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文明立场,“中体西用”“再造传统”论的时代强音!
★ 当代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为熬出中国文化新传统而奔劳呐喊。
拥有儒家价值的范导,并不能保证我们的生活无懈可击,但失去儒家价值的范导,却注定了我们的生活会一无是处。
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正在悄悄滋养,想要成就一项事业,就要充满韧劲地挺住,把它苦苦地熬成传统。
《思想的浮冰》为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的最新力作,希望与读者分享自己致力于复建清华国学院以来的所思所虑。书中文字在在流露出刘东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时刻呼吁激活“中体西用”,思考中国文明新立场,熬出中国文化新传统的良苦用心。
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
以毕生激情为再造传统而奔劳呐喊
刘东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曾先后任教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除国学领域外,所治学科依次为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晚近又进入艺术社会学;发表过著译作品十七种;创办并主持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
自序:如临如履地“叩其两端”
政治观念
远近高低的卢梭
对韦伯的阅读才刚开始
阅读伯林的十年
政治哲学,仍要属于哲学
文化传统
意识重叠处,即是智慧生长处
讲学社的眼界与胸怀
“必要之恶”的谨慎权衡
恢复社会的良性细胞
拾级而上的进学路径
“礼失求诸野”之后
重造滋养思想的一方水土
艺术美学
古拉格的拉锯
冲突与团圆的文化功能
苦痛生珠
清华美学的世纪接力
不立一法,不舍一法
知识生产
重新激活“中体西用”
对于“洁净学术水土”的乡愁
经典阅读的混乱现状
文化如何走出去
为了中国熬出传统
重振国学,守护校魂
代后记:长达三十年的学术助跑
……笔者眼下最为关切的是,由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有所谓“药食同源”之说,所以,在动物食用方面的上述权衡与限制,就同样要体现在动物的药用方面,因为中医所主要利用的药材,还是植物性和动物性的药材。—由此就可以看出,对于动物性药材的这种外来的疑虑,会使中国这种已经式微的文化遭遇到更大的彻底灭绝的危险。
说到底,这里反映了一个传统文明跟现代文明的本性上的冲突: 工业文明当然不会这样利用动物和植物,因为在它的眼界里,根本就没有如此缤纷而多样的、充满神奇功效的、值得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去探险的那个自然世界。—它执着地迷信着的,只有它自己的创造奇迹的实验室!
所以,如果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来分梳,只有农耕社会中的人们才会生出农耕社会的先入之见,他们更喜欢草本的、天然的东西,哪怕是把它们掺和在并不下咽的牙膏里面。然而,就像不久前围绕“甜叶菊还是阿斯巴甜”的争论所反映的,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人们照样会有工业社会的“先入之见” ,他们宁可相信合成的东西—特别是当这种人造的东西又跟大工业的利益暗中连在一起的时候。
事实上,前些年就已围绕着虎骨的药用发生过大同小异的争论了,而那场辩论的结果简直让人无所措手足:居然就连人工养殖的老虎,哪怕是过了生育期的,甚至到了淘汰年龄的乃至干脆已经死去的老虎,也一概被禁止采用了。由此,所有需要这种药材的病人,只能自叹生不逢时了。—这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只准投入、不准产出的禁令,如果还要一意孤行下去,就会弄得连保护老虎都难以为继!如若不信就再试试看:如果连天下所有的鸡只都不许食用,那么也许根本就用不了几年,这种眼下正遍布全球的、连动物保护主义者也都在放心大嚼的家禽,照样会成为下一轮的珍稀动物!
而近来围绕“活取熊胆”的舆论风暴,沿着上述的分析话语,则更加凸显了这样的危机。必须先行说明,我个人对于这个具体案例本身并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意见,因为我恰好反过来认为,对这个问题不需任何先入之见,倒需要先去仔细地、全方位地权衡。—然而我却感到,在眼下传媒和公知都“一边倒”的情况下,却有必要沿着上面的思路向公众提醒一些反向的问题。
尽管只属于书本的间接知识,很少有人亲口品尝过,但我们肯定都知道,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熊掌一向被视作美味中的极品珍馐。不过,当我从电视上见到,有人居然一次贩运了一麻袋熊掌,视觉上还是受到了很大冲击—那么多违禁品被呼啦啦倒出来,该是多少只狗熊的手掌啊,而且还都这么像是人类的手掌!所以,如果仅仅为了自己的口腹,对于如此可爱的、如此“拟人化”的动物,我们绝对是应当放过的。
不过,一旦说到“药用熊胆”的问题,正像那句有关“鱼和熊掌”的古语一样,我们最好谨慎一些,充分意识到其间的两难权衡:一方面,可以想象,就算熊胆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像现在这副样子的大规模活取,又肯定属于现代性对于传统因子的灾难性放大,—就像几千年来象征喜庆与避邪的爆竹,也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能让整个京城陷入一片火海和烟幕的战争场面。
但另一方面,更应注意到,此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微妙的,并非只意味着“文明现代”对于“野蛮古代”的趾高气扬的宣判,所以,决不要一味追随西方舶来的最新教条,简单地把当下时髦的“动物伦理”原则套用到取用动物的“必要之恶”上。—很有可能,这类简单化的一刀切的做法,会像电影《刮痧》的情节那样,再次造成很大的文明误伤。
随手举个例子,正如对待狗肉的态度一样,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吃或不吃,但无论如何,都不要一听美国人说这种饮食习惯“残忍” ,就马上跟着人云亦云—毕竟狗这种特殊的动物,是我们率先在东亚驯养出来的,而且它的食用价值恰正是它当年受到驯养的主要动机之一, 在我的家乡(徐州)有着由来已久的历史;说得难听点,到了中国早已有专门对付“菜狗”的“狗屠”时,恐怕连美利坚合众国的奶奶都还没有出世呢!
大家更不要误以为,自己既有幸活在“先进”的现代,掌握到比古代“先进”的思想,就足以傲视自己的先人。—在我们身上和周围,无论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的文化,毕竟都是从先人那里遗传到的,所以,如果没有他们对于文明路径的多方开辟,没有他们对于各种资源的大胆探险,这个文明的接力棒根本传不到我们呢!
毫无疑问,跟前述鱼翅、象牙等情况相似,也跟藏羚羊的当代命运相似,以往对于熊胆这种动物性的药材不可能出现这么大量的利用,而仅仅是偶然捕猎到的稀罕物。相形之下,如今现代化工厂中的“活取熊胆”技术,也确实有它残忍的一面—我们姑且相信这些动物果真是普遍无痛的,然而它们身上毕竟带着永久性的人工创口,由此带来的社会观感肯定是不好的。
反过来说,如果从医学的专业角度,相对于治病救人的目的,这确实属于某种“必要之恶” ,那么,我们的媒体为什么不去履行“君子远庖厨”的原则,而一定要大张旗鼓地放大它呢?—那些惯会吸引与炒作的记者们,为什么不去放大更加残忍的屠宰场呢?为什么不去放大更加恐怖的解剖课呢?(想想伦勃朗笔下那幅引起争议的名画吧!)或者说,你们当真就认为,把那些黑熊全都进行“杀鸡取蛋”式的处理,也即一次性地剥夺它们的生命,就一定是更加可以接受的、更加符合动物伦理的选择吗?
要知道,作为个人行为的“君子远庖厨”和作为集体行为的大喊大叫,毕竟是分属于两个层面的不同问题—要是有任何一个人,宁可自己眼睛瞎掉,也决不使用“熊胆眼药水” ,这当然属于他的个人自由,或者也可以算是他的真诚善心;不过,他如果把这种消极自由突然推展为积极自由,进而剥夺别人以此来治眼的权利,那么,这就算不上什么善心,而只是赤裸裸的麻木和残暴了!
说到这里还要重申一遍,在这个具体案例上,我本人并没有断定,究竟黑熊的胆汁本身是否应当继续活取。—这取决于它的药用价值究竟是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即使是不可替代的,它对于人科动物的生命与健康是否就那么地利害攸关;以及这种活取胆汁的过程,是否能以既定法规明确下来,尽量做得不那么残忍;还有,由此取得的珍贵药材是否确实用于治病救人,而不是被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而我这里想要做的,只是进行必要的提醒:对于这种终归无法全然避免的“必要之恶” ,必须进行谨慎而仔细的权衡,而且这种权衡的过程又特别需要冷静的理性。
进而,尽管本文的写作动机当然受到此一案例的激发,但我真正想要解决的,却并非这样一个孤零零的案例,而是希望借此时机呼吁思考和确立更高的思想原则。—无论如何,大家一定要留意到,相关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还有足以带来不同结论的其他侧面,因为,要是沿着他国文化的“物之序”就这么不假思索地走下去,只怕建立于以往“生活世界”的祖国医学,也要被釜底抽薪了,并且由此而走到自家的尽头了!—正因为这样,跟这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严峻问题搅在一起的,还有个或许更加要命的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基于跨文化的宏观视角,我想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除了种种别的理由和关系之外,此处在思想的潜在理路上,还暗藏着某种外来的文化压抑。—等到我们把虎骨、麝香、熊胆、犀角,乃至牛黄、鹿茸、蛇毒、虫草等等,全都给废除、禁绝干净,那么,中医的治疗效果就更要大打折扣了,而我们此后也就别无选择了,只有干看着西方的实验室医学,指望着它还能有最新的发现,从而永远给别人的专利上税了。
然而,人家那些医用的实验室,就果然那么热爱和保护动物么?要是我们越洋关心一下,那些专供实验用的青蛙、白鼠和兔子等等,有没有被保护的权利,是否贯彻了动物伦理,人家也会像我们这样恭敬从命吗?—你们就看看台湾那个小岛,为了是否要进口美国的毒牛肉,究竟伤了多少脑筋和唇舌吧!可人家还是照样在给菜牛喂瘦肉精,而且一旦喂养出来,还非要倚仗自己强大的国势,迫使别人必须买来吞下!
此外,既然说到了西方的实验室医学,以及他们与此配套的专利制度、定价制度、医疗制度和福利制度,那就应当最后再补充一点:尽管他们的政府还能从本国的制药商那里获得专利新药的超额税收,可当前欧洲经济的病根,很大程度上仍然在于受到这一整套制度的严重拖累。—照此说来,难道我们为了合乎别人制定的、更加适用于他们自己的“物之序” ,也非要传染上这样久治不愈的“富贵病”不可吗?特别是,我们当真自认为,如今已经阔到害得起这种“富贵病”了吗?
……
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整读完这本《思想的浮冰》,这期间我多次想过放弃,因为它实在太“硬核”了。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带着轻松心情享受阅读乐趣的作品,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岩。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疏离,仿佛他正在从一个极高的维度俯瞰人类的全部努力,带着一种超然的、近乎外星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挣扎。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他对“惯性思维”的解构,他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关的哲学典故和科学假设的并置,巧妙地揭示了我们日常决策背后隐藏的那些陈旧的、自动化的程序。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对第二天早上醒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产生短暂的怀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点,而在于它对现有知识体系的“重置”能力。它成功地把我从舒适区里拽了出来,让我重新审视每一个我以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并且强烈建议读者在纸质版上做密密麻麻批注的书,因为你很难保证,下一次翻开时,它是否又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移动了自己的“冰块”位置。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的哲学普及读物大多像精心包装的旅游手册,那么《思想的浮冰》无疑是一份未经校对、充满潦草注脚的探险日记。它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更像是意识流的片段剪辑,充满了跳跃感和晦涩的隐喻。我最初被书名吸引,期待能读到关于认知局限性的精彩论述,但实际的阅读过程远比想象的要曲折得多。作者似乎对线性逻辑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他更热衷于在看似无关的领域间建立起诡异的连接——比如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与中世纪修道院的日常作息并置讨论。这种拼贴式的写作风格,初读时会让人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恼火,仿佛在强迫读者去适应一种全新的、破碎的语法。然而,坚持下去后,你开始体会到这种破碎本身就是一种美学,它精准地捕捉了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本质。它不是在教你“思考”,而是在展示“思考”是如何在你毫无防备时悄然发生的。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复杂的光谱,而不是一盏指示灯,为你指明方向。
评分这本《思想的浮冰》读完,我感觉我的思维像经历了一场冰川漂流,时而平静地滑过深邃的蓝冰,时而又被湍急的暗流裹挟,狠狠地撞击着未知的礁石。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时,简直像捕捉到了空气中弥散的微粒。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确定性焦虑”的剖析,那种现代人在信息洪流中试图抓住一根稻草,却发现稻草本身也在融化的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冷静,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迷惘一层层剥开,让我们直视那片不断消融的“浮冰”下潜藏的虚无。这种阅读体验是痛苦的,却又是令人上瘾的,因为你总能在那些冰冷的文字中,找到一丝与自己灵魂共振的微光。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自我审问,迫使我跳出日常的惯性思维,去质疑那些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常识”。这本书不适合在喧嚣的环境下阅读,它需要绝对的安静,以及一颗愿意被“冻结”又渴望“解冻”的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清醒的冷漠”。它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确性,剥离了情感对判断的干扰,直指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意义构建”这一议题的处理,他没有落入虚无主义的陷阱,而是提出了一种更为精致的观点:意义并非被发现,而是被不断地、在边缘状态下进行“打捞”的残骸。这种描述极具画面感。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雾气弥漫的海边,独自清理着被潮水冲刷上岸的、身份不明的物件的场景。这些物件可能代表着文化遗产、个人记忆,或者是被主流叙事遗弃的真理碎片。作者的文字冷静得近乎残酷,他从不试图安慰读者,也不提供任何慰藉。他只是陈述: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认知景观。这种拒绝温情脉脉的姿态,反而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持久力量,它不会随着心情的好坏而褪色,而是如同骨骼一般,支撑着你对世界基础架构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很高,它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消化的读物。我不得不承认,有好几处我需要停下来,甚至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他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如此密集,每一个论点都像是建立在十个前置假设之上,而这十个前置假设本身又需要更深层次的论证。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迷宫,里面布满了需要特定“钥匙”才能开启的逻辑门。那些关于“语言的边界如何限制了我们对存在的感知”的章节,尤其令人震撼。作者仿佛在用文字搭建一座透明的牢笼,让我们看到我们自身的思维框架是如何被日常的词汇所囚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命名”能力下降了,因为我开始怀疑,我们所用的每一个词汇,是否都只是对深层现实的一种粗暴简化。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对智力的深度拉练,结束后你会感到心力交瘁,但也对自己的思维潜力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清华美学的世纪接力
评分经典阅读的混乱现状
评分想到是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花了两天来读,真让人手不释卷。看到梵高自尽,酸楚的泪水也汨汨而出。尽管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纯洁,伟大。世人对他的误解至深,伤害至深。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出身于那样的阶层,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如果沿着他既有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未尝不可以像他的弟弟一样,做一个体面的画商。 他生来便是要做艺术家的。他的生活里容不下虚伪,无情。他是那么的炽热,坦白,他爱的那样赤诚,毫无保留。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因此,当他不能再创作,他的生命便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不分阶层的博爱和用生命画出的瑰宝;而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挫折,饥饿,疾病,困顿,误解,侮辱,伤害。。。 我几乎可以说,他是属于“人民”的。他始终关怀着世上受着疾苦的大众,他从来没有等级的观念。他描绘农民,工人,最普通的劳动者,“吃土豆的人”。他的播种者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有力,大步的在璀璨的麦田里迈步。 而且,他也是非常“精神”的。他的生活里有京东,但是他并不是和别的画家一样,纯粹到京东那里找乐子,满足肉欲。他尊重她们,甚至愿意娶一个年老色衰的京东为妻。讽刺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爱,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回应,给了他些许温情的,竟然是那个被世人同样唾弃的女子。他的有些举动,的确是神圣的,悲悯的,难怪他被矿山上的人称为“基督在世”。在那里,人们不会觉得他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他为了能让他们好过一点,已经奉献了几乎所有能够奉献的。 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提奥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提奥的资助和理解,也就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弟两人就是一体的。没有提奥在背景里默默做着根系,就不可能有他盛放的艺术之花。提奥无条件的支持他,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总在关键时刻赶到他的身边,为他偿还负债,把他从贫病之中拯救回来。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已经让这两个灵魂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提奥虽然在巴黎过着体面的画商的生活,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他的进展和动态。他在心灵上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通过书信让提奥感同身受。是提奥早早看出他身上埋藏的巨大潜力,是提奥细心珍藏了那700多封通信,是提奥把他的习作和画作按时间小心的编排好。所以后人得以完整的追溯梵高的心路历程,能够离这个伟大的灵魂更近一些。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价值四百法郎。但我不能说他是不幸的。比起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极致。即使他后来长寿,能看到自己的画作价钱越来越高,我想,他也会是漠不关心的。他从未因为市场的口味而作画,他也从未为那些脑满肠肥的人作画。虽然,卖画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但他的祈求也不过是卖出的画,能够让他自立,不必依赖提奥的资助而生活。对他来说,创造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么他宁肯沉默。如果不能够再创作,那么他宁肯死亡。 我之前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两家都有不少出众的亲戚,他的姓氏在当时荷兰的艺术界鼎鼎有名。可以说他父母这一支是相对比较平淡的。然而,今日只有文森特让梵高这个名字不朽。就像书中说的,他活着,他的爱,他的才华,透过那些灿然的画活着。不管这些画今天值多少钱,它们终究不是某个人的私藏,而能被我这样的普罗大众看到。他的精神,他的爱,他的热望透过那些画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淋漓尽致的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熊熊燃烧过。他终于成就了自己,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评分——佩吉·努南,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
评分自序:如临如履地“叩其两端”
评分艺术美学
评分好的
评分精彩书摘
评分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正在悄悄滋养,想要成就一项事业,就要充满韧劲地挺住,把它苦苦地熬成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