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原文+注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闲情笔记经典本

浮生六记 原文+注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闲情笔记经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复 著
图书标签:
  • 浮生六记
  • 袁枚
  • 清代文学
  • 古典文学
  • 闲情笔记
  • 中华国学
  • 文学
  • 笔记小说
  • 文化经典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693
商品编码:1144132961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讲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2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



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逍



在线试读

【原文】
余幼聘金沙①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②,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脩脯③无缺。一日,于书簏④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十三,随母归宁⑤,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⑥七月十六日也。
【注释】
①金沙:今江苏南通,清代设盐课使驻于此。
②失怙(hù):失去父亲。
③脩(xiū)脯:旧时上学给老师的酬金。
④书簏(lù):装书的竹箱子。
⑤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
⑥乾隆乙未: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
【原文】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①,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②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③”。不知夭寿之机④此已伏矣。
【注释】
①出阁:指女子出嫁。
②敲成:经推敲修改之后成稿。
③锦囊佳句:典出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李长吉即诗鬼李贺,长吉是他的字。后人以“锦囊佳句”指代优美的文句,亦省作“锦囊句”。李贺年仅二十七岁而卒,故后面有“夭寿之机此已伏”之说。
④夭寿之机:短寿的预兆。
【原文】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①,腹饥索饵②,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③芸曰:“顷④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
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注释】
①漏三下:指三更时分。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具。
②饵(ěr):指食物。
③睨(nì):斜着眼睛瞧。
④顷:刚才。
【原文】
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①于我取轩中。余镌②
“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余曰:“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③,慧心默证④者固亦不少。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未几,烛烬月沉,撤果归卧。
【注释】
①天孙:织女星。传说织女是玉帝的孙女。
②镌:雕刻。
③绣闼(tà):女子的闺房。闼,门。
④默证:默默地体悟。
【原文】
七月望①,俗谓之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②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③间。余与芸联句④,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鬓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
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⑤。”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
【注释】
①七月望:农历七月十五。每月十五日称望。
②愀然:不高兴的样子。
③蓼(liǎo)渚:长满蓼草的水边。
④联句:即联句赋诗,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
⑤胁肩谄笑:耸着双肩谄媚地笑。
【原文】
正话间,漏已三滴①,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乃大喜,倚窗对酌。酒未三杯,忽闻桥下哄然一声,如有人堕。就窗细瞩②,波明如镜,不见一物,惟闻河滩有只鸭急奔声。余知沧浪亭畔素有溺鬼,恐芸胆怯,未敢即言,芸曰:“噫!此声也,胡为乎来哉?”不禁毛骨皆栗。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③,惊神未定。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④。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注释】
①漏已三滴:半夜三更。
②瞩:注视。
③弓影杯蛇:即杯弓蛇影,意为疑神疑鬼。
④两旬:二十天。旬为计时单位,十天为一旬。


《浮生六记》:情深缘浅,人间烟火的温柔回响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浮生六记》宛如一颗温润的珍珠,以其朴实无华却情深意切的文字,勾勒出一幅普通人家的生活画卷。这部由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的散文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能触动无数读者的心弦。它不是波澜壮阔的史诗,也不是辞藻华丽的宫廷秘闻,而是关于一对寻常夫妻,在动荡年代里,如何用爱与智慧,将平凡日子过成诗的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虽饱读诗书,却仕途不顺,一生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世俗眼中“落魄”的文人,却在《浮生六记》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艺术才华和豁达的人生观。他以极为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与妻子陈芸的生活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妻子的深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他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如同山间清泉,自然流淌,直抵人心。 作品背景 《浮生六记》创作于清代乾嘉时期,这是一个社会经济相对稳定,但政治上逐渐走向保守的时代。沈复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但他的目光却始终聚焦于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他目睹了官场的倾轧,经历了世事的无常,但他选择将目光投向自己所珍视的温暖角落。本书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沈复对亡妻陈芸深深的思念和怀念。他在颠沛流离中,试图通过文字将那些曾经的美好一一拾起,让这段刻骨铭心的情缘得以永存。 内容梗概 《浮生六记》共分六卷,每一卷都以“记”字开头,分别描绘了沈复人生中的六个重要阶段或方面。 卷一《闺塾记乐》: 这一卷主要讲述了沈复与陈芸的少年时代以及他们初遇、相恋的情景。沈复年少时聪慧过人,在家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陈芸则是他舅父家的女儿。两人青梅竹马,情窦初开,一同读书,一同玩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一卷的文字充满着纯真与甜蜜,描绘了一幅才子佳人、两小无猜的美好画面,预示着他们日后相濡以沫的缘分。 卷二《闲情记趣》: 这一卷着重描写了沈复和陈芸婚后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如何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创造情趣。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知己,彼此懂得,彼此欣赏。他们一起品茗赏花,一起吟诗作画,一起游历山川,一同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即便是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们也总能通过巧思和想象,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充满情调。这一卷展现了沈复夫妇在精神层面的契合,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 卷三《坎坷记愁》: 随着人生的发展,沈复夫妇的生活逐渐遭遇了更多的波折与不幸。这一卷记录了他们经历的贫困、疾病、家庭矛盾以及社会变故。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们并没有被压垮,而是相互扶持,共同面对。陈芸虽然体弱多病,却依然用她的温柔与坚韧,成为沈复最坚实的后盾。这一卷的文字带着一丝悲凉,但更多的是一种坚韧与不屈,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人性光辉。 卷四《浪游记快》: 在生活的窘迫下,沈复为了生计,不得不踏上漫长的旅途,四处漂泊。这一卷记录了他游历各地的见闻,以及在旅途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尽管身处异乡,但他始终心系家人,对陈芸的思念从未间断。旅途中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这一卷展现了沈复作为文人的胸怀和独立精神。 卷五《怨别记离》: 这是《浮生六记》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卷。它记录了沈复与陈芸生离死别的痛苦经历。由于种种原因,陈芸在一次远行中不幸病逝,留下了沈复独自面对无尽的悲伤。这一卷的文字充满了生离死别的锥心之痛,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追忆。沈复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了他对陈芸至死不渝的爱恋,以及失去挚爱后的孤寂与绝望。 卷六《偷窥记私》: 这一卷相对独立,主要记录了沈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目睹了他人私密场景的经历。这个场景的描绘,既有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也暗含着对世俗礼教的某种反思。尽管这一卷的叙述角度与前几卷有所不同,但依然保持了沈复一贯的细腻观察和坦率表达。 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 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 沈复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真诚。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而是用最朴实、最自然的语言,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倾泻而出。他对陈芸的爱,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融入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她煮的粥,她画的画,她穿的衣裳,她说的笑话,都成了他怀念的理由。这种“清水芙蓉”般的文字,反而具有更强大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 “闲情”中的哲思: 尽管名为“闲情笔记”,《浮生六记》绝非仅仅是消遣之作。在描绘日常生活的同时,沈复也展现了其深刻的人生智慧。他懂得在困境中发现“闲情”,在平凡中挖掘“乐趣”。他追求的是一种不被外物所役,而能安顿心灵的生活方式。他对大自然的依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都体现了他超越世俗的豁达情怀。 3. 女性形象的塑造: 陈芸是《浮生六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不仅是沈复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伴侣和灵魂的慰藉。她聪慧、善良、有情趣,又坚韧、豁达。在那个男权社会里,沈复对陈芸的描写,无疑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一种肯定。他笔下的陈芸,并非只是依附于男人的存在,而是具有独立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个体。 4. 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浮生六记》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人类依然可以拥抱生活,并且从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沈复夫妇用爱和智慧,将“浮生”般的短暂岁月,过成了有滋有味的“六记”。他们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珍视,对每一个生活瞬间的把握,都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阅读价值 《浮生六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教科书。 情感的共鸣: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爱、对亲情的渴望是永恒的。《浮生六记》所描绘的深厚夫妻情,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情感。 生活智慧的启迪: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反而常常感到迷失和焦虑。《浮生六记》所展现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的生活智慧,能引导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学会知足常乐。 文化的传承: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浮生六记》以其独特的文笔和内容,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世界。 结语 《浮生六记》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悲欢离合,生命的起承转合,都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最动人的注脚。沈复和陈芸的故事,如同穿过历史的微风,轻轻拂过我们的心田,留下温柔的回响,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热爱这浮生,细品这人间烟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关于“看见”的阅读体验。我不是在读故事,我是在“看见”沈复和芸娘的灵魂。他们的每一次对视,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叹息,都仿佛历历在目。作者的笔触何其细腻,何其真挚,才能将一对普通夫妻的平凡日子描绘得如此动人,如此有力量。书中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流淌,洗涤着我浮躁的心灵。尤其是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段落,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万千气象,仿佛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情怀,才能让一个人如此细致入微地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并将其升华为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源于对生活最深切的体悟,对情感最真挚的表达。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一个古老的园林,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故事,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韵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情”的意义,那种不求回报、只为心安的陪伴,才是最让人动容的力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经营。沈复和芸娘的爱情,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戏剧化冲突,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默契与懂得。他们一起布置庭院,一起品茗赏花,甚至在困顿之时,也能相互扶持,用乐观与智慧化解生活的艰辛。书中对于“闲情”的描绘,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消遣,他们的“闲情”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是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能力。例如,他们在简陋的居所里,也能用尽心思去营造一份雅致,将寻常之物赋予诗意。这种能力,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物质至上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并非只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关于如何拥抱生活,如何在不完美中寻找完美,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乐趣。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忽略了那些细微的美好,是否在追求外在的成功时,丢失了内心的宁静与丰盈。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慢下来”的书。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本关于“浮生”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强迫你去接受任何观点,也没有刻意去营造某种氛围,它只是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关于爱、关于生活的故事。沈复的笔触,平和而真诚,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分享着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我被书中那种淡泊名利、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所深深吸引。即便是在遭遇人生低谷时,他们也能从中寻找到一丝慰藉,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种“闲情”,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源于外在的物质堆砌,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本书,是一剂良药,能够抚平我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本真。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而这本《浮生六记》则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其中的一角。不同于许多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视角,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以一种极其朴素的方式,展现了生活的智慧与情趣。书中关于“雅集”、“酬唱”、“园林”的描绘,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他们不仅仅是饱读诗书的学者,更是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这种懂得,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爱人的深情。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乐趣的描写。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豁达与乐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沾染了一丝古人的雅致,对生活多了几分期待,少了些许烦恼。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浮生六记》,纯粹是被它在书架上宁静致远的装帧所吸引,墨绿色的封面,古朴的字体,似乎就预示着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感,加上清晰的排版和适中的字体大小,就已经让人心生好感。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起初只是被那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生活气息所打动,那种细腻的情感,朴素的描绘,仿佛瞬间将我带入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与那对才情相遇、情深意笃的夫妇一同经历着悲欢离合。书中那些关于饮食、起居、游乐的片段,琐碎却又充满情趣,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并非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同样有着人间烟火的温暖与真实。每每读到动情之处,总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生怕漏过一丝一毫的韵味。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位老友,在静谧的午后,沏上一壶茶,娓娓道来,讲述着一段不被世俗所扰、纯粹而又真挚的感情。那种感觉,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只能用心去体会。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物流很快,如期收到。书本比较满意,物有所值。

评分

喜欢

评分

还好了,很迷你,很方便,实惠

评分

挺好的 很喜欢

评分

办公室用的,价格便宜,物品实在

评分

听说这本书不错,过一段时间一定要看。

评分

内容不错,果然是国学精粹,好评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