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

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泉 著
图书标签:
  • 国会政治
  • 民国史
  • 政治史
  • 宪政史
  • 近代史
  • 政治制度
  • 历史研究
  • 民国初年
  • 中国近代史
  • 立宪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4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51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资料最详实、叙述最严谨的北洋国会史
  对民国初年宪政实践失败的系统分析和反思

内容简介

  《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以民国初年的临时参议会和两次国会为研究对象,以扎实的历史资料还原民初国会的运作状况,并以政治学的视角讨论国会政治与其他制度的互动关系,反思民国初年民主实践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希望能够打破人们对民初国会政治的符号化认识,重现其复杂的内部纷争和政治处境,为今日中国的民主宪政转型提供历史之镜。

作者简介

  严泉,1973年出生,法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大学。代表作有:《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现代中国的首次民主转型:民国初年的宪政试验》、《民国国会与近代中国法制建设》、《台湾的中产阶级》等。

精彩书评

  由于政治的变动,20世纪的历史叙事至今没有完全走出成王败寇的模式。最应让中国人自豪的“民主初春”,反而成了西方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例证。其实,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是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历程中最具活力、最像模像样的时期。看看那时的国会议员怎样开会,怎样议政,怎样监督政府,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人的民主素养、政治能力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民主体制下的公民媲美。
  所幸的是,虚无的、被妖魔化或者说被政治化的历史,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这段宪政史正在被重新书写。学者严泉以丰富的史料、严密的逻辑、清新的文字,重现了那段令人神往的历史真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客观的思考维度。
  ——马勇

目录

目录
自序 民国国会的百年纪念
引言 国会议场上的质询场景
第一章 民国临时参议院
一、中国第一个共和制议会
二、参议院权力有多大
三、参议院的立法特色
四、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第二章 第一届民国国会
一、第一届国会的历程
二、国会是如何开会的
三、立法过程的透视
四、财政监督权的尝试
五、议会质询权的行使
六、议会查办权的运作
七、议会弹劾权的行使
八、内阁同意权的运用
九、“三公”支出的公开


第三章 第二届民国国会(安福国会)
一、安福国会的起始
二、委员会的立法运作
三、议案是如何审议的
四、行政监督权的实施
五、文官制度的立法
六、立法运作的保守主义特色


第四章 民初国会的选举政治
一、临时参议员的产生
二、选举制度的创立
三、选举是如何筹备的
四、国会选举的顶层设计
五、选举舞弊与国会竞选
六、民初上海的议员选举


第五章 国会与民初宪政选择
一、《临时约法》与政体选择的失败
二、《天坛宪法草案》与“超议会制”
三、内阁制的初创:年民国宪法草案
四、联邦制度的中国特色:年民国宪法


第六章 政党政治与第一届国会制宪
一、年:政治对抗模式与制宪
二、—年:政治协商—对抗模式与制宪
三、—年:政治协商模式与制宪
四、政治发展视野中的政党政治


第七章 国会政治试验与民主转型
一、国会政治的历史评价
二、国会政治失败的外因论
三、国会政治与民主化经验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前言/序言

 
繁花落尽,尘埃未定:民国初年政治风云录 本书并非以“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为切入点,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描摹那段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中国近代史。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在辛亥革命的巨浪之后,中国这艘古老巨轮如何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一、旧梦破碎,新生的阵痛(1912-1916) 1912年,中华民国横空出世,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承载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救国救民理想。然而,新生的共和国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剧烈的阵痛。本书将首先回顾这场伟大的革命,分析其成功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审视其局限性。我们将重点关注: 帝制的终结与共和的初心: 辛亥革命如何终结了帝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初心是什么?他们在建立共和制度的过程中面临了哪些挑战?我们不回避革命胜利背后复杂的力量博弈和妥协,比如袁世凯的崛起,以及国民党早期所扮演的角色。 共和理念的传播与挑战: 共和思想如何在社会各阶层中传播?它是否真正深入人心?面对传统文化的惯性、官员的腐败以及民众的愚昧,共和理念如何受到挑战?我们将考察报刊、教育、社会团体等在传播新思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袁世凯的崛起与北洋军阀的雏形: 袁世凯如何从一个地方实力派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他利用了哪些手段?北洋军阀集团是如何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壮大的?我们将剖析袁世凯的政治手腕,以及其对中国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包括其与革命党人的权力斗争。 “二次革命”的破灭与民主政治的受挫: 国民党为何发动“二次革命”?这次失败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革命党人在此后的道路选择上,又发生了哪些分歧?我们将深入分析“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军事上的劣势、政治上的孤立以及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袁世凯称帝的闹剧与护国运动的兴起: 袁世凯为何会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政治逻辑?蔡锷、梁启超等人的护国运动又是如何展开的?其意义何在?我们将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分析袁世凯称帝的动机,以及护国运动如何成为对复辟势力的有力反击。 二、军阀割据,北洋政府的挣扎(1916-1927)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更为严峻的军阀割据时代。北洋政府虽然名义上存在,却成为各大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国家动荡不安。本书将深刻剖析这一混乱的时期: 北洋政府的权力真空与军阀的崛起: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林立,中央政府权威荡然。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各路军阀如何瓜分中国?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权力斗争?我们将详细梳理北洋政府内部复杂的派系关系,以及各派军阀如何争夺中央控制权。 “府院之争”与政治的混乱: 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等人在任期间,如何上演“府院之争”?这种政治斗争对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矛盾如何加剧了政治的混乱,并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 护法运动的曲折与南方力量的崛起: 孙中山等人为了维护约法,发起了护法运动。这次运动的历程如何?南方力量又是如何在此背景下逐步壮大的?我们将考察护法运动的起伏,以及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政权,试图与北洋政府抗衡的努力。 一战与中国外交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在战时获得了哪些机遇?又面临了哪些挑战?我们将分析中国在对德宣战、收回租界等问题上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所带来的深刻教训。 “弱国无外交”的屈辱与民众的觉醒: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如何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五四运动”是如何爆发的?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重点描绘“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深远影响,分析这场运动如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分裂: 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国民党、共产党、进步党等各种政治力量如何发展壮大?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合作与斗争?我们将考察不同政治派别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思想解放,文化启蒙的新篇章 在政治动荡的同时,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旧有的价值体系受到质疑,新的思想思潮涌动,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景象: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高潮: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思想家如何发起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我们将剖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白话文运动与文学的革新: 白话文的推广如何改变了中国的文学面貌?新式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现实?我们将考察白话文运动的意义,以及新文学作品对塑造国民意识的作用。 科学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科学与民主如何成为当时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它们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分析科学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以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入的?早期传播者有哪些?它对中国革命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以及其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女性解放的萌芽与发展: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如何受到关注?女性解放运动有哪些初步的尝试?我们将关注这一时期女性地位的微妙变化,以及一些先进女性在争取解放道路上的努力。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式教育制度是如何建立的?教育改革在培养新式人才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将考察民国初年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新式学校如何成为思想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社会变迁,多元力量的涌动 在政治、思想、文化多重变革的浪潮中,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书将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展现民国初年的多元图景: 城乡差距的扩大与经济的初步发展: 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有何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如何?新的经济模式对传统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我们将考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在内外夹击下的生存与发展。 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与新的社会群体: 军阀、官僚、买办、民族资本家、工人和农民等新的社会群体如何形成?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诉求?我们将分析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以及新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变化。 海外思潮的涌入与本土文化的碰撞: 西方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如何传入中国?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怎样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又催生出了哪些新的文化现象?我们将考察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消化吸收外来文化。 民众生活的日常与精神世界的变迁: 普通民众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变化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又经历了怎样的冲击?我们将尝试从日常生活和个体经历的角度,还原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民间组织的兴起与社会改良的尝试: 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各种民间组织是如何兴起的?他们在社会改良方面做了哪些尝试?我们将关注一些慈善团体、教育协会、妇女组织等在基层社会发挥的作用。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民国初年中国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转型。我们并非只关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而是将目光延伸至社会、文化、思想的各个角落,力求展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迷茫、希望与阵痛。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它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我们将以严谨的态度、丰富的史料,带领读者一同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与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那个旧秩序崩塌、新政权蹒跚起步的十字路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智慧、野心、妥协与抗争,共同谱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篇章。我尤其对书中对于那些政治博弈的细致描绘感到印象深刻,那些在会议室里唇枪舌剑的辩论,那些在幕后纵横捭阖的较量,都仿佛呈现在眼前。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派系之间的利益纠葛、思想碰撞以及权力争夺,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政治家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更是对权力运作机制、政治生态演变的一次深刻反思,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政治转折点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它拓展了我对那个时期社会肌理和政治生态的认知,让我对民国初年那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政治图景有了更为鲜活和立体的感受。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在我脑海里,那或许只是一个模糊的政治符号,代表着一种尝试,一种尚未成熟的民主实践。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近乎“亲历者”的口吻,将那些陈旧的历史档案重新赋予了生命。我感受到了会议厅里弥漫的烟草味,听到了激烈的辩论声,甚至能体会到那些政治家们内心的挣扎与权衡。书中对于不同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国家前途和个人利益之间摇摆的描写,尤其令人触动。我看到了共和理念的萌芽,也看到了封建残余的顽固;我看到了改革者的雄心,也看到了投机者的狡猾。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不完美,反而以一种客观而又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期中国政治的真实面貌。它让我明白,任何一场伟大的变革都非一蹴而就,都充满了荆棘与挑战。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演变,必须深入其政治制度的根基。而对于民国初年这样一段充满剧烈变动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国会的形式,更是理解其历史走向的关键。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民国国会图景。我看到了不同政治力量如何争取话语权,如何利用规则进行博弈,以及他们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政治事件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影响这些政治运作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因素。这种跨学科的分析,使得我对民国初年国会政治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匠心独运,他能够将枯燥的政治斗争变得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思考和疑问。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关于政治智慧、权力运作和历史必然性的探讨,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评分

这本著作的出现,让我对“国会”这两个字在民国初年的具体形态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从宏观的历史叙事中了解到一些关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的片段,但对于这个时期具体政治机构的运作,尤其是其内部的权力结构、议事规则以及各方势力的制衡关系,了解并不深入。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那个未知领域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份详实的政治档案,记录下了那个时期国会议员们的言论、决策,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作者在文献考据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使得书中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政治关系时的条理性和深度,他能够将繁杂的事件抽丝剥茧,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让我能够理解不同政治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民国初年的政治走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历史普及,让我切实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初读此书,便被其厚重的史料感和鲜活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民国初年国会政治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个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交织与碰撞,从新生的共和力量到旧势力的残余,再到各种思潮的涌动,它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政治图景。作者在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敏锐度,他能够从海量的文献中提炼出最具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论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例如围绕着宪法、选举制度等核心问题的争论,以及这些争论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政治诉求。这本书让我对民国初年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期政治探索的艰难与不易。它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中国近代政治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一直非常喜欢这类书籍,继续支持

评分

价格比较便宜

评分

像对很多词语和概念一样,我们对“正义”有本能和自发的认识,而且比哲学家的还要深奥,我们理解这个词是关于什么的。然而,这个词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我们才注意到,我们自以为了解正义,却有很多存在着的问题和疑问是大家从未质疑过的。让我们一起试着看看吧。

评分

拉舍尔道。

评分

拉舍尔冷冷道。

评分

拉舍尔到是迅速恢复了理智,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家伙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从不委过于人。

评分

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

评分

本书从史料入手,不乱发议论,不匆忙下结论,是一种难得的阅读,可惜没有图表。比如民国议会位子排列,与现在日本台湾英国等并无不同,其实可以给一个很直观的认识。

评分

很不错的书 非常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