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糖果

山中的糖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安庆 著
图书标签:
  • 童话
  • 治愈
  • 成长
  • 友谊
  • 冒险
  • 幻想
  • 温馨
  • 乡村
  • 糖果
  • 山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53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038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想生活总是这样,坏一点,好一点,再坏一点,再好一点,好好坏坏之中,人变得坚韧起来。就这样,不至于好到哪里去,也不至于坏到哪里去。时间继续往前走,日子继续往前过。在反复折腾中,对于人生的各种境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有了丰厚的体会。领受属于我生命的独一份,并去过好它就可以了。
  ——邓安庆
  《山中的糖果》通过“亲人记”“世间记”“回乡记”三个部分,集结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师友,对身边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录与怀念。作者邓安庆生长在农村,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阅历丰富,天性敏感细腻,对乡村,对城市,对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独到而细致入微的体察。作者文笔细腻,语言纯净克制,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将人间烟火娓娓道来,对人物的举止投足和心理刻画生动,性格描述细致入微,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入其境,读来亲切有加。他的文字接地气,带有温度,能够俘获人心。
  插画家“星星的插图”根据书中内容作插图20余幅,画风细腻、生动,乡趣十足,与邓安庆的文字十分契合,相映成辉。

作者简介

  邓安庆,1984年生,湖北武穴人。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现居北京。已出版书有《纸上王国》《柔软的距离》,在《人民文学(海外版)》《读库》《山花》《上海文学》《花城》《书城》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目录

代序:邓安庆,祝你好梦!/文菲 1
亲人记 1
归去来兮 3
姐姐们 12
仙芝 75
癞痢 98
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106
世间记 113
山中的糖果 115
霜花 129
白云 150
张丽娜 166
薄荷 176
广州奶奶 188
合租 193
快餐店的日与夜 200
回乡记 213
回乡十记 215
跋:慢慢告别 272

精彩书摘

  归去来兮
  小时候姑姑常来我家,吃了晚饭就住下,住了两天就又沿着长江大堤走回去。来的时候,会从青布包里掏出苹果或者梨子来,专给我吃。走的时候,哭,站在我家茅厕边上的杨树底下哭,哭到最后像是打嗝,一只母鸡不耐烦地从柴垛上飞了下来,她吓了一跳,哭声噎住了,低下头抹了抹脸,就沿着田间小路爬上长江大堤回去了。她头发稀疏,黄牙齿,大门牙断了半截,手臂青紫,我看了忍不住躲到房间里去。有一次,父母去了长江对面的江西种地去了,我刚放学,从小学一路走回来,就有大伯说:“快点儿回,你家里来亲戚咯。”我撒开腿往家里撵,远远地看见她站在我家的豆场上,冬天的风把她的头发吹起,露出红黄不均的头皮,她把我搂起,摸摸我穿的单褂:“你为么子穿这么少啊?”又看看我穿布拖鞋的脚:“你没得棉鞋穿吗?”我吸着鼻涕说:“妈妈没得告诉我在哪儿。”我忍不住看了又看她青肿的嘴角。
  姑姑给我做饭,又给我烧青艾水泡脚,还给我脚背和手背上的冻疮抹了药。她在我家的堂屋走动,问我爸爸、妈妈离开家多长时间了,又问我一个人在家里怕不怕。我说怕的,打雷的时候轰隆隆的,还有老鼠跑来跑去。她揉搓着我的脚,要我在滚烫的水中多泡泡。我泡脚的时候,她又去我家的米缸看了看,没有米了,也没有面了。她像是房子着火了一样,慌张地跑过来:“你这几天吃的么子?”我说:“屋里有红薯和土豆啊,我煮了吃。”她坐在板凳上,又搓起我的脚背,搓着搓着掉眼泪,抹了抹眼泪,又继续给我搓。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我的床下有了新的棉鞋,还有新的棉袄,穿上后暖和极了,还有姑姑给我端来的米汤,也被我一口气喝光了。
  大我十几岁的表哥第三天来到我家,姑姑站在豆场上挥着手让他走:“告诉那个老祸害,我不会回去的!”表哥隔着几米远,细细地叫道:“妈嘞,屋里不能没得你。”姑姑扭着头不看他:“不回不回!老祸害不死,我要给打死。”表哥继续细细地说:“妈嘞,我们都批评他了。他不敢咯。”我站在灶屋的门口看着他们一对一答的场景,姑姑干瘪的脸颊簌簌地抖动,红肿的手在空中劈切着什么,而表哥缩着大而敦实的身子在姑姑边上打转。到最后,姑姑让表哥去村里买了肉、排骨、莲藕和一袋米来,给我做了晚饭,又多做了
  好多菜。我说太多吃不完,她说:“你明天、后天把菜热热就好了,别喝冷水,实在饿了去我那里,晓得啵?”我点点头。她收拾好东西,表哥走在前头,她跟在后头,我站在路口看着他们离去。走着走着,姑姑突然又转身过来:“你到我屋去吧!”我摇头:“我还要上学啊!”她点点头,从她上衣的兜里掏出手帕,一层一层打开,里面有钱,“这是十块钱,没米了就去村里买,晓得啵?”
  有时候姑父沿着长江大堤下面的村庄收破烂,也会到我家来。那时我正站在板凳上拿着锅铲炒菜,他就站在灶屋的门口笑眯眯地看我。我回头见是他,叫了一声,他黝黑的脸上更是笑意满满。我不愿靠近他,因为他身上很脏,带着垃圾的臭气。他抽着劣质呛鼻的烟,不断咳嗽,咳咳一口浓痰吐到豆场上。我不知道为什么,十分害怕他。姑姑来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来过。他来的时候,姑姑也从来没有来过。他们像是故意相互错开。唯有一次,他们相聚在我爷爷的葬礼上。爷爷的棺材放置在老屋的堂屋里,大伯、二伯、我父亲守灵。姑姑站在棺材边上喊:“我今早晒衣服,你都冲上来打我一气。”她把手臂上的瘀伤亮给她的三个弟弟看。大伯说话了:“大哥你这要不得!”姑父摊开手掌说:“她从嫁过来,就对我父母不好。对我也不好。”姑姑趴在棺材上号啕大哭起来:“你是个畜生!我早不想跟你过咯。”姑父蹲在老屋的门口:“你对我从来都不好。”大伯站在他们中间:“老两口不就是争争吵吵打打闹闹过一生的嘛!”
  爷爷死后,姑姑很少来。她得了一种很难治的皮肤病,头发掉光,皮肤如生鱼鳞,奇痒无比。过年去她家拜年,她缩在表哥家的偏房里,初初看去,她身体裸露出来,雪白亮眼,再近看,皮屑落满了衣领,连眉毛也没有了。我内心泛起一阵恶心感。她从竹椅上站起,喊我的名字,我且答应且往后退,匆匆说了一句新年好就跑掉了。远远地,她在喊我,我站在路口回头,她手上拿着苹果和饼干让我拿着吃。我摇手说:“不用咯!我还要去拜年!”说完跑走了。再一次她到我家里来,是表哥的缘故。姑姑与姑父长久的争吵,大表哥压抑多年的怒火爆发了,他冲到姑姑的厨房,把她所有的东西都砸碎了。夜里我们都睡着了,听到敲门声,爸爸起床刚一开门,姑姑一下子就坐在堂屋地上,拍着心口,痛得呻吟。爸爸抱着她,拍着她的背部。好久姑姑才缓过气来。我给姑姑端了杯水过来,姑姑的手抖得拿不住,手上的皮屑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我又一次难以抑制自己的恶心感。
  爸爸是毫不在乎这些的,他抱着姑姑问长问短。我想起爸爸说起自己很小的时候,姑姑就出嫁了。爸爸在家里饿得没饭吃就去她家,姑姑把家里仅有的米都煮上了让他吃。后来爸爸中风了,天天坐在豆场上,毫无生活下去的意志。姑姑依旧从长江大堤那边下来,走到我家豆场上,叫了一声:“弟儿。”爸爸抬头,愣愣地看她。姑姑又喊了一声:“弟儿。”我们站在边上好奇地看着他们。爸爸突然眼泪大滴大滴落下来,姑姑几步走过来,搂着他,哄着他:“哭么子啊。莫哭啊。”说着自己也哭起来。她没有眉毛的脸红扑扑的,脸颊没有皮肤的保护,都有些发皴。她住下来,陪着我爸爸去打针,又喂药给爸爸吃。她不再那么矫健地抱起一袋棉花送到阳台上去,她的步伐迟滞,眼睛老是像蓄着泪水,风吹了吹就出来了,抹了抹又出来了。
  姑姑的笑是在她说起自己的孙子、孙女时绽开的,大表哥的子女争气,都考上了我们当地的重点高中,说不定他们都能上名牌大学,甚至是清华、北大。她说着说着,瘪着牙齿落光的嘴唇,微微仰着头。我坐在她的对面,那时候我正在上大学。她向我扬扬手:“我叫他们向你学习!”我尴尬地笑了笑,不知道怎么回应她。她那时皮肤病好了大半,而我跟她却再难亲近起来。她的笑声像一丝温柔的气息,轻轻的,柔柔的。我正在看我的书,突然感觉头上有人在摸,姑姑的手又拿了起来:“你要多吃肉!还是这么瘦!”我喏喏地答应着。她一步一颤地进了堂屋。过完年她又一次来时,却是来借钱的。大表哥的孩子得了脑病,休学在家,四处求医都没有效果。那孩子逐渐变得谁都不认得了,智力下降到只有几岁小孩的水平。她绞着手站在堂屋中央,爸爸把五千块钱塞到她手中时,她嘴唇哆嗦,不知在说着什么。爸爸喊一句:“姐嘞,没得事的!”她恍恍惚惚地没有反应,爸爸又喊了一声:“姐嘞,都会过去的。”她从兜里取出手帕,还是当年那条,白底兰花的,把钱裹上一层又一层。我推着自行车,带她上了长江大堤,送她回家。
  因为修路,我家门前的那几棵杨树都给砍了,水泥路绕过我们家的豆场,这样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能直接看到长江大堤和麦田。而姑姑再也不能走过来了。她走不动了。我跟哥哥过年去看望她,她勉力而为地一定要送我们出来,我哥哥掏出几百块钱塞给她。她推了过来,我们又推了过去。大表哥的手在打工的时候断掉了,而大表哥的儿子病情越发地重了。我们往前方的路上走时,我忍不住再回头看,姑姑佝偻着身子依旧站在门口看着我们,她手上的钱还在攥着。我说:“姑姑嘞,进屋啦!起风了!”她向我们挥手:“你们路上小心啊。”我不敢再回头看她,匆匆地离开。
  大学毕业我去在外地工作,一次跟爸爸说了几分钟的话,正准备挂掉,爸爸说:“你姑姑去世了。”我没反应过来,再次问爸爸。爸爸说:“前天去世的,在床上躺了半年,最后吃不下去任何东西,饿死了。”挂了电话,我没有任何感觉。我拎着从菜市场买来的大白菜、豆腐、鸡蛋、五花肉,去我的租房做晚饭吃。锅烧干放油,刺啦啦地响,米饭的香气从电饭煲潽出来。我忽然想起姑姑那次做的饭真香,她给我烧了红烧肉,还炖了莲藕汤,她把米饭给我端到桌子上来,她说我:“你莫急,慢些吃,莫噎住了。”我记得当时她做的每一个菜,说的每一句话。我把做好的菜放在桌子上,洋溢出来的饭菜香气扑鼻,忽然心口一阵生疼。
  爸爸说她最后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大小便失禁,我不敢多听下去。姑姑死后半年,大表哥为瘫痪在床的姑父去池塘洗东西时淹死,再过三个月姑父去世,再过两个月大表嫂自杀身亡。这些姑姑都不会知道了。那次从长江大堤上骑自行车送姑姑回家,她细瘦的手紧紧搂着我的腰。江风吹落防护林的枯叶,哗哗如落雨,沿路的村庄都沉在暮色中。姑姑说:“你要多吃饭啊。”我在前面答应着。到了她的村庄,我停好车,扶她下来,看着她沿着泥路走下大堤,融到村庄的黑暗中去,狗吠声此起彼伏。而我再也看不见她了。
  2013年10月15日
  ……

前言/序言

  代序/文菲

  邓安庆,祝你好梦!

  邓安庆是我表弟,我们的母亲是亲姊妹。邓安庆今年32岁,我也32岁,我们认识三十多年了。

  邓安庆在“豆瓣网”上的ID原来是纸上王国,后来改回本名,这个ID说起来也有几年了。印象中,头两年很清淡,这两年很闹热。因为豆瓣,他出了一本书,又一本书,也算是实现了他的文学梦。对,文学,这是他全部的理想所在,为此,他付出了他的所有。他写的东西怎么样,好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只是他每次写出了新东西,我就来这里老老实实地评论、推荐加广播,这也算作为老姐的一点儿支持吧。

  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再到现在毕业八年,这十多年里,每次我们见面,他必然谈论文学。当他谈论文学的时候,我就只有听的份儿。平常,他是不可爱的,也只有在讨论文学的时候,他会娓娓道来,他会抑扬顿挫,他会口若悬河,他会手舞足蹈,这时候的他是泛着金光的。他能在文学这条路上一直走下来,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因为我所知道的他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从不吼人,从不说脏话,不议人是非,不强人所难,凡事不坚持己见。假设说他不喜欢吃苹果,你好言好语地劝他,他会吃的。

  现在想来,他早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天分。比如说,他初中就拿了稿费,获得校长在全校大会上的表扬,这在我们那样的村子里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情。因为小孩子写的字变成了钱,人们觉得很神奇。又比如说,他成绩很差,除了语文。那时我们在同一个年级,不同的班。有一次放了学,我看到他在路上哭得双眼通红,后来才知道他数学考了13分,也许是31分,记不清了。总之,语文是他的骄傲,救他于水火。

  他那时候过得很苦,父母常年在外种地,他寄宿姨娘家,当然,也就是我家。我们家族是一个特别沉默的人群,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接近于冷漠。虽然我们没有排挤他,但他是一个生性敏感的人,总好像被欺负了似的。那三年,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后来看了他的一些文字,才知道他很痛苦。但他又是一个特别善于自娱自乐的人,所以想来他应该有他自己的精彩,因为我看到好些那时的时光在他的笔下凝结成了文字。

  那时候他每天都在创作,写的东西以诗歌和杂文为主。诗歌的话,主要是一些关于友情和自然的,每次写完他就迫不及待地叫我读。我读了每次总忍不住告诉弟弟妹妹,然后我们一起取笑他。因为那些诗歌真是太大白话了。杂文呢,那会儿写的杂文想来他都不好意思看了,都是些生硬而且稚气的东西,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老头子,说着些老气横秋的话。总之他不是个聪明孩子,也并非才华横溢,主要是靠自己的琢磨与观察,还有他的天性也是很文艺的。我们那个村子在长江中下游,我家往南走个一二百米就到江边了。那里有杨树林、芦苇林什么的,那是他最喜欢的地方。我们走在河滩上,哪怕是一条简单的水流,他也能编出许多话来,什么两国交兵啊,什么水田房子之类的。

  还有一件事,大概初一的时候,我们的外婆去了。我那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外婆出殡的时候,我和妹妹一人拿个纸糊的仙鹤走在仪仗队前面,还嘻嘻哈哈地觉得挺好玩的。而他,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他那个哭呀,并不是那种夸张的哭天抢地,而是眼睛红肿着,泪水哗哗地像河水一样冲刷着他的脸庞。那一阵子,他每天就哭啊哭的。我都觉得十分不能理解,因为外婆有两个孙子与她生活在一起,而他只是个外孙,也没有与外婆生活在一起。我想,可能是那种气氛感动了他,还有死亡,或许那时,对于人生他已有了许多思考。

  到了高中,我们依然同级不同班,但我们都选择了文科班。一二年级的时候他还逍遥着,毕竟他的语文实力在那里。到了高三,有了升学压力,那时候我学习压力特别大,跟他几乎零交流。只记得有一次课间,我们都在四楼走廊休息,看到他在一楼花园里散步。那时正是春天吧,刚下过一场雨,落了满地的迎春花,明黄色的。也有些别的不知名的小花,红的紫的,他一个人坐在一棵垂柳下,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我的那些女同学都窃窃私语,觉得他奇怪。那时候我真不好意思承认我认识这个人,作为他的表姐兼朋友,一生中这样的时刻还真是不少。

  他就是那种奇怪的人,总是跟别人不一样,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说跟别人不一样的话。高中时代,他主要写了一些小说与散文。我依然是他的忠实读者。我不喜欢他写的小说,作者立场太明显了,用力过猛,总觉得很煽情,不喜欢小说的结局。而他的散文,我一直都是很喜欢的。他写散文,选材都是些极平常的生活场景,却在他的笔下产生了诗意。哪怕是屋前屋后那几只母鸡,他也能整出一篇文章来。这些文章大都自然朴素,柔软清新。有时,我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觉得自己也会写,但真正提起笔来,我却写不出来。因为他花了很多时间琢磨他的写作对象,而且他已经有过大量的练习。

  大学,他自然选了中文系。那时候他给我写了一些信,我都还留着。这些信都写得十分工整而优美,大都是些散文。不外说读了什么好书、认识了什么人、去了哪些好地方等。往往五六页一口气读下来还觉得意犹未尽。他的字写得很秀气,像个姑娘。如果说初中他是一棵希望的种子,高中差点夭折,而大学,他终于发芽了。脱离了应试考试,摆脱了分数排名,他在文学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从那些年的信件、电话还有过年见面的会谈中,我感觉他整个人都活了。一种由内而外的鲜活,他的生活是丰富的,他的言谈是鲜活的,他的认识是美的。每次他都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想法。当然,所有那些生活啊、言谈啊、认知啊、思想啊,都是关于文学的。他一直是我认识文学的一扇大门。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知道,有个邓安庆,爱看书,会写文章。

  后来我们都毕业了。最初那几年他仿佛吃了很多苦,找工作很难,好不容易找到的,都与兴趣无关,也干不长久。生活困顿,到处奔波,没有学历,不被承认,这些他都没跟家里人说。只是偶尔跟我提一下。那一阵子我感到了他的消沉,文学也不怎么说了。直到我读到他的《柔软的距离》,我才知道,他这些年一直在默默地坚持。他心中有一个梦想,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想。这梦想是他的明灯,于现实的生活中指引着他,让他找到方向,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义。他说,感谢豆瓣,在这里,他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有许多人跟他谈论文学,有很多人喜欢他写的东西。

  现在,他去了一座喜欢的城市,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之外的时间就看书写字,生活简单自足。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也不会去想活着是为了什么。而邓安庆,他就喜欢琢磨。他热爱这个世界,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在自己选的这条叫做文学的路上奔跑着,纯粹而决绝。一开始,我有些伤悲。因为我的表弟,他跟别人不一样,一把年纪了,不想什么房子车子老婆孩子。我以为文学是他的一个梦,就像其他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也做过文学的梦,做着做着就醒了。现在看来,邓安庆很享受,他没有要醒来的意思。那我祝他好梦。

  2015年11月11日





《林间私语: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痕迹》 在广袤无垠的群山深处,隐藏着一片不为人知的秘境。那里,古老的树木直插云霄,它们的枝叶交织成一片浓密的绿意,将阳光筛选成斑驳的光影,洒落在一片静谧的土地上。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尘世的浮躁,只有风穿过林间发出的低语,以及那些被时间长河缓缓冲刷、雕刻出的独特痕迹。 《林间私语: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痕迹》并非关于某个具体的故事,而是一次深入山林灵魂的探寻,是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生命轮回的细腻描摹。它邀请读者走进一个由无数细微之处构筑而成的世界,在那里,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生命的韧性与变迁。 首先,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近距离观察那些饱经风霜的树木。它们并非仅仅是静止的生长体,而是活着的历史。粗糙的树皮上,布满了岁月的刻痕,如同大地的纹路,诉说着它们经历过的风雨雷电、干旱与丰饶。有些树木的枝干扭曲盘绕,那是它们在有限的空间里,为了争夺阳光而进行的顽强抗争,是生命意志最直接的体现。书中的文字会细致地描绘这些树木的形态,比如它们年轮的密集程度如何反映气候的变化,根系如何深入泥土,盘根错节,支撑着参天之躯。我们会了解到不同种类树木的生长习性,它们如何适应特定的土壤和光照条件,如何与其他植物形成微妙的共生关系。 透过树木的缝隙,我们能窥见隐藏在林间的生命。这里并非只有寂静,而是充斥着无数微小的生机。书中会生动地描绘那些在林下苔藓中悄然绽放的野花,它们色彩斑斓,却又朴实无华,每一朵都凝聚着自然的生命力。昆虫的嗡嗡声、鸟儿清脆的啼鸣,以及偶尔掠过的野兔留下的痕迹,都将成为林间交响乐的一部分。我们会跟随笔触,去探寻隐藏在落叶堆中的甲虫,观察它们如何辛勤地分解枯枝败叶,为土壤提供养分;我们会留意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我们会聆听流水潺潺,那是山泉汇聚成溪,滋养着这片土地。 这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展现自然界中“遗忘”的美学。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关注宏大壮丽的景象,却忽略了那些被视作“无用”或“腐朽”的部分。然而,在这片山林中,腐朽同样是生命的一部分。枯木并非终结,而是滋养新生的温床。书中的文字会细致地描绘枯木上生长出的各类真菌,它们形态各异,色彩丰富,如同大自然的雕塑。苔藓、地衣附着在岩石和树干上,以一种缓慢而坚韧的方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它们是沉默的开荒者。泥土本身,也承载着无数的有机质,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作者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些被遗忘的细节,发现它们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美学价值。 “痕迹”是贯穿全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这里的痕迹,既包括自然界留下的物理印记,也包括时间流逝的无形印记。山体上被水流冲刷出的沟壑,是亿万年地质变迁的见证;被风吹拂形成的奇异岩石,是自然雕刻的艺术品;动物奔跑留下的足迹,是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证据。甚至,连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和植物的芬芳,也是时间与生命相互作用的痕迹。书中会深入探讨这些痕迹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意义。例如,我们会看到一块被雷击过的树桩,虽然伤痕累累,但依旧顽强地孕育出新的枝芽,这是一种不屈的生命力。我们会沿着溪流的蜿蜒,想象它如何一步步凿穿山岩,将生命带往远方。 《林间私语》也试图触及生命循环的宏大命题。在这片看似宁静的山林中,生与死、枯荣与再生,始终在以一种和谐的韵律进行着。一棵老树的倒下,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为其他生命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和养分。一次次的枯荣交替,一次次的悄然新生,构成了自然界永恒的循环。书中会用诗意的笔触,描绘这些生命的轮回,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对生命的本质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会看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生命,也在这个宏大的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它不会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而精准的文字,捕捉自然的每一个瞬间。作者的观察视角是平和而充满敬意的,仿佛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在山林中静静地倾听、感受、记录。书中会穿插一些个人的感悟,但这些感悟并非叙事的主体,而是作为一种引导,邀请读者一同进入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例如,作者可能会在某个清晨,描述阳光如何穿透薄雾,唤醒沉睡的林木,那一刻内心的宁静与感动。或者,在某个雨后,描写空气中弥漫的清新气息,以及雨水洗刷后植物更加鲜亮的色彩。 《林间私语: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痕迹》更像是一本“情绪之书”,它唤醒的是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与热爱。它并非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空间,一个回归本源的契机。它让你暂时放下对物质的追求,去关注那些最基本、最纯粹的存在。 这本书的结构并非僵硬的章节划分,而是更加有机地展开。它可能从一棵树的年轮开始,然后延伸到附着在树皮上的苔藓,再到树下的落叶,以及藏匿在落叶中的生灵,最终又会回到这片山林整体的生态系统。这种叙事方式,就像山林本身一样,充满了自然的起伏和连绵。 阅读《林间私语》,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你会开始留意身边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你可能会在散步时,突然停下脚步,去观察一块石头上奇妙的纹路,或者一朵路边野花独特的姿态。这本书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你对自然的感知,让你重新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被遗忘的痕迹”。 总而言之,《林间私语: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痕迹》是一次关于自然、生命与时间的沉思。它邀请读者走进山林,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那里的万物生长,去聆听那里的林间私语,去发现那些被岁月温柔雕刻、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美丽与智慧。它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无数个故事的集合,是自然界无声的叙述,是对生命最深情的礼赞。它将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山中的糖果》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会不会是一个关于美食或者某种独特手艺的故事?也许,故事会聚焦于某位隐居在山中的匠人,他用山间的天然食材,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糖果”,而这些“糖果”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食材的选择到制作的技巧,都充满匠心。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那种沉浸于热爱之事时的专注与满足,感受到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也许,“糖果”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种能够温暖人心、慰藉心灵的独特存在。这本书能否让我领略到某种技艺的魅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在其中找到一份独特的慰藉,这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

《山中的糖果》这个书名,给了我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既有山野的广阔,又有着糖果的甜蜜。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个关于失落与寻回的故事,主人公或许在生活的某个阶段迷失了方向,然后在山野的探索中,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方向,就像找到了隐藏在山间的“糖果”。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那些在孤独中进行的深刻反思,以及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获得的顿悟。我期待看到,那些看似平凡的山峦,如何成为心灵的疗愈之地,那些微小的生命,如何给予人无穷的力量。也许,“糖果”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那些被遗忘的梦想,象征着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的,最宝贵的东西。这本书能否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力量,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糖果”,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山中的糖果》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那种古老而淳朴的童谣,带着一丝乡愁,又有一种不经意的惊喜。我猜想,这大概是一个关于发现的故事,关于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闪光点的过程。也许,作者会用一种非常写实的笔触,描绘出山区的风土人情,那些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淳朴的笑容,他们辛勤的汗水,以及他们内心深处蕴藏着的,如同山泉般清澈的智慧。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细节,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连接。或许,“糖果”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那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象征着在艰难岁月里,依然能够闪烁的希望之光。我期待着,透过文字,能够听到山谷的回响,能够闻到泥土的芬芳,能够触摸到那些在山野间生长的,最真实的情感。这本书能否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故事里,这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

当我翻开《山中的糖果》,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童话般的想象,仿佛置身于一个被魔法笼罩的秘密花园。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纯真和甜蜜,让人好奇在这看似平凡的山野之中,究竟藏着怎样令人回味无穷的“糖果”。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故事的跌宕起伏,更是文字所能编织出的细腻情感和意境。我希望作者能够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出山峦起伏间的生机勃勃,描绘出隐藏在草木花叶间的惊喜。或许,这里的“糖果”并非实物,而是某种触动人心的情感,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或者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爱的寓言。我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被温暖、被治愈的力量,让心灵如同品尝到最纯粹的甜蜜,在读完之后,留下久久不散的余韵。这本书是否能够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奇妙世界,体验一段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旅程,这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乍眼一看,《山中的糖果》这个书名,似乎与那种轻松愉快的奇幻故事有着不解之缘,但又隐约透露出一丝神秘。我设想着,故事或许会围绕着一群孩子们展开,他们在一次偶然的冒险中,闯入了书中描绘的山中秘境,在那里,他们会遇到一些奇特的生物,或者发现一些古老的传说。我期待着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参与到这场探险之中。也许,“糖果”并非真正的零食,而是一种能够带来快乐、带来启示的魔法物品,或者是某种能够治愈心灵的良药。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童真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那种在探索中不断成长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是否能够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奇幻世界,体验一场惊险又温馨的冒险,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豆瓣评分挺高的,刚刚开始看。

评分

包装什么还可以,物流速度也快。

评分

商品好。送货及时。喜欢的作者

评分

山中的糖果 山中的糖果

评分

好看

评分

《山中的糖果》是豆瓣朋友“纸上王国”(邓安庆)作品。邓安庆应该是湖北人,方言和安庆地区有点像。文字挺好的,适合春节在家读。

评分

不错不错,送货迅速,非常好!

评分

正版好书,装帧精美,内容不错,价格实惠,发货迅速,服务热情,包装周到。

评分

有插画,内容也是不错的散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