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古代史(第5版)》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的历史进程,对各主要朝代或历史阶段的基本社会情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以及中外交流等,均有清晰翔实的介绍。并附有历代帝王世系表、地图、相关人物和器物的插图数百幅,适合各级院校的通史教学使用,资料丰富、观点鲜明、文笔生动。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一、我国历史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祖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原始群
一、原始群前期
二、原始群后期
三、有关原始群的传说
第二节 氏族公社
一、母系氏族公社
二、父系氏族公社
第二编 奴隶社会
第二章 夏商
第一节 夏朝
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夏朝的灭亡
第二节 商朝
一、商朝的建立
二、社会经济
三、文化艺术
四、商朝的灭亡
第三编(上) 封建领主制社会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第一节 西周
一、西周的建立
二、贵族政治制度
三、封建领主制经济
四、西周的灭亡
第二节 春秋
一、王室衰微五霸迭兴
二、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
三、政在家门
第三节 战国
一、各国的改革
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三、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
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一、五经三传
二、诸子百家
三、文学
四、科学技术
五、三星堆文化
第三编(下) 封建地主制社会
第四章 秦汉
第一节 秦朝
一、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
二、镇压反动势力
三、经略边疆
四、秦末农民战争
第二节 西汉
一、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
……
精彩书摘
封建领主经济的特点已如上述。封建地主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地主与农民结合成租佃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剥削制度。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井田制形式经营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铁器和牛耕出现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国语·齐语》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所(zhu竹),试诸壤土。”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不过这些铁农具只有锸、铲、刀等,还有一些手工工具,尚无铁犁发现。这时已有牛耕是肯定的。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都是有牛耕的证明。当时所用的犁当是木犁。这种木犁是用青铜或铁工具制作的,坚固适用,再配以耕牛为动力,可产生巨大的生产效果。
铁器牛耕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深耕除草,并为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力条件。如郑国人说他们开发今河南新郑一带时,“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姜戎人开发今山西东南部时,“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楚国的芍陂(que bei却碑,在今安徽寿县南),“陂径百里,灌田万顷”。还有吴国的邗(han含)沟,南起邗城(今江苏扬州),北至末口(今淮安北),全长150公里,沟通了长江和淮水,是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对于沿岸农田的灌溉与排水,对于江、淮两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全国土地的控制力已几乎完全丧失。诸侯们对他们封国内的土地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对于封国内人民的占有权也是这样。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一原则的改变,是土地国有制破坏的标志。从此,天子不能控制“天下”的土地,诸侯也不能控制国内的土地,贵族们也无力经营管理他们所分到的井田。有权有势的人,强占田地为己有,不少农奴逃跑,到边远地区开荒耕种。《诗·齐风,甫田》曰:“无田(同”佃“)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甫田”就是大田、公田,“骄骄”、“桀桀”是野草茂盛之象。《汉书,食货志上》曰:“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至此,井田制在迅速破坏。
……
前言/序言
简明中国古代史(第5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很好的书,包装也不错,物流也很好
评分
☆☆☆☆☆
这是本大学教材,还不错,挺实用。
评分
☆☆☆☆☆
四,它的朝代,配有帝王系表,表明帝王的在位时间,比较遗憾没有帝王的年号,明清时期,帝王一般一朝就一个年好,所以我们习惯上用年号代替对皇帝的称呼,比如晚晴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都是年号。
评分
☆☆☆☆☆
张传玺著作。这是教材类的中国古代史图书。
评分
☆☆☆☆☆
全书仅用四十万字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朝中英鸦片战争前夕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主要朝代或历史阶段的基本社会情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所述全部史事,都力求资料翔实,观点鲜明,文笔生动。全书体例,按社会性质分“编”,“编”下分“章”,章下分 “节”,以下又分“目”或“子目”。自“编”至“子目”,各有标题,一目了然。书中附有“历代帝(王)系表”32幅,地图50幅,插图135幅,图文并茂。《简明中国古代史(第4版)》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师范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理工科大学、各类专科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等的历史课使用,亦适合史学爱好者自修和参考之用。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宫城的名称,以天象紫微垣比喻帝居而得名,在北京 旧皇城中。紫禁城与城内的建筑合为一体,今称北京故宫。故宫始建于明永 乐四年(1406),至十八年告成。此后历代有所修缮。紫禁城南北长 960 米, 东西宽 720 米,周垣 3.5 公里。有四门,正门曰午门,后门曰玄武门,东门 曰东华门,西门曰西华门。四隅有角楼,垣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自午门至 玄武门为中轴,前后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外朝以三大殿为主,即 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为处理朝 政和举行大典之处。三大殿东西两翼对称建有文华殿和武英殿。内廷以三大 宫为主,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大宫东西两翼分别建有东六宫和西 六宫。后为后苑。内廷为皇帝和后妃生活安息之处。清朝继续以紫禁城为宫 城,改三大殿名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玄武门为名神武门,改 后苑名为御花园,还增建了一些宫殿。
评分
☆☆☆☆☆
简单明了,印刷不错质量挺好,是正版的
评分
☆☆☆☆☆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评分
☆☆☆☆☆
这是一本好书
评分
☆☆☆☆☆
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