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山水掌故词典(修订本)

中华山水掌故词典(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成志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山水风光
  • 掌故故事
  • 诗词歌赋
  • 文化典籍
  • 历史人文
  • 传统文化
  • 文学艺术
  • 国学经典
  • 修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9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511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山水掌故词典(修订本)》是一部以山水文化为内容的工具书。它依据中华山水文化多形态、跨时空的特色,创用“掌故、名胜、诗词三位一体”的条目结构,以山水掌故为中心,同时介绍相关名胜和诗词作品。全书收录山水掌故2287条,介绍名胜2338处,引录诗词2078首;掌故条目以掌故所涉时代为序排列于所属山水名称之下,组成336个山水掌故单元,以其山水的地理位置划分到各省市行政区。前有分省山水掌故目录,后附掌故、名胜、诗词三种索引。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自序
前言
凡例
分省(市、区)山水掌故词目表
辞典正文
附录:道教名山洞天福地表
掌故词目笔画索引
名胜古迹笔画索引
相关诗词索引

精彩书摘

  【邯郸学步】《庄子·秋水》:名。”清陈洪书《登望都山》诗:“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秀骨撑持五云边,登临不觉兴悠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然。千寻碧障开图画,万斛珠泉拥矣,直匍匐而归耳。”成玄英疏:翠烟。郁郁桑麻关寸地,熙熙风景“寿陵,燕之邑。邯郸,赵之都。朔中天。由来山岳钟灵异,独辟文弱龄未壮,谓之余子。赵都之地,明二典传。
  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穆王驻跸】相传周穆王姬满步。既乖本性,未得赵国之能;舍北征犬戎,曾驻跸太行山、滹沱己效人,更失寿陵之故。是以用手河。《穆天子传》卷一:“戊寅,据地,匍匐而还也。”本为庄子寓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觞言,后用为诗文典故,以“邯郸学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步”比喻学人不当而失其固有本载立不舍,至于钘(邢)山之下。领。因地涉邯郸,后人遂将太行山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东、邯郸市北沁河上一木桥名为学阿,于是得绝钘山之坠.北循滹沱步桥,明万历中邯郸知县王日善改之阳。”《太平寰宇记》谓钎山即建为三孔石拱桥。桥长35米,宽井陉山,在今井陉县;《元和郡县8.3米,石栏石柱,雕刻精美,今图志》谓赞皇县东南之赞皇山,即仍存于邯郸市北关街沁河公园西《穆天子传》中“至房子,登赞皇段,桥旁有一年轻小伙在一双步履山”之处。又赞皇县东北之坛山,优雅的足迹后爬行的石雕,再现了传周穆王北征曾驻跸于此,崖壁上“邯郸学步”的典故。清朱黼《学旧有“吉日癸已”四字,传为穆王步桥》诗:“捧心西子妍媸判,学所书(见《清一统志》)。清成永步邯郸巧拙分。桥上经过成一笑,健《坛山》诗:“卓午浓阴拨不寿陵余子正纷纷。”清,南风入夜露初生。马蹄衬月林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漳河之北的邯郸市,春秋为卫地,舍死,简子如丧子。后与诸大夫饮后属晋。“晋定公二十一年(前于洪波之台,酒酣,筒子涕泣。诸491),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大夫皆出走,日:“臣有罪而不自人。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知也。”简子曰:“大夫皆无罪。昔昭子遂奔齐。赵竟有邯郸、柏人”;者吾友周舍有言日:‘千羊之皮,“敬侯元年(前386),武公子朝作不若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若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直士之谔谔。昔者商纣默默而亡,见《史记·赵世家》。其后邯郸一武王谔谔而昌。’今自周舍之死,直为赵国都城,秦灭赵后始为邯郸吾未尝闻吾过也。吾亡无日矣,是郡。《元和志》:“邯,山名也;以寡人泣也。”唯唯,唯命是从的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单字加样子;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周邑。”邯山旧在城东南,邯郸之义舍要做赵筒子的“谔谔之臣”,对为邯山到此尽。今邯郸市区及其西赵简子直言危谏,使赵筒子避免了南郊,存有赵邯郸故城遗址。城址许多过错。周舍死后,赵简子登洪分“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波台,在诸大夫前为己听不到批分,其中赵王城为赵都宫城,周围评、直谏之言而感伤下泪。洪波台残留3~8米高的夯土城墙,平面呈为邯郸著名古台,《元和志》谓在品字形,面积512万平方米。为国县西北5里,《太平寰宇记》谓在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北尚存县西3里,旧《邯郸志》谓在县东梳妆楼、照眉池等遗迹。唐李白南30里洪波城村。今已不存。清《自广平至邯郸登城楼览古》诗罗悖衍《周舍》诗:“唯唯思希谔(节录):“人郭登高楼,山川与云谔难,千羊皮逊一狐单。正言匡救平。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相同任座,直谏遭逢胜比干。日记月如章华巅,猛气折秦赢,两虎不可成操牍近,灶沉巢处覆盂安。洪波斗,廉公终负荆皆为黄泉土,台上方酣酒,怀旧凄然泪未干。”使我涕纵横。
  ……
《山川风物志:中国地域文化探索与典藏》 卷首语 华夏大地,九域广袤,每一寸山河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与人文的精魂。自古以来,山川河流不仅是地理的实体,更是文明的载体、历史的见证与精神的归依。《山川风物志:中国地域文化探索与典藏》正是这样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度挖掘并活化传承中国地域文化精髓的宏篇巨制。它摒弃了传统地志的刻板记录,致力于构建一座连接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立体知识殿堂。本书不求详尽收录每一个地名典故,而是着眼于地域文化体系的构建、核心精神的提炼以及独特价值的展现。 第一编:山岳信仰与地貌精神的溯源 本卷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山”的至高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意涵。我们探讨了自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对山岳的敬畏、崇拜与融合的过程。 第一章:五岳的祭祀体系与朝代更迭 详细考辨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祭祀制度的演变。重点分析了封禅大典的礼制核心,以及历代帝王借山岳神权来巩固统治的政治意图。而非仅仅罗列历代帝王在泰山留下的碑刻文字,而是深入剖析这些文本背后的权力话语结构。例如,对比秦汉的雄浑气魄与唐宋的文人雅化,展示了山岳精神在不同时代精神内核中的侧重。 第二章:名山隐逸与道家仙境的建构 本章侧重于道教文化对名山(如昆仑、庐山、武夷山)的形塑。我们考察了葛洪、陶渊明等文化巨匠如何将具体的山脉转化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家园。研究了“仙境”概念的地理投射,分析了道观、道士聚落的选址逻辑,探讨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山地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而非简单地列举山中道观的名称与年代。重点梳理了不同流派的道士如何在特定山体中构建其独特的修行理论体系。 第三章: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与地域认同 针对西南、西北等地的多民族聚居区,本卷收集并整理了少数民族(如藏族、彝族、蒙古族)关于本民族发源地、圣山的创世史诗和神话传说。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对比分析不同族群在面对同一地理环境时,如何发展出迥异的宇宙观和祖先崇拜体系,强调神话叙事作为构建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石作用。 第二编:江河脉络与水文哲思的流变 中国是水系发达的国度,江河湖海不仅是交通与经济命脉,更是哲学思辨的源泉。《山川风物志》在水系研究上,力求超越单纯的水文地理记录。 第一章:大河的文明孕育与治理史观 详述了黄河、长江、珠江等主要水系的早期文明起源。着重探讨了历代治水思想的演变,从大禹的疏导到历代漕运体制的建立与衰落。分析了“水患”与“水利”双重面貌下,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在国家治理理念上的冲突与融合,尤其是对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背后所蕴含的古典工程哲学的解读。 第二章:文人笔下的水体意象与情感投射 本章收集并分析了大量文学作品中对特定河流、湖泊的描写。例如,对西湖的描摹,不仅是咏叹其秀美,更是深入探究其在宋明时期作为政治流亡者、失意士大夫寄托情怀的载体。研究了“江水东逝”等意象背后所承载的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展示了水体如何成为中国文人情感光谱的映射。 第三章:海疆意识与渔民的海洋文化 本卷对沿海区域(如渤海、东海、南海)的海洋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考察了古代渔业的生产技术、海神信仰的多样性,以及海洋贸易路线对沿海城市文化结构的渗透。重点解析了中国古人对“四海之外”的认知边界拓展过程,及其在航海技术发展中的地域性贡献,而非仅停留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罗列。 第三编:古迹遗址与历史记忆的承载 历史的痕迹散落在广袤的土地上,古建筑、古道、古城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的物化展现。 第一章:都城的兴衰与权力空间的重构 对比分析了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都城的城市规划理念。探讨了城市的中轴线、宫殿布局、里坊制度如何体现了儒家礼制和皇权至上的空间哲学。分析了不同都城在面临王朝更迭时,其城市结构如何被接纳、改造或摧毁,展现了都城作为“天下中心”的地理符号的变迁。 第二章:驿道、关隘与交通网络中的文化交融 本章关注连接不同地域的交通干线,如秦汉的驰道、丝绸之路的段落以及重要的军事关隘(如嘉峪关、山海关)。研究了这些通道在促进物资、技术、宗教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探讨了“过客文化”如何在驿站和关城这种半开放空间中,催生出独特的边塞诗歌、风俗与商业模式。 第三章:地域建筑的生态智慧与材料哲学 本书不再简单分类介绍亭台楼阁,而是从地域环境出发,考察不同地区的建筑如何体现对自然气候的适应性。例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陕北窑洞的冬暖夏凉、岭南竹楼的通风散热。深入剖析了传统工匠在选择木材、石料、夯土等自然材料时所遵循的地域性经验和朴素的生态学原则。 结语:地理图景中的人文精神 《山川风物志》的终极目标,是揭示地理环境如何与华夏民族的集体意识相互塑造。我们坚信,理解了山川的性格、江河的脾性,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的复杂性与韧性。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文化旅游规划者以及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地域文化研究范本。它是一张由山水、历史、哲思编织而成的文化地图,邀请每一位探索者,在实地考察与案头研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风物之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种莫名疏离感的现代人,总觉得那些陈旧的典籍难以亲近。但是这本《中华山水掌故词典(修订本)》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不像传统工具书那样冰冷,而是更像是一部精美的画册加上详尽的注解。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即便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它最大的亮点在于那种“跨界”的知识整合能力。你可能在同一个词条下,既能看到地质构造的科学解释,紧接着就是一段关于此地仙人隐居的志怪小说片段,再往后可能就是当地的民俗风情记录。这种信息密度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求知欲,又不会让人感到知识 overload。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忍不住合上书,在脑海中想象那个地方的真实面貌,甚至会激励我去计划下一次的旅行目的地。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张通往中华文化深层肌理的地图,引导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评分

对于一个热衷于历史地理爱好者来说,这样一本集大成的工具书简直是福音。它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单一的框架内,系统地梳理那些零散的、散布在各种古籍、地方志和民间传说中的山水掌故。这部词典做到了知识的结构化梳理,查找起来异常方便,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但它的价值远超工具书的范畴。它呈现的是一种“活的历史”,山水不再是静止的背景板,而是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通过这些掌故,我理解了古人是如何看待自然、如何与自然共存的哲学思想。比如,书中对某些风水宝地的解读,不仅仅是迷信的记录,更是古代建筑学、环境学与宇宙观的结合体现。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它教会我,观察一片山水,不能只看它的表象,更要倾听它身后那些沉积了千百年的低语和故事。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文化气息。装帧设计上采用了大量的留白,使得版面看起来疏朗有致,极大地减轻了信息量带来的压迫感,这也契合了阅读中国山水文化时应有的那种“禅意”与从容。它的修订版在保持原有的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现代研究的成果,使得内容既有历史深度,又不乏时代新意。我注意到其中对于一些已经被现代工程项目改变了面貌的山川地貌,仍然保留了其历史上的描述和相关掌故,这体现了一种对“逝去之美”的珍视和记录的责任感。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来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切实认知。这是一部值得案头常备、时时翻阅的宝典,每次打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历史、与地理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之处,无疑是其价值的再次提升。我对比了早期的版本(虽然我没有原版,但从一些引述中能感受到修订的用心),新版在资料的更新和考证的严谨性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现代地理变迁和一些新兴的文化遗产记录方面,看得出编纂团队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行文风格上,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冷静的叙事基调下偶尔流露出的温情。作者对待每一个地名,无论是雄伟的昆仑山脉,还是不起眼的乡村古井,都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语言的运用是极其考究的,没有丝毫的浮夸或矫饰,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打磨,精确地传达了信息,却又充满了文学的美感。读它的时候,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描述山川气势的形容词,去咀嚼那些富有历史感的动词。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每次翻开,都能在细节处发现新的惊喜。

评分

这部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装帧很考究,拿到手里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地理志或历史轶事集,毕竟“山水掌故”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老旧和刻板。但翻开之后,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缓缓走过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处名山大川。文字的功力非常扎实,描述景物时,那种画面感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仿佛我正站在泰山之巅看日出,或者在黄河边听那涛声的呼啸。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只是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地名背后蕴藏的人文故事、历史变迁乃至民间传说。比如,讲到某个湖泊时,不仅仅是介绍了它的水文特征,还会引述几首与此地相关的古诗词,解析诗人心境,这种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地方的起源故事的考证,那些久远的、模糊的传说,被作者用严谨又不失趣味的笔法梳理得清晰明了,让人对脚下的土地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

评分

非常好,物流很快,回家慢慢研读啦。非常好的购物体验,下次还来。

评分

这个真的可以没有啊啊啊

评分

山水掌故辞典,阅读很不错的一本参考书,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丰富,要静心认真读才行

评分

这个真的可以没有啊啊啊

评分

很好的一部词典。精装。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丰富,要静心认真读才行

评分

速度很快,性价比超高,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