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珊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园林
  • 园林艺术
  • 中国园林
  • 江南园林
  • 古典园林
  • 苏州
  • 建筑
  • 文化
  • 旅游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267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8815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符号江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页数:2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州园林》综观苏州园林的社会背景、发展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分析了古人在造园时赋予其的诗意居住意识。从园林写意山水的布局方式,虽由人作而宛自天开的景象构成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天地三个层面展示了苏州园林高超的造园成就,结合现存的古典园林实例进行赏析,通过文字和图片向读者细说一座座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古典园林。此外,本书还从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视角,论说了苏州古典园林传承和创新的方向。

作者简介

  刘珊,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设计艺术学泰斗张道一教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

目录

前言 / ○○四
第一章 诗意的栖居
第一节  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九
第二节  园林的历史积淀 / ○一二
第三节  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 / ○一八
第二章 巧艺夺天工
第一节  写意山水的布局方式 / ○二八
第二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象构成 / ○四九
第三节  文化艺术的大天地 / ○八五
第三章 游赏于咫尺山林间
第一节  清广漫远见情趣——拙政园 / 一○一
第二节  奇石峭立意趣浓——留园 / 一一八
第三节  芥子小园纳须弥——网师园 / 一二九
第四节  九狮峰间闻禅语——狮子林 / 一四四
第五节  未入园林先成景——沧浪亭 / 一五五
第六节  半潭秋水一房山——环秀山庄 / 一六九
第七节  小园聚水而成——艺圃 / 一七四
第八节  幽雅宁静佳偶天成——耦园 / 一八一
第四章 苏州园林的传承与革新
第一节   明轩佳话 / 一八九
第二节   向现代演绎古老 / 一九三
附录 / 一九八

精彩书摘

  清广漫远见情趣——拙政园

  谈起苏州园林,就不能不提到拙政园。拙政园不仅居苏州四大名园之首,而且还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进入了拙政园就像进入了园林博物馆,各种造园的要素应有尽有,既能欣赏为人造物的艺术境地,又能领略难以言传的自然情趣。
  拙政园是一座建于公元15 世纪初的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街,占地面积六十二亩,以前是元代大弘寺的旧址。明朝正德四年(1509 年),解职归田的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回归故乡后,为了实现“终老林泉”的愿望,在此地建造了一宅园。“拙政”两字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意思是说治园种菜,悠闲自得,也不失为愚人的一桩乐事。王献臣将园林提为此名,有点自嘲的意思,同时又流露出中国古代士大夫常有的归隐田园的思想。相传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王献臣的好友文徵明也参与造园,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尽乎自然的园林。拙政园的建造历时二十年,1530 年方才竣工。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拙政园拱手相送,从此宅院逐渐荒落。
  明崇祯四年(1631 年),侍郎王心一购得园东部的荒地约十亩,悉心经营布置, 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叫“归田园居”。明代末年,此园归礼部侍郎钱谦益所得,并安置金陵名妓柳如是,佳人美景,亦成为拙政园的一段佳话。随世事沉浮,拙政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
  到了清朝初年,园主人为陈之遴。陈之遴原为明朝臣子,投降清廷后谋得一官半职。作为园主,陈之遴还没有进过拙政园,没有看过拙政园中的一花一木,就因贿赂罪,全家一并被发配到辽宁。曾经在园里住过的陈之遴夫人徐灿,后来写了两本关于拙政园的书《拙政园诗集》和《拙政园诗余》,以此怀念在拙政园中度过的时光。
  1662 年,拙政园被充公。康熙三年(1664 年)改为兵备道行馆,由私人宅园变为官衙园林。1684 年康熙帝南巡时曾到过此园。之后,逐渐散为民居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这一时期相传拙政园还被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平买下。说来此事也有点传奇色彩,王永平虽也是望族子弟,但是在而立之年时已经潦倒成乞丐。一日他在街头乞讨,偶遇一位老者,老人认出了王永平后便对他说:“你这么潦倒,为何不去投靠岳父吴三桂呢?”那时吴三桂正是朝廷红人,显赫一时。老者见王永平不信,便说出一段由来。原来这位老者是王永平祖上的仆人,曾听说过王永平与吴三桂之女指腹为婚的婚约。听闻此事,王永平赶快回家翻箱倒柜,果然找到了当年吴小姐的年庚八字和姻贴。他奔波千里赶到云南昆明,造访吴府出示了姻贴。不久,吴三桂就封王永平为三品顶戴,把女儿嫁给了他。随后,王永平携吴三桂之女返回苏州,买了拙政园作为府邸。据袁牧的《履园丛话》记载,王永平将此园修葺雕漆一番,构筑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雕龙刻凤,好不气派。但是王永平终究纨绔之气未改,很快死于酒色过度,家产入官。
  随着世事的沉浮,拙政园的中西部屡换主人。到了乾隆初年,中部园林归太守蒋梷所有。蒋梷修复了部分花园,取名为“复园”。太史叶士宽购得西部的旧地,在其上营建了“书园”,假山池水,台榭亭阁,颇为壮观。此时,拙政园成为了相互分离的几座小园林,其中以“复园”的景色最佳。
  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李秀成将花园和东西两面的民宅合建为忠王府,又一次对花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拙政园成为忠王府的一部分。园中“见山楼”便是李秀成的办公场所。太平天国在苏州三年多的时间里,李秀成在忠王府里添加了很多建筑。直到清军占领苏州,浩大的工程还没有完工。同治十年(1871 年),能书善画的江苏巡抚张子万对园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整,中部的“远香堂”、“玉兰堂”、“柳堤”等景点保留至今。光绪三年(1877 年),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得残破不堪的园林西部,新建了“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进入民国以后,东部的归田园居已经荒废很久,中西部也因连年战乱无人打理,一代名园渐渐残败。
  直到1951 年,拙政园划归为苏州市政府管理。诸多专家名匠对园林的中西部进行规划整治,按原样修复,并于1952 年竣工正式对外开放。1954 年起开始逐步修复东部,将三个部分重新合而为一。
  “拙政园历时四百余年,变迁繁多,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的建筑大多是太平天国以及其后修建的,总体仍不失明代风貌。”(引自佘志超,《细说中国园林》)拙政园初建时规模较大,除了正宅之外,园内有三十一景,包括了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的大片土地。
  从园林的造景和意境来看,拙政园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由于空间比较大,所以拙政园的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景点虽然是在模仿自然,却少有人工的痕迹,这是苏州园林的共通之处。园林中的水池、山丘、亭台、楼阁,经过了几代有丰厚文化修养的园林主人和一些名匠大师多年来的反复推敲,以及多次修改重筑,在布置上已经是极为精妙,成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品。拙政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利用原来自然的溪池,形成一片长长的又四处连通的水面,各式亭轩楼阁临水而筑。池的南面是整齐而又自然伸展的岸壁。中园的大水池有聚有散,清广而漫远;南面是整齐而又自然伸展的岸壁,厅堂台榭较为集中;池的北面堆了两座岛山,林木翁郁,花草丛生,疏朗而有野趣。从东面向西看,园外北寺塔巍峨高峻的身姿耸立在花园之外,眼前美丽的花池绿树和远处的高塔是一种风景的对比,而高高的塔身恰好又倒映在水池之中,这是借景的妙笔。在水池的四周、山上、岸边、池端、廊道都建有亭子,这些亭子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幅幅画面,而这些亭子又都是按着造景的要求,形成了一组组对景。每一个亭子正对着另一个亭子,在空间布局上是对峙的,在景观上是对视的,在外形上大体是相同的。如“雪香云蔚”亭对着“远香堂”,都是长方形歇山屋顶。水池东端的“梧竹幽居”方亭有圆形的门框,四面四个月洞门,而对面水池西端的“别有洞天”也是方亭月洞门。这些亭子从其题名匾额和周围种植的树木花卉也可看出造园者的匠心。为了形成石径幽深的意境,园中多曲水、曲径、曲廊、曲桥,既避免了空间一览无余,形成无限丰富的景深,又接近了江南自然山水的曲折起伏。游人沿着曲径前行,既有广水又有曲溪,既有假山又有真埠,既有密树又有宽庭,既有石桥又有堂榭,使人体会到一种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
  拙政园的园林部分位于住宅的北侧,原有的园门是住宅间夹弄的巷门,经曲折的小巷进入腰门。腰门磨砖制作,雕刻精细,上悬隶书匾额“拙政园”,门内立有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人不能马上窥到园内的明秀景色。1962 年新辟的园门移到了东部明代“归田园居”旧址南侧。东部景区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点缀在池水、山石、草木之间。大门左边的“兰雪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的景色融于一壁。从“兰雪堂”往前是一大水池,池中隔水筑了一座土山。山上树木葱郁,四周曲水环绕,向东聚为清池,池面开阔,夹岸绿柳成行,繁花锦绣。山水之间花木点缀,相映成趣。同时,荷花池边建有一座水榭,这就是“芙蓉榭”,其屋顶为卷棚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边,一半伸向水里,凌空驾于水波,婀娜多姿。水榭面临广池,是夏天赏荷的好地方。临水的门框装有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把人引入一种宁静淳朴的自然境界之中。拙政园的东部与中部通过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走廊的墙壁上开有二十五扇花窗,这样东部与西部的景致就变得隔而不断,循廊绕池便可以转入主景区。
  从东部进入中园,一泓清池映入眼帘,古树傍岸,垂柳拂水,湖石峻秀。池南厅堂林立,错落有致。池北岩岛、溪桥相连,百年的枫杨绿影婆娑,绿得好似要滴下翠来一般。山、水、石、池、林、亭、堂融为一体,宛如图画。中园是全园的精华部分,池水面积占了三分之一,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建筑,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和“枇杷园”等都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的一侧,成为住宅的延伸。
  “远香堂”是中部的主体建筑,这是一座明代结构的四面厅,每面都装有长窗,坐于厅堂可以欣赏四面之景,犹如观赏长幅的画卷。厅的南面是一座黄石假山,架起一座天然屏障。堂北池水清澈宽广,临水设有宽敞的平台,是这座主厅的最佳观景处。池中一东一西立着两座岛山,中间隔以小溪。山上林木苍翠,山顶树丛中可见小筑的飞檐翘角。这里水面开阔,夏日荷花盛开时,粉朵出翠,清香满堂。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句意,作为堂名。“远香堂”东边另有一座土山,山坡上有“绣绮亭”,此山与厅南的黄石假山相互穿插延伸。堂西边池塘与“倚玉轩”相接。池水从轩中分出一支向南延伸。这一带水面以幽曲取胜。这种布置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的匾额早先是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后来遗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嫁补写。两边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位于“远香堂”东南面的“枇杷园”是中部花园的园中之园。庭院建筑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物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落,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南面是“嘉实亭”,亭后白墙上的空窗外是一片石笋翠竹,其匾额“嘉实”与枇杷小园很自然地呼应起来。“玲珑馆”突出于围廊之前,馆南面的假山山形玲珑。造园家以云墙、假山、月洞门、花窗等元素灵活地将小园从大的山水空间中分隔出来,使大小两个游赏空间既分又通。“听雨轩”在东边,轩前有一泓清水,池边栽着芭蕉翠竹。江南多雨,与此轩中便可闻芭蕉叶上的潇潇雨声。这个雅致的庭院看似封闭,其实处处畅通,通过漏窗和小门,院外的景色隐约可见。由“听雨轩”循廊向北,便又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名为“海棠春坞”。院中建筑朴素雅致,并且不拘泥于旧制。在结构上,“海棠春坞”应用了半间的形式,表明了园林小筑随性适宜的格调。轩前院子布置素净,仅有海棠两株、翠竹一丛。
  ……

前言/序言


《烟雨江南:诗意山水画中的园林梦境》 这是一本描绘江南水乡独特魅力的画册,它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诗意的方式,捕捉了那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景致。全书不拘泥于某个具体地域的介绍,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画作,串联起江南温婉的气质,以及蕴含其中的古老韵味。 翻开这本画册,你首先会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烟雨朦胧。画家们运用了大量晕染、泼墨等传统水墨技法,将江南清晨或暮色四合时分,那若有似无的雨丝,笼罩在远山、近水、古镇之上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水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湿润的青石板小径,以及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白墙黛瓦,都在细雨的洗礼下,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宁静与诗意。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点明具体的地点,而是让读者在这些画面中,找到自己心中对于“江南”的独特想象。 画册的第二部分,则将焦点放在了江南的“水”上。江南之水,不仅仅是滋养万物的源泉,更是构成其独特风情的核心要素。这里有潺潺流淌的小溪,穿梭于黛瓦白墙之间,倒映着古老的廊桥;有宽阔的河道,载着一叶扁舟,缓缓驶向远方,两岸是依依杨柳;更有湖泊,如明镜般镶嵌在大地之上,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楼阁,都被这片水域温柔地拥入怀中。画家们通过对水流动态、水面光影的精准捕捉,展现了江南水的灵动与柔情。他们笔下的水,有时清澈见底,可见水底的卵石;有时则因风起波澜,泛起层层叠叠的银色光芒。每一滴水,都仿佛在诉说着江南悠久的故事。 紧接着,画册将视线引向了“山”。江南的山,多是温和的、起伏的,它们不像北方的山那样巍峨险峻,却自有其婉约秀丽的风姿。画册中的山,常常被笼罩在云雾之中,或是在雨后初霁时,显露出黛青色的轮廓。画家们善于运用留白和线条的虚实结合,来表现山的层次感和意境。远处的山峦,用淡墨勾勒,意境悠远;近处的山石,则笔触更加细腻,刻画出苔藓的痕迹和岩石的纹理。这些山,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理想载体,它们为江南平添了几分隽永的书卷气。 画册的重要篇章,是对“桥”的描绘。江南素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美誉,而桥,正是连接这“人家”与“流水”的关键。画册中出现的桥,形态各异,有古朴的石拱桥,横跨在小溪之上,仿佛一座天然的雕塑;有精巧的木桥,连接着两岸的庭院,桥上可能正有位姑娘倚栏远眺;还有临水而建的廊桥,集通行与休憩功能于一体,成为江南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画家们对桥梁的描绘,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写实,更是对桥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生活气息的捕捉。每一座桥,都仿佛凝固了时光,诉说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故事。 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之后,画册也巧妙地融入了“建筑”的元素。江南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江南民居和古建筑的独特魅力。画册中的建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山水、植被、桥梁等元素和谐共融。它们或是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或是临水而立,或是依山而建,仿佛是大自然的点睛之笔。画家们对建筑细节的处理,如窗棂的雕刻、屋檐的曲线、门前的石狮,都显示出极高的写实功力和对传统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 然而,这本画册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与作者情感、思想的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可感可悟的、富有诗意的氛围。本书的画家们,正是将这种“意境”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通过对光影、色彩、构图的精妙把握,以及对笔墨的娴熟运用,不仅仅是描绘了江南的景物,更是将观者带入了一种宁静、祥和、充满诗意的精神世界。 书中出现的“花木”,也是营造江南意境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庭院中的盆景,还是墙角的藤蔓,亦或是堤岸边的垂柳,都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色彩。梅、兰、竹、菊,这些被赋予了高尚品格的植物,在画作中若隐若现,与山水景致相得益彰,传递出文人雅士的情怀。初春的嫩芽,盛夏的繁花,秋日的红叶,冬日的傲梅,四季的变幻都在这些花木的描绘中得以体现,它们与周围的景物一同呼吸,一同展现着江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书中,还有对“人物”的巧妙点缀。虽然人物并非画册的主体,但他们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出现,为画面注入了生活的气息。也许是一位撑伞走在雨中的行人,也许是坐在船头垂钓的老翁,又或者是在庭院中品茶赏花的仕女。这些人物的出现,并非为了占据画面,而是为了烘托整体的氛围,展现江南水乡温婉的生活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恬淡与闲适。他们与景物融为一体,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整个画作更显生动和富有故事性。 总而言之,《烟雨江南:诗意山水画中的园林梦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通过一系列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水墨画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沉浸在江南水乡那如梦似幻的诗意画卷之中。这里没有喧嚣的都市,没有急促的步伐,只有那份独属于江南的宁静、温婉与淡雅,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本书的编排,从宏观的山水到微观的花木,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建筑,层层递进,意境深远,必将为每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宁静的读者,带来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更加美好的、充满诗意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阐述理论时,总能巧妙地结合现代的视角进行反思和探讨。它并没有将传统园林视为一个封存的、不可触碰的古董,而是把它放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比如,作者在分析古代文人在有限空间内如何通过“借景”和“对景”来创造无限空间的哲学时,穿插了对当代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缺失”现象的隐晦批判。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这本书在保持古典韵味的同时,又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会引发你思考:在现代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中,我们该如何重新汲取古人的智慧,来创造更宜居、更富有人文关怀的居住环境?这种启发性是极其宝贵的,它将“读史”提升到了“用史”的高度,让我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构思着如何将书中的理念应用于我所处的日常环境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温润的纸张质感和沉甸甸的分量,立刻就捕捉住了我的心。封面那种淡雅的水墨晕染效果,搭配着宋体印刷的标题,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古典韵味,而不是那种浮躁的现代设计。我尤其喜欢它内页排版的匠心独运,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呼吸的自由,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庭院中,每走一步都有景致,每停一刻都能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和手绘图,清晰度极高,色彩还原度也很到位,虽然是黑白或淡彩,但那种光影的层次感和建筑结构的精妙布局,通过印刷工艺完美地展现了出来。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甚至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它扉页上的烫金工艺和书脊的装订方式,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传统的敬意和对品质的坚持,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细细把玩。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入骨髓的文化洗礼,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罗列知识点的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林大家,循循善诱地带着我走进了那个精妙绝伦的微缩世界。作者的叙事笔法极其高超,他似乎深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哲理,在描述那些假山叠石、水体布局时,总能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文人雅士的轶事或诗词典故,让冰冷的建筑元素瞬间有了温度和生命力。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意境”二字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不仅仅在描述“看”到了什么,更是在传达“感受”到了什么,比如那一池春水如何映照天光云影,那一堵漏窗如何框定了一方天地。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充满文学性的表达,让我对传统审美中的含蓄与内敛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的精神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精神上的充实感,是其他很多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整合和考据工作量之庞大,着实令人咋舌,这绝不是一时兴起就能完成的作品,背后必然付出了数年如一日的辛勤汗水。它提供的那些关于园林结构演变、材料选择以及植物配置的专业分析,其深度远远超出了普通读者的期待。尤其是在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园林风格差异的那几章,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详实可靠,甚至连一些罕见的工匠口述或地方志中的记载都被一一引用佐证,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很多我原本以为是约定俗成的说法,经过作者的深入剖析后,才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技术挑战。这种基于坚实学术基础上的娓娓道来,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对研究学问应有的严谨态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对于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探索精神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选材极其讲究,它并非面面俱到地介绍所有知名的园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精心挑选了几个最具代表性、且在美学和结构上各有侧重的范例进行深度剖析。每一个案例的介绍都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先是一个宏观的鸟瞰,让你对整体布局有个概念,紧接着,镜头会慢慢拉近,聚焦于某个亭台楼榭的角落,甚至是某块铺地的纹理。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让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愉快,丝毫没有枯燥感。更棒的是,作者在介绍这些具体园林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该园林的“灵魂所在”——是禅宗的空灵?是山水的野趣?还是官园的规整?他用精准的词汇点破了这一点,使得读者在欣赏美景时,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带着明确的审美坐标去欣赏和理解,极大地提升了审美鉴赏的层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对美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感受,而有了可循的脉络和清晰的路径。

评分

物流很快,是正品,已经开始阅读了!

评分

很好看

评分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

评分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不太满意,书的四周封边严重起毛!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好大一本书。。。。。。

评分

很早就想买这本书了,趁优惠买好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