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國文明立場,“中體西用”“再造傳統”論的時代強音!
★ 當代獨立精神的學界“動手派”,清華國學院劉東教授,為熬齣中國文化新傳統而奔勞呐喊。
擁有儒傢價值的範導,並不能保證我們的生活無懈可擊,但失去儒傢價值的範導,卻注定瞭我們的生活會一無是處。
中國文化的現代形態,正在悄悄滋養,想要成就一項事業,就要充滿韌勁地挺住,把它苦苦地熬成傳統。
《思想的浮冰》為清華國學院劉東教授的最新力作,希望與讀者分享自己緻力於復建清華國學院以來的所思所慮。書中文字在在流露齣劉東在現代社會的危機時刻呼籲激活“中體西用”,思考中國文明新立場,熬齣中國文化新傳統的良苦用心。
當代最具獨立精神的學界“動手派”
以畢生激情為再造傳統而奔勞呐喊
劉東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早歲師從思想傢李澤厚,曾先後任教於浙大、南大、中國社科院、北大,講學足跡遍及亞美歐澳各洲;除國學領域外,所治學科依次為美學、比較文學、國際漢學、政治哲學、教育學,晚近又進入藝術社會學;發錶過著譯作品十七種;創辦並主持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人文與社會譯叢”及《中國學術》雜誌。
自序:如臨如履地“叩其兩端”
政治觀念
遠近高低的盧梭
對韋伯的閱讀纔剛開始
閱讀伯林的十年
政治哲學,仍要屬於哲學
文化傳統
意識重疊處,即是智慧生長處
講學社的眼界與胸懷
“必要之惡”的謹慎權衡
恢復社會的良性細胞
拾級而上的進學路徑
“禮失求諸野”之後
重造滋養思想的一方水土
藝術美學
古拉格的拉鋸
衝突與團圓的文化功能
苦痛生珠
清華美學的世紀接力
不立一法,不捨一法
知識生産
重新激活“中體西用”
對於“潔淨學術水土”的鄉愁
經典閱讀的混亂現狀
文化如何走齣去
為瞭中國熬齣傳統
重振國學,守護校魂
代後記:長達三十年的學術助跑
……筆者眼下最為關切的是,由於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嚮有所謂“藥食同源”之說,所以,在動物食用方麵的上述權衡與限製,就同樣要體現在動物的藥用方麵,因為中醫所主要利用的藥材,還是植物性和動物性的藥材。—由此就可以看齣,對於動物性藥材的這種外來的疑慮,會使中國這種已經式微的文化遭遇到更大的徹底滅絕的危險。
說到底,這裏反映瞭一個傳統文明跟現代文明的本性上的衝突: 工業文明當然不會這樣利用動物和植物,因為在它的眼界裏,根本就沒有如此繽紛而多樣的、充滿神奇功效的、值得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去探險的那個自然世界。—它執著地迷信著的,隻有它自己的創造奇跡的實驗室!
所以,如果從文化相對主義的角度來分梳,隻有農耕社會中的人們纔會生齣農耕社會的先入之見,他們更喜歡草本的、天然的東西,哪怕是把它們摻和在並不下咽的牙膏裏麵。然而,就像不久前圍繞“甜葉菊還是阿斯巴甜”的爭論所反映的,生活在工業社會中的人們照樣會有工業社會的“先入之見” ,他們寜可相信閤成的東西—特彆是當這種人造的東西又跟大工業的利益暗中連在一起的時候。
事實上,前些年就已圍繞著虎骨的藥用發生過大同小異的爭論瞭,而那場辯論的結果簡直讓人無所措手足:居然就連人工養殖的老虎,哪怕是過瞭生育期的,甚至到瞭淘汰年齡的乃至乾脆已經死去的老虎,也一概被禁止采用瞭。由此,所有需要這種藥材的病人,隻能自嘆生不逢時瞭。—這哪裏還談得上“以人為本”呢?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種隻準投入、不準産齣的禁令,如果還要一意孤行下去,就會弄得連保護老虎都難以為繼!如若不信就再試試看:如果連天下所有的雞隻都不許食用,那麼也許根本就用不瞭幾年,這種眼下正遍布全球的、連動物保護主義者也都在放心大嚼的傢禽,照樣會成為下一輪的珍稀動物!
而近來圍繞“活取熊膽”的輿論風暴,沿著上述的分析話語,則更加凸顯瞭這樣的危機。必須先行說明,我個人對於這個具體案例本身並沒有任何確定性的意見,因為我恰好反過來認為,對這個問題不需任何先入之見,倒需要先去仔細地、全方位地權衡。—然而我卻感到,在眼下傳媒和公知都“一邊倒”的情況下,卻有必要沿著上麵的思路嚮公眾提醒一些反嚮的問題。
盡管隻屬於書本的間接知識,很少有人親口品嘗過,但我們肯定都知道,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熊掌一嚮被視作美味中的極品珍饈。不過,當我從電視上見到,有人居然一次販運瞭一麻袋熊掌,視覺上還是受到瞭很大衝擊—那麼多違禁品被呼啦啦倒齣來,該是多少隻狗熊的手掌啊,而且還都這麼像是人類的手掌!所以,如果僅僅為瞭自己的口腹,對於如此可愛的、如此“擬人化”的動物,我們絕對是應當放過的。
不過,一旦說到“藥用熊膽”的問題,正像那句有關“魚和熊掌”的古語一樣,我們最好謹慎一些,充分意識到其間的兩難權衡:一方麵,可以想象,就算熊膽是一種珍貴的藥材,像現在這副樣子的大規模活取,又肯定屬於現代性對於傳統因子的災難性放大,—就像幾韆年來象徵喜慶與避邪的爆竹,也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能讓整個京城陷入一片火海和煙幕的戰爭場麵。
但另一方麵,更應注意到,此間的關係是非常復雜微妙的,並非隻意味著“文明現代”對於“野蠻古代”的趾高氣揚的宣判,所以,決不要一味追隨西方舶來的最新教條,簡單地把當下時髦的“動物倫理”原則套用到取用動物的“必要之惡”上。—很有可能,這類簡單化的一刀切的做法,會像電影《颳痧》的情節那樣,再次造成很大的文明誤傷。
隨手舉個例子,正如對待狗肉的態度一樣,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吃或不吃,但無論如何,都不要一聽美國人說這種飲食習慣“殘忍” ,就馬上跟著人雲亦雲—畢竟狗這種特殊的動物,是我們率先在東亞馴養齣來的,而且它的食用價值恰正是它當年受到馴養的主要動機之一, 在我的傢鄉(徐州)有著由來已久的曆史;說得難聽點,到瞭中國早已有專門對付“菜狗”的“狗屠”時,恐怕連美利堅閤眾國的奶奶都還沒有齣世呢!
大傢更不要誤以為,自己既有幸活在“先進”的現代,掌握到比古代“先進”的思想,就足以傲視自己的先人。—在我們身上和周圍,無論是先天的基因,還是後天的文化,畢竟都是從先人那裏遺傳到的,所以,如果沒有他們對於文明路徑的多方開闢,沒有他們對於各種資源的大膽探險,這個文明的接力棒根本傳不到我們呢!
毫無疑問,跟前述魚翅、象牙等情況相似,也跟藏羚羊的當代命運相似,以往對於熊膽這種動物性的藥材不可能齣現這麼大量的利用,而僅僅是偶然捕獵到的稀罕物。相形之下,如今現代化工廠中的“活取熊膽”技術,也確實有它殘忍的一麵—我們姑且相信這些動物果真是普遍無痛的,然而它們身上畢竟帶著永久性的人工創口,由此帶來的社會觀感肯定是不好的。
反過來說,如果從醫學的專業角度,相對於治病救人的目的,這確實屬於某種“必要之惡” ,那麼,我們的媒體為什麼不去履行“君子遠庖廚”的原則,而一定要大張旗鼓地放大它呢?—那些慣會吸引與炒作的記者們,為什麼不去放大更加殘忍的屠宰場呢?為什麼不去放大更加恐怖的解剖課呢?(想想倫勃朗筆下那幅引起爭議的名畫吧!)或者說,你們當真就認為,把那些黑熊全都進行“殺雞取蛋”式的處理,也即一次性地剝奪它們的生命,就一定是更加可以接受的、更加符閤動物倫理的選擇嗎?
要知道,作為個人行為的“君子遠庖廚”和作為集體行為的大喊大叫,畢竟是分屬於兩個層麵的不同問題—要是有任何一個人,寜可自己眼睛瞎掉,也決不使用“熊膽眼藥水” ,這當然屬於他的個人自由,或者也可以算是他的真誠善心;不過,他如果把這種消極自由突然推展為積極自由,進而剝奪彆人以此來治眼的權利,那麼,這就算不上什麼善心,而隻是赤裸裸的麻木和殘暴瞭!
說到這裏還要重申一遍,在這個具體案例上,我本人並沒有斷定,究竟黑熊的膽汁本身是否應當繼續活取。—這取決於它的藥用價值究竟是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即使是不可替代的,它對於人科動物的生命與健康是否就那麼地利害攸關;以及這種活取膽汁的過程,是否能以既定法規明確下來,盡量做得不那麼殘忍;還有,由此取得的珍貴藥材是否確實用於治病救人,而不是被用於其他商業目的……而我這裏想要做的,隻是進行必要的提醒:對於這種終歸無法全然避免的“必要之惡” ,必須進行謹慎而仔細的權衡,而且這種權衡的過程又特彆需要冷靜的理性。
進而,盡管本文的寫作動機當然受到此一案例的激發,但我真正想要解決的,卻並非這樣一個孤零零的案例,而是希望藉此時機呼籲思考和確立更高的思想原則。—無論如何,大傢一定要留意到,相關問題是非常復雜的,還有足以帶來不同結論的其他側麵,因為,要是沿著他國文化的“物之序”就這麼不假思索地走下去,隻怕建立於以往“生活世界”的祖國醫學,也要被釜底抽薪瞭,並且由此而走到自傢的盡頭瞭!—正因為這樣,跟這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嚴峻問題攪在一起的,還有個或許更加要命的對於“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問題!
基於跨文化的宏觀視角,我想特彆提醒大傢的是,除瞭種種彆的理由和關係之外,此處在思想的潛在理路上,還暗藏著某種外來的文化壓抑。—等到我們把虎骨、麝香、熊膽、犀角,乃至牛黃、鹿茸、蛇毒、蟲草等等,全都給廢除、禁絕乾淨,那麼,中醫的治療效果就更要大打摺扣瞭,而我們此後也就彆無選擇瞭,隻有乾看著西方的實驗室醫學,指望著它還能有最新的發現,從而永遠給彆人的專利上稅瞭。
然而,人傢那些醫用的實驗室,就果然那麼熱愛和保護動物麼?要是我們越洋關心一下,那些專供實驗用的青蛙、白鼠和兔子等等,有沒有被保護的權利,是否貫徹瞭動物倫理,人傢也會像我們這樣恭敬從命嗎?—你們就看看颱灣那個小島,為瞭是否要進口美國的毒牛肉,究竟傷瞭多少腦筋和唇舌吧!可人傢還是照樣在給菜牛喂瘦肉精,而且一旦喂養齣來,還非要倚仗自己強大的國勢,迫使彆人必須買來吞下!
此外,既然說到瞭西方的實驗室醫學,以及他們與此配套的專利製度、定價製度、醫療製度和福利製度,那就應當最後再補充一點:盡管他們的政府還能從本國的製藥商那裏獲得專利新藥的超額稅收,可當前歐洲經濟的病根,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於受到這一整套製度的嚴重拖纍。—照此說來,難道我們為瞭閤乎彆人製定的、更加適用於他們自己的“物之序” ,也非要傳染上這樣久治不愈的“富貴病”不可嗎?特彆是,我們當真自認為,如今已經闊到害得起這種“富貴病”瞭嗎?
……
這本《思想的浮冰》讀完,我感覺我的思維像經曆瞭一場冰川漂流,時而平靜地滑過深邃的藍冰,時而又被湍急的暗流裹挾,狠狠地撞擊著未知的礁石。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是在描繪那些轉瞬即逝的心理活動時,簡直像捕捉到瞭空氣中彌散的微粒。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於“確定性焦慮”的剖析,那種現代人在信息洪流中試圖抓住一根稻草,卻發現稻草本身也在融化的無力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冷靜,將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和迷惘一層層剝開,讓我們直視那片不斷消融的“浮冰”下潛藏的虛無。這種閱讀體驗是痛苦的,卻又是令人上癮的,因為你總能在那些冰冷的文字中,找到一絲與自己靈魂共振的微光。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自我審問,迫使我跳齣日常的慣性思維,去質疑那些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常識”。這本書不適閤在喧囂的環境下閱讀,它需要絕對的安靜,以及一顆願意被“凍結”又渴望“解凍”的心。
評分我花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纔完整讀完這本《思想的浮冰》,這期間我多次想過放棄,因為它實在太“硬核”瞭。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帶著輕鬆心情享受閱讀樂趣的作品,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攀岩。作者的行文風格極其疏離,仿佛他正在從一個極高的維度俯瞰人類的全部努力,帶著一種超然的、近乎外星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掙紮。最讓我感到不安的是他對“慣性思維”的解構,他通過一係列看似無關的哲學典故和科學假設的並置,巧妙地揭示瞭我們日常決策背後隱藏的那些陳舊的、自動化的程序。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對第二天早上醒來後要做的第一件事産生短暫的懷疑。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新的知識點,而在於它對現有知識體係的“重置”能力。它成功地把我從舒適區裏拽瞭齣來,讓我重新審視每一個我以為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咀嚼、並且強烈建議讀者在紙質版上做密密麻麻批注的書,因為你很難保證,下一次翻開時,它是否又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移動瞭自己的“冰塊”位置。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感受是“清醒的冷漠”。它以一種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性,剝離瞭情感對判斷的乾擾,直指核心。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意義構建”這一議題的處理,他沒有落入虛無主義的陷阱,而是提齣瞭一種更為精緻的觀點:意義並非被發現,而是被不斷地、在邊緣狀態下進行“打撈”的殘骸。這種描述極具畫麵感。閱讀過程中,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在霧氣彌漫的海邊,獨自清理著被潮水衝刷上岸的、身份不明的物件的場景。這些物件可能代錶著文化遺産、個人記憶,或者是被主流敘事遺棄的真理碎片。作者的文字冷靜得近乎殘酷,他從不試圖安慰讀者,也不提供任何慰藉。他隻是陳述:這就是我們必須麵對的認知景觀。這種拒絕溫情脈脈的姿態,反而讓這本書擁有瞭一種異乎尋常的持久力量,它不會隨著心情的好壞而褪色,而是如同骨骼一般,支撐著你對世界基礎架構的理解。
評分如果說市麵上的哲學普及讀物大多像精心包裝的旅遊手冊,那麼《思想的浮冰》無疑是一份未經校對、充滿潦草注腳的探險日記。它沒有宏大的敘事結構,更像是意識流的片段剪輯,充滿瞭跳躍感和晦澀的隱喻。我最初被書名吸引,期待能讀到關於認知局限性的精彩論述,但實際的閱讀過程遠比想象的要麯摺得多。作者似乎對綫性邏輯有一種本能的反感,他更熱衷於在看似無關的領域間建立起詭異的連接——比如將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與中世紀修道院的日常作息並置討論。這種拼貼式的寫作風格,初讀時會讓人感到睏惑,甚至有些惱火,仿佛在強迫讀者去適應一種全新的、破碎的語法。然而,堅持下去後,你開始體會到這種破碎本身就是一種美學,它精準地捕捉瞭我們這個時代知識碎片化的本質。它不是在教你“思考”,而是在展示“思考”是如何在你毫無防備時悄然發生的。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復雜的光譜,而不是一盞指示燈,為你指明方嚮。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很高,它絕對不是那種能讓你在通勤路上輕鬆消化的讀物。我不得不承認,有好幾處我需要停下來,甚至查閱一些背景資料,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他構建的知識體係是如此密集,每一個論點都像是建立在十個前置假設之上,而這十個前置假設本身又需要更深層次的論證。與其說它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個復雜的思維迷宮,裏麵布滿瞭需要特定“鑰匙”纔能開啓的邏輯門。那些關於“語言的邊界如何限製瞭我們對存在的感知”的章節,尤其令人震撼。作者仿佛在用文字搭建一座透明的牢籠,讓我們看到我們自身的思維框架是如何被日常的詞匯所囚禁。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命名”能力下降瞭,因為我開始懷疑,我們所用的每一個詞匯,是否都隻是對深層現實的一種粗暴簡化。這本書更像是一場對智力的深度拉練,結束後你會感到心力交瘁,但也對自己的思維潛力有瞭更清醒的認識。
評分——裏昂·維斯提耶
評分說到底,這裏反映瞭一個傳統文明跟現代文明的本性上的衝突: 工業文明當然不會這樣利用動物和植物,因為在它的眼界裏,根本就沒有如此繽紛而多樣的、充滿神奇功效的、值得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去探險的那個自然世界。—它執著地迷信著的,隻有它自己的創造奇跡的實驗室!
評分拾級而上的進學路徑
評分中國文化的現代形態,正在悄悄滋養,想要成就一項事業,就要充滿韌勁地挺住,把它苦苦地熬成傳統。
評分“禮失求諸野”之後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順帶一提,伯剋的右派選擇是對的。
評分為瞭中國熬齣傳統
評分《中國文化要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