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细节详解

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细节详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琛 编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修缮工程
  • 施工技术
  • 建筑工程
  • 文物保护
  • 传统建筑
  • 细节处理
  • 工程实践
  • 建筑工艺
  • 修复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7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2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建筑工程施工细节详解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布局新,内容全,对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各种施工手法进行详细介绍,使读者轻松易懂。 2.结构体系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突出知识的融贯性和整合性。 3.理论严谨,流程清晰,操作性强,让读者不再感觉是纸上谈兵。本书以古建筑修缮工程中应注意的“细节”入手,将该工程中应注意的知识点及技能点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易于接受。

目录

第一章古建筑修缮基本知识1
第一节古建筑修缮概述1
细节1:古建筑修缮的一般原则1
细节2:古建筑修缮的特点3
细节3:修缮方案的制订7
第二节对古建筑修缮的一些思考7
细节4: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7
细节5: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8
细节6: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存在的分歧9
细节7:古建筑修缮过程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11
第二章地基与基础工程13
第一节台基定位放线与修缮施工13
细节8:普通台基的构造13
细节9:须弥座式台基的构造16
细节10:古时定位略论18
细节11:台基的定位放线20
细节12:柱下结构的施工25
细节13:柱间结构的施工28
细节14:台帮结构的施工28
第二节修缮与验收32
细节15:地基、基础修缮32
细节16:冬雨季施工33
细节17:工程验收34
第三章砖石工程38
第一节砌筑工程38
细节18:砌筑类型38
细节19:砖料及规格52
细节20:砖的加工砍磨及方法55
细节21:砖雕61
细节22:灰浆65
细节23:各种灰浆及其配合比66
细节24:砖墙砌筑73
第二节石作工程81
细节25:石料加工的工具81
细节26:石料加工的几种处理手法82
细节27:石料加工的一般程序83
细节28:石构件添配与修补85
细节29:石料安装89
第三节修缮与验收95
细节30:砖砌工程的修缮95
细节31:石活修缮98
细节32:工程验收103
第四章木作工程118
第一节制作与安装118
细节33:木柱制作118
细节34:梁类构件制作122
细节35:扁作梁类构件制作126
细节36:枋类构件制作127
细节37:桁(檩)类构件制作130
细节38:承重梁(柁)搁栅类构件制作133
细节39:板类构件制作134
细节40:屋面木基层构件制作136
细节41:斗拱制作143
细节42:木构架安装146
细节43:木楼梯制作安装157
细节44:木构架整体移建160
细节45:木构架升高161
细节46:木构架发平162
第二节修缮与验收163
细节47:修缮中的一般规则163
细节48:木构架修缮172
细节49:斗拱修缮176
细节50:木装修修缮178
细节51:工程验收182
第五章屋面工程184
第一节各类瓦屋面铺装184
细节52:筒瓦屋面184
细节53:小青瓦屋面188
细节54:琉璃瓦屋面190
第二节屋脊及其饰件191
细节55:龙吻脊191
细节56:哺鸡脊195
细节57:哺龙脊196
细节58:纹头脊198
细节59:赶宕脊199
细节60:一般屋脊201
细节61:琉璃瓦屋脊安装操作顺序204
第三节修缮及验收206
细节62:各类瓦屋面及屋脊、饰件的修缮206
细节63:屋顶修缮209
细节64:工程验收216
第六章楼地面工程219
第一节各类楼地面修缮施工219
细节65:砖墁地面219
细节66:焦渣地面与灰土地面222
细节67:墁石地面223
细节68:仿古地面、石子地面及其他224
细节69:木楼地面225
第二节修缮与验收226
细节70:砖墁地的修缮226
细节71:楼地面修缮227
细节72:工程验收228
第七章油饰彩画工程232
第一节油漆作修缮施工技术232
细节73:地仗处理技术232
细节74:一麻五灰操作技术233
细节75:单披灰操作技术237
细节76:三道油操作技术239
细节77:云盘线、两柱香240
细节78:刻、堆字匾、额、楹联、扫青、扫绿、
扫蒙金石241
细节79:贴金、扫金243
第二节彩画制作246
细节80:彩画的颜料及其调制246
细节81:起打谱子250
细节82:沥粉贴金技术251
第三节修缮与验收257
细节83:彩画修缮257
细节84:工程验收259
参考文献264

前言/序言


《古建筑的守护: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度探讨古建筑修缮领域中,那些凝聚着匠人智慧、传承着历史印记的传统工艺,并揭示它们如何与现代科学技术巧妙融合,共同守护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并非简单罗列修缮步骤,而是力求深入解析每一项工艺背后的原理、演变、应用场景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精妙之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图文并茂的展示,以及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鲜为人知的古建筑修缮世界,理解修复工作的严谨性、艺术性与科学性。 第一章:溯源与理解——古建筑的生命密码 在深入修缮工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对古建筑本体的深刻理解。本章将从古建筑的材料特性、结构体系、风水布局、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演变脉络出发,解析不同材质(如木材、砖石、瓦、夯土等)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在岁月侵蚀下的老化机理,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我们将探讨古建筑之所以能历经沧桑仍巍然屹立的结构智慧,例如榫卯结构的精巧与韧性,斗拱体系的承重与装饰功能,以及砖石砌筑的稳固与美学。同时,本章也将触及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观念如何体现在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这些深层次的理解是进行有效修缮的前提。我们还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如唐宋、明清)的建筑技术和审美特征,帮助读者区分并辨识不同时代的建筑语言。 第二章:木作的温度——梁、柱、枋、椽的重生 木材是古建筑中最具生命力的材料之一。本章将聚焦于木构件的修缮,从选材、处理到加工、安装,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传统技艺的精髓。我们将详细解析木材的干燥、防腐、防虫处理方法,包括传统的桐油、生漆、石灰等工艺,以及现代科技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如真空干燥、化学药剂注入等,并对比分析其优劣。对于糟朽、开裂、虫蛀的木构件,我们将深入介绍传统修复技术,如“挖补”、“嵌补”、“穿插补”、“剔朽换料”等,分析不同补法的适用条件和操作要领。特别地,我们将详细讲解榫卯结构的修复与重塑,包括对原有榫卯结构的精确测绘、缺失部分的复原、以及新旧榫卯的巧妙结合,确保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斗拱作为木构件中的精华,本章将对其不同类型、结构特点、以及破损修复进行专题讲解,包括构件的剔补、替换、以及整体斗拱的安装校准。此外,屋面木结构(如椽、望板、檩条等)的修缮,以及对不同类型屋顶(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木构架的特殊处理方式也将被纳入讨论。 第三章:砖石的骨骼——墙体、基座、雕饰的焕新 砖石材料构成了古建筑的骨骼与肌肤。本章将着重讲解砖石类构件的修缮技术,从材料的识别、性能分析到施工工艺。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古建筑砖(如青砖、城砖、仿古砖)和石材(如花岗岩、青石、大理石)的特性、产地、以及在历史中的应用。针对砖墙的酥碱、风化、开裂、酥松等病害,我们将介绍传统的“勾缝”、“抹面”、“挂瓦”、“剔补换砖”等工艺,并结合现代材料科学,探讨如何选择性能匹配的砂浆,以及如何进行微创修复。对于石构件,如台基、柱础、栏杆、门窗套等,我们将讲解其风化、断裂、剥蚀等问题的处理方法,包括“粘接”、“嵌补”、“石膏塑形”、“做旧”等技术。特别地,本章将深入解析古建筑的石雕、砖雕等装饰构件的修复,包括对原作风格、雕刻技法的研究,以及如何进行局部残损的修复与再创作,确保装饰的完整性与艺术风格的统一。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夯土墙体的修缮技术,包括土质的加固、裂缝的处理、以及防潮保护等。 第四章:瓦作的华盖——屋面、檐口、瓦当的守护 屋面是古建筑抵抗风雨侵蚀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部分。本章将聚焦于屋面的修缮,从瓦材的选择、铺设到脊兽、檐口的处理。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屋面瓦的种类,如筒瓦、板瓦、瓦当、滴水、脊瓦等,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瓦材的材质、烧制工艺、以及尺寸规格。我们将深入讲解传统屋面瓦的铺设顺序、搭接方式、以及固定方法,以确保屋面的严密性和排水性。对于屋面渗漏、瓦片破损、松动等问题,我们将介绍传统的“揭瓦换瓦”、“重新勾缝”、“压瓦”、“粘瓦”等工艺。脊兽、吻兽、垂兽等屋脊装饰的修复与仿制,以及檐口、滴水的修缮和加固也将作为重点进行阐述,强调在修复过程中对原有造型、比例、颜色的忠实还原。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不同类型屋顶(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的屋面结构特点,以及在修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特殊事项。 第五章:彩绘与金饰——艺术纹样的复原与保护 古建筑的墙体、梁枋、斗拱、天花等常常装饰有精美的彩绘和金饰,这些艺术构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本章将深入研究彩绘和金饰的修缮技术,从材料的分析、颜色的辨识到技法的复原。我们将详细介绍传统彩绘的颜料成分、制作工艺,如“分层设色”、“沥粉填彩”、“包金”等,以及不同时代、不同题材彩绘的风格特点。针对彩绘的剥落、褪色、酥碱、霉变等病害,我们将介绍传统的“揭取”、“托裱”、“加固”、“补色”等修复方法,并结合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分析颜料的成分,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忠实复原。金饰的修缮,包括对原有金箔的保护、缺失部分的包金工艺,以及如何处理氧化、脱落等问题也将被详尽讲解。本章还将探讨如何保护和修复彩绘与金饰中的图案、纹样,例如龙纹、凤纹、祥云纹、花鸟纹等,分析其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 第六章:灰作的细腻——抹灰、雕塑、壁画的保护 灰作,广义上包括墙体表面的抹灰层,以及附着在其上的各种灰塑、壁画等装饰。本章将系统介绍灰作的修缮技术。我们将从抹灰材料的组成、性能分析出发,解析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抹灰的特点,如“甩浆”、“拉毛”、“滚塑”等工艺。针对抹灰层的开裂、脱落、空鼓、酥碱等病害,我们将介绍传统的“铲除重抹”、“勾缝填补”、“粘接加固”等方法,以及如何选用与原抹灰层性能相匹配的新材料。灰塑,作为一种立体装饰,我们将讲解其塑形技法、材料配比,以及常见的破损修复,如“剔旧填新”、“加固粘接”等。壁画,作为重要的艺术载体,本章将着重介绍其保存状况的评估,以及修复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不改变原貌”、“可逆性”等。我们将探讨壁画的“揭取”、“托裱”、“加固”、“补色”等技术,以及如何处理潮湿、霉变、虫蛀等问题。 第七章:木作之魂——油漆与木器家具的修复 除了建筑本体的木构件,许多古建筑内部还保存着精美的木器家具,它们与建筑本身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场景。本章将聚焦于木器家具的修复。我们将详细介绍传统木器家具的用材、结构、以及不同地域的工艺特点。对于家具的糟朽、开裂、变形、油漆脱落等问题,我们将介绍传统的“挖补”、“嵌补”、“胶合”、“重新打磨”、“上漆”、“打蜡”等工艺。特别地,本章将深入探讨传统生漆工艺在家具修复中的应用,包括“打底”、“批灰”、“推光”、“描金”等步骤,以及如何调制出与原作相符的漆色和光泽。仿古做旧技术,如何在修复中保持家具的“古朴”韵味,使其与建筑整体风格协调,也将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讨论。 第八章:现代科技的辅助——检测、加固与保护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为古建筑修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辅助手段。本章将探讨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但强调其作为辅助手段,最终仍需回归传统工艺。我们将介绍无损检测技术,如红外热成像、超声波检测、X射线检测等,如何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判断建筑的结构病害和材料状况。在结构加固方面,我们将探讨碳纤维、钢板等现代材料在木结构、砖石结构加固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历史原貌的影响。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如温湿度监测、空气质量检测、防虫防霉处理等,对于延长古建筑寿命至关重要。此外,我们还将讨论现代科学在材料分析、颜色复原、以及仿制工艺中的应用,例如光谱分析、色差仪等工具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还原历史色彩。 第九章: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古建筑修缮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极强的工程。本章将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我们将梳理古建筑修缮工程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流程。在施工阶段,我们将重点讨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包括材料的检验、工艺的执行、数据的记录、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特别地,我们还将强调项目管理中对传统工匠的培养和传承,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技术交流和质量监督机制。设计与施工的协同,如何在新旧技术、新旧材料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都将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十章:传承与展望——古建筑保护的未来 古建筑的修缮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修复,更是对未来的传承。本章将对古建筑修缮的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讨论当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如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公众认知度不高、以及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未来古建筑修缮可能的发展趋势,如更加注重研究性保护、精细化修复、数字化存档、以及公众参与等。本书的编写,正是希望能够为培养新一代的古建筑保护人才提供一份参考,为每一位热爱古建筑、致力于守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流动的文化,它们的生命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双手去延续。 本书的编写,力求在严谨的学术性与生动的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细致的图解,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古建筑修缮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传统工艺的深入挖掘和对现代科技的审慎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肩负起守护中华文明瑰宝的重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硬技术”的记录,更在于它对“软科学”,也就是工程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深刻洞察。在涉及到那些敏感的历史构件拆卸与保护环节时,作者展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它没有回避修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和技术难点,反而将这些环节视为关键的风险点进行了详尽的推演。比如,在探讨如何使用临时支撑系统来分散老旧屋顶瓦件重量时,书中细致地描述了支撑点的受力计算、临时构件的材质选择(必须保证其强度大于被支撑对象,但又不能对原有结构造成二次损伤),以及拆卸过程中的环境监测要求,包括湿度和温度的实时记录。这种近乎“手术室”级别的谨慎态度,让人感到作者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同时,对于文物出土和现场考古与修缮的协调工作,书中也提供了成熟的案例分析,如何确保在不干扰考古工作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结构加固,展现了现代工程管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应用的成熟度。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传统施工工具和工艺流程的记录,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它详述了古代工匠如何利用杠杆、滑轮、辘轳等基础机械,完成数吨重的大型木构件的吊装,那种纯粹依靠物理原理和人力协作的壮观场面,在书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看线”、“放样”等工序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测量学的高度发达,他们如何运用曲尺、墨斗和简单的几何原理,在地面上构建出复杂的三维模型,再将其精确转移到实际构件上。这种对“从图纸到实物”全过程的还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慢工出细活”背后的科学性。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对特定地区传统工匠行会组织结构和技术传承方式的介绍,揭示了这些精湛技艺是如何在一个封闭的圈层内代代相传、不断打磨和完善的,这种人文历史与技术细节的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技术深度,又不失人文温度。

评分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屋面瓦作工艺的详尽阐述,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单独成册。我们通常只看到古建筑层叠的黛瓦,却忽略了瓦片之下的复杂系统。这本书揭示了传统屋面“望板”、“望条”的铺设逻辑,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瓦片的咬合,实现优异的排水和通风效果。作者对“滴水瓦”和“正脊吻兽”的安装细节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后者,不仅是美学象征,更承担着固定屋脊瓦片、防止侧向滑移的关键作用。书中有一章专门对比了不同地域的屋顶坡度对雨水流速的影响,以及工匠如何通过调整瓦片的重叠率来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对气候适应性的精妙设计,着实令人叹服。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屋面材料的“自然老化”过程,以及修缮时如何选择具有相近物理特性的新瓦,以避免新旧材料之间的“应力不匹配”,从而保证整体屋面的和谐统一和长久寿命。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它在探讨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榫卯连接技术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匠人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书中详细描绘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榫卯结构是如何适应当地气候和材料特性的,比如徽派建筑中那些精妙的“穿斗式”与北方殿堂的“抬梁式”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这些连接的长期稳定性和抗震性能。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通过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手绘图,将那些隐藏在斗拱深处的精巧构造一一剖析。我尤其欣赏它对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固技术结合的探讨,书中并没有盲目排斥新技术,而是审慎地评估了现代材料(如碳纤维加固)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如何为这些脆弱的古建提供必要的结构支撑。读完这一部分,我深刻理解到,修缮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门如何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艺术。书中对不同木材的防腐处理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不同于工业化的化学处理,它推崇利用桐油、石灰水等天然材料进行调养,这种对自然材料的尊重,体现了古代工匠对环境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无疑为那些致力于古建筑保护和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和思想指南。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传统砖石结构砌筑工艺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砌墙就是简单堆砌的刻板印象。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建筑墙体的灰缝控制标准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比如宋代官式建筑对砂浆配比的严格要求,以及不同地域黏土烧制砖块的物理性能差异。最让我震撼的是对“垫砖”和“找平”工艺的描述,那种对毫米级精度的追求,简直可以用“苛刻”来形容。例如,在处理大跨度拱券时,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计算应力分布,在关键受力点预留和消除应力的微妙手法,这远超出了普通施工规范的范畴,更像是一种空间力学的诗意表达。此外,书中对传统灰泥的调制方法也做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如何选择陈年的老石灰、如何控制“熬灰”的时间和温度,以及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砂浆的稠度。这些细节的揭示,让我清晰地看到,每一堵看似朴实的砖墙背后,都凝聚着一代代匠人的经验传承和智慧结晶,这绝不是流水线作业可以达到的效果。

评分

不错。。。。。。。。。

评分

买了关于古建知识的书,多学习长知识。总的说这套书通俗易懂,是做古建工程的学习资料。

评分

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实用性强。

评分

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帮同事买的,很方便。

评分

评分

随便看看随便看看随便看看

评分

专业书籍~不错的书~很实用

评分

挺实用的,物流真是快

评分

中,中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占据着稳固的地位,在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我们要做的是营造凸显中华文明的文化氛围,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展示性、承载中华文明元素最多的载体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