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补(套装1-30册)

资治通鉴补(套装1-3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严衍 著,[宋] 史马光 编,王伯祥<断名>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史书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典籍
  • 史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51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024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84
套装数量: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基本典籍,本书是对《资治通鉴》的补正,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资治通鉴补(套装1-30册)》为王伯祥先生断句本。王伯祥先生断句为红色印刷,明朗大气。

内容简介

  严衍一生潜心治史,尤嗜《通鉴》,沉潜既久,渐发觉《通鉴》之不足,认为宋代司马光因侧重于“资治”而略于其他史实,遂与学生谈允厚为《通鉴》作补。一则正《通鉴》之误,如系年舛讹;再则补史事之缺;三则为大量人物增补简明小传,要言不烦,浑然一体。态度审慎,实事求是。
  《资治通鉴补(套装1-30册)》《四库全书》未收,赖有钱大昕推崇,始渐为世人所重。其后有江夏童和豫、武进思补楼刻本,但刊刻匆促,未能详加校正。
  近代学者王伯祥亦重视此书,曾两次校读全书,不仅对文字施以句读,还对书中之缺漏、讹误等进行补正。王伯祥之子王湜华又与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核校一过,对缺漏或模糊处予以补正或描修,而成今本。

作者简介

  严衍(1575-1645),字永思,号午亭,别号拙道人,嘉定(今属上海)人。明万历年间秀才。为人刚直,一生未仕。隐居教授,各地名士前来从学者百余人。好学不倦,治学严谨。尤精于史学,潜心研究,致力编撰,历三十余年,作《资治通鉴补》,为《资治通鉴》拾遗补缺,刊正疏误,理乱删复。
  王伯祥(1890-1975),名钟麒,字伯祥,别号碧庄、容叟、巽斋、容安等,江苏苏州人。现代文史研究家。曾在厦门集美学校、北京大学中文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任职。解放后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出版《史记选》,曾标点《四库全书总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资治通鉴补
跋 王伯祥
序 盛康
严先生传 钱大昕
吴郡严先生通鉴补序 黄淳耀
资治通鉴补序 许自俊
资治通鉴补自序 严 衍
资治通鉴补后序 谈允厚
资治通鉴补凡例
跋 童和豫
宋神宗御制资治通鉴序
新注资治通鉴序 胡三省
资治通鉴补目录
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四〇三)尽壬子(前三六九)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 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三六八)尽庚子(前三二一)凡四十八年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三二〇)尽癸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元年至六年 赧王元年至十七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二九七)尽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
卷第二百九十三 后周纪四 起丙辰(九五六)三月尽丁巳(九五七)凡一年有奇
世宗显德三年至四年
卷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纪五 起戊午(九五八)尽己未(九五九)凡二年
世宗显德五年至六年
资治通鉴补出版后记 王湜华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明代史学家严衍,字永思,一字午庭,号拙道人,又号招道人,嘉定(今属上海)人。生于明万历三年(1575),卒于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享年七十有一。他一生潜心治史,尤嗜《通鉴》,自四十一岁起,“肆力于司马公《通鉴》全书。怒而读之,跃然喜矣;忧而读之,欣然乐矣;躁而读之,悠然恬矣。宁或有终日不食之时,未有终食不读之时也”(严衍《资治通鉴补自序》)。沉潜既久,渐发觉《通鉴》之不足,认为宋代司马光因侧重于“资治”而略于其他史实,遂与学生谈允厚,“积三十余年风雨晦明,竭耳目心思,忘饥渴寒暑,广求四部七录之繁浩,旁参二氏百家之异同,上下于一千三百八十年之见闻,摩对于一十七史之记载,以校正此一书”(许自俊《资治通鉴补序》),为《通鉴》作补。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为严衍立传,《传》中写道:“时邑中诸名宿皆以诗文自名,先生独专心古学,耻以词华炫世。年四十有一,读司马温公《资治通鉴》而好之,晨夕探索,至忘寝食。又以温公著书意在资治,故朝章国政述之独详,而家乘世谱纪之或略;其于人也,显荣者多而遗逸则略,方正者多而节侠则略,丈夫者多而妇女则略,乃援引正史及他书以补之。或补为正文,或补为分注。其补正文之例有二:有《通鉴》所已载而事或阙而不周,文或简而不畅,则逐节补之;有《通鉴》所未载而事有关于家国,言有系于劝惩,则特笔补之。其补分注之例有三:一曰附录,事虽可采而或涉于琐,或近于幻,故不以入正文;一曰备考,《通鉴》之所载如此,他书之所载如彼,虽两不相合而事属可疑,故两存之;一曰补注,胡身之注所未备或有伪舛,则以己意释之,其所取材则《十七史》居十之九,稗官野史居十之一,而要以法戒为主。其有关劝惩,虽小史必录,苟无所取义,虽正史亦删要。使学者欲考兴亡,则观政于朝;欲知淳薄,则观风于野;欲树宏猷,则法古人之大道;欲修细行,则拾往哲之余芳。人无隐显,道在者为师;行无平奇,济物者为尚。”《传》末还特别说道:“先生与允厚于史学皆实事求是,不肯妄下雌黄。其所辨正,皆确乎不可易。宋季元明儒家好读《纲目》,如尹起莘、刘友益、王幼学、徐昭文辈,皆浅陋迂腐,虽附《纲目》以传,转为本书之累。其有功于《通鉴》者,胡身之而后,仅见此书耳。”严衍所补,一则正《通鉴》之误,如系年舛讹;再则补史事之缺;三则为大量人物增补简明小传,要言不烦,浑然一体;且态度审慎,实事求是。书中凡补正文,皆列入“〔 〕”内,比较醒目;补注亦另加标识,清楚可判。至于具体之辑补情况,可参看卷首《凡例》及谈允厚《后序》中所列七点,兹不详赘。故得钱大昕如此高度评价,亦属情理之中矣。
  《资治通鉴补》完成后,曾长时间未被重视,严衍在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九月所写的《自序》中感叹道:“此书未就,忧在难成。此书既成,又忧在难守。子孙之贤不肖不可知,一难守也;盗贼兵戈水火之不可防,二难守也;上官有力者之借观(按,此处疑夺‘三难守也’四字)。三者之中,倘有一焉,余三十年之苦心尽付之东流矣。”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此书亦未被收入;其时虽赖有钱大昕推崇,始渐为世人所重,却依然只有钞本传世;直到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始由江夏童和豫聚珍排印百余部,惜流传不广,知之者尠。至光绪二年(一八七六),武进盛氏思补楼据童本校订付梓,此书才稍得流传。
  由于童氏聚珍排印本所据底本不详,童和豫《跋》有“闻阳湖张氏有钞本,亦未之见。先君觅得此稿,珍如至宝”云云,又曰:“豫等读礼家居,谨用聚珍版鸠工成帙,勉力继志,但钞写本多错误,而印工匆迫,校勘难精,爰附刊误二册,俾阅者备查。草草告成,公诸同好,庶严先生补可以流布人间云。”后盛康再版,亦谨据童氏本校订,其序言曰:“江夏童君和豫始以聚珍板摆印百余部,不云所自得之,或即文毅所写欤?而讹舛满幅,不可卒览。同治癸酉,王夔石中丞知予有丛书之举,远贻童书,属重为校刷,俾成善本;翁叔平侍郎尤宝爱是书,力纵臾之。乃命儿子宣怀详加勘订,知严补虽儒博,而璧瑕珠颣,时复不免。惜欲徧为厘正而迫于时,不暇以为,尚有待后之人。”由是可知,童、盛所据皆非精善之本,且刊刻又匆促而成,未能详加校正,留下诸多遗憾。
  近代学者王伯祥先生亦重视《资治通鉴补》,曾于1960—1963年及1972年两次校读此书,不仅对全书文字施以句读,还对书中之缺漏、讹误等进行补正。由于盛氏思补楼本印制较粗,补文所加“〔 〕”符号亦多有缺漏或模糊,在本书影印制版之前,王伯祥先生之子湜华先生将之与我局标点本《资治通鉴》核校一过,对缺漏或模糊处予以补正或描修。
  对盛氏思补楼本所做之补漏、校正,凡属王伯祥先生批改者,一仍其旧;偶有不易分辨者,则在相应位置标以“△”符号,以示误之所在。凡属王湜华先生补正者,则在其修订之处或原本点校有疑义之处标以“△”符号,并在书眉上予以注明,以示区别,俾读者参考云尔。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三年六月

《资治通鉴》:一部穿越时空的宏大史诗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巨著之一,由北宋司马光及其门人组织编纂,历时十九年完成。它以编年体的形式,系统地记述了从战国七雄到五代十国这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堪称一部“资治”之道的大百科全书。其内容之详实,论述之精辟,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史学乃至世界史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的画卷,时代的缩影 《资治通鉴》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人物的活动、政治制度的演变、军事斗争的起伏、经济文化的变迁,如同徐徐展开的画卷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的风貌,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规律,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从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到秦汉的统一帝国、王朝更迭,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直至隋唐的盛世繁华,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频仍,《资治通鉴》以其宏大的叙事视野,将无数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构成了一部连贯而生动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 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激荡出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帝国兴衰的王朝密码: 从秦朝的短命统一,到汉朝的强盛汉风,再到唐朝的兼容并蓄,以及之后历代王朝的起伏跌宕,《资治通鉴》揭示了帝国兴衰的内在逻辑和关键因素。 战争与和平的交响: 从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到淝水之战的以少胜多,再到安史之乱的烽火连天,《资治通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壮烈,以及和平时期的珍贵与不易。 社会经济的脉络: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迁,人口的增减,《资治通鉴》也为我们勾勒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图景。 文化艺术的辉煌: 诗歌、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资治通鉴》虽然不是专门的文化史著作,但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不同时期文化艺术的时代特色。 “资治”之道,治国理政的智慧宝库 《资治通鉴》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资治”的功能。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资于治道”。因此,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政治智慧的百科全书。书中对历代君臣的得失、治乱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书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 政治决策的审慎: 司马光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展现了不同政治决策带来的不同后果,强调了君臣之间应当如何审慎地进行决策,避免因一时之冲动或短视而导致国家动荡。 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书中记录了大量关于君主如何识人、用人、留人的故事,以及任用不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强调了贤能之人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法制的建设与执行: 《资治通鉴》中对历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执行情况有所记述,揭示了法制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中的关键作用。 经济政策的调控: 书中对历代政府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析,为我们理解古代经济运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外交与军事的谋略: 战争与和平时期,君主与臣子在外交策略、军事部署上的种种考量与博弈,也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为现代国家的外交与安全战略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道德修养的实践: 许多历史人物的品德、操守,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抉择,都为我们提供了道德修养的榜样或反面教材。 深刻的洞察,精辟的论断 司马光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其史学思想和叙事方式独具匠心。《资治通鉴》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的论断。他并非简单地叙述史实,而是对史事的发展脉络、人物的动机、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常常在文末进行精炼的评述,点出其中的治乱兴衰之道。 例如,在描述某个朝代衰落时,他可能会分析其根源在于君主沉溺享乐、宠信奸臣,或者在于经济政策失误、民怨沸腾。在赞扬某位贤臣时,他会突出其忠诚、智慧和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这些评论,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更是对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探索,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包罗万象,影响深远 《资治通鉴》的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记载的史实之详尽,人物之众多,事件之繁杂,至今仍令史学研究者惊叹不已。 这部巨著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资治通鉴》确立了编年体史书的典范,其严谨的考证、宏大的叙事、深刻的论断,对后来的史书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书中所阐述的“资治”之道,成为历代统治者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蓝本,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资治通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许多文学作品都从中汲取了营养。 对国民教育的影响: 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通过《资治通鉴》的传播,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资治通鉴》并非尘封在历史中的古籍,其蕴含的智慧之光,依然穿越时空,照耀着当今社会。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现代,重温《资治通鉴》,能够帮助我们: 深刻理解历史规律: 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周期性、复杂性,以及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审视,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轻信,形成自己的判断。 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古人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 涵养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拥有一部《资治通鉴》,如同拥有一位博学睿智的智者,随时可以向其请教,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体悟历史变迁的规律,感悟人生百态的真谛。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并将其中智慧融会贯通的传世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套《三国演义》,就被其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充满好奇,而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更是让我沉醉其中。书中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曹操的奸雄形象跃然纸上,刘备的仁德宽厚令人敬佩,诸葛亮的智慧更是如同神话一般,他的每一次计谋都让人拍案叫绝。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身处那个时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像关羽那样忠义无双,还是像张飞那样勇猛无畏?亦或是像赵云一样,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战争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无论是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还是赤壁之战的火烧连营,都让人热血沸腾。当然,书中也充满了权谋斗争,那些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沙场上的排兵布阵,都让我看到了古代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尽管知道这是小说,但作者却能将虚构与史实巧妙融合,读来既有文学的魅力,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这套书的翻译也很到位,语言生动形象,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非常享受沉浸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那些英雄们的豪情壮志。

评分

最近终于有时间开始阅读这套《唐诗三百首》。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而唐诗更是其中的巅峰。打开这套书,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如今得以系统地阅读,感觉格外亲切。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这些诗句仿佛镌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每次读到,都能引起深深的共鸣。我喜欢它按照主题或者诗人分类的编排方式,这样更容易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作品的特点。书中对每首诗都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赏析,这对于我这样对古文功底不深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帮助我理解了诗歌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读诗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生活情趣。这套书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非常适合日常阅读,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欣赏古典诗歌的美丽窗户。

评分

翻开这套厚重的《史记》,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亲眼目睹了夏商周的崛起与衰落,战国群雄逐鹿的磅礴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作者司马迁以其非凡的笔力,将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如同昨日重现。读《史记》,我不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品味人生。我看到了孔子的仁爱与周游列国的艰辛,感受到了项羽的霸气与乌江自刎的悲壮,也为韩信的胯下之辱与后来的辉煌而扼腕叹息。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些关于权力、关于人性、关于命运的思考,至今仍发人深省。尽管书中不乏对帝王将相的颂扬,但我更欣赏司马迁在叙述中流露出的批判精神,他敢于直面历史的黑暗面,不回避权臣的阴谋诡计,也不掩饰统治者的残暴无道。这套《史记》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柔韧,字迹清晰,阅读体验极佳,每次捧起它,都有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套《资治通鉴》的经典地位。虽然我尚未能完全深入其中,但仅仅是翻阅,就已经被其博大精深的学问所折服。这本书以编年体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这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简单罗列,更重要的是,作者司马光及其团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充满了智慧和洞见。我看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也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书中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评述,既有肯定也有批评,力求客观公正。例如,我读到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的肯定,也看到了对其暴政的批评。对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以及其晚年的失误,书中也都有详尽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治国理政的论述,那些关于如何选贤任能、如何处理内政外交、如何应对危机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对于任何时代都具有借鉴意义。这套书的装帧非常精美,厚重的字体和清晰的排版,都显示出其作为史学巨著的庄重。我计划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深入研读,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评分

说实话,我对《红楼梦》的接触,更多的是一种“望而生畏”。书的篇幅浩瀚,人物众多,情节也颇为复杂,一开始确实让我有些头疼。但当我真正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翻读,我才逐渐领略到曹雪芹大师笔下的精妙之处。那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愁。林黛玉的才情与敏感,薛宝钗的圆滑与世故,王熙凤的泼辣与精明,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她们的悲欢离合,她们的命运沉浮,都让我不禁为之动容。我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看到了大家族的衰败,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书中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从服饰、饮食到园林建筑,都充满了浓郁的古典韵味,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初读时,我或许会为宝黛的爱情故事而唏ream,为晴雯的悲惨遭遇而扼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红楼梦》所展现的,远不止儿女情长,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描绘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套书的收藏价值也很高,精美的插画和考究的排版,都让它成为案头的珍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