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启示》延续曾教授独特的曾氏风格,评古论今,小中见大,通俗易懂,幽默睿智,微小细节中明大道理,平实讲述中显大智慧,深合古人“文章之道”,读者定能从曾国藩通过奋斗而逆转的一生与曾教授的独到解读中获得从未有过的启示与激励。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央视《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主讲人之一,《对话》栏目特邀嘉宾,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
曾教授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以及睿智而幽默、精辟而实用的深刻解读在中国培训界独领风骚二十余年,被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
所授课程或所著书籍涉及易经、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华文化,中国式管理、企业经营、团队、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人性、情绪管理等各个领域。代表作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三国的奥秘》《中国式管理》《中国企业怎么管》《领导的方与圆》《圆通的人际关系》等。限量珍藏版《中国式管理全集》(精装二十四卷)已于近期隆重上市。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曾公仕强教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
——钱文忠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
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蒋介石
第一章 从平庸中崛起的一生
第一节 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人只是死后是龙是虫的区别
二、每个人一辈子都只喝两杯酒
第二节 曾国藩把自己的命改了
一、屡考不中:最妙的就是连考不中
二、结婚生子:该做的事绝不能拖拉
三、进翰林院:被冷冻时是什么反应
四、一病再病:病时要有病时的做法
五、整理家训:闲的时候就要找事做
六、多次上疏:曾国藩也“愤青”过
七、出任主帅: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八、兵败投水:曾国藩走投无路了
九、回家反省: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十、决心改变:曾国藩一生的功课
十一、发挥余热:为国为民谋求福利
十二、裁军不辞官:功成身退得善终
第三节 曾国藩并不是天生圣人
第二章 处世智慧尽在《挺经》
第一节 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第二节 宦海沉浮十八心法
一、内圣:做最好的自己
二、励志:要有大器量大格局
三、家范:学校没法代替家庭
四、明强:要有倔强刚强之气
五、坚忍:善于忍耐,静待时机
六、刚柔:该刚时刚,该柔时柔
七、英才:每个时期都有诸葛亮
八、廉矩:廉洁之风使国家兴盛
九、勤敬:站在百姓立场看问题
十、诡道:可多变,但不可耍诈
十一、久战:胜负关键在于士气
十二、廪实:奢侈只会败家亡国
十三、峻法:不以人情违背法令
十四、外王:自立自强令人敬畏
十五、忠疑:只需做好该做的事
十六、荷道:少作误人害己之文
十七、藏锋:锋芒太露最易树敌
十八、盈虚:水满则溢,人满则败
第三章 《冰鉴》:道尽识人天机
第一节 《冰鉴》七篇
一、神骨:看正邪看骨气
二、刚柔:看信念看态度
三、容貌:看人生看命运
四、情态:看精神看人心
五、须眉:看气概看健康
六、声音:看魅力看境界
七、气色:看情绪看修为
第二节 看人八诀
一、邪正看眼鼻:眼闪鼻歪的人不正直
二、聪明看嘴唇:嘴唇厚的人多半忠厚
三、功名看气宇:气宇轩昂的人更争气
四、事业看精神:精神专注的人易成功
五、寿夭看指爪:手脚要有气而又柔软
六、风波看脚跟:脚步稳重的人有担当
七、条理看语言:透过语言看人的内心
八、信又要不信: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第四章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第一节 识人:曾国藩一绝
一、曾国藩有三大乐
二、识人哪有那么难
三、看人究竟看什么
四、哪种人才合你意
第二节 用人:左宗棠服了
一、攻略:是人才就吃这一套
二、广收:先把场子做大再说
三、慎用:用错人后果很严重
四、勤教:栽培一个人不容易
五、严绳:治军治民都必须严
第五章 曾国藩为官修身之道
第一节 闲得要死,忙得要命
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二、没有正常工作秩序
三、缺少与下属的交流
第二节 官场生存智慧
一、顺应时势,当机立断
二、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三、公私界限必须要划清
四、孤傲、多言最易致祸
五、熟读历史,灵活运用
第三节 激励的艺术
一、看人给奖励
二、第二次再罚
三、担责不抢功
第四节 活到老修到老
一、道德至上:只有修德可以救你
二、忠孝节 义:耍不过人家就别耍
三、刚健坚忍:要能忍也要能受辱
四、谦虚谨慎:让你事事如鱼得水
五、胸襟宽广:什么人都可以交游
六、进德修业:只有这二事能做主
七、不慕虚名: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八、一心为公:我不是跟他合不来
第六章 学曾国藩到底学什么
第一节 学曾国藩一生三不朽
一、立德:晚节得以保全
二、立功:开创中兴大业
三、立言:家书广为流传
第二节 学曾国藩做千古完人
一、德才兼备,文武双全
二、有宗教家的信仰
三、有道德家的笃实
四、有艺术家的文采
五、有哲学家的深思
六、有科学家的条理
七、有政治家的手腕
八、有军事家的韬略
第三节 学曾国藩百炼终成钢
一、良师益友,遍结同人
二、刚柔相济,外圆内方
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四、人生就是阶段性调整
五、左手《易经》,右手《三国》
第四节 谨记曾国藩谆谆告诫
一、继旧开新,而非求新求变
二、治学有方,而非开卷有益
三、深思熟虑,而非立即反应
后记
附录一 曾国藩年表
附录二 易经卦爻辞(部分)
附录三 曾仕强智慧语录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条曲线。如果这条曲线最后是往下走,那就是晚节不保。很多人年轻时飞黄腾达,可是到了晚年一败涂地。其实我们倒情愿这条线一直是从下往上走的,虽然一开始是谷底,但是没有关系,始终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最怕的是越走越向下,那会很糟糕。
每个人的一生也都是起起伏伏的,为什么?因为老天是公平的,它不可能让你一直都走得很顺,也不可能让你一直都走得不顺。每个人一辈子只喝两杯酒:一杯苦酒,一杯甜酒。关键就看你怎么喝,你先把甜的灌下去喝光,后面就会受罪。其实我们宁可年轻的时候受点罪、吃点苦,然后随着自己成长,以后就会越来越轻松。
不要怕孩子吃苦,这是现在为人父母者应该注意的一点。过分爱孩子,最后只是害孩子。孩子一点苦都不能吃,那他长大以后要怎么生活呢?父母不可能跟随子女一辈子,这句话,做父母的应该牢记于心。
我们来看曾国藩的人生曲线(见图3),他30~41岁到一个顶点之后开始往下走,而且曲折不堪,从50岁起又开始往上走,最后到62岁善终。人生就是一条曲线,每个人都是经过中间的种种曲折,最后走完自己的一生。
曾国藩有十年时间吃尽了苦头,要死死不得,要活活不了。从41岁到50岁,这整整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但也是他最成功、最幸运的一段时期。他被尊称为“大清中兴名臣”“湘军之父”“东南之王”“儒学大师”。其实“湘军之父”并不是他,而是罗泽南,是罗泽南把这个称号让给曾国藩的,这里面有一段故事,我们后面会专门讲到。
我之所以会提到这件事,主要是想说,当你修炼得很好的时候,坏人碰到你都会变为好人;而当你修炼得不好的时候,所有好人遇到你统统变为坏人,那你的处境就会很艰难。其实一切都在于你自己的感应,而不是别人存心要对你怎么样。因为曾国藩能让众人心服口服,所以罗泽南也愿意把“湘军之父”这个称号放在他身上以锦上添花。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名望,可以说,就是因为有这十年的锻炼。他一生中最了不起的就是那十年受尽了千苦万难。所以说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最幸运的时期。如果没有这十年的锻炼,他后来很可能就不会修成正果。中国人所讲的“修成正果”,其实就是善终、好死,但是要想得到好死,却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实人应该受苦,吃苦就是吃补。经常有一些年长的朋友问我应该怎样养生、怎样保健之类的问题。其实一个人到65岁以后,只要记住三句话就够了:第一句话,绝对不要吃好;第二句话,绝对不要吃饱;第三句话,绝对不要跌倒。就这么简单。其实很多事情是很容易的,但一定要靠自己,不能单纯靠医生,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养生保健也要靠自己多加注意,光靠医生是不顶用的。千万记住,只有自己最可靠。
再来看看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曲线。有些人的人生曲线是到后面就往下走(见图4),有些人的人生曲线则是到后面还依旧持续平缓发展(见图5),还有的人的人生曲线只画了一半,比如早逝了。所以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画一画自己的人生曲线,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曲线是怎样的,以及接下来要怎么继续走完,这就叫自我改造命运。这是用很科学、很实际的方法把你从以前到现在以及未来准备怎么走的情况,很清楚地展示出来,让你自己心中有数,也能指导你更好地走完接下来的人生旅程。如果你会卜卦的话,也是可以去卜一卜自己的本命卦的,这样你就能大概知道你这辈子是要来干什么的。我不知道曾国藩有没有卜过自己的本命卦,但我知道他很懂《易经》,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地方得到印证。他完全是把自己的命由蹇卦改成了恒卦,否则按蹇卦走下去,他的一生是会很惨的。当年曾国藩如果去卜了自己的本命卦,卜出来的会是乾卦和蹇卦这两个卦(见图6),曾国藩的本命卦是乾卦,然后变成了蹇卦。乾卦代表的是帝王,是君子,他也的确有皇帝命。可是后面却变了,变成蹇卦,充满灾难、困窘,他就寸步难行,左右为难,辛苦异常。就是这一变,让他有十年差点活不下去。幸好他自己努力给自己转运。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但是千万记住:只能你自己改,别人改不了。心念的转变,行为的改变,完全是自己的行为,别人是帮不了你的。
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相由心生”,相一变,命就会变了。所以最终要改的是什么?是你的心。心是什么?心就是观念。你只要观念正确,你的命整个就变了。这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观念要变,只能你自己主动变,别人谁有办法替你改变你的观念呢?相随心转,自改造命。乾卦到蹇卦是本命,蹇卦到恒卦就是造命。所以我刻意在这里用了一个“转”字(见图6),就是想告诉你,你自己要去转变,你活到现在,应该知道过去走的是什么卦。那你愿不愿顺着命运一直走?愿意,那就心甘情愿一直这样走下去,不要抱怨;不愿意,那就赶快改变,越早改越好。
曾国藩后来又转成了恒卦,恒卦是什么?恒久,不易。所以他能够善终,这就很不简单。如果只看他的八字,我相信,他是会不得善终的。一个人无缘无故把自己的名字改得听上去那么强硬干什么?(曾国藩把自己的本名“子城”改为“国藩”)那就是他自己在“转”。“国藩”就是为国藩
篱,那别人听了这个名字,会不会提防他?当然会。所以连皇帝都怕他,皇帝觉得“你要为国藩篱,那我算什么呢?”可是那时候他才28岁,他又怎么知道改名字也会后患无穷呢?一个人千万千万要记住,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这句话一定要放在脑海里。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所有后果也只能由你自己去承担。
……
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翻开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一直对晚清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颇感兴趣,而曾国藩,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也最复杂的人物之一。我抱着一种既好奇又带着几分审视的心态开始阅读,期待着能从这位毁誉参半的“中兴名臣”身上,找到些许洞见。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切入波澜壮阔的战场,而是徐徐展开了曾国藩早年的成长历程,他并非天纵奇才,甚至在仕途初期屡屡碰壁,被认为是“资质鲁钝”。这一点倒是让我感到一丝亲切,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一帆风顺呢?这种“凡人”的起点,反而让他的后来成就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在描绘他读书、求官、遭受挫折的经历时,笔触细腻,仿佛能感受到少年曾国藩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他对“圣贤之道”的孜孜不求,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执着追求,在那个动荡年代,显得尤为可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曾国藩的“勤”的描绘,无论是读书还是办事,他都奉行“笨拙的勤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看似枯燥的坚持,却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改变历史的洪流。书中对曾国藩早期教育的探讨也很有意思,父母的言传身教,师长的引导,都为他后来的品格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到他早年被老师批评“无大志”,内心备受打击,却因此更加发愤图强,这种自我反省和突破困境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本书不只是在讲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在揭示一种精神,一种在逆境中生长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曾国藩,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作者在描绘他如何处理官场人际关系时,尤其精彩。晚清的官场,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派系林立,权力斗争更是比比皆是。曾国藩能在其中游刃有余,甚至步步高升,这绝非易事。他善于“明哲保身”,也善于“以退为进”,在关键时刻懂得隐忍,也懂得抓住机会。书中对他与朝廷大臣,特别是与咸丰皇帝、慈禧太后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深入的剖析。他如何小心翼翼地处理与皇权的关系,如何向皇帝表忠心,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其中的分寸感拿捏得极其到位。我尤其欣赏他对“独木不成林”的理解,他懂得笼络人心,善于识人用人,并将一批才华横溢的将领凝聚在他的麾下。他对部下的信任与恩威并施,是他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书中对曾国藩“用人”的哲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如何将他们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同时又如何规避他们的短处。他会给予部下充分的信任和授权,但同时也会保持审慎的监督。这种既放权又制衡的智慧,在现代管理中也同样适用。这本书让我看到,政治智慧不仅仅是权谋,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曾国藩“修身”的深刻阐释。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曾国藩依然将“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每天的日课,不仅仅是读书写字,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不断打磨和反思。作者详细地描绘了曾国藩的“早起”、“静坐”、“读书”、“写日记”等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他对自己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有任何懈怠或缺点,就会立即进行反省和改正。这种“一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曾国藩“耐烦”的描写。他处理事务,无论是军务还是家事,总是能够沉得住气,不急不躁,一件一件地解决。这种“慢”的力量,恰恰是现代人最缺乏的。我们总是渴望快速成功,却忽略了积累和沉淀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耐烦”,让他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问题,深入地分析原因,从而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书中还提到了曾国藩对“好汉打脱牙,纵横天下”的警惕,他深知过度张扬和恃才傲物会带来的危险,因此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这种“藏器于身”的智慧,让他得以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曾国藩的“治国”之道时,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深远眼光。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位深谙治国之道的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建的工作中。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如何处理善后事宜,如何安抚民心,如何整顿吏治,以及如何推动洋务运动。他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以及他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都展现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务实的作风。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人才”的重视,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因此,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选拔和培养各类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书中对曾国藩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处理各种利益纠葛时所展现的政治手腕,也让我大开眼界。他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争取支持,如何化解矛盾。他并非一味地强硬,而是懂得运用灵活的策略,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例如,他在与一些地方实力派打交道时,既保持了自己的原则,又懂得适当妥协,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在政治斗争中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不仅仅是拥有权力,更拥有远见、智慧和责任感。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描绘曾国藩的“担当”时,让我深受触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曾国藩,作为一名官员,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书中详细地记录了他如何挺身而出,承担起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这不仅仅是一份差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道义。他知道自己肩负着挽救国家、安定民生的使命,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尤其为书中描写的他如何面对“罪己诏”时的心态而感动。在战争失利,士卒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他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承担起所有的过错。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是他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他明白,一个领导者,不仅要享有权力,更要承担责任。即使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非议,他也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努力将事情做到最好。书中还提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他为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这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远见、有担当的政治家的风范。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正的担当,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崇高情怀。
评分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智者”的一面。他并非仅仅依靠蛮力或运气,而是拥有着深厚的智慧和洞察力。书中对他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时的描写,让我领略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人面前,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如何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他并非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是懂得如何授权,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我尤其为书中对他处理“告密”和“谣言”的策略感到惊叹。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这些东西往往会引发巨大的动荡,但曾国藩却能够用一种沉着冷静的方式,将其化解。他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懂得如何稳定人心,懂得如何利用制度来约束行为。书中还提到了曾国藩对于“变化”的态度。他并非食古不化,而是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思想。他能够从西方世界吸取有益的经验,并将其融入到中国的实践中。这种“与时俱进”的智慧,使他在变革的时代,能够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这本书让我看到,智慧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将这种理解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曾国藩的“格局”时,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他并非一个只顾眼前利益的官员,而是拥有着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抱负。在那个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看到了中国发展的瓶颈,也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崛起。因此,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开辟道路。书中对他“睁眼看世界”的态度,以及他对改革的坚持,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格局。他并没有被传统的思想束缚,而是敢于挑战旧的观念,拥抱新的事物。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名臣的重要原因。我尤其欣赏他对“国家”的理解,他不仅仅是为朝廷效力,更是将国家的兴衰视为自己的使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中国变得更强大,更繁荣。书中对曾国藩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展现的智慧,也让我印象深刻。他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更大的冲突。这种“大局观”的体现,使得他在处理一些棘手的国际事务时,能够游刃有余。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能够走多远,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在描绘曾国藩的“家风”和“治家”之道时,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在那个时代,大家族的管理是极其复杂的,而曾国藩却能够将自己的家族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曾国藩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和期望,他不仅仅要求他们读书做官,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家风的传承。他非常强调“勤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这一点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虽然位高权重,但生活却十分朴素,从不逾越规矩。这种以身作则的家风,对他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还提到了曾国藩对于家族内部矛盾的处理,他懂得如何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化解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维护家族的和谐。他并不总是高高在上,而是会主动关心家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想法。这种“近人情”的管理方式,使得他的家族充满了温暖和凝聚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曾国藩对子孙“不许骄纵”的要求,他深知骄傲使人落后,因此始终教育子孙保持谦逊和谨慎。这种对后代品格的重视,远胜于对他们仕途前程的简单期许。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滋养和良好的家风。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那种板滞的史书感,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当我读到曾国藩组建湘军的那一段时,真是替他捏了一把汗。在太平天国洪流席卷半壁江山之际,朝廷的兵力捉襟见肘,而曾国藩,一个文人出身的官员,却被委以重任,要从零开始建立一支能够与“天国”抗衡的军队。这其中的难度,简直是难以想象。他如何克服朝廷的掣肘,如何从老家招募士卒,如何训练这支由乡勇组成的军队,如何与经验丰富的太平军周旋,书里都写得绘声绘色。我特别佩服他那种“不打无把握之仗”的策略,以及他“慢而稳”的进军方式,这与当时许多急于求成的将领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能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站稳脚跟,甚至不断壮大,靠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智慧和韧性。书中对曾国藩在军事指挥上的分析也很到位,他善于抓住战机,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从失败中学习,并调整策略。读到他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如何与部下同甘共苦,如何处理内部矛盾,如何平衡朝廷的压力,我才真正理解了他“能臣”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他的一些军事思想,比如“以不变应万变”、“攻守有度”,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军事斗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曾国藩这位军事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在剖析曾国藩的“韧性”时,可谓是淋漓尽致。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他的记载,但总觉得不够深入。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让我看到了曾国藩身上那种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从未屈服,从未放弃。无论是面对军事上的失败,还是面对朝廷的猜忌,亦或是面对家人的离世,他都能咬牙坚持下去。我特别为书中描写的他如何处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而感到动容。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他能够迅速调整心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重新振作起来。这种“跌倒了再爬起来”的能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并非没有痛苦,没有绝望,只是他选择了将这些情绪埋藏在心底,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解决问题之中。书中对他“苦干”的描写也让我深有体会,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天才,而是靠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种“笨拙的勤奋”,恰恰是通往成功最稳妥的道路。我从中看到了,所谓的“成功”,往往是无数次失败和无数次坚持的总和。曾国藩的韧性,是他最大的财富,也是他能够成为历史巨人的关键。
评分啊。。。。鸡汤吧。感觉没啥东西。没觉得怎么好。
评分觉得还好!就是其中有几页纸是相互粘连的!
评分啊。。。。鸡汤吧。感觉没啥东西。没觉得怎么好。
评分您给的呵呵呵?。我的人生态度就是这样吧。
评分速度快!服务好!
评分全新塑封,没有损坏,运送快捷,性价比高。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也实惠。
评分人丑就要多读书
评分挺好的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