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尖刀麦奇思是伦敦大名鼎鼎的强盗头,也是一个“商人”。乞丐头皮丘姆控制了全市的行乞者,是赫赫有名的地头蛇。强盗头爱上了乞丐头的千金波莉,婚宴上警察总督布朗来道喜,原来强盗和警察是一家。乞丐头和强盗头一向就不和,乞丐头不甘女儿下嫁强盗头,结果去告了强盗头。强盗头罪恶累累,但关键时刻警察头帮了他,又使他摇身一变成了“银行家”,随后他又与乞丐头沆瀣一气,对市民为非作歹。
作者简介
贝托尔特·市莱希特(1895—1956),德国剧作家、诗人。《三毛钱小说》在世界文坛有"德国最重要的流亡作品"之称。
内页插图
目录
栖身之所
上篇:波莉·皮丘姆的恋爱和婚姻
一、乞丐之友
桃花
二、女王政府的需求
平常人决不会有的烦恼
一切为了孩子
三、B商店
爆炸性事件
四、严肃认真的会谈
十五英镑
五、一家小而实力雄厚的企业
六、发汗浴
中篇:小业主玛丽·斯韦耶遇害
七、麦奇思先生
一着失误
朋友的帮助
八、拿破仑式的计划
九、奋斗
大甩卖
一次历史性会议
慰劳品
X先生
十、又一个九月二十日
皮丘姆先生看到出路
麦奇思先生不愿离开伦敦
十一、树叶黄了
思想是自由的
克利斯顿的展销周
十二、麦奇思先生对玛丽·斯韦耶之死负有责任吗?
下篇:唯生活富裕者才活得舒心!
十三、重大的抉择
病者死亡
十四、强者搏击
西印度码头战役
国难
清洗行动
不平静的日子
十五、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
一次理智的胜利
大雾
穷人的钱
士兵费康比之梦
附录一
《三毛钱小说》的成书〔德〕沃尔夫冈·耶斯克
附录二
《三毛钱小说》的影响〔德〕沃尔夫冈·耶斯克
精彩书摘
有一段时间他在一个年轻的军嫂家找到了栖身之所。当她照管她的小店的时候,他给她的孩子讲战争故事。后来她的丈夫来信说,他要回来休假;于是她就要这个当兵的尽快离开。在此期间,她在小屋所允许的情况下同他睡过觉。他又磨蹭了几天,最后还是不得不走人。她的丈夫回来后,他又去看望过她几次,还得到过一些吃的。可是他的情况还是每况愈下,渐渐沦落到那些日日夜夜在世界最大城市的马路上觅食的无穷无尽的贫民队伍中去了。
一天上午,他站在泰晤士河桥上。他已有两天没有吃过什么像样的东西了,因为他穿着旧军服到酒吧去,人们当然只给他一些饮料,而不给他吃的。如果不穿军服,他们连饮料都不会给他,因此他就特意穿上军服。
现在他又穿上他当店主时穿过的便服。因为他打算去乞讨;他感到羞愧。使他感到羞愧的并非是他腿上中了一枪和买下了一家不赚钱的酒馆,而是他落到依靠素昧平生的人的钱款为生的地步。按照他的观点,谁也不欠谁的。
乞讨对他来说很困难。这是那些什么也没有学过的人的职业,只是这种职业看来也得去学会。他先后同好几个人说话,可是神态高傲,留神别挡住别人的去路,别让他们感到厌烦。他也选择比较长的词句,别人已走过去他还没有讲完;他也不伸手。这样一来,当他已是将近第五次卑躬屈膝时,几乎还没有一个人看出他是在乞讨。
但有人注意到这个,因为他突然听到身后有一个嘶哑的声音在说:“你快给我离开这儿,你这狗娘养的!”由于他自知有罪,所以头也不回,干脆夹着尾巴向前走去。走了几百步后他才敢回过头去,看见有两个衣衫槛褛的最下流的乞丐站在一起目送着他。当他一瘸一拐地继续走的时候,他们也跟着他走。
过了几条马路,他才没有再看到他们跟在他后面。
次日,当他在码头区闲荡,仍还不时想对下层社会的人说话而使他们吃惊的时候,突然有人打了一下他的后背,同时还把什么东西塞进他的口袋。他回头看时,已不见那人了,但他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折叠了好几层、脏得要命的硬纸片,上面印着一家商店的名字:J·J·皮丘姆,老橡树街7号,下面用铅笔潦草地写着:“如果你不想伤筋断骨,那就去上述地方!”下面划了两条线。
费康比慢慢明白过来,那些袭击一定同他的乞讨有关。但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前往老橡树街。
下午在一个酒吧前面有一个乞丐对他说话,他认出此人是前一天那两个人中的一个。这人今天看上去要和气一些。他还是个年轻人,样子其实并不难看。
他拽住费康比的上衣袖子,拖着他走。
“你这兔崽子,”他以亲切的声音十分平静地说,“给我看你的号码!”“什么号码?”士兵问。
年轻人在他旁边拖沓地走着,仍然态度和蔼,但一刻也不放开他,用这些阶层的语言向他说明,他的新营生像任何其他职业一样也有规矩,也许还更多,因为他并非在一个远离文明世界的荒漠,而是在一个井井有序的大城市,在世界的中心。因此,为从事他的新手艺,他需要有一个号码,一种许可证,他可以到某某地方去领取——不是白给的,那儿有一个团体,总部设在老橡树街,他得合法地参加这个团体。
费康比倾听着,没有提一个问题。然后他回答,同样态度和蔼——他们正穿过一条行人很多的街道。
他说,他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团体,正如泥瓦匠和理发师一样,但从他个人来说宁愿逍遥自在,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在他这一生中给他规定的条条框框应该说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他的假腿就是证明。
说到这儿,他向他的陪同——此人听他讲话,神情宛如在听一位有经验的人的讲话,听得津津有味,但又不能完全苟同——伸手告别,此人像一个老朋友笑眯眯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到马路对面去。费康比不喜欢他的笑容。
此后数日他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结果表明,为了能比较经常地得到施舍,就得坐在一定的位置(这也有好坏之分)上,而这一点他做不到。他老是被人撵走。他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他们不知怎么地,看上去都比他要惨。他们的衣服是名副其实的破衣烂衫,透过衣服看得见他们的骨头(后来他得知,某些人士把一套不像这样使人能看到肉体的衣服看作用纸糊住的橱窗)。他们的体貌也更令人恶心;他们有更多和更严重的残疾。许多人不铺垫子就坐在冰冷的地上,以致过往行人确信此人一定会得病。只要允许他这样做,费康比乐意坐在冰冷的地上。但是,可怕而令人怜悯的位置看来并非公共财产。
警察和乞丐们频繁地骚扰他。
由于他所经历的这一切,即便他得了感冒,感染到了胸部,胸口像针刺似地难过,发着高烧还得跑来跑去。
一天晚上,他又遇见那个年轻的乞丐。此人马上就跟着他。过了两条马路,又有另一个乞丐和他做伴。他开始跑,他们也跑。
他拐进几条小巷,想甩掉他们。他以为他就要成功了,可在一个街口他们突然站在他面前,在他想仔细地打量他们之前,他们已用棍子朝他打上来了,有一个甚至倒在地上拽他的假腿,使他跌了个仰八叉。
但此刻他们却放开了他,逃走了;拐角来了个警察。
费康比以为警察会把他抓走,不料这时从他身旁的小胡同里又跑出来一个乞丐,只见他坐在一辆轮椅上,激动地指着那两个逃跑者,同时用喉音向警察说着什么。当费康比被警察拽起来踹了一脚,向前小跑的时候,那个乞丐用双手摇他的小铁车紧跟着他跑。
他似乎没有腿。
在下一个街口,无腿人抓住费康比的裤子。他们现在正在最肮脏的贫民区,小巷不比一个男人的身长宽,在小巷附近出现一条低矮的通道,这通道通向一个阴暗的院子。“进这儿!”那个残疾人用喉音命令道,一边驾驶着他那侧面有着一个钢制操纵杆的车子向费康比的胫骨撞去,而后者已饿得衰弱不堪。残疾人把他逼进了那个不到三米见方的院子。这个感到意外的士兵还没有来得及环视周围,那个残疾人——个年长的、颧骨很高的人——猴子似地爬下车来,突然又生出了两条健康的腿,向他冲过来。
他比费康比足足高一头,他的手臂像大猩猩的手臂。
“脱下上衣!”他喊道。“通过光明正大的搏斗来证明你是否比我更有资格占有我们俩都谋求的一个有利可图的位置。‘为能者让道!’和‘被征服者倒霉!’是我的座右铭。这对全人类有利,因为只有能者才能这样脱颖而出,占有世上美好的事物。但不要使用不光明正大的手段,不要打小腹和后颈,不要使用膝盖!搏斗如要算数,就得按照英国拳击运动员协会的规则进行!”搏斗为时不长。身心俱衰的费康比甘拜下风。
从此再也不谈老橡树街。
……
前言/序言
译文名著精选:三毛钱小说 内容梗概 《三毛钱小说》收录了作者三毛的二十一篇短篇小说,这些故事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描绘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却深刻的片段。它们如同三毛钱这样微不足道的价值,却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羁绊以及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小说集并非围绕一个宏大的叙事主线展开,而是以一种散点式、碎片化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命运轨迹和内心世界。 在这些篇章中,读者将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在异域土地上坚守传统的老者,他们的眼神里盛满了岁月的沧桑与不屈;有在都市丛林中努力生存的年轻人,他们的迷茫与挣扎触动着每一个曾有过青春阵痛的灵魂;有在困境中依然怀抱希望的普通人,他们的平凡坚韧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三毛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却能在绝望中挖掘出希望的微光;她不歌颂伟大的牺牲,却能赞美平凡中的伟大。 小说中的场景也同样丰富多样,从繁华喧嚣的都市街头,到宁静偏僻的乡村小镇;从异域风情的异国他乡,到温暖熟悉的家中一隅。这些场景并非简单的背景板,而是与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建出故事的氛围与深度。三毛善于运用朴素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近乎白描的写实感,但字里行间又流淌着诗意与哲思。读者跟随她的文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一同感受世间的冷暖。 《三毛钱小说》的精髓在于其对“微小”的关注。它提醒我们,生命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那些被我们匆匆掠过的普通人,往往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意义。或许是一句不经意的对话,或许是一个无声的眼神,或许是一次短暂的相遇,都能在三毛的笔下绽放出动人的光彩。这些故事,如同三毛钱一样,虽然价值不高,但一旦用心去感受,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生况味。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三毛,原名陈懋平,后因喜爱“三毛”这个名字而改名。她是当代华语文学界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以其独特的个人经历、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和真挚动人的文字,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三毛的生命轨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人生并非一路坦途,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她曾旅居海外,在美国取得学业,后又远赴撒哈拉沙漠,在那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与人生。她的作品,如《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等,都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录了她在异域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异域风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三毛的文字风格鲜明,她能够将日常琐事写得引人入胜,将平凡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能够直击人心。她擅长运用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用细节来描绘场景,用情感来连接读者。她的作品不仅是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生活、对爱情、对人性、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毛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生活家。她不羁的性格、洒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由的极致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的故事,激励着许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色彩,勇敢地去爱,去体验,去感受生命的无限可能。 《三毛钱小说》虽然是她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但同样承载着三毛一贯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热情。这些故事,如同她人生中的一串串珍珠,虽然大小不一,却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她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篇章。 本书亮点 1. 对“微小”的细腻捕捉与深刻解读: 《三毛钱小说》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将目光聚焦于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微小”之处。三毛的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多的是那些平凡人物的日常片段,是市井街头的一幕幕景象,是人与人之间不经意的互动。然而,正是这些“微小”,却被三毛赋予了生命力,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情感的深刻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例如,一个老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孩子的几句童言,一次偶然的相遇,都能在三毛的笔下被放大,被赋予意义,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这种对“微小”的尊重与挖掘,使得本书具有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能够触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读者的心灵。 2. 朴实而富有张力的叙事语言: 三毛的语言是她最大的魅力之一。她不像一些作家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极为朴实、自然甚至略带口语化的方式进行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却能在寥寥数语中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出生动的场景,传递出浓烈的情感。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轻松地进入故事的氛围,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哲思。这种语言的魅力,是《三毛钱小说》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对人性复杂性的多角度呈现: 在《三毛钱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境遇,但都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三毛从不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角色,她只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的眼光,去观察和记录。她笔下的人物,有善良淳朴的,有精明算计的,有坚韧不拔的,也有迷茫脆弱的。这些人物形象并非标签化的符号,而是具有多面性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动机、情感纠葛,都源于生活本身。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幽微之处,体会到生活的真实与不易。 4. 蕴含的温情与希望: 尽管三毛的作品常常触及生活的艰辛与现实的残酷,但《三毛钱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温情与希望。即使在最困难的境遇下,她也能发现生命中的美好,捕捉到人性的闪光点。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尊重,以及对未来始终怀抱的希望,都通过这些故事传递出来。这些故事,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激励读者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珍惜生命中的点滴美好。 5. 独特的“三毛”式人生哲学: 《三毛钱小说》不仅仅是故事的集合,更是三毛独特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她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自由的、不屈不挠的。她鼓励人们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去体验生活,去爱,去感受。她的文字,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故事,更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获得精神的启迪,或许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阅读价值 《三毛钱小说》的阅读价值在于其能够引导读者回归内心,重新审视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和信息淹没,忽略了生活本身最本真的意义。三毛的作品,则是一种“慢下来”的邀请,邀请读者去体味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 对于追求精神丰富、渴望共鸣的读者而言,《三毛钱小说》是一本能够带来心灵慰藉与启迪的书籍。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让他们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共鸣中获得力量。 本书的价值也体现在其文学性上。三毛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叙事技巧,为华语文学贡献了一批独特的作品。她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她的故事贴近生活却又充满意趣,她的作品展现了当代女性独立的精神面貌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而言之,《三毛钱小说》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籍。它如同生命中的一抹亮色,虽然微小,却能照亮人心,带来温暖与启迪。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走进三毛的内心世界,更能从中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