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尤今小语系列·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 抑郁的茄子》是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关于美食的散文集,《尤今小语系列·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 抑郁的茄子》通过对于各种美食的描写,揭示出浓浓的亲情、乡情以及言简意赅的做人道理。欢喜的豆花、抑郁的茄子……只要你细细咀嚼,就会发现:每道食物,道道都蕴含着深入浅出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尤今,原名谭幼今。出生于马来西亚,成长于新加坡,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获荣誉学士学位。先服务于国家图书馆,后到南洋商报任记者和副刊编辑,现执教。尤今酷爱旅游,至今足迹已遍及亚、非、欧、美、澳及北极圈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今酷爱写作,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小品、游记、报告文学等130部图书。尤今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地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她的作品还散见于中国、美国、泰国和欧洲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等地的报刊上。以写游记小说见长,作品风格细腻,真实、真诚、真挚地反映了现实生活里的人、现实生活里的事。与三毛有完全不同的写法,更关注现实人生。主要作品有《沙漠中的小白屋》《迷失的雨季》《那一份遥远的情》《浪漫之旅》《太阳不肯回去》《尤今小说精编》等。梁羽生先生曾评价其作品:“古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我似乎也可以说尤今的小说是‘小说中有游记’。”
目录
把自己放进汤里
欢喜的豆花
茄子
大地的耳朵
米饼
拉面
太空榴莲
印度奶茶
日本绿茶
皇印
丁香八角
饺子
味精
茶叶
幸运饼
臭豆腐
果子冻
胡萝卜
果实
豆沙面包
芥菜猪肉
油炸冰淇淋
菌
一锅补品
烘焙心情
柿子
蜡黄的饭千
瓦钵
豆浆
臭豆腐
魔芋
虾
红糟鸡
吃鼠记
酵母
豆渣
苍蝇戏汤
饭团
炭炉与煤气炉
易煮速食餐
火腿肉
以毒攻毒
煎鱼
苦瓜
黄豆
杏仁饼
冷鸡
胡萝卜蛋糕
辣椒
豆花
烙饼
椰汁辣鱼
臭豆
情怯
炒栗子
柠檬加甘蔗
荔枝荼
柿子
酿蟹壳
鸭
吃鸡百法
猪魂
香喷喷的童年
开水白菜
家传菜
饭香
三一心一话烹饪
作家与厨事
液状黑宝石
蛋糕生病了
百味面包
醋的故事
家宴
滴滴皆辛苦
三代炊事
番荔枝
蛋香笑影
腐乳风情
海参
年糕
薄饼
无锡排骨
胆固醇这鬼
棺材板
月饼
胎记
杏仁香
惜昧
食客
米饭和烙饼
包菜与洋葱
白果
返璞归直
巧克力蛋糕
考验
鱼刺
精彩书摘
日本电视台伸出援手,安排一名被誉为“九州之龙”的拉面大师森山日达一传授他们技艺。这位设有多家分店的拉面大王.以“极品高汤”遐迩闻名,他的拉面,爽口不腻;他的面汤,浓郁丰润。他的座右铭是:要拉出客人爱吃的面,首先自己必须成为“爱拉面的拉面狂”;而要熬出“风情万种”的汤,除了熬汤的基本材料如猪骨、鸡肉、菜蔬等等之外,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全部的“热情”也放下去熬煮。雄一父子,冲劲不足,热诚不够,虽然花费了许多时间于学艺上,可是,煮出来的东西,依然被森山大师评为“敷衍的拉面、隔夜的汤水”。雄一父子痛定思痛,铆足全劲,下足苦功,才有了不同的成果。
这使我想起了一则在杂志上读及的小故事:一位富豪请了一名手艺非凡的厨师掌勺,做出来的罗宋汤口味一绝。
问他秘诀何在,厨师认真不苟地答道:“牛肉没有什么特别,胡椒也很普通,洋葱也是市而上可以买得到的,但是当我把自己也放进去时,一切就不一样了。”表面上看来,拉面汤和罗宋汤说的都是煮汤的艺术,实际上,两者所要阐扬的,却是~种美丽的人生哲学。
在新加坡,售卖豆花的摊子无处不有,尽管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而制作原料又全无差异,奇怪的是:每一摊豆花的水平都迥然不同,而且,差别极大。
上好的豆花,犹如春天之湖水,活的、鲜的,它轻若无物,滑至极致,轻尝一口,便油然生出“众里寻他干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心魂俱醉的感觉!一质劣的豆花,宛如冬天之死水,沉滞的、笨拙的、原始的,它糜软而又粗涩,口感极差,吃了以后,舌头和感觉齐齐受伤。
一回,与一位经验丰富而胸有点墨的豆花制作师傅攀谈,他侃侃地说:“表面上看起来,豆花制作程序简单而刻板,人人可做,人人会做。细究起来,学问可大哕!黄豆一年收成两次,那些刚收割下来的黄豆,新鲜饱满,榨取出来的汁液,嫩滑清香,极为可口。然而,黄豆储存了一段日子之后,表面上看起来虽然还是黄灿灿、圆滚滚、滑溜溜的,可是,黄豆内部却悄悄起了变化——变干、变瘪、变质、变味,用这种黄豆去做豆花,品质当然不会好啦!此外,由于气候土质的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黄豆,特质也不一样;有些较易发酵,浸水之后,还没有到预定的时间,便冒出了泡泡,这时,必须赶紧把水滤掉,加速制作,否则,豆花便会有酸味啦!另有些黄豆,却得浸上较长的时间,才能软得透彻。”他接着说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有一年,加拿大的气候起了反常的变化,严重地影响了黄豆的生长。以那批劣质黄豆做成的豆花,惊人地粗糙。他把犹如砂纸般的豆花一桶又一桶地倒掉,心情十分沮丧。后来,换了一批黄豆,做出的豆花,便又恢复了如丝似绸的上佳水准了。
啊,小小的黄豆,竟然蕴藏着大大的学问——对待它,既不能“一视同仁”,也不可以“一成不变”,必须随机应变、必须因势利导。有些人,浸了黄豆便让它自生自灭,既不严密监督,也不灵活变通,一板一眼地“照章行事”,当然永远就只能做出蹩脚的豆花了。做一行而不知一行,又岂能崭露头角!攀谈至此,豆花师傅忽然露出了一个深谙世情的微笑,继续说道:“其实,豆花能不能做得好,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心情。如果开开心心的,做出来的豆花必定亮亮滑滑的;反之,如果心情阴悒,豆花也就会粗糙不堪,甚至,内部还会出现坑坑圭洼的小窟窿呐!”朋友以拳拳之忱请我到老远一家餐馆用餐,刻意推荐招牌菜“点石成金”。他说:“许多本来不爱吃茄子的人都爱上这道菜,因为它虽是茄子,却全无茄子味。”茄子,切成食指般大小,为深褐色的特制酱料腌得面目全非,炸得很透、很香、很脆;大酸、大甜、大辣。它“百味杂陈”,独独没有的,是茄子味。
菜馆东主洋洋得意地说:“厨师反复试验多次才成功的呐!”这时,我仿佛听到了盘中茄子委屈地呜咽。
茄子好吃,只因它有着无可取代的茄子味,然而,现在,厨师冷漠地扭曲它的外形、无情地剥夺它的本性、轻浮地污染它的颜色,恣意将它改造成三不像的东西,居然还大言不惭地美其名日“点石成金”!茄子如果会说话,恐怕也会大声抗议吧!啊,如果它生下来是一条茄子,那么,就让它做一条快乐的茄子吧!不要将一己的欲望硬硬加诸于它,更不要以自我的意愿强强去改变它。
……
前言/序言
上好的豆花,常常让我联想起上佳的丝绸。
极白、极软、极滑、极细致,像一个温柔的梦。
小的时候,家在陋巷,巷子里常有此起彼落的叫卖声。
卖豆花的,是一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他的声音,沙哑而沧桑,好像宋朝的人在呼唤唐朝的一个魂魄:“豆——花,豆——花啊!”我们像鸟一样从屋里飞出去,喧嚣而快乐。
豆花,是安安稳稳地睡在古朴的圆形木桶里的,雪般的白、水般的滑、棉絮一样的软。中年男子用木勺小心翼翼地舀豆花,一勺一勺,慢慢地、轻轻地,生怕手势一重,便会惊醒一桶甜香的好梦。捧在手里的那碗豆花,丰满而又纯洁,是一种毫无瑕疵的完美。
在那捉襟见肘的童年里,这样的一碗豆花,是美丽的憧憬,也是扎实的满足。有时,家里缺菜少肉,母亲便多买几碗,不加糖,晚上,将豆花连同香喷喷的猪油和热腾腾的自米饭搅拌在一起,洒上几滴酱油、放一撮葱花,哇哇哇,那个滋味呵,简直是惊心动魄的好。
有许多个清风徐来的午后,无所事事的街坊在忙忙碌碌地串门子时,把街头巷尾的大事小事在长长的舌根底下嚼了又嚼,豆花汉子的故事,就这样不经意地飘进了耳际。
他早年丧偶,膝下无子。老母高龄八十,被他以制作豆花一样的心情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对自己要求极高,豆花每天“限量”做两桶,尽善尽美的两桶,白白嫩嫩、滑滑软软的两桶。卖完了,便收工回家当老菜子。偶尔豆花做不出他所要的那种嫩度和滑度,他便秉持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倒掉重做,务使做出来的豆花看起来可爱、吃起来可口,在记忆中永远风味可人。
豆花不撒谎。
他投注了多少心力多少心思、放进了多少精神多少努力,豆花都以无声的语言明明白白而又坦坦率率地说出来。
岁月流逝无声,在成长与成熟的漫长过程中,许多斑斓的梦想萎蔫地夭折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璀璨的愿望圆满地落实。然而,所有的挫折与摔跤、一切的成就与风光,在我而言,都只是人生的一种历程——得意无须张扬,失意也不必隐瞒。
我真正重视的,是生活的精神素质。我从不让日子马虎草率地从指隙溜走,反之,我慎重地为每一个日子髹上珍珠般的亮泽,让它慢慢慢慢地从我心上流过、流过……我真正在意的,是性情的陶冶。我不会因为某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而耿耿于怀,却往往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静静快乐。
平凡就是幸福,捧着一碗美如白玉的豆花,我便会切实地感觉快乐的浪花从心底翻涌出来。然而,同是豆花,却不是每碗都完美如斯的。
豆花老实,它不时会遗憾地告诉我盐卤与黄豆结合失败的故事。
失败的产品粗糙、松弛、生硬,像惨白的面团,沉滞、沉抑、沉甸甸,面目丑陋得近乎狰狞。
失败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最大的关键仍在于豆花制作者努力不足、用心不够、用神不专。
豆花不撒谎。
文字也不。
身为一名终生笔耕不辍的人,我时时刻刻都在细心、虚心而耐心地聆听我笔下的文字对我说话,我分分秒秒都做好再次冲刺的准备。
实际上,除了豆花之外,人世间的每一种食品都会说话、都在说话,唯它们说的都是无声的语言,有心人才能听得到。
我时时刻刻都在细心地聆听、学习。
在《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抑郁的茄子》这部作品里,我尝试从食物里观看大千世界、我尝试从炊烟中领悟人生道理。
衷心感谢海天出版社,为我在中国推出“尤今小语”一套四部反映我人生哲学的小品文。这四部作品是:《走路的云——用脚步丈量世界》《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抑郁的茄子》《倾听呼吸的声音——回首岁月,种一株快乐的树》《清风徐来——在门外挂串风铃,叮叮咚咚》。
一直相信,文字是最好的桥梁,它能让一颗颗陌生的心灵靠拢;而“尤今小语”,就是美丽坚实的精神桥梁。
谢谢海天出版社的许全军先生和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的林得楠先生,他们以最大的诚意,全力促成了“尤今小语”在中国内地的面世。
《尤今小语系列·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 抑郁的茄子》 一段关于生活,关于自我,关于爱的温暖絮语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在忙碌与疲惫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停下来,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尤今,这位以细腻笔触描绘人间百态的作家,用她独特的小语系列,为我们奉上了一道道别致的心灵盛宴。其中,《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 抑郁的茄子》便是尤今对于生活、对于自我、对于爱的深刻感悟与真挚表达。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旅程,一次在寻常烟火气中找寻真我的过程。 一、 豆花:滋味万千的欢喜 “欢喜的豆花”,这个看似简单的意象,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生活的哲学。豆花,它是那么的平凡,从黄豆到豆花,看似简单的转化,却凝聚了生产者无数的汗水与心血。然而,正是这平凡,孕育着无穷的欢喜。 在书中,豆花的制作过程被描绘得细致入微,那磨豆的吱呀声,那过滤的耐心,那点卤的精准,无一不透露出匠人的精神。尤今借由豆花的诞生,引出了我们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却至关重要的“付出”。正如豆子需要经过磨砺才能释放其内在的甘醇,我们的生命也需要在经历与磨练中才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尤今笔下的豆花,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在某个寻常的午后,一碗温热的豆花,配上淋漓尽漓的酱油、香菜、辣椒,简单的组合却能带来最纯粹的满足。这种满足,源自于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对食物最质朴的感恩。它让我们回想起小时候,外婆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回忆起那些简单却温暖的时光。 “欢喜的豆花”也象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生活如同豆子般看似渺小,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用爱去浇灌,就能化平凡为神奇,收获属于自己的“豆花”般的欢喜。这种欢喜,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润物无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在琐碎中感受到幸福的重量。 尤今通过对豆花的描绘,巧妙地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她让我们看到了农人的辛劳,家庭的温馨,以及食物与人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连接。这碗豆花,是对生活最深情的告白,是对欢喜最朴素的礼赞。它提醒我们,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那些最平凡的食物,最真挚的情感之中。 二、 茄子:沉淀下来的抑郁与释然 如果说豆花是轻盈的欢喜,那么“抑郁的茄子”则是一种更深沉的思考。茄子,它浓黑的外表,饱满的形态,似乎蕴含着一种沉静的力量。然而,在尤今的笔下,它也承载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抑郁”。 这种“抑郁”并非简单的悲伤,而是一种对于生命中不完美、不尽如人意之处的体察。茄子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环境、病虫害等原因而出现斑点、畸形。这些“瑕疵”,恰恰构成了它“抑郁”的根源。它们提醒着我们,生命并非总是光滑圆满,总会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一些令人心生遗憾的时刻。 尤今并没有回避这种“抑郁”,反而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去拥抱它。她没有将茄子简单地视为失败的象征,而是从中挖掘出一种“沉淀”的力量。茄子在烹饪过程中,吸收了各种调料的味道,变得更加醇厚、丰富。这如同我们的生命,经历过挫折与痛苦,更能沉淀出智慧与坚韧。 “抑郁的茄子”也让我们思考“自我接纳”这个课题。我们是否能够接纳自己生命中的“斑点”和“瑕疵”?是否能够理解,这些不完美恰恰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模样?尤今通过茄子,鼓励我们放下对外在评判的恐惧,勇敢地拥抱真实的自己。即使带着“抑郁”,我们依然可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书中的文字,像是一场心灵的梳理。尤今用她细腻的笔触,触及那些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被压抑的,被忽略的,却真实存在的“抑郁”。然而,她并没有让我们沉溺于悲伤,而是引导我们从“抑郁”中找到一种“释然”。如同茄子在煎炒烹炸后,释放出浓郁的香气,我们的内心在经历沉淀后,也能获得一种平静与力量。 这种“释然”,不是遗忘,而是和解。是对过去的和解,是对自己的和解,也是对生活不完美之处的和解。它让我们明白,抑郁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被转化,最终成为生命成长养分的催化剂。 三、 把自己放进汤里:融入与升华 “把自己放进汤里”,这是整个系列的核心理念,也是本书最深刻的寓意。“汤”,在中国文化中,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亲情、友情、爱情的载体,是温暖的象征,是团聚的纽带。 尤今将“把自己放进汤里”这个比喻,运用得炉火纯青。它意味着一种“融入”,一种“消融”,一种“升华”。当我们把自己放进汤里,我们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了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 这“汤”,可以是家庭的温馨,它可以是朋友的相聚,可以是爱人之间的依偎。在这些场景中,我们放下个人的棱角,融入集体的情感,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就像食材在汤中慢慢煮透,我们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理解,学习包容,学习爱。 “把自己放进汤里”也意味着一种“放下”与“给予”。当我们把自己“放进去”,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执着于自我,而是愿意为他人,为集体付出,去给予温暖,去创造连接。这份付出,不是牺牲,而是一种更加广阔的生命体验,一种在付出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它是一种“转化”与“升华”。食材在汤中,经历了温度与时间的洗礼,最终融汇成了一种新的滋味。同样,当我们把自己放进生活的“汤”里,我们也会经历自我重塑,完成内心的成长与升华。那些曾经的“欢喜”与“抑郁”,在汤的包容下,都将化为生命更深沉的底蕴。 尤今通过这个意象,传递了一种关于“归属感”与“连接感”的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个体往往感到孤独与疏离。而“把自己放进汤里”,就是一种寻找归属,寻找连接的本能。它提醒我们,我们是彼此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孤立地存在。 “把自己放进汤里”并非意味着失去自我,而是通过融入,找到更完整、更丰满的自我。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既有独立的存在,也有与他人的融合。这种融合,让我们在分享中获得力量,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爱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四、 结构与笔触:匠心独运的文学呈现 《尤今小语系列·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 抑郁的茄子》并非仅仅是三个意象的简单堆砌。尤今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将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她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一把情感的刻刀,在字里行间雕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将那些易被忽略的瞬间放大,赋予它们深刻的意义。无论是豆花制作时的细微动作,还是茄子生长时的自然状态,亦或是家人围坐喝汤时的场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画面感。 尤今的语言风格,正如其系列名称一样,是“小语”。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朴实、真诚、亲切的语调,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她的文字如同温暖的溪流,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灵。 在叙事上,她可能采用了散文、随笔,甚至带有小说色彩的片段。她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是让情感的流动,思想的碰撞,成为故事的驱动力。读者跟随她的文字,如同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从前菜的开胃,到主菜的丰富,再到甜点的回味,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欢喜的豆花”代表着生活中的那些明亮的、温暖的、令人愉悦的时刻。而“抑郁的茄子”,则触及了生命中那些不完美、失落、令人思考的片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在“把自己放进汤里”这一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得以和谐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而复杂的人生,也共同促成了我们内在的成长。 五、 结语:一次关于生命的温柔叩问 《尤今小语系列·把自己放进汤里:欢喜的豆花 抑郁的茄子》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温柔的叩问,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探索。它关于生活,关于自我,关于爱,关于我们在尘世中如何更好地存在。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在温暖的氤氲中,我们找回了内心的平静,重拾了生活的勇气。我们学会了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不完美中看到生命的美丽。我们懂得了,真正的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藏在我们每一次的融入,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次的自我接纳之中。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简介,更是一次对书中深邃内涵的探索与阐释。它希望读者在翻开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份来自文字的温度,一份对生命最真挚的理解与关怀。它鼓励我们,勇敢地将自己“放进汤里”,在生活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温暖、最美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