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导临·柳公权玄秘塔碑》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筋骨特露,运笔劲健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临习时需注意用笔与欧颜等其他书家的不同,起笔刻力整饬,行笔清健峭拔,提按顿挫一丝不苟。点画又于斩钉截铁中不失多变与丰润。这种用笔初学较难驾驭,要多领会其精神。
柳公杈玄秘塔碑
柳公杈(7700—00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融北碑方笔于楷书之中,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世称“颜筋柳骨”。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等传世。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立于唐会昌元年(841)十二月,楷书,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今藏陕西西安碑林。
《玄秘塔碑》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筋骨特露,运笔劲健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临习时需注意用笔与欧颜等其他书家的不同:起笔刻力整饬,行笔清健峭拔,提按顿挫一丝不苟。点画又于斩钉截铁中不失多变与丰润。这种用笔初学较难驾驭,要多领会其精神。
编者按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书体经过多次演变,从诡谲奇崛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苍茫浑厚的金文、再到规整匀净的篆书、严整肃穆的隶书、端庄成熟的楷书和连绵飞动的草书、不拘不放的行书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行草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能快写,又易识别,同时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就分别是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它们不但形体优美、而且意境高远。书家以娴熟的用笔技巧、精妙的笔法、塑造出完美多变的字体造型,营造出幽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行草书在我国的书法艺苑中和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行草书名家,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技巧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书家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和对象化,而且能充分体现创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作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作品整体美的构成。书法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范本的用笔技巧,二是学习范本的结字布白方法。我们学习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笔处的运笔程式,笔法的目的是塑造线条质量,体现笔法自身的表现力,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以调整笔锋的状态。笔法的选择与线条质感直接相关,通过对笔触的分析,线条质感的判断,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考查等为背景,通过点线轮廓将笔法还原到笔触面的笔锋着纸状态及决定笔锋的运笔动作层面,这样才能实现笔法的全过程。结构作为线条的框架,决定线条质量的有效程度,结构的审美是书家风格、品味、格调的反映。结构因时相传,更因时、因地、因书体风格而不同,但还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本丛书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结字规律,每种帖都有自已的结字特色。我们对篆、隶、楷、行草书的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每种书体十二种结字原则,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个性。十二种法则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则(对比原则)和少量个性特征。每个结构原则又选用字帖中的十二个字来『图说』这个结字原则。这些原则均出自历代书论经典著作,归类总结后集聚起来,根据每种帖的特征进行举例讲解,深入浅出,帮助出帖。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情怀,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指导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百科全书。作者在论述技术要点的同时,总是不经意间融入了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解读,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人文气息的熏陶。我从中读到了一种对“法度”的坚守,也感受到了对“变化”的追求,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学习技艺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模仿外形,而是要内化那种创作时的心境与气度。这种对精神层面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层次,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工具书范畴。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还原,简直令人赞叹。那些拓片或者摹本的呈现质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于普通出版物可以达到的期待。色彩的过渡自然,线条的精微之处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使得读者即使没有原作在眼前,也能感受到那种笔触中的力量与韵味。这种高清晰度的呈现,对于我们进行临摹和研究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我感觉自己仿佛能透过纸张,直接触摸到那些历史留下的印记。如果后续的章节能够保持这种水准,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因为它直接搭建起了一座连接现代学习者与古代大师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透露出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将资料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逻辑组织。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像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具体的技法分析,再到最后的实践建议,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学习者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对应的心得体会。初学者可以先建立基础认知,而有一定基础的人则可以深入挖掘其中更深层次的奥秘。这种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体现了编撰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学习路径的深刻理解,避免了传统资料汇编容易出现的零散和混乱。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我感觉作者在叙述上采取了一种非常平实的态度,没有过多的浮夸和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这一点非常难得。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耐心地向初学者展示前方的道路,而不是直接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你会觉得思路非常开阔,很多过去困惑已久的概念,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那个“点”。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它让你明白,艺术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心力的积累,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那种沉稳的陪伴感。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历史脉络梳理的清晰度,让人能迅速把握住该领域的发展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是下了功夫的,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露着一股典雅与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种文化底蕴的象征。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字体的选取也很有讲究,既能保证阅读的舒适度,又能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尤其是那些配图,无论是历史背景的介绍还是相关的艺术探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深入研习其中具体的技法,但仅从这本书的硬件条件来看,它无疑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摆在书架上欣赏,还是拿在手中把玩,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意与用心。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区分一本好书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好书,买晚了,相见恨晚
评分还可以,不知道临的效果如何,虽然不是碑帖,但字迹还算清晰。导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勉强受用吧。
评分西泠印社的贴是贴中贴!买了一整套!京东的书是就是好!
评分大赞!西冷出版社杠杠的
评分正版,选编评介精炼,纸质好,印制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导临部分其实比较粗略,后面的放大版可以看看对照着写。再买本原大字帖估计更好。
评分包装严实,书籍完整无缺,已经买了N 次了,都满意,也给快递员点赞了!
评分还可以,不知道临的效果如何,虽然不是碑帖,但字迹还算清晰。导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勉强受用吧。
评分导临部分其实比较粗略,后面的放大版可以看看对照着写。再买本原大字帖估计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