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全传 [Alfred Bernhard Nobel:A Biography]

诺贝尔全传 [Alfred Bernhard Nobel:A Bi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典] 肯尼·范特 著,王康 译
图书标签:
  • 诺贝尔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 传记
  • 历史
  • 科学
  • 发明
  • 炸药
  • 和平奖
  • 瑞典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45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507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lfred Bernhard Nobel:A Bi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达纳炸药王国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才干出众、富可敌国,他为何不顾亲属的反对,用自己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诺贝尔奖?他终身未婚,但感情生活并非一片空白,莫非他超凡脱俗,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是个化学家、发明家和实业家,但为何能在实验之余写出自己的剧本——《内密西斯》,莫非这是他的内心独白,还是他想给世人留下一份精神遗产?
  瑞典剧作家肯尼·范特根据现有解密档案,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诺贝尔辉煌而又孤傲的一生。该书在出版不久即被翻译成英语和德语,随后还被翻译成爱沙尼亚语、日语等多国语言出版发行,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讲述诺贝尔事迹和孤单生活的标准版本。瑞典导演威尔果特·舍曼拍摄的电影《阿尔弗雷德》系根据本书及诺贝尔与索菲亚·赫斯等亲友间的大量私信改编而成。
  

内容简介

  

  瑞典化学家、发明家、企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一生共获得过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知名的发明是硝化甘油引爆器材、爆炸油、明胶炸药,并因此被誉为“达纳炸药大王”。诺贝尔发明爆炸油及其他新型爆炸材料的初衷只是用于道路和桥梁建设等民用领域,却未曾料到其军事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诺贝尔曾表示要发明一种威力足够巨大的武器,慑于它的威慑力,任何一方都将无法贸然发动战争,和平也终将得以维护。这与现代的核威慑理论异曲同工。
  诺贝尔少年时期曾梦想成为诗人,但作为发明家及实业家的父亲却引导他弃文从商。诺贝尔还是一个善于管理的慈善的企业家,其管理的遍布全球的100多家工厂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他还先提出为企业终生工作的员工提供养老金。
  诺贝尔终身未婚,但感情生活并非一片空白,尘封多年的私信解密了他的感情生活。在巴黎留学期间,他曾经有过纯真的初恋。他心仪的女秘书贝尔塔已心有所属。随后,他与维也纳姑娘索菲亚维持了长达18年的恋情。诺贝尔晚年创作的剧本《内密西斯》被认为是他的内心独白和精神遗嘱。
  在他的晚年,诺贝尔不顾国王和部分亲属的反对,两度更改其遗嘱,确定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1次颁发。
  作者肯尼·范特在大约30万字的篇幅内,以人们请诺贝尔写自传作为引子切入对诺贝尔性格的描绘,以时间顺序及《内密西斯》剧本——诺贝尔的精神遗嘱这两根主线,为我们描绘了诺贝尔天赋出众、胆识过人、爱憎分明、命运多舛但毅力惊人、嫉恶如仇却病魔缠身、集辉煌孤傲与孤独凄凉于一身的传奇人生。
  《诺贝尔全传》时间跨度长达四个世纪, 从诺贝尔17世纪的高祖到诺贝尔去世后的20世纪;涉及面非常广泛,通过诺贝尔的身世及其孜孜求学、发奋图强、辉煌创业及艰难守成的过程,人们还可以领略到19世纪工业革命前期瑞典乃至欧洲、美国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历史、道德修养、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知识产权保护、投资兴业、企业管理、经融理财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可通过本书了解工业革命初期那种人与人之间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可谓一本了解19世纪欧洲状况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肯尼·范特,本名卡尔-亨瑞克·范特,1923年1月1日出生于瑞典斯特然内斯(Str?ngn?s),演员、导演、作家。他的哥哥乔治·范特也是一位演员。
  肯尼·范特于1945-1949年在斯德哥尔摩戏剧学校学习戏剧表演。1949-1950年在瑞典皇家剧院任职。1952-1962年在瑞典音频电影制片公司(Nordic Tone Film)担任导演。1962年在瑞典电影工业公司(Swedish Film Industry)担任制片人。1963年担任瑞典电影工业公司的执行总监。在22部电影中分别担任过演员、编剧和导演。他于1962年导演的电影《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参展第三届莫斯科电影节。1995年他担任电影《阿尔弗雷德》的监制,这部电影系根据肯尼·范特撰写的传记小说《诺贝尔全传》(Alfred Nobel: A Biography)改编而成。1980年退休后成为自由作家。共出版过包括《外交部长》、《诺贝尔全传》在内的7部小说,是一位集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作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2005年,肯尼·范特被授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历史和哲学专业荣誉博士学位。


目录

第1章 可怜的自传
第2章 诺贝尔的祖先
第3章 父亲英马努埃尔
第4章 诺贝尔的幼年
第5章 诺贝尔的童年
第6章 父亲到了俄国
第7章 学业成长之路
第8章 天才诗人消失了
第9章 游学美国
第10章 硝化甘油发明权之争
第11章 硝化甘油实现可控爆炸
第12章 随父母回国创业
第13章 海伦堡大爆炸
第14章 成立“硝化甘油股份公司”
第15章 最重大的发明:硝化甘油的可控引爆
第16章 偶然,还是必然:对诺贝尔发明的质疑
第17章 打开美国专利之门及与两个“上校”的故事
第18章 艰难的美国之行
第19章 达纳炸药应运而生
第20章 硝酸甘油与两位天才
第21章 巴黎生活(1):法国情缘
第22章 巴黎生活(2):定居巴黎
第23章 巴黎生活(3):不惑之年
第24章 巴黎生活(4):似水流年
第25章 封闭的感情生活
第26章 明胶炸药诞生
第27章 初识贝尔塔
第28章 匆匆离别
第29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一见钟情
第30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恩怨
第31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诺贝尔太太”?
第32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
第33章 炸药工业在法国
第34章 炸药工业在德国
第35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2)
第36章 在英国拓展炸药工业
第37章 炸药托拉斯王国的形成
第38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3)
第39章 起伏跌宕的公司经营
第40章 诺贝尔和家人团聚
第41章 财富增长与心理困境
第42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4)
第43章 三兄弟合作
第44章 开发巴库油田
第45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5)
第46章 诺贝尔兄弟和俄国石油炼油业
第47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6)
第48章 罗伯特的石油帝国
第49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7)
第50章 “诺贝尔兄弟公司”的诞生与罗伯特的隐退
第51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8)
第52章 路德维格管理下的巴库油田
第53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9)
第54章 危机逼近路德维格
第55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0)
第56章 兄弟公司遭遇危机
第57章 邂逅索菲亚书信集(11)
第58章 “亲兄弟,明算账”
第59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2)
第60章 路德维格的扩张
第61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3)
第62章 与罗斯柴尔德家族谈判
第63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4)
第64章 路德维格病逝
第65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5)
第66章 艾马努埃尔子承父业
第67章 艾马努埃尔遭质疑
第68章 小侄子卡尔暴亡
第69章 “诺贝尔兄弟公司”盛极而衰
第70章 在巴黎的社交生活
第71章 邂逅索菲亚:书信集(16)
第72章 诺贝尔与巴里斯太火药
第73章 移居意大利
第74章 侄女英格堡到来
第75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7)
第76章 诺贝尔在股票上的投资
第77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8)
第78章 母亲去世与诺贝尔医学奖雏形的诞生
第79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19)
第80章 巴贝自杀与巴拿马丑闻
第81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20)
第82章 在遗嘱中讨论死亡问题
第83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21)
第84章 诺贝尔参与贝尔塔的和平运动
第85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22)
第86章 战争与和平
第87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书信集(23)
第88章 相互摧毁威慑理论雏形
第89章 邂逅索菲亚·赫斯:分手
第90章 倡议和平奖
第91章 兄弟情深
第92章 生命老去
第93章 遗嘱执行人索尔曼
第94章 舐犊之情
第95章 重返瑞典
第96章 布福斯的新计划
第97章 在布福斯的生活和工作
第98章 世上第一辆变速自行车与国王来访
第99章 “飞行鱼雷”及空中航拍
第100章 资助探险
第101章 朋友背叛
第102章 《内密西斯》:精神遗嘱
第103章 孤独辞世
第104章 匪夷所思的遗体处理
第105章 最后的遗嘱
第106章 隆重的葬礼
第107章 遗嘱安排
第108章 三份遗嘱及馈赠安排
第109章 褒贬不一的捐赠及一波三折的遗嘱执行
第110章 遗产知多少?
第111章 记忆的丰碑
附录1 诺贝尔生平
附录2 诺贝尔的祖先及主要亲友
附录3 诺贝尔遗嘱手迹




精彩书摘

  本人生于1833年10月21目,通过接受私人教育获得知识,没有上过高等学校,主要在化学应用领域活动并研制爆炸材料,^以发明达纳炸药、爆炸橡胶和无烟火药以及巴里斯特火药和C89而著称。白1884年起系皇家科学院、伦敦皇家学院院士,以及巴黎高级工程师协会会员。自1880年起系瑞典北极星勋章骑士。拥有古罗马军团荣誉军官军衔。出版的刊物:仅有被授予银奖的英文演讲稿。
  尽管他对荣誉称号和官方表彰不太在意,可还是对荣誉博士及科学院院士的称谓情有独钟。他在给朋友兼同事阿拉列克·烈德贝克写的信中以充满调侃的口气中显示了他对该称谓非常得意的心态:
  我几乎是很可怜地要核查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极为有意思的东西,但自从那些怪物让我当上了哲学博士后,我变得好像比以前更哲学了,并且认为这个头衔有描绘一个云山雾罩的图像的用处。
  诺贝尔有一次试图用一句话来归纳他的一生。在回答一个应聘者的询问时他这样答道:“我是一个愤世嫉俗者,但是心肠极好,我脑子里歪点子很多,并且是一个消化哲学比消化食物更强的超级理想主义者。”
  诺贝尔很不情愿显摆自己。当别人对他的某些东西表达出由衷羡慕的时候,他也会感到不自在。这时他的反应也会变得很有讥讽味:
  在我们这个不停旋转的地球上,似乎当14亿个两条腿的没有尾巴的各种猴子当中的一员是非常令人怜悯似的。
  诺贝尔在那封给路德维格的信中谈到“近几个星期我被迫地承担着义务”,事实是他每天工作时间漫长得不合理,他会连续工作15到20个小时而不休息。就好像他想用严格的工作来约束他的想象似的,他在忧郁加重时愿意通过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分散注意力。当人们看他的信时,他有时就好像被两种人格所割裂:一个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发明家,另一个则是很有自制力的商人。因为他在实验室里感到很快乐,但讨厌开会,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更喜欢以书面形式下达命令。他会每天起草20至30封信,以至于他很少在半夜前上床睡觉。
  说起他的荣誉勋章,他在自述里令人惊讶地承认他拥有法国古罗马军团荣誉军衔。他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表示他对佩带这些勋章和佩带都不感兴趣,无论是佩在胸部还是腹部或是背上,并且希望免受这些铁皮制品的折磨。但在另一个场合,他用一支笔做了一个手势说:“我的佩带和我研究的炸药没有什么关系,至于我的瑞典北极星勋章,我把它赠给了我的女厨师,她千恩万谢,因为这是非常适合其圆滚滚的肚皮的艺术品。我的法国勋章是因我和一个法国大臣比较熟识而得到的;而那枚巴西玫瑰勋章,我有一次曾向多姆·佩洛德介绍过;最后是那枚著名的玻利维亚勋章,马克思·菲力普曾见过,他要我用身临其境的方式展现其颁发时的情景。”
  ……

前言/序言

  1991年12月10日,这天正好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90周年。到1996年,诺贝尔奖设立者离世正好一个世纪。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作为发明家及超越普通国界的跨国企业家成为创造神奇的楷模。但是他的个性特点却很难让人琢磨。要不是他留下了大量的信件及档案纪要,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极有可能会是一个谜团。不论是他的信件、复印书籍及试验记录,还是在他写作的复仇女神《内密西斯》(话剧剧本)中,都向我们流露出他最隐秘的思想。
  在他不计其数的旅行里,他一直随身携带着一个复印机。即便是他的私人信件他也做了拷贝,尽管其中一些信件并不清晰,但他为了表明真实情况也做了留档汇集。在诺贝尔基金会保存的国家档案中,现有218份编号的私人信件原件,它们反映了诺贝尔的特殊兴趣。诺贝尔在这些信件上都署上了他的奥地利女友索菲亚·赫斯的住址。这些信件是他用德文在1878年至1895年期间手写的。在本书的转述中仅限于摘录,因为它们本身非常繁多而且冗长。如果有谁希望看到这些信件的原文,可以去国家档案馆查阅诺贝尔档案,编号:第302,XXVI书架,共有A、B、C、D四集。
  《诺贝尔全传》中的信件还加上了诺贝尔在1889年至1895年之间写的信件,信件上署的地址为他的大哥罗伯特的地址。这些信件常年由他的亲属保管。通过已经过世的、极富事业心的克里斯蒂娜·韦恩博格女士的捐赠,这些信件最终汇集到瑞典唯一的诺贝尔博物馆,因而为我所用。我并不想用这些信件来揭秘过往的历史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可能会有助于深化对诺贝尔性格的了解,因为这正是他鲜为人知的一面。我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正是想尽最大可能地由诺贝尔自己阐述他的一生。
  在我写这本书期间,诺贝尔基金会总经理、斯蒂格·拉梅尔博士给了我持续的帮助,我想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我还想对下列以不同方式对我提供帮助的人员表示谢意:作家谢尔·艾斯普马克、斯文·法格博格及派尔·安德斯,福格斯特罗姆和现在已经过世的技术博物馆馆长西格瓦尔德·斯特朗德以及现任馆长埃里克·隆德布拉德、斯文·英格玛·奥洛夫松博士、大卫·英瓦及佛雷德里克·隆德教授、博物馆馆长盖铁·奥格伦以及国家档案馆诺贝尔档负责人卡琳·梯塞尔女士,此外还要特别感谢为本书提供创意的拉什·伯格斯特罗姆。
《诺贝尔全传》—— 揭示一位划时代巨匠的传奇一生 阿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商人的简单定义,它已然成为人类智慧、创新力量以及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的象征。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地球上最负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上,每年都激励着无数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行者。然而,在光辉的诺贝尔奖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人物,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探索、创造、质疑与反思的灵魂。 《诺贝尔全传》并非仅仅是一部梳理历史事件的传记,它更是一次深入探寻阿弗雷德·诺贝尔内心世界,解读其思想演变,理解其人生抉择的旅程。本书将带您穿越十九世纪欧洲动荡不安的政治格局,置身于工业革命轰轰烈烈的浪潮之中,一同见证一位非凡人物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创新与财富的种子,又如何怀揣着改变世界、促进人类福祉的宏大愿景。 童年与成长:天才的萌芽与家族的传承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回到斯德哥尔摩,那个孕育了诺贝尔家族的冰雪之地。阿弗雷德·诺贝尔出生在一个充满智慧与冒险精神的家庭。他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一位颇具远见的工程师和发明家,虽然早期经历坎坷,但他对机械工程的热情和对创新的执着,深深地影响了年幼的阿弗雷德。母亲安德烈特·阿赫尔(Andriette Ahlsell)同样是一位坚韧而有主见的女性,她对阿弗雷德的早期教育和情感支持至关重要。 本书将细致描绘诺贝尔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您将了解到,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他如何在家人的熏陶下,对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天赋。早年的家庭教育和丰富的知识环境,为他日后在科学领域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欧洲的探索与早期的发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弗雷德·诺贝尔的求知欲愈发强烈。他不仅在学术上精进,更远赴欧洲各地,汲取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这段漫长的海外学习和探索经历,是塑造他成为一代发明巨匠的关键时期。本书将详细介绍他先后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地游历的经历,以及与当时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交流。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剖析阿弗雷德·诺贝尔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的发现与研究过程。这是一种极其强大但又极不稳定、危险性极高的炸药。诺贝尔最初的动机,并非制造杀伤性武器,而是希望能找到一种能够取代黑火药,用于采矿、隧道挖掘等工程建设的更高效、更安全的爆破材料。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经历诺贝尔在实验室中无数次的危险尝试,感受他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勇气与智慧。从最初的偶然发现,到如何对其进行稳定化处理,再到最终发明出安全炸药(Dynamite),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失败与突破。安全炸药的发明,无疑是工业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发展,也为诺贝尔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商业帝国与财富的积累 阿弗雷德·诺贝尔并非仅仅是一位埋头苦干的发明家,他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商业家。他敏锐地捕捉到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将自己的发明转化为巨大的商业价值。本书将详细阐述诺贝尔如何逐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国际性企业帝国。 从最初的专利申请,到在世界各地设立工厂,再到建立销售网络,诺贝尔展现出了非凡的管理才能和商业头脑。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与模仿?他如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拓展,最终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最富有的工业家之一?本书将一一揭晓。 同时,我们也将在书中看到,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诺贝尔的内心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思考财富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世界。 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发明家的困境 阿弗雷德·诺贝尔的人生,最令人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一点,在于他最为重要的发明——炸药,在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所引发的巨大伦理困境。本书将毫不回避地探讨这一矛盾。 作为一位工程师,诺贝尔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他的发明造福人类,推动工程建设。然而,炸药的威力很快就被用于战争,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巨大的反差,给诺贝尔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是否预料到自己的发明会带来如此灾难性的后果?他对此感到痛苦、自责还是无奈? 本书将深入挖掘诺贝尔晚年对战争的看法,以及他对人类和平的渴望。我们将看到,他并非一个热衷于战争的人,事实上,他对战争的残酷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为何会选择将巨额财富留给设立诺贝尔奖,并将其宗旨定为“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这是否是他试图弥补炸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种方式? 人际关系与情感世界:孤独的巨匠 阿弗雷德·诺贝尔的一生,似乎与他的发明和事业紧密相连,而他个人的情感生活,则显得相对神秘和孤独。本书将尝试揭开他神秘面纱的一角,探讨他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世界。 他是否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他的感情经历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他为何终身未婚?这些问题都将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分析,力求呈现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情味的诺贝尔。 也许,他的孤独源于他对科学的极致追求,源于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也源于他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矛盾。 遗嘱与诺贝尔奖:伟大的遗产 《诺贝尔全传》的高潮,将聚焦于阿弗雷德·诺贝尔那份影响深远的遗嘱,以及由此而诞生的诺贝尔奖。 本书将详细解读诺贝尔遗嘱的每一个条款,以及在执行遗嘱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阻力。为何一份简单的遗嘱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为何有人质疑他的理智和动机?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阐述诺贝尔奖的设立初衷、奖项的评选机制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第一届诺贝尔奖的颁发,到如今奖项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将看到一个伟大的遗产如何被传承和发扬。 诺贝尔奖不仅仅是对杰出成就的肯定,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勇气和创造力的赞美,是对和平与进步的永恒追求。本书将通过对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及其贡献的回顾,进一步凸显诺贝尔奖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永恒的启示 《诺贝尔全传》是一部关于发明、财富、战争、和平以及人类精神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科技进步的双刃剑效应,映照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映照出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所必须面对的深刻伦理拷问。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能深入了解阿弗雷德·诺贝尔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和慈善家的生平,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反思科技与伦理、财富与责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遗产,更是一份关于如何以智慧和善意,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的永恒启示。 这本书,将带您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阿弗雷德·诺贝尔,感受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理解他为何能在财富的巅峰,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意义非凡的道路。这,就是《诺贝尔全传》所要讲述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对人物所持有的某种近乎悲悯的理解。传记文学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处理“伟人”身上的瑕疵与光环。这部作品显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侧面,例如早期商业决策中的冷酷,或是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漠视。但作者没有采取批判或歌颂的极端立场,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距离,去剖析这些复杂性是如何在特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形成的。这种克制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物的形象摆脱了脸谱化,变得复杂、真实且充满人性。读到最后,读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情,意识到这位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巨人,其内心承受的压力和自我矛盾,远超我们想象。这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时间限制的讨论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法着实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一个十九世纪的化学家与实业家的生平,描绘得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那些关于发明带来的责任感与道德挣扎,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读起来,你不会感觉在看一本枯燥的传记,更像是在跟随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灵魂,穿越工业革命的迷雾,见证一个时代如何被科学力量重塑。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缓慢铺陈细节,时而又如同爆炸般,精准地击中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那种对细节的考究,让人不禁佩服作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精华的能力,仿佛所有历史的碎片都被巧妙地重新拼接,形成了一幅完整而有温度的画卷。它超越了单纯的人物履历堆砌,深入探讨了财富、创新与人性之间永恒的张力,让人在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着那些伟大的创造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代价与追求。

评分

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作者高明地运用了对比和倒叙的手法,使得主人公的形象立体饱满,既有他少年时代的雄心壮志,也有晚年面对巨大成就和争议时的复杂心境。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那些技术性的发明过程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而是用极其生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其转化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戏剧冲突。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拓宽了传记文学的边界,让那些原本可能被归为“硬核”的科学史部分,焕发出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处理,比如某个重大决策的制定,作者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去铺垫情绪和环境,使得最终的结果更具震撼力。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记录,更是一次对叙事艺术的成功实践,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感。不同于某些传记作品的冗长拖沓,这里的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既信息密度极高,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克制感,情绪的爆发往往是通过对环境的精确描摹而非直接的感叹来传递的。比如,对于某个重大决定前夕的内心挣扎,作者可能只用寥寥数语来勾勒场景,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这种留白的处理,体现了作者对读者智商的充分信任。它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镜头语言极其精准,知道何时该推近特写人物的眼神,何时该拉远景来展现历史洪流的壮阔。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被深深滋养的感觉,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享受了一次顶级的阅读审美体验。

评分

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仿佛有一位资深的、充满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书中对时代背景的还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程度。我仿佛能闻到十九世纪欧洲工厂里弥漫的硝烟和化学气味,感受到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压抑与渴望突破的躁动。作者显然做了极为扎实的研究,对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学术风气乃至社会伦理的变迁,都有着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元素并非简单地作为背景板存在,而是紧密地编织进人物的每一个选择和每一步成长之中,使得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显得无可辩驳、真实可信。这种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进程无缝结合的能力,是许多传记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它让人深刻理解到,一个人的成就,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特定时空下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产物。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装裱也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书很好,发货速度快,下次还来

评分

书很好,发货速度快,下次还来

评分

翻译一般 。

评分

没事多看书,纸版挺好的,

评分

给孩子买的,他很喜欢,有很多种版本,但是这一版还是比较全的

评分

没事多看书,纸版挺好的,

评分

书很好,发货速度快,下次还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