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作者自称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写一位名叫裘德的青年求学的经历及其短暂的人生际遇,同时描绘了十九世纪末英国乡村的风情和民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世俗风情画卷。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无名的裘德》《还乡》《苔丝》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译本序
第一部 在玛利格林
第二部 在克里斯特敏斯特
第三部 在梅尔切斯特
第四部 在萨斯顿
第五部 在阿尔布利坎及其他地方
第六部 重返克里斯特敏斯特
在他的一生中,这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时期。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大约三点钟的时候,他从阿尔弗利逊返回玛利格林。这种夏季的天气,晴朗、暖和、温馨。他背负干活儿用的工具,大小铁凿在篮子里碰撞,发出轻微的叮当叮当声。这天是周末,他早早收了工,沿着一条不经常走的弯路出了镇,因为他答应过姑婆要到克莱斯库姆附近的一个面粉磨坊为她办件事。
此时,他正处于亢奋的情绪之中。他似乎寻找到了通达克里斯特敏斯特的道路,一两年之内便可以到那儿过舒服的生活,叩开一座他魂牵梦绕的知识学府的大门。当然,他现在就有能力到那儿谋生,但他情愿等把握性大些再进那座城市。想起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心里很满足,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途中,他不时转过脸瞥一眼道路两旁的乡村景色。不过,他几乎什么也没看到,因为那只是他较为悠闲时所习惯的机械性重复动作,他此刻心中真正所想的却是自己学业上的进展。
“我已经具备了一般学生攻读普通古典著作的能力,特别是攻读拉丁文的著作。”这一点倒是实情,裘德已经掌握了这门语言,路上寂寞时可以轻而易举地想出一席拉丁文的对话词借以解闷。
“我读过两卷《伊利亚特》,此外还非常熟悉另外几卷中的一些篇章,如第九卷中斐尼克斯的讲演,第十四卷中赫克特与阿耶克的鏖战,第十八卷中阿基里斯空手赤拳上阵,后获得天神赐予的甲胄,还有第二十三卷中葬礼上的竞技。我还看过赫西俄德的一些著作,一星半点修昔底德的文章,以及大量希腊文的《新约全书》…… 真希望希腊文只有一种,自始至终保持一样。
“我学习了数学课程,包括欧几里德著作中的头六卷、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至于代数学的则是一元一次方程式。
“对于教会的作品、罗马国的历史以及英国史,我也略知一二。
“这些仅仅是开始。不过,在这种地方不会再有大的进展了,因为很难搞到书。所以,我必须集中全部精力,准备到克里斯特敏斯特定居。一旦到了那儿,有旁人指点迷津,我定会取得非常大的进步。我现在的这点知识到那时候就显得幼稚可笑、微不足道了。我必须攒钱,这一点我一定要做到。总有一家学院会向我敞开大门—— 即便他们现在瞧不起我,但终究会欢迎我;就是等二十年,
我也要等到那一天。
“我一定要当上神学博士,否则死不瞑目!”
他就这样不停地想入非非,认为自己只要过一种纯洁、检点、勤勉不息的基督徒生活,甚至还可以当上主教哩。到时候他将处处起表率作用。如果年薪为五千英镑,他就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把四千五百英镑施舍出去,用剩下的钱过一种对他来说算是豪华的生活。唉,转念想想,当主教的念头怪可笑的。只要当上副主教也就行了。也许,副主教和主教具有同样的素质,也必须乐善好施、博学广闻。可想着想着,他又动起了主教的心思。
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名著”的名头来的,没想到读进去后,被其中对教育体制和阶层固化的批判力度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悲剧,更像是一幅关于社会不公的群像画卷。那些试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努力,在现实的巨轮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脆弱,那种知识分子在体制夹缝中的挣扎与心碎,读来令人唏嘘。作者笔下的人物,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沉重的因果报应,很少有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复,它迫使我跳出自身的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反思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这才是真正具有力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生活,更拷问人性与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有一种独特的冷峻感,它仿佛站在一个高出人物命运的上帝视角,冷静地记录着一切的发生,却又不失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文字的质地非常“硬朗”,用词精准,没有一丝多余的赘笔,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打磨。这种克制到极致的叙事方式,反而使得情感的爆发更具穿透力,因为所有的情绪都被压抑在了文字的表层之下,读者需要自己去挖掘那潜藏的暗流。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内心矛盾的方式,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两极人物,而是充满灰色地带的复杂个体,他们的善良与软弱、他们的追求与妥协,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令人信服的人性图谱。这种对复杂人性的细致解剖,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套译文的质量绝对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很多时候,我们阅读经典名著,总会因为译文的僵硬或晦涩而望而却步,但这一本的处理却极其流畅自然,仿佛原作者本人就是用这种优美的中文进行创作的。语言的张力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那些复杂而精妙的句式结构,在译者的手中重获新生,既保留了原作的古典韵味,又保证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场景,译者对于情绪的捕捉极其精准,文字的色彩饱和度很高,能让你清晰地感受到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那种微妙的心理波动,都被细腻地捕捉并转译了出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忘记了“翻译”这层介质的存在。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更是一种精神的重塑,足见译者功力之深厚,绝对是值得收藏和细品的版本。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感是那种缓慢渗透型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情节推进略显平淡,但随着故事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的布局之宏大与精妙。它不是那种靠情节反转来吸引读者的故事,它的力量源于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边缘化命运的无情审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个体想要挣脱既定的轨道,究竟需要付出何等的代价?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抛出尖锐的问题,挑战着读者既有的价值观。这种对“既定命运”的抗争与无力感,构筑了全书最核心的张力。每一次细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它像是深海中的礁石,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涌动,需要耐心去探索,才能体会到其坚硬与厚重。
评分这本《世界名著名译文库》系列中的某个分册,简直是打开了一个通往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任意门。读进去的瞬间,仿佛能闻到潮湿泥土和干草的气味,耳边是风吹过起伏丘陵的低语。作者对于环境的描摹,细腻得让人心惊,那种沉郁的、带着宿命感的氛围,从字里行间汩汩流出,几乎要将人一同拽入那片冰冷而广袤的天地之中。叙事节奏的处理上,它采取了一种舒缓而坚韧的步调,不疾不徐地铺陈人物的命运,让你在心底为他们捏一把汗,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故事的走向。特别是人物的内心挣扎,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没有廉价的煽情,只有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读完后,心里留下的不是轰轰烈烈的激情,而是一种绵长而悠远的叹息,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值得的跋涉。这种对生活底色的真实还原,是许多当代小说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咀嚼其中蕴含的哲思。
评分打折时购买很划算,送货速度很快,书不错?……
评分印刷装帧都不错,收藏阅读都合适。
评分这套书基本上收了一套,很经典,装帧完美,封面俊美。
评分世界名著,留着有时间慢慢看
评分这套书基本上收了一套,很经典,装帧完美,封面俊美。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上中学时看过的小说,很是喜欢!
评分很满意,很划算,囤了好多,开心
评分不错的名著,是正版的,物流很快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