:華夏大地百年變遷的驅動力 一部透視中國社會、經濟與技術發展核心的宏大敘事 本書聚焦於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交通體係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復雜曆程,深入剖析瞭鐵路、公路、水運以及民航等各個領域的演進脈絡,探討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何重塑瞭國傢形態、促進瞭區域融閤與社會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 導論:速度與疆域的重構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交通體係一直是衡量一個國傢發展水平的關鍵標尺。對於幅員遼闊、地貌多樣的中國而言,交通的暢通與否,直接決定瞭中央政權的控製力、經濟資源的調配效率以及民族文化的交流深度。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交通工程技術史,而是一部以“交通”為切入點,觀察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深度觀察報告。 我們將從晚清“開眼看世界”的迫切需求齣發,探討西方近代交通技術(尤其是鐵路)的引入,如何第一次在物理空間上挑戰瞭傳統王朝的治理邏輯。從“藉款修路”引發的政治風暴,到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對交通網絡的破壞與重建,再到新中國成立後對交通係統的國傢化規劃與優先發展戰略,本書係統梳理瞭不同曆史階段,交通建設背後的政治驅動力、經濟考量和社會影響。 第一部:鐵軌下的覺醒——近代鐵路的興起與民族命運(1870s-1949) 鐵路,被譽為“工業化的神經係統”。本書詳細記述瞭中國第一條官督商辦鐵路從無到有的艱難曆程,以及隨之而來的“築路權”爭奪戰,如何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瓜分勢力範圍的導火索。 核心章節聚焦: 1. “利權之爭”與民族資本的抗爭: 考察詹天佑主持京張鐵路的意義,不僅在於技術上的突破,更在於它成為民族工業自立的象徵。鐵路沿綫的土地、礦産資源開發,與地方士紳、買辦階層之間的復雜關係網被細緻揭示。 2. 軍事與經濟的雙重邏輯: 分析清末新政時期,交通政策如何服務於國防現代化,以及鐵路乾綫選址對新興城市(如瀋陽、武漢、重慶)的催化作用。 3. 戰亂中的韌性: 描繪抗日戰爭時期,交通網絡如何成為戰略物資運輸的生命綫,以及日軍對交通樞紐的係統性破壞,給戰後重建留下的巨大挑戰。國民政府在逆境中維持交通運輸的努力,也為理解後來的資源分配提供瞭曆史背景。 第二部:人民的動脈——新中國交通的奠基與布局(1949-1978) 共和國的建立,意味著對國傢交通體係的徹底重塑。本書著重分析瞭在極度匱乏的資源條件下,國傢如何製定齣服務於“統一國傢、保障國防、支持工業化”的交通發展總方針。 核心章節聚焦: 1. “一五”計劃與交通藍圖: 詳述蘇聯援助背景下,鐵路網嚮西、嚮北延伸的戰略意圖,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開發重心轉移。重點探討瞭長江大橋的修建,這一舉措在工程上的挑戰與政治上的象徵意義。 2. 公社化運動與鄉村公路的“自力更生”: 鐵路和水運是國傢主導,但公路建設,尤其是鄉村層麵的“土路”修建,是依靠群眾運動完成的。本書通過對具體省份案例的分析,展現瞭基層治理能力與民眾動員力在交通建設中的體現。 3. 運河的復興與水運的再定位: 考察瞭在以公路和鐵路為主導的時代,內河航運如何被重新評估和改造,以適應新的物資運輸需求,以及“以船改橋”等具體治理措施。 第三部:速度的飛躍——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的融入(1978至今) 改革開放不僅打開瞭國門,更極大地解放瞭社會對於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本書將重點放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快速擴張、管理體製的現代化轉型,以及對環境和社會公平的影響上。 核心章節聚焦: 1. “快車道”上的競爭與發展: 詳盡分析瞭高速公路網絡如何從東部沿海試點逐步覆蓋全國,以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作用。對比分析瞭集裝箱運輸和現代物流體係的崛起,如何將中國交通從“運輸導嚮”轉變為“物流導嚮”。 2. 高鐵時代的到來與遺産: 本章深入探討瞭中國高速鐵路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全過程,分析瞭其在全球技術標準製定中的話語權變化。同時,也審視瞭大規模基建投資對地方債務和土地利用模式帶來的深遠影響。 3. 多元主體與治理的復雜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交通領域的管理權、投資權和運營權逐步分散。本書研究瞭地方政府、國有企業、私營部門在機場建設、港口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發展中的角色轉換和矛盾博弈。 結語:在連接中尋求平衡 中國交通的發展是一部關於“打破隔閡、連接世界”的史詩。然而,每一次速度的提升,都伴隨著對資源分配、生態環境以及社會公平的深刻拷問。本書最終的思考落腳點在於:在一個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如何確保交通體係的建設能夠持續服務於國傢的長遠戰略目標,並在效率與可持續性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近現代史、經濟地理學、公共政策以及城市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和研究人員。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的發展,不能僅僅關注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就,更要深入其肌理,觀察那些支撐起整個體係的基石。交通管理,恰恰就是這樣一塊至關重要的基石。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傢,交通的暢通與否,直接關係到經濟的流通、國傢的統一以及社會的穩定。所以我對《中國交通管理史》這本書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它能帶我深入瞭解,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其交通管理體係的。我想知道,從古代的官道驛站,到近代的鐵路修建,再到現代的公路網絡,其中經曆瞭怎樣的挑戰與變革?在不同時期,管理的主體是誰?采取瞭哪些策略?又遇到瞭哪些睏難?尤其是那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比如古代對於車輛的管理規定,對於行人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在特殊時期(如戰亂、災荒)交通管理是如何調整的。這些微觀的觀察,往往能摺射齣宏觀的社會麵貌,也更能體現齣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

評分

作為一個對社會發展演變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交通體係的進步是一個國傢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中國交通管理史》這本書,在我看來,正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審視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我特彆想瞭解的,是中國在交通管理上的獨特性,也就是它與其他文明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在交通理念、技術應用、管理模式上可能存在的差異。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疆域廣大,人口密集,如何在這種條件下實現高效的交通調度和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曆史時期,例如唐宋盛世,漢唐絲綢之路,乃至於明清時期,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方麵,有哪些值得稱道的成就和獨特的製度設計。同時,我也想知道,當西方近代交通技術傳入中國後,是如何與本土的交通管理體係發生碰撞、融閤,最終推動中國交通管理走嚮現代化的。

評分

對於《中國交通管理史》這本書,我最為好奇的是其在“人”的視角下,交通管理如何影響個體生活,以及個體在交通管理中的角色。曆史並非是抽象的數字和冰冷的製度,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構成。我希望能看到,在古代,作為一名普通百姓,齣行會受到哪些交通規則的約束?如果是一名商人,如何利用當時的交通網絡進行貿易?如果是一名驛卒,他們的日常工作又是怎樣的?這些細節能夠讓曆史變得更加生動和可感。此外,我也想瞭解,在交通管理的發展過程中,是否有過一些標誌性的事件或人物,他們的齣現如何推動瞭交通管理理念的進步或製度的改革?例如,某個朝代的交通大臣如何力挽狂瀾,解決交通危機?某項技術的引入,如何改變瞭人們的齣行方式並催生瞭新的管理需求?這本書如果能將宏觀的曆史變遷與微觀的個體經曆相結閤,我相信它一定能夠提供一種更加全麵和深刻的理解。

評分

初識這套《公安史學叢書》中的《中國交通管理史》一書,內心是懷揣著一份好奇與期待的。平日裏,我們對交通的認知,大多停留在當下,關注的是限速、罰款、擁堵這些具體而微的層麵。然而,當目光投嚮曆史的深處,去探尋中國交通管理究竟是如何演變而來,其背後的邏輯、製度的形成,以及社會變遷對其産生的影響,這便是一條充滿未知與趣味的探索之路。我一直對那些被時間洪流裹挾、卻又默默塑造著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曆史細節很感興趣,比如古代驛站的設立與管理,馬匹的調配與徵用,以及不同朝代對於道路的規劃與維護。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務,實則蘊含著國傢治理的智慧與時代的印記。想象一下,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日子裏,信息是如何通過驛遞傳遞?商旅是如何在漫長的旅途中保障安全?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相信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國交通管理“前世今生”的窗口,而不僅僅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宏大敘事。

評分

我對《中國交通管理史》這本書的興趣,源於對“如何讓社會有序運轉”這一核心問題的深思。交通,作為連接人與人、物與物、地域與地域的動脈,其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社會效率與民眾福祉。《中國交通管理史》這個書名,立刻觸動瞭我對這一曆史維度的好奇。我設想著,書中會描繪齣一幅怎樣的畫麵:從古代官道上的馬蹄聲聲,到黃河兩岸繁忙的漕運,再到民國時期公路網的初步構想,最後步入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的交通建設。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其獨特的交通管理邏輯和難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展現這些變化,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包括與之相伴的管理思想、政策法規的演進,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我想知道,在不同朝代,管理者是如何平衡效率與安全的?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對交通的影響?如何在保障軍事運輸的同時,兼顧民生需求?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