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手记 第一卷1935.5-1942.2

加缪手记 第一卷1935.5-194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尔贝·加缪 著
图书标签:
  • 加缪
  • 手记
  • 存在主义
  • 哲学
  • 文学
  • 法国文学
  • 日记
  • 思想
  • 阿尔贝·加缪
  • 20世纪文学
  • 个人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9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043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套加缪手记共三卷,加缪在其中记录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写作构思。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第二卷是作者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在这卷中,读者可以看到加缪如何面对《局外人》所遭逢的社会议论,《反抗者》出版后引起的激烈笔战,同时他也完成了《西西弗斯神话》《鼠疫》等重要作品,堪称加缪人生的精华时期。手记前两卷在作者去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希腊旅行、阿尔及利亚战争之惨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笔记刚开始只是加缪的写作工具,到后来却更像是他的日记。

作者简介

  加缪,法国文学大师,其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他在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前言/序言


《加缪手记 第一卷1935.5-1942.2》 引言:思想的熔炉,人生的序曲 阿尔贝·加缪,一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哲学思辨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他的作品,如《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深刻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然而,在那些成熟的作品问世之前,加缪的内心经历着怎样的暗流涌动?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在一次次挣扎与洞察中逐渐成型?《加缪手记 第一卷1935.5-1942.2》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这位伟大思想家心灵深处最隐秘、最真实的入口。 这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或散文集,而是一份更为原初、更为赤裸的记录。它收集了加缪在1935年5月至1942年2月间,那些零散的、不拘一格的笔记、随感、诗句、哲学片段、生活场景的速写,以及对阅读、对周遭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这些文字,如同未经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思想的火花,透露着年轻人特有的敏锐、迷茫、激情与孤独。这五年多的时间,正是加缪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他从一个初露锋芒的青年作家,走向了一个在思想界崭露头角、开始面对世界挑战的独立思考者。 第一部分:青春的迷惘与对存在的回响(1935.5-1937) 手记的开端,我们遇见的是一位尚显青涩但已显露非凡洞察力的青年加缪。这个时期的笔记,充斥着他对青春期特有的焦虑与躁动,对生命意义的迫切追问。在阿尔及利亚炽热的阳光下,在贫困与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他对“荒谬”的最初感知开始萌芽。 早期的笔记,充斥着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描摹。路边的花草、海浪的声音、朋友的谈笑,都可能成为他思想的触媒。他用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粹,却又饱含哲理的目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他记录下关于孤独的感受,那种身处人群却又疏离于人群的深邃寂寥,成为他日后对“疏离感”这一主题反复探索的起点。 同时,他开始大量阅读,并留下对这些阅读的批注与感想。海德格尔、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思想,如同投入他心灵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他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与之对话,辨析、质疑、融合。他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往往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植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例如,当他谈论“自由”时,并非空泛的政治或形而上的讨论,而是与摆脱贫困、摆脱束缚的现实渴望交织在一起。 这一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艺术的初步探索。或许是诗歌的断章,或许是对戏剧的构思,都显示了他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的早期冲动。他试图用文字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用语言构建他内心的秩序。他记录下对光影、对色彩、对声音的敏感,这预示着他日后作品中鲜明而富有感染力的感官描写。 第二部分:情感的激荡与现实的磨砺(1937-1939)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缪的个人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而充满挑战的阶段。手记中,我们开始看到他对情感的真实记录,有对爱情的憧憬与失落,有对友谊的珍视与困惑。这些情感的起伏,无疑为他日后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刻画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 他的人生轨迹也开始发生变化,或许是职业的变动,或许是社会环境的改变。他开始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对于他所处的殖民地社会,对于其中的不公与压迫,他可能尚未形成系统的政治批判,但其内心的不满与反思已然显露。他记录下对那些被边缘化、被忽视的群体的关注,这种同情心与对正义的朴素渴望,构成了他日后“反抗”思想的重要基石。 在这一阶段,他对“荒谬”的理解似乎更加深化。它不再仅仅是青春期的迷惘,而是逐渐与人生的无意义感、与命运的不可控性联系起来。他开始直面死亡的阴影,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与绝望不同的是,这种认识并未让他沉沦,反而激发出一种更强大的生命意志。他试图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那些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 他可能开始构思一些更为完整的写作计划,笔记中会出现一些人物的轮廓,故事的片段,以及对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的初步设想。这些零散的火花,正是他未来杰出作品的种子。他尝试着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去体验生活,去理解不同人的命运。 第三部分:战争的阴影与思想的成熟(1939-1942.2)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这一时期,手记的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欧洲,也深刻地影响着加缪的思想与情绪。 他开始记录对战争的恐惧、对暴力与毁灭的忧虑,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然而,在战争的残酷面前,他没有选择逃避或绝望,反而更加坚定了对生命价值的捍卫。他对“反抗”的思考,在这个时期变得更加清晰和有力。他开始思考,在面对荒谬与不义时,个体应该如何行动,应该如何保持尊严。 他开始更系统地审视自己的哲学观念。对“希望”与“绝望”的辩证关系,对“自由”与“责任”的相互依存,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探讨。他或许会对某些曾经信奉的观点产生动摇,对某些既有的认知进行修正。这是一种思想上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可能已经开始着手写作一些重要作品的初稿,或者对这些作品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笔记中会透露出他对叙事节奏、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精细推敲。他对道德困境的思考,对个人良知与集体责任的权衡,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第四部分:加缪手记作为一种“存在”的记录 《加缪手记 第一卷1935.5-1942.2》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加缪创作某些伟大作品的“前史”,更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提供了一种“未经修饰”的加缪,一个在思想的熔炉中不断锤炼的灵魂。 这份手记,为我们揭示了思想家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历着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思想,往往源于对生活最细微之处的敏感,源于对存在最根本困境的直面,源于一次次痛苦的自我诘问与探索。 读者在翻阅这份手记时,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共鸣。那些关于孤独、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思考,都可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加缪的文字,无论多么朴素,都蕴含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一种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质疑的力量。 这份手记,更是一种对“真实”的追求。加缪不回避自己的困惑、自己的失败、自己的情感波折。他以一种近乎坦诚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挣扎。这种真实,恰恰是艺术最动人的力量之源。 结语:思想的起点,人性的回响 《加缪手记 第一卷1935.5-1942.2》是一份珍贵的文献,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形成自己思想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经历的磨砺。它不仅仅是阿尔贝·加缪的个人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的一次深刻的呈现。 通过这份手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加缪作品中那些关于荒谬、反抗、自由、责任等深刻主题的根源。我们也能从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的力量,学会用更真诚、更勇敢、更具反思性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这份手记,是思想的起点,是人性的回响,是每一个渴望理解生命意义的灵魂,都应该深入品读的宝贵篇章。它像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激发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和“进行时态”。它记录的不是一个已经形成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思想体系正在孕育、挣扎、自我否定的过程。我能从中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既有价值观的疏离,以及对一种全新表达方式的迫切需求。那些关于美学、道德在动荡时代中的失效的讨论,显得尤为尖锐和及时。它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带有某种“定论”的色彩,反而充满了探索初期的那种野蛮生长的力量。这种原始的冲动,使得文本的张力非常大,每一次停顿,每一个停顿后的突然发力,都让人屏息凝神。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一位思想家如何从混沌走向清晰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无可替代的珍贵材料,它展示了天才诞生前夜的躁动与不安。

评分

读完这部分手稿,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这不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文学作品,而是未经修饰的思维切片,充满了矛盾和自我辩驳的痕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日常观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度,他对光影、天气、人群中某个不经意动作的捕捉,都带着一种强烈的形而上学的意味。仿佛每一次对外部世界的描摹,最终都指向了对“自我”边界的试探与重塑。这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充满了怀疑和反复。它要求读者也必须放下预设的理解框架,以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跟随作者的思路漂流,去体验那种在理性与非理性边缘徘徊的智性探险。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内心漫步”,让人在迷雾中寻找方向,即便方向本身也可能是虚妄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秘密对话,那种私密性和坦诚度是其他任何公开发表的文本难以比拟的。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其内在观察视角的微妙转移。早期,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审视和批判;而随着时间推移,那种自我审视的深度明显增加,开始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生存困境。这种转变是渐进的、无声的,却对读者的理解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启发。它要求我们去细读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记录,因为真正的哲学洞察往往就潜藏在那看似平淡的日常表象之下,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和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这本手记本身也在随着读者的生命阶段而不断“生长”和变化。

评分

令人惊异的是,尽管记录的是私人化的、时间跨度相对集中的心路历程,但其中透露出的对人类普遍境遇的关怀,却达到了惊人的广度。翻阅这些泛黄的页码,我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战争的低语,它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催化着作者对生命短暂与意义建构的思考。作者的笔触时而冷峻如手术刀,剖析社会结构和道德虚伪;时而又变得极其温柔,描摹瞬间的美好与脆弱。这种文风上的巨大跳跃,与其说是技巧的运用,不如说是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在宏大的历史悲剧面前,个体如何保持清醒,又如何定义自身的价值。它不是教条,而是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那片思想的荒原,共同面对存在的荒谬。

评分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初看之下,仿佛是某个法国知识分子在二战阴影下留下的零散笔记,那种扑面而来的,是属于那个特定年代特有的焦虑与疏离感。它不是一本结构严谨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半掩的门,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内心深处那些尚未成型的思想火花,那些在日常琐碎中挣扎求索的哲学萌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奇特的共振,仿佛自己也站在那个喧嚣又压抑的巴黎街头,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体验着现代性带来的那种深刻的孤独。那些关于时间、荒谬与存在的片段式思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像一颗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迫使我们停下来,审视自身存在的根基。那些潦草的字迹背后,蕴含的却是对人性困境最敏锐的捕捉,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穿透力。

评分

《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毫无突破”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送嫁”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评分

世界荒谬,我必反抗。

评分

还好吧,做活动挺便宜的

评分

品相优良,价格实惠。

评分

2.我的生活里不能没有美。就是它让我在某些人面前变得很脆弱。

评分

07.人习惯用影像思考。如果你想成为哲学家,就去写小说。

评分

书不错,是正品,京东服务很赞,快递速度一流。

评分

6.“于是我公开地将我的心奉献给沉重而受苦的大地,于是时常,在神圣的黑夜里,我承诺爱他至死不渝,无惧于它那命定的重负,并对它的任何一个谜题皆不敢轻忽。我俩就这样被一条致命的绳索捆住。

评分

07.人习惯用影像思考。如果你想成为哲学家,就去写小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