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塑性弹性体改性及应用

热塑性弹性体改性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艳霞,王万杰 著,曹艳霞,王万杰 编
图书标签:
  • 热塑性弹性体
  • TPE
  • 材料改性
  • 高分子材料
  • 聚合物
  • 改性塑料
  • 应用技术
  • 工程塑料
  • 弹性体
  • 塑料加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8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865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2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前2章简要介绍了热塑性弹性体的种类、结构与性能、改性方法和基本原理,便于读者系统地了解塑料改性的基本知识。第3~8章按品种详细地对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热塑性弹性体及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的改性技术、应用实例进行了系统介绍,有利于读者对塑料改性的理解,并指导实际生产应用。
  

内容简介

该书首先对热塑性弹性体的种类、结构与性能、改性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了概述,然后对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热塑性弹性体及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的改性方法、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简要介绍了热塑性硅弹性体、热塑性氟弹性体及丙烯酸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本书适用于塑料生产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也适用于家电、汽车、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

目录

第1章热塑性弹性体简介1
1.1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及发展历史2
1.1.1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2
1.1.2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历史3
1.2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6
1.2.1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6
1.2.2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9
1.3不同种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组成、性能及加工方法13
1.3.1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13
1.3.2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19
1.3.3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26
1.3.4聚酯热塑性弹性体31
1.3.5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36
1.3.6其他类型的热塑性弹性体39
参考文献40

第2章热塑性弹性体改性原理及方法42
2.1化学改性43
2.1.1聚合物与低分子化合物反应43
2.1.2接枝共聚反应45
2.1.3交联改性46
2.1.4互穿聚合物网络48
2.2共混改性49
2.2.1共混物的制备方法50
2.2.2改善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52
2.2.3混合原理54
2.2.4共混设备54
2.3填充与增强改性55
2.3.1填料的作用及对填料的要求55
2.3.2填充改性常用的填料56
2.3.3填料的选用59
2.3.4填料的改性60
2.3.5填充改性混合方法62
2.4阻燃剂及阻燃方法概述62
2.4.1常用的阻燃剂63
2.4.2阻燃剂存在的问题67
2.4.3对阻燃剂的基本要求68
2.4.4阻燃性能的表征68
2.5抗静电改性70
2.5.1抗静电剂的分类70
2.5.2填充抗静电复合材料72
2.5.3抗静电改性时需要注意的问题74
2.6TPE材料的发泡74
2.6.1物理发泡剂75
2.6.2化学发泡剂76
2.6.3TPE发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78
参考文献78

第3章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改性及应用79
3.1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改性79
3.1.1化学改性79
3.1.2共混改性89
3.1.3填充增强改性93
3.1.4阻燃改性99
3.1.5抗静电改性107
3.1.6TPS的发泡109
3.2TPS的应用112
3.2.1制鞋113
3.2.2胶黏剂和涂料113
3.2.3沥青改性115
3.2.4聚合物改性115
3.2.5在电线电缆方面的应用116
3.2.6在医药方面的应用116
3.2.7其他117
参考文献118

第4章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改性及应用122
4.1POE的改性及应用122
4.1.1POE的化学改性123
4.1.2POE的共混改性125
4.1.3POE的填充增强127
4.1.4POE的发泡130
4.1.5POE的阻燃改性136
4.1.6POE的抗静电改性140
4.2改性POE的应用141
4.2.1作为聚合物改性剂使用141
4.2.2作为基体材料使用142
4.3共混型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改性及应用142
4.3.1共混改性143
4.3.2增强改性145
4.3.3阻燃改性156
4.3.4抗静电改性161
4.3.5TPV发泡166
4.3.6改性TPV的应用171
参考文献174

第5章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的改性及应用178
5.1TPU的化学改性178
5.1.1TPU 接枝改性178
5.1.2TPU 嵌段改性179
5.1.3TPU交联改性180
5.1.4IPN技术181
5.2TPU共混改性181
5.2.1不同类型TPU共混改性181
5.2.2TPU与通用塑料共混改性182
5.2.3TPU与工程塑料共混改性185
5.2.4TPU与橡胶共混改性188
5.3TPU填充及增强改性189
5.3.1常规填料填充改性TPU189
5.3.2纳米填料改性TPU191
5.4TPU的阻燃改性197
5.4.1卤系阻燃剂阻燃TPU197
5.4.2磷系阻燃剂阻燃TPU197
5.4.3氮系阻燃剂阻燃TPU200
5.4.4无机阻燃剂阻燃TPU200
5.5TPU的抗静电改性201
5.6TPU发泡改性202
5.7改性TPU的应用204
5.7.1在汽车方面的应用204
5.7.2在工业方面的应用206
5.7.3在包装材料方面的应用209
5.7.4TPU密封复合材料209
5.7.5在医用方面的应用210
5.7.6在体育用品方面的应用213
5.7.7在其他行业的应用214
参考文献215

第6章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改性与应用219
6.1TPEE的改性219
6.1.1化学改性219
6.1.2共混和填充改性222
6.1.3TPEE的阻燃改性224
6.1.4TPEE的发泡226
6.2改性TPEE的应用232
6.2.1汽车领域232
6.2.2电线电缆和光缆护套233
6.2.3薄膜与软管234
6.2.4移动电话234
6.2.5生物材料234
6.2.6文体用品234
6.2.7抗震缓冲材料234
6.2.8塑料改性剂235
参考文献235

第7章热塑性聚酰胺弹性体的改性及应用237
7.1嵌段型TPAE237
7.2动态硫化型TPAE238
7.2.1PA/NBR TPV238
7.2.2PA/IIR TPV239
7.2.3PA/EPDM TPV239
7.2.4PA/硫化橡胶粉末TPV240
7.3TPAE的改性240
7.4TPAE的应用242
参考文献243

第8章其他类型的热塑性弹性体244
8.1热塑性硅弹性体244
8.1.1热塑性硅弹性体的结构244
8.1.2热塑性硅弹性体的性能244
8.1.3热塑性硅弹性体产品及应用245
8.2热塑性氟弹性体247
8.3丙烯酸类热塑性弹性体248
8.4EVA热塑性弹性体253
8.4.1EVA化学改性253
8.4.2EVA阻燃改性253
8.4.3EVA发泡材料254
8.4.4EVA的应用257
参考文献257

前言/序言


《绿色溶剂在精细化工合成中的前沿进展》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精细化工领域中,绿色溶剂替代传统高污染、高毒性有机溶剂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全书紧密围绕“环境友好”、“高效催化”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核心理念展开,旨在为化工、材料、制药及环境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前沿参考书。 第一部分:绿色溶剂的理论基础与分类革新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传统有机溶剂在化工生产中带来的环境与健康风险,从而引出开发绿色溶剂的迫切性。随后,详细阐述了新一代绿色溶剂的定义、筛选标准(如生物降解性、低蒸汽压、无毒性、可回收性等)及其热力学与输运性质。 超临界流体技术(SCFs)的深度解析: 重点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在萃取、反应介质和绿色合成中的应用优势。探讨了如何通过调节压力和温度来精确控制溶剂极性,以优化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与收率。书中引入了近年来在scCO2中引入助溶剂(Co-solvents)以提高溶解度的最新模型和实验数据。 离子液体(ILs)的结构-性质关系: 离子液体被誉为“可设计溶剂”,本章详细分类介绍了基于不同阳离子(如咪唑鎓、吡啶鎓、铵盐)和阴离子(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四氟硼酸盐)的离子液体家族。特别关注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官能化离子液体,如手性离子液体、磁性离子液体在不对称合成和催化剂回收中的突破性应用。 深共熔溶剂(DESs)的兴起与机制: 阐释了DESs的形成原理——基于氢键供体(HBD)和氢键受体(HBA)的自组装过程。对比了DESs与ILs在成本、可操作性及生物相容性方面的优势,并展示了其在生物质转化和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潜力。 水作为绿色溶剂的重新定位: 探讨了“在水相中进行有机合成”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如何利用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或高温高压条件来克服传统水相反应中的溶解度限制,实现高选择性偶联反应和聚合反应。 第二部分:绿色溶剂在特定精细化工合成中的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实际的工业合成案例,展示了绿色溶剂如何驱动关键化工过程的升级换代。 药物活性成分(APIs)的绿色合成: 详细分析了利用离子液体作为反应介质或催化剂载体,用于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的案例。重点介绍了酶催化反应在绿色溶剂中的优化,探讨了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通过溶剂工程提高酶稳定性的策略。 聚合物与新材料的制备: 关注了利用绿色溶剂进行高分子合成和加工的过程。例如,使用超临界CO2辅助的聚合物发泡技术,以替代传统的氯氟烃发泡剂;以及利用生物基溶剂(如乳酸乙酯、环戊酮衍生物)制备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案例研究。 催化剂的绿色化与回收: 深入论述了绿色溶剂在多相和均相催化体系中的作用。特别强调了如何利用离子液体或DESs作为“智能”载体,实现贵金属催化剂(如钯、铑络合物)的简便分离和循环使用,显著降低了催化剂成本和环境排放。 分离纯化过程的绿色化改造: 探讨了利用绿色溶剂进行高效萃取和色谱分离的创新方法。内容包括超临界萃取在食品添加剂和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以及利用特定离子液体进行难分离化合物(如异构体)的选择性吸收与膜分离技术。 第三部分:工程化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着眼于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化瓶颈,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规模化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 讨论了处理高粘度或非牛顿流体(如部分DESs)反应体系时,对搅拌、传热和混合效率提出的新要求。介绍了微反应器技术在与绿色溶剂结合时,如何有效管理放热反应并提高安全性。 溶剂的生命周期评估(LCA): 强调了评估一个溶剂是否真正“绿色”需要进行全面的生命周期分析。本书提供了LCA的评估框架,分析了溶剂的制备、使用、回收和最终处置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避免“以毒攻毒”的误区。 可持续溶剂库的构建与预测: 展望了利用计算化学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预测和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绿色溶剂的未来方向,特别是对生物质衍生溶剂(如纤维素衍生物、萜烯类化合物)的潜力挖掘。 本书图文并茂,包含大量最新的实验数据图表和工业流程示意图,适合化工工艺工程师、化学研究人员、环境工程师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它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引导行业向更清洁、更安全生产模式转型的思想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调,配上醒目的橙色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是那种会被包装吸引的读者,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也让我对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打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材料科学发展趋势的宏大愿景,读起来非常有激情,仿佛在描绘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书中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图表和实物照片的对比度做得很好,尤其是那些显微结构图,细节丰富到让人忍不住想拿放大镜仔细端详。不过,老实说,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新手来说,开篇对于“高分子链段缠结理论”的阐述,显得略微有些晦涩和抽象,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让人轻松翻阅的“快餐书”,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泡在实验室里,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专业词典的工具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增塑剂对弹性体柔韧性影响的案例分析,那部分写得极具操作性,让我对如何调整配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深度挖掘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入门门槛稍高,更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一些关于“环保型”弹性体配方的灵感。这本书的目录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无卤阻燃体系的开发策略,这正是我目前研究的重点。然而,这一章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传统的磷系阻燃剂机制,对于近年来新兴的无机纳米片层材料在弹性体中的协同阻燃应用,提及得较为简略。虽然书中对于弹性体的耐候性和抗氧化机制的讨论非常全面,详尽地分析了不同抗氧剂的迁移速率和作用机理,这一点为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总体感觉,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成熟的“工程塑料”领域,对于更具前瞻性和环保趋势的新型弹性体材料的探索性研究略显不足。它更像是一部全面梳理了现有主流弹性体技术体系的“定海神针”,稳健有余,而在“颠覆性创新”的探讨上,则显得相对保守和谨慎。对于想要紧跟行业最新绿色技术浪潮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再辅以其他更聚焦于可持续化学的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绝对是业界翘楚,那种纸张的克重和触感,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技术专著,而是在收藏一本精装艺术品。但抛开外表不谈,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实践”线性展开模式,而是以“材料的生命周期”为线索,从基础单体的聚合,到复配改性,再到最终制品的成型与老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整个材料体系的理解得到了提升,不再孤立地看待某个改性步骤。书中对不同加工设备,比如螺杆挤出机和密炼机,在处理高粘度弹性体时的剪切行为差异分析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们优化生产工艺流程至关重要。唯一让我略感困惑的是,在讨论生物基弹性体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时,这部分内容的篇幅与其他章节相比显得有些单薄,感觉像是匆忙加入的“热点话题”,深度和广度都未能完全跟上全书的整体水准。如果能再深入探讨一下成本控制和大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那会更加完美。

评分

我是在一个长期困扰于材料界面相容性问题的背景下翻阅此书的。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章节,专门探讨了如何利用纳米填料来增强弹性体的机械性能,并着重分析了表面接枝改性如何改善填料与基体树脂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作者用非常生动且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了“桥接分子”在分散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对我解决现有体系中的“团聚”问题提供了直接的思路。我甚至根据书中提到的一种新型偶联剂体系进行了小试验证,初步结果显示,材料的拉伸强度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而亲切,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冷冰冰的公式堆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耐心指导你如何避开那些行业内常见的“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偏爱使用特定的分析工具——比如高频动态力学分析(DMA),书中几乎每一个案例都离不开DMA数据支撑,这让我意识到,要真正掌握这本书的精髓,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先进的表征手段。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的知识密度大得惊人,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高分子合成百科全书”。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实验数据和化学原理之上,几乎没有可以让人喘息的“闲笔”。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动态硫化技术在提高材料耐磨性方面的应用章节,作者详细列举了数种不同催化剂体系下的反应动力学曲线,数据详实到令人咋舌。对我这个从事汽车零部件研发的人来说,书中关于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部分,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寿命测试的局限性,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有测试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然而,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些阅读上的挑战,有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反应机理描述,如果脱离了相关的专业背景,初次接触确实会感到压力山大。我不得不承认,我跳过了好几页纯粹的理论推导,直接去看后面的应用实例,这可能有些遗憾,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本书更侧重于为高级研究者提供前沿理论支撑,而不是作为入门普及读物。

评分

对于了解弹性体还是不错的

评分

在看ing,比较详细

评分

帮朋友买的,很不错的哦

评分

…………………………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很好,外面不容易买到

评分

内容充实,正版图书,支持下

评分

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帮朋友买的,很不错的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