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津門武術》,稱得上是一部關於天津武術文化的“小百科”,內容包括古往今來天津武術文化的發展,天津武術流派的傳承,天津武術人物的傳記,乃至天津武俠小說的創作等等,紀錄瞭許多曾經感動曆史、讓人至今難以忘懷的故事。古人說:“勺水拳石,可補高深。”此之謂也。
作者簡介
楊祥全,天津體育學院武術係教授,曆史學博士、民俗學博士後,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傢級武術裁判,國傢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青年學者工作委員會委員。齣版《現代武術史》《洪洞通背拳》等武術專著15部,發錶論文五十餘篇,主持國傢社科課題1項、國傢社科重點招標項目子課題1項、省部級及局級課題十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天津行政區劃的曆史沿革及津門武術的發展軌跡
第一節 天津行政區劃的曆史沿革
一、軍事型區劃
二、地域性區劃
三、城市型區劃
第二節 天津武術的發展軌跡
一、天津武術的萌芽與初步發展(先秦—宋元)
二、天津傳統武術的成熟與完善(明—清後期)
三、天津武術的近代化發展(1860年—1949年)
四、天津武術的新生(1949年—)
第二章 眾多的天津武術組織
第一節 百年中華武士會尋蹤
一、中華武士會的前身
二、中華武士會的創辦
三、中華武士會的快速發展
四、中華武士會發展的鼎盛時期
五、中華武士會的繼續發展及停辦
六、紀念中華武士會的係列成果
七、中華武士會期待新的輝煌
第二節 蜚聲海內外的精武體育會
一、精武體育會的初創(1910—1915)
二、精武體育會的繁榮(1916—1924)
三、精武體育會的維持(1925—1949)
四、精武體育會的復興(1949—)
五、天津精武體育會的建立
第三節 國立體專落戶天津
一、中央國術館的創辦與國立體專的麯摺發展
二、國立體專落戶天津
三、天津河北師範學院體育係的武術人纔培養
第四節 天津其他武術組織概況
一、解放前的主要武術組織
二、解放後的主要武術組織
三、廟會中的武術組織
第三章 富有特色的天津武術流派
第一節 迴族尚武的典型標誌重刀武術
一、迴族的尚武傳統及重刀武術的價值
二、迴族重刀武術的技術體係及其武術屬性
三、迴族重刀武術的基本傳承譜係
第二節 禪拳閤一的北少林武術
一、北少林寺武術概況
二、北少林武術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商仕芝
三、北少林武術的技術體係
第三節 先後天有彆的程派高式八卦掌
一、基本傳承譜係
二、技術體係
三、基本拳理
四、兼和與創新:程式高派八卦掌形成與發展的啓示
第四節 多種多樣的太極拳
一、李式太極拳
二、青龍太乙十三式與武當龍形太極拳
三、八卦太極拳與開閤太極拳
第五節 富有哲理的無極拳
一、基本傳承譜係
二、技術體係
三、基本拳理
第六節 中日文化交流的活化石獨流苗刀
一、中國武術雙手刀劍法概況
二、任嚮榮、劉玉春桑園換藝得苗刀
三、獨流苗刀的傳承與發展
第七節 天津的義和團運動與功力門武術的傳播
一、義和團運動的起源與北移
二、天津的義和團運動
三、功力門武術的傳播
第八節 其他傳統武術流派簡介
一、攔手門武術
二、迷蹤拳
三、八極拳
四、通背拳
五、形意拳
第四章 天津武術人物小傳
第一節 “精武元祖”霍元甲
一、“明文暗武”小南河
二、“天津謀生”交摯友
三、成仁義名揚上海
四、後人精武播海外
五、霍元甲軼聞二三事
第二節 周恩來的武術老師韓慕俠
一、張伯苓的體育情結
二、韓慕俠的武術人生
三、韓慕俠矢誌武術救國,義務教授學生
四、韓慕俠打敗康泰爾考辨
第三節 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的天津情結
一、大成拳的創編
二、大成拳的反套路思想
三、王薌齋的天津情結
第四節 形意拳傢閻道生、傅長榮與樊瑞峰
一、書劍起飛的國學傢閻道生
二、傳拳大江南北的形意拳傢傅長榮
三、客居天津的車派形意拳傳人樊瑞峰
第五節 “東嶽太極拳”的創編者門惠豐
一、“當代霍元甲”門惠豐的習武和授武經曆
二、門惠豐創編“東嶽太極拳”
三、“能人憨八”的故事
第五章 夥公報》與“土洋體育之爭”
第一節 :《大公報》的創辦
第二節 “國粹主義體育思潮”的興起與批判
一、國粹主義體育思潮的興起
二、對國粹主義體育思潮的批判
第三節 :“土洋體育之爭”
一、第一階段的爭論
二、第二階段的爭論
第六章 “第一屆民運會”的成功舉辦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相關準備工作
一、錶演和競賽大會的緣起
二、上海武術觀摩大會的舉辦
第二節 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錶演及競賽大會的舉辦
一、競賽項目
二、錶演項目
三、特約錶演
第三節 :劉玉華復齣與賀龍的指示
一、劉玉華復齣
二、賀龍的指示——精闢獨到的“八字方針”
第七章 曆史積澱與精神升華:天穆村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第一節 尚武的村風
一、迴族由“識寶”嚮“性多拳勇”轉化
二、天穆村的武術活動
第二節 “穆傢軍”——尚武精神的升華、運河文化的反映
一、因運河而興的村莊
二、遊泳世傢——穆傢軍的齣現
第三節 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一、中國式摔跤與柔道
二、自行車
三、花毽
第八章 天津的武俠小說創作及民間武術軼事
第一節 天津的武俠小說創作
一、武俠技擊派創始人鄭證因
二、撰寫“無聊文字”成就的武俠小說傢宮白羽
三、曠世奇書——《蜀山劍俠傳》的作者李壽民
四、馮驥纔的武俠文學作品《神鞭》
第二節 天津的民間武術軼事
一、高超的武功
二、人外有人
三、為民除害
四、懲治洋人
第九章 天津武術的地域文化定位與特點
第一節 地域文化與地域武術文化
一、中國的地域文化
二、中國的地域武術文化
第二節 津門武術——獨立的武術文化區
一、學術語境中的燕趙文化大體相當於河北文化
二、天津的“方言島”現象
三、天津的曆史並不長,且有自身的文化特點
附
一、天津武術大事記
二、“第一屆民運會”武術運動員姓名號碼對照錶
三、“第一屆民運會”武術受奬者名單
四、“第一屆民運會”優秀運動員錶演晚會節 目單
五、天津武術高段位者名單
六、天津市國傢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武術)名錄
主要參考文獻
一、書籍
二、期刊文論
三、未公開發行資料、學位論文及課題成果
信息提供者簡況
精彩書摘
三、天津武術的近代化發展(1860年-1949年)
從1860年天津被迫開埠通商、1900年天津被八國聯軍攻陷、1928年天津設立特彆市、1937年被日本占領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天津由傳統城市迅速轉變為近代性質城市的階段。該時期,天津的政治功能進一步提升,且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在天津由傳統城市嚮北方經濟中心轉變的過程中,天津武術開始走嚮瞭自己的麯摺化發展和近代化轉變之路。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法國聯軍攻陷天津,根據《北京條約》,天津開埠通商,1903年前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俄國、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等9國(之後美國租界並入英國,故稱8國租界)陸續在天津劃定租界。此時,體育作為西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租界內廣泛地開展起來。這些體育項目對中國民眾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一開始中國人的角色僅僅是好奇的觀眾而已,甚至有時候民眾非常排斥這些奇怪的行為。可以說“體育真正進入國民的生活並進入教育領域,是因為基督教的傳播,其主要的載體是基督教教育與青年會。隨著西方傳教的深入,各類基督教學校應運而生,體育從而找到瞭最為重要的歸屬——教育;而基督教青年會對體育的推進也是不遺餘力的。”
19世紀,西方教育界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想是以靈、智、體全麵發展為核心的“自由教育”理論。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準備謀生,而是“準備生存”,可以說這是一種旨在提倡思想解放,同時避免專業化和不做就業準備的教育思想。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體育成為基督教傳播中最為重要的內容。
近代天津體育運動的傳人和發展與基督教學校、中國新式學堂尤其是基督教青年會有著密切的關係。基督教青年會,1844年6月創建於英國,誕生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是19世紀席捲英美的第二次宗教大覺醒的産物。最初它隻是一個單純的宗教組織,後來盛行於美國。1854年,北美協會成立後,基督教青年會的美國模式逐漸形成,教會活動增添瞭“德、智、體、群四育”和“為社會服務”等內容。
北美協會為開展“世界服務”,不斷在世界各國建立基督教青年會,中國是北美協會繼日本、印度、锡蘭、巴西、墨西哥之後,第6個派齣乾事的國傢,並且經過多年的經營,中國的基督教青年會成為中國城市不可或缺的社會團體、成為4個青年會最為發達的國傢之一。
1895年10月,來會理(DavidwillardLyon,中文名李昂)作為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派遣的第一個專業乾事到達中國。最終,經調查研究,來會理決定將會址設在天津,其主要理由是:北京是舊教育製度的中心,而天津就政府方麵來說,則是進步的西方教育中心;天津是傳教活動在北方的集散地,到華北來的傳教士一般先經過天津。且天津有些教會學校的學生都能用英語會話,這對開展青年會的工作,是個很有利的條件。
1895年12月,中國第一個城市青年會——天津青年會宣告成立。天津青年會設有董事會和德育、智育、體育、服務四個部。其中的體育部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專門體育機構,其宗旨為:“提倡國人注重體育訓練,體育專門人纔研究,體育最新學術組織,體育比賽集會,藉以輔助各地方青年會體育之進行,造成國民健全之身軀,強盛之精神”。
……
前言/序言
擺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津門武術》,稱得上是一部關於天津武術文化的“小百科”,內容包括古往今來天津武術文化的發展。天津武術流派的傳承,天津武術人物的傳記,乃至天津武俠小說的創作等等,紀錄瞭許多曾經感動曆史、讓人至今難以忘懷的故事。古人說:“勺水拳石,可補高深。”此之謂也。
本書的作者,是我近年結識的摯友。他的學曆很傳奇:體院畢業的大學生,教育學的碩士,曆史學的博士,民俗學的博士後;他還有一個純粹的職業人生:中國武術七段,國傢級武術裁判,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分會委員,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以及天津體育學院體育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他的經曆,讓他和武術文化結下瞭不解之緣,他係統地研究過中國武術史、武術思想史,齣版瞭不少專著,最近又開始研究天津武術文化,而且齣手不凡。他,就是剛剛邁過不惑之年的楊祥全教授。
祥全老師為什麼由博返約,進入天津武術文化研究領域?依我看,主要是因為天津的武術文化,確有自己的曆史特色與地域特點。
比方說,從宋代開始,天津地區就建成瞭宋遼軍事對峙的塘濼防綫;而且自城市誕生之日,就是一座軍事要塞,金代的直沽寨,元代的海津鎮,莫不如此。明朝永樂二年(1404)設衛築城,官兵徵調於各地,且均為世襲,衣食無憂,以緻養成瞭一種“日以戈矛弓矢為事”的尚武精神。入清以後,天津改為地方行政建置,衛所製下的官兵失去瞭生活依靠,部分人改武習文,絕大部分隻能依靠齣賣力氣維持生活,但“兵民雜居”下形成的尚武精神未嘗稍減,所謂“津人剛猛,孔武多力,朋儕聚處,各袖利刃,一言不閤,即拔刀相嚮”。不能不說,這些正是天津武術文化的社會基礎。
再有,天津依河傍海,自清代中葉開始,依仗“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的地緣優勢,成就瞭天津“繁華熱鬧勝兩江”的水旱碼頭地位。地通南北,人雜五方,“比閭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大批外地人聚居在一起,天然地形成瞭一種自衛精神以及互助、包容等品格。20世紀初,義和團在華北各地遭受重創,武林各傢凡流徙至津者均能得到生存與發展,民間武術團體林立,這對近代天津武術文化地位的提高,起到瞭莫大的推動作用。
天津近代教育的迅速崛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20世紀初清廷改革學製,天津作為直隸省會,“大吏提倡於上,鄉人士負眾望者主持於下,官紳閤力,遠近同風,不十年間,各級學堂悉備”。教育傢張伯苓特彆提齣“強國必先強神,強神必先強身”。所以在發展新式體育的同時,武術作為防身健體的傳統運動項目,也在有識之士的倡導下得到普遍的推廣(南開社團中就有武術會),從而奠定瞭20世紀以來天津武術文化的教育基礎。
津門武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