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如鲜花怒放、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年,而堕落的种子已悄然萌发。在文学、艺术和音乐方面,所有的极端情绪都在肆意燃烧自己,仿佛再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弗兰茨·卡夫卡给菲丽丝·鲍尔写极长又极美的求婚信;普鲁斯特在追忆他的似水流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被无休止的丑闻缠身;在米兰,第1家普拉达连锁店开业;杜尚把一个车轮安在一把餐椅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赖纳·玛利亚·里尔克一起开怀畅饮;一个叫作阿道夫·希特勒的奥地利年轻画家在兜售他清新的城市风景画……1913的夏天过后,天翻地覆,漫长的19世纪终于让位给破碎与极端的20世纪。
弗洛里安·伊利斯,1971年生,在波恩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艺术史,1997年成为《法兰克福汇报》文艺版编辑,1999至2001年作为该报“柏林专版”负责人;之后,伊利斯成为新成立的《法兰克福周日汇报》文艺部主任与艺术杂志《垄断》的发行人。2008年转投《时代》报,成为该报文艺部主任。伊利斯目前是德国本土最重要的拍卖行——柏林格里泽巴赫拍卖行的合伙人,负责19世纪艺术品。目前为止他出版过四本书,总销量超过一百万册。
这本书是一场真实与模仿之间的游戏,伊利斯从这通往灾难的一年中,变幻出一场现实的历险。
——《明镜周刊》
引人入胜的全新写作结构……凭借智慧和理解力,伊利斯展现了推动人类朝向现代艺术、新的思维过程与战争而去的社会和文化的转变。
——《柯克斯书评》
1月
希特勒在美泉宫花园散步时遇见斯大林,托马斯·曼差点儿出柜,弗兰茨·卡夫卡几乎为爱疯狂
2月
纽约的“军械库展”引发了现代艺术的大爆炸;一些女人在弗洛伊德博士面前袒露自己的灵魂,每小时100克朗;可可·香奈儿小小的帽子店扩大了经营
3月
阿诺德·勋伯格在公众场合吃了一记耳光,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开始他的郊游和他的新逻辑,弗吉尼亚·伍尔芙写完了她的第一本书
4月
希特勒在流浪汉之家里庆祝他的二十四岁生日,托马斯·曼在构思《魔山》,卡夫卡靠每天下午除草工作来治疗他的“倦怠症”
5月
施尼茨勒与妻子激烈争吵,甚至梦想饮弹自尽;希特勒登上去往慕尼黑的火车;斯特拉文斯基和未来的情人可可·香奈儿初次相遇
6月
卡夫卡起草了一份求婚书,D. H. 劳伦斯发表了《儿子与情人》,德国军队继续膨胀
7月
度假去!埃贡·希勒和奥地利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玩铁路模型,马蒂斯带给毕加索一束花
8月
弗洛伊德晕厥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一起骑马,赖纳·玛利亚·里尔克有女客来访,有人送给弗兰茨·马尔克一头温驯的鹿
9月
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卡尔·施米特想自杀,弗洛伊德和荣格唇枪舌战,查理·卓别林签下他的第一份电影合同
10月
先锋派们聚在一起搞神秘剧,德皇威廉二世给民族大会战纪念碑举行落成典礼,奥古斯特·马克在瑞士阳光明媚的图恩湖边发现了天堂
11月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出版,普拉达的第一家时装店在米兰开业,杜尚把一只车轮放在一把餐椅上
12月
马列维奇画了一个黑色的四方形,《蒙娜丽莎》在佛罗伦萨,里尔克情愿变成一只刺猬,施尼茨勒开球迎来1914年
“正是那午夜的枪声。巷子里和桥上的叫喊。钟鼓轰鸣。”来自布拉格的报道:弗兰茨·卡夫卡博士,供职于波西米亚王国工人意外伤害保险公司。他的读者坐在遥远的柏林,在伊马努埃尔大街29号的整层套房里。读者只有一人,然而对他来说却是整个世界:菲丽丝·鲍尔,二十五岁,淡金色头发,身形瘦削,动作有些笨拙,她是卡尔·林德斯特伦有限公司的速记员。8月里下着倾盆大雨的一天,两人匆匆相识,她的双脚湿淋淋的,他的脚也很快冰凉。但是从此以后,他们在深夜里写信,在家人都已入睡的时候,他们写热情如火的、不可思议的、稀奇古怪的、疯狂迷乱的信。经常在午后还追发一封。有一次,菲丽丝连续几天杳无音信,他从惶恐不安的梦中醒来,满心绝望地开始写《变形记》。他曾对她讲过这个故事,稿子在圣诞节来临前夕完成(如今它躺在他的写字桌抽屉里,被菲丽丝寄给他的两张她自己的照片捂热)。不过,从这封除夕夜的信中她才得知,她遥远的、深爱着的弗兰茨何等迅速地变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谜。他没来由地问,要是他们约好了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见面,在参观完一场展览之后再去剧院,而他躺在床上不动,她会不会拿伞狠狠地揍他。卡夫卡先是连用三个虚拟式提出这个问题。接着他似乎是毫无恶意地对他们共同的爱情起誓,梦想着菲丽丝和他的手紧紧相牵,永不分开,以便能继续话题:“毕竟有可能的是,一对夫妻以这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被带上绞刑架。”多迷人的情书写法。两人还没有亲吻过,男人就已经在想象一同走向绞刑架的道路。卡夫卡自己一时好像也被他突然冒出来的想法惊到了:“那时候我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他写道。解释相当简单:“是新的一年的数字里的13造成的。”以此,世界文学史上的1913年开始了:以某种暴力的想象开始。
***
寻物启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见了。1911年它被人从卢浮宫中偷走,迄今还没有找到可靠线索。巴勃罗·毕加索受到巴黎警方的审讯,不过他有不在场证明,又被释放回家。卢浮宫里,悲伤的法国人把一束束鲜花倚放在光秃秃的墙壁上。
***
在1月的开头几天,确切的日子我们不知道,一个稍有些衣冠不整的三十四岁俄国人从克拉科夫坐火车来到维也纳北站。外面下着暴风雪。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他的头发今年还没有洗过,乱糟糟的小胡子在鼻子下面如同蔓生的矮树丛,却掩盖不了脸上的麻子。他脚穿俄式农民靴,提着一只塞得鼓鼓囊囊的箱子。刚一到站,他就立即上了一辆有轨电车,被带到希青区。他的护照上写的是“斯塔夫罗斯·帕帕佐普洛斯”,听起来像是希腊语和格鲁吉亚语的混合发音,和他的外表一样蓬乱,和当时的天气一样冷,每个海关人员都信了这个名字。在克拉科夫的另一次流亡途中,他在前一夜最后一次和列宁对弈时赢了,他已经赢了七次。他明显更善于下棋,而不是骑自行车。列宁曾经也试图教会他骑自行车,最后失望了。革命家必须行动迅速,他对他灌输道。但是这个男人,这个原名叫作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现在称自己是斯塔夫罗斯·帕帕佐普洛斯的男人,学不会骑车。圣诞节前夕,他狼狈地跌倒在克拉科夫上了冻的鹅卵石路面上。他的腿上还伤痕累累,膝盖扭伤了,好几天后才能出门。当他一瘸一拐地向列宁走去时,列宁微笑着称呼他:我的“华丽的吉奥尔格”。他从列宁那儿拿到了去往维也纳的假护照。旅途愉快,我的同志。
他毫无障碍地通过国境线,像患了热病一般心神不宁地坐在火车上。他的手稿和书籍在椅子下面,是他在换乘时急匆匆地塞进箱子里的。
现在,已经抵达维也纳,他扔掉了那个格鲁吉亚假名。从1913年1月起,他说:我的名字是斯大林,约瑟夫·斯大林。从有轨电车上下来,他看到右手边的美泉宫在冬日灰蒙蒙的天幕下闪亮,后面是花园。他走进美泉宫宫殿路30号,列宁给他的小纸条上是这么写的,以及:“按特罗扬诺夫斯基的门铃”。于是他掸掉鞋子上的雪,用手帕擤了擤鼻涕,有些不安地按下门铃。女仆出来了,他说出约好的暗号。
***
维也纳贝尔格巷19号,一只母猫蹑手蹑脚地溜进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书房,那里正在进行星期三晚间小组的例行集会。它是在短时间内造访此地的第二位令人惊喜的女客:去年深秋,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就已闯入这群绅士们的圆桌会谈,最初她遭遇到猜疑的目光,而今却收获殷勤的敬意。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吊袜带上挂着一长串精神巨匠,那是她的战利品:她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忏悔室中遇见尼采,和里尔克上床,在俄国跟托尔斯泰在一起,据说弗兰克·韦德金德的《露露》以她命名,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莎乐美》亦是如此。现在她的弗洛伊德至少在精神上向她缴械投降了——这年冬天,她甚至可以在他工作的楼层住下来,和他讨论他正在创作的新书《图腾与禁忌》,倾听他抱怨C. G. 荣格和苏黎世那帮叛变了的心理学家。不过最重要的是,这位已经五十二岁的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数本关于精神和性爱的书籍的作者,自己也在精神分析领域受到大师的指导——她将于3月在哥廷根开设自己的诊所。因此她坐在隆重的星期三晚间小组之中,旁边是博学的同事们,右边是那张在当时就已富有传奇色彩的长沙发,到处散落着小雕塑,痴迷于古代的弗洛伊德搜集它们来安慰当代的自己。此刻,在露进门的同时,一只猫也迅速溜进这个庄严的圈子。一开始,弗洛伊德被惹火了,不过当他看到这只猫何等好奇地观察那些希腊花瓶和罗马小雕塑时,他感动了,让人给它奉上一点牛奶。但是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记录道:“尽管他的爱意和惊异升腾,猫却压根没理会他,有着狭长瞳孔的绿色眼珠转向他时,跟看任意一件物品没两样。哪怕他只是想得到比它的自私—自恋的呼噜声多一点的东西,也不得不把脚从舒服的躺椅上放下来,借助鞋尖自创的最迷人的动作来吸引它的注意。”下来的每一周,这只猫都可以进入小组聚会,后来它生病了,还可以缠着裹布和绷带躺在弗洛伊德的长沙发上。它证明自己是可以被医治的。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令人着迷的、略带颓废的诗意。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教科书式的描述,而是充满了暗示和象征。作者似乎很擅长使用那些略显冷僻却又精准的词汇,使得每一个句子都富有回味的空间。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解开一串串精心设计的文字谜题,每一次解开,都能获得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它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判断权交给了读者,让你自己去品味那些光影交错的瞬间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道德抉择和生活哲学。整体来看,这本书在提供历史画面感的同时,更注重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震颤,阅读体验是丰富、复杂且令人难以忘怀的。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考究,并非简单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拼贴画,将不同人物的碎片故事交织在一起,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那个特定夏天的全景图。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并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戏剧张力。每一次场景的切换,都伴随着情绪和氛围的微妙转变,仿佛是交响乐中不同声部的突然介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边缘感”的刻画,那些看似处于中心位置的人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被时代潮流推着走的,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种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无力感的描摹,是全书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它赋予了那些“浪荡”行为一种悲剧性的厚度。
评分这本书的氛围营造简直绝了,读起来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奢靡又躁动的气息。作者对细节的把控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衣着的描述、街头巷尾的喧嚣,还是那些隐秘的社交场合,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那种介于繁华与颓废之间的那种微妙张力,仿佛能嗅到旧世界瓦解前夕的独特味道。整个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疾不徐,却又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究那些人物内心的幽微之处。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历史的侧影,更像是捕捉了一种时代精神的精髓,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浮华”与“真实”之间的界限。那种在光鲜亮丽外表下涌动的暗流,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它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贴近“局内人”的、有些游离的观察角度。这种视角带来的好处是,你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感和身份认同的危机。那些被社会推向聚光灯下的人,他们的光芒万丈与其内心的空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对这种反差的捕捉极其精准和深刻。读到一些情节时,你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那些选择背后的无奈与反抗。它巧妙地利用了“局外人看热闹”的姿态,却又在不经意间将你拉入了“局中人”的困境,这种技巧运用得非常高明。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华丽的帷幕,看到的却是更深层次的人性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咋舌,那种行文的韵律感和句式的变化简直是一场文学盛宴。不同于许多历史题材的刻板叙事,这里的语言是流动的、充满想象力的,时而像老式留声机里传出的慵懒爵士乐,时而又像突然爆发的狂欢高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人物心理活动时所使用的那种内省式的、略带疏离感的笔调,这使得那些“浪荡子们”的行为动机显得复杂而真实,而不是脸谱化的标签。翻开书页,仿佛能感受到纸张本身都带着旧时光的尘埃和香水味。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体验”历史,让读者沉浸在一个由文字精心编织的梦境中,体会那种无可挽回的美好与必然的衰落。读完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像是派对散场后,独自走在清晨的街道上,回味着昨夜的喧嚣与落寞。
评分在作者眼中,1913年的奇迹是由“浪荡子们”铸造的。所谓“浪荡”,即是对传统、既有、人们不假思索欣然接受的、因而也是缺乏理性批判的事物的“逆反”。这种“逆反”,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更是文艺、道德和政治上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吧:
评分不是很值得买 写得很差
评分这书写得别具一格,难得好书
评分1913,是结束,也是开始。漫长的19世纪让位于破碎与极端的20世纪。那一年里,20世纪的文化大师们在做什么?德国作家弗洛里安·伊利斯把这些大师们在1913年做的事情罗列在一起,在本书中以月份为标题,每个月都记述他们在写什么,和什么人约会,吃了什么等等,这些碎片组成的风景画,如今看来,就如同普鲁斯特在1913年追忆似水流年一样。
评分还没有来得及看,相信京东正版。
评分和书店地比较过了,绝对正版图书。价格可以,购买方便,送货上门,网购就是好,我一下买了好几本书。京东地物流很给力,送货地速度还不错,商品地质量也可以接受,价格也能比较公道。你,值得拥有!超低地价格,超好地质量,超高地品质,感谢京东,有你陪伴,真好!不错,很喜欢。买书还来京东,印刷很精美,正版书籍,价格有折扣惠,送货快用一双手和一颗头颅,和你对视为了支付这静静地夜晚,我花光了整个春天地积蓄把夜晚看成一颗旋转地星辰,思考着全部生活地真实动机现在我赤贫着走向你,桌上部分是我全部地所有你燃烧地头颅探向我,你是你阿尔地太阳,闪耀在村庄和农民之上火红地胡子是一片失火地树林,信念以大理石地质地生动这是鼻,这是唇,这是眼睛和额头,这里原本是耳朵地位置如今天堂也为之失火我写下这些,在一个春夜,仿佛一次远足,从一个果园到另一个果园空气中谁地眼睛看着我,大地,暗下来地村庄你是看着我地!如今我学习写作,渴望生活用一双手和一颗头颅,学着掂量全部生活地重量摘录其中地几段话,感触颇深,只是说不出来。“我们内心地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地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是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地一缕轻烟,便接着走自己地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心中地这团火,保持自己地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地时刻吗?”温森特注意到父亲已经白发苍苍,右眼皮耷拉。他地整个外表都因为年老而显得萎缩了,胡须也越发变得稀疏起来,与此同时,他先前那种这就是我!地自信神情,也已变成了这是我吗?地困惑窘态。在母亲身上,温森特却发掘她比以往更刚强,更令人感到亲近了。岁月不是煎熬了她,而是磨练了她。她那从鼻翼到下巴之间地两道沟纹中蕴含着笑意,仿佛还没等你犯下过错便事先宽恕了你。那流露在她脸上地宽厚、开朗、和善地神情,正是对生活之美地一种永恒地赞许。农民们终于开始喜欢他,并且信任他了。他也在农民地纯朴之中,发现了他们与其所耕耘地土地有着某种天然地联系。他努力把这一点体现到他地素描里去,这使得他家人时常弄不清他所画地农民和土地之间地分界线在哪里。虽说温森特自己也不明白他怎么画成了这个样子,但他觉得他画得不错,就得这样画。“农民与土地是不能截然分开地。”一天晚上,当他地母亲问及这点时,他解释说,“他们实际上就是两种泥巴,互相融合,互相依存,他们是同一内容地两种形式,原本是不可分地。”还记得有一段,如下:曼德斯说过,“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好地。你终一定会表现出你内心地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地证明。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地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地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他有那么多的东西要表达,不说出来简直会憋死。他长期寻找一个题材以便表达所有这一切,却一直没有找到。童年时代,他在维福纳河两岸漫步,曾经隐约感到在一幢房子的屋瓦底下或者一棵长条拂地的柳树下面隐藏着某些真相,有待于他去揭穿;二十五岁或三十岁时,他反复搜索记忆的宝库,还是没有找到他需要的东西。一八九六年,他发表一部短篇小说和诗歌合集《欢乐和时日》。这本书染上世纪末的颓风,使人想起《白色杂志》、让·德·蒂南和奥斯卡·王尔德。没有一个读者猜到作者有一天将成为我们最伟大的文学革新家。然后,从一八○九年到一九○四年,他悄悄地写满许多练习本:那是一部自传性长篇小说《让·桑德伊》。一气呵成以后,作者从未修改。
评分由马蒂斯、毕加索和杜尚领衔的“军械库展”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掀起了先锋艺术的狂潮;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离经叛道的《春之祭》引发了巨大的骚动;弗洛伊德的门徒荣格与老师正式决裂;卓别林签下了电影生涯中的第一份合同;托马斯•曼将他对年轻男孩难言的爱写进了《死于威尼斯》,他的哥哥亨利希•曼则在《臣仆》中向德国人的“奴性”开炮;资本主义“盛世”之下斯宾格勒在写《西方的没落》,弗吉尼亚•伍尔夫将她初萌女权思想的第一本小说《远航》寄交出版社,D.H.劳伦斯出版了日后几度遭禁的《儿子与情人》……彼时战争正捂在巴尔干半岛小规模展开,而巴黎、柏林、慕尼黑、维也纳则作为欧洲现代艺术的重镇,轮番上演着一连串具革命意义的好戏,“这里的战斗围绕着无意识、梦幻、新音乐、新视野、新建筑、新逻辑、新道德展开”。
评分历史的各种邂逅造就了未知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